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1

識字是閲讀的基礎,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因此,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正確引導,使學生樂於識字,學會識字。

一、注重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閲讀能力,提高閲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藉,要用來養成學生閲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閲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

愛因斯坦説過“對於一切來説,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會”學。

學生的興趣有了,還得把生字正確識記下來,那麼該如何指導學生正確對待識記字詞呢?我經過不斷的實踐,總結歸納瞭如下方法:

1、掌握規律法。

2、形象記憶法。

識記生字的過程很枯燥,如果採用比較形象的描述,直觀的演示或聯繫生活實際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前不久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介紹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紙”字後,很多學生會多加一點,並且屢教不改,於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帶來一張白紙,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上面狠狠點了一下,紙上馬上出現了一片污跡。先生説:“現在這張紙已有了污點,是廢紙一張,沒用了。”隨手一團,扔進了廢紙箱。從那以後,學生再沒犯過此類錯誤,並且也給作者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這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形象記憶的方法當然還有遊戲、猜謎、多媒體演示等,只要運用恰當,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總結記錄法

許多老師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同一個字寫錯,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是由於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思考寫錯的原因,也沒有去想以後該注意什麼。我給每個學生髮了一個本子,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每次作業中寫錯的字整理下來,自己分析字形,並寫出注意點,還要經常複習,一來二去學生便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4、複習鞏固法。

學生天賦各不相同,一堂課下來對於生字詞,有的只需讀過或抄過一遍便能很好地記住了,而有的則需反覆地練習以加深記憶。不過當時學得再好,時間一長,如果不去再現的話,也會逐漸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行過程是先快後慢的,所以組織學生適時複習便顯得至關重要。複習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抄、默,在熟讀的基礎上做到正確地抄寫並默寫出來。

總之,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方法,就有了學習的效率,這對學生來説是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2

一個人具有了自學的能力和習慣,將能一輩子讀書,從而一輩子受用。所以,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切實抓好。

自學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因素,也是發展各門學科自學努力的基礎,對於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四周以來,我發現我們辛苦編的學案發下後,學生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沒按要求去做。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我們三個語文老師一起想辦法,最後決定先交給學生方法,再培養習慣。

具體做法如下:

一、教學方法

1、安排有序的自學程序(即按學案自學),讓學生定向發展。

例如:閲讀課,可以安排為:自讀(課文)——自查(工具書)——自思(重點、難點)——自結(積累基礎知識要點)——自練(各類習題)。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再發現的過程。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只有發現,才能有話可説,才能有問題可究,才能有所創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應有侷限性,而應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課內課外一齊抓。

2、自學中充分利用第三者。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大多數人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在安靜中學習,干擾少,學習的效率高。但是有時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説在學習時,只是學習者與文本的接觸,有時文本內容的某些點會成為學習者的盲點,或者説引不起學習者的重視。如果我們利用第三者來學習就可能會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學習會更深入一些,學習效率會更高一些。所以我們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在學過之後,請一個學習的夥伴來抽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當有人要抽測自己時,自己平時的學習認真程度和記憶得準確程度都會大大地提高,對大腦皮層的刺激程度明顯加強,所以找一個抽測的夥伴也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藉助測試題目通過做學案上的測試題目,會使自己儘快地抓住重點和難點。然後,依據重點和難點來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做到有目標地學習。

通過以上的實踐,學生的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培養習慣:

對於缺乏自學能力的學生來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不會學習。我們主要要求學生做到“五個認真”和“三個堅持”。五個認真——認真預習的習慣,認真上課的習慣,認真作業的習慣,認真鞏固的習慣,認真檢測的習慣。三個堅持——堅持閲讀的'習慣,堅持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堅持寫日記的習慣。

以上的要求落實到學生學習的活動中就要做到“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對於學生來説,這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標準,只有真正做到“五個認真”和“三個堅持”學生的自學能力才真正提高。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一定會提高的,我們期待着。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3

通過《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理論及實踐》這一專題的學習,我知道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已成為課改之路上的值得總結與反思的話題,更加科學地利用課堂內外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正確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不同的效率觀各有不同的結果,什麼樣的課堂是高效率的課堂?學生會不會學,能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怎麼樣?學生學會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答案的正確與否,不是一個是與不是,更重要的是好與不好。同時,我們應該明確好的課堂不僅有質,而且有量,如果教師一節課講多了,而學生還是知之甚少,言之無序、無物,就不是好的課堂;如果一節課只是讓學生學習討論一個小問題,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也不能算是好課。高質量的課堂要求教師既能完成教學目標,又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講解問題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組織討論不在花哨而在實用,合作互動不能趟河水而要多聯繫教材等。

二、提前佈置學生預習事半功倍

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外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蒐集到整理,閲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心得體會《《國小語文有效教學理論及實踐》心得體會》。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教師先要進行糾正、引導、鞏固等,就可以實現教學的目標,真是事半功倍。

三、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

效率的含義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其實,一節課40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突出重點的原因,也是現在課堂教學逐漸調整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孩子不能夠集中40分鐘的精力,那麼每個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鐘出現在哪個時間段呢?這20分鐘是集中出現還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鐘的注意力,而是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她在有效的20分鐘裏發揮她的潛力。這和老師的教學安排有關,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我們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式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並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四、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

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就要講究動(“動”是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解答、討論。)靜(教師講,學生安靜的聽)互補。有人講一堂課能使學生“靜”的時候“動”起來,“動”的時候“靜”下來,這堂課大體便成功了。我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動”和“靜”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組合,兩種音組合的好,才能產生出美妙的樂章。只有“靜”,教學成了老師的演講或個人表演,學生就會被動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動”,也不是成功的教學。所以教師在每講一個內容時,要給學生留有相互探討,積極參與的時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説:“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意思是説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部分,則或放手自學,或以讀代講,是教學上的粗線條,是寫意;而對重點部分,特別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部分,則必須是“工筆畫”,濃墨重彩,認真描畫。同時,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4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進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活動。

課堂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就語文學科而言,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

一,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統一。

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活動,就是語文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豐富文學素養和駕馭語言文字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作為教學的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發現規律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的活動中去,以實現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

筆者認為,作為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就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關注教學效益與教學質量,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下面,就實施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談談自己的膚淺認識,希望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所啟示。一、激發學習興趣,實現五大轉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譬如,在課堂教學結構中,要注重導入激趣這一環節,以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體驗。具體可以採用音樂渲染、古詩薰陶、師生對話、直奔主題等教學方法,使每一節課都能給學生一種新奇,一種學習的衝動,讓他們感受到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富有激情與想象,從而自然地激發學生深入瞭解文本的'興趣,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過程的有效與高效。

只有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才能達到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從而使課堂呈現出五大轉變:變“教師為本”為“學生為本”,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和諧、民主、互動”的師生關係,師生在教與學中共同感悟、共同體驗;變“聚焦式”教學為“立體型輻射型”教學,營造課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變“被動接受知識”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變“知識傳授”為目的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質”為目的,對學生作出動態的、發展性的評價。

二、重視教學預設,有效處理教材

進行有效課堂教學預設,有效地處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是有效教學的標準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題,可採取以下的解決辦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從文中找描寫人物肖像、神態、語言等的語句體會。小説的主題,及主人公的理解,通過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加以適當的點撥來解決。

2、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抓過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現文章的結構特點。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閲讀百草園部分,再閲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着閲讀,這樣更能突現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例如,余光中的《鄉愁》中出現了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4、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我們在教學沈復的《童趣》時,由於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學習很陌生,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完全可以圍繞着“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字音,讀準節奏,讀懂意思,讀出趣味。

三、營造課堂氛圍,還學生以課堂

我們的學生是一羣充滿活力的青少年,但他們的人生經歷不豐富,生活的圈子狹窄,有時文章中描寫的事、物、景距離他們的生活實際較遠。這時,教師必須讓生活呈現於課堂,讓課堂迴歸於生活。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致力於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主動思維,還課堂於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去探究、發現,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在探究、質疑、問難中學,引起學生共鳴,提高教學效率。

譬如,在教學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可以課前安排學生認真閲讀課文,並提出具體要求:將這篇課文改變成適合表演的劇本;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扮演的角色,並將人物性格特點盡情展現出來;充分考慮人物的特點,設計表演時的表情、語態、動作;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小説的主題。這樣就可以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為教師,只須在課堂上充當了一個欣賞者、評價者的角色,起到穿針引線、推波助瀾的作用。

通過這樣開放、合作、探究式的教與學,學生們既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學會了怎樣學語文,也體驗到了主動學習後成功的喜悦,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確立了保障。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這個學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四、實現激勵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更應關注的是怎樣才能發揮激勵性評價的真正作用,實現多元激勵性評價,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譬如,當學生解答了一道疑難的時候,教師就應當及時作出評價,評價語言要富於變化;當學生思維受阻時,要善於啟發誘導,從而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當學生回答問題錯了的時侯,教師也應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然後再鼓勵他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者,一個問題,多名同學回答後,讓學生自主評價,最後教師作總結性歸納補充。學生在這種廣泛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學習他人、認識自我並不斷改進自我。

五、處理反饋信息,提高課堂效率

語文教學活動,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斷地輸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間不停地進行反饋。教師從反饋信息中瞭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學生從反饋信息中瞭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情況,發現知識的遺漏並複習、改正。

我們要細心回授學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反饋信息,處理要適度、合理、及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如果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實施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就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地抓住有利時機回授來自教師,包括自己的同學指導學習的反饋信息,或者克服思維定式,或者增強自信心,那麼對學生自己積累學習經驗更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恆話題,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追求語文課堂的有效,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它取決於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揮,也取決於教師對教學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我們一定能擁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5

讀了《有效教學――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書,感慨良深。該書依據一線教師的關注程度和需要進行問題提煉,一改以往一些教學書籍只談理論、晦澀難懂的風格,以典型案例來闡釋新理念、新課程,以多姿多彩的內容來吸引讀者。讀這樣的書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帶給讀書人無盡的享受和無窮的回味。

在這本書中,問題的來源涉及四大板塊,即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但我覺得,這只是一種外顯的分類,其內隱的線索――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今天,我想重點説説人文性,説説文化。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不是課標上簡單的一句話,而是通過十多年的語文論戰才得出最終結論,包含了無數名師、專家的心血。這個結論,終結了“工具性”長期一統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人文性、對文化的重視還不夠。

在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老師上公開課,課文是《林沖棒打洪教頭》(蘇教版第九冊)。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

(2)分別用一個詞概括林沖、洪教頭給你留下的印象

(3)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詞句來讀讀,加深體會,準備説給大家聽。教學的大體過程是,在學生自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讓幾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概括的有關人物形象的詞語,並説説選它的原因,強調從課文中找出根據。學生概括的詞語中,形容林沖的有深藏不露、謙虛、文雅、心胸寬大、武藝高強等;形容洪教頭的有蠻不講理、性情急躁、目中無人等。然後讓大家在課文中找出表現林沖和洪教頭性格特點的語句,進行朗讀、體會。

聽完這節課,作者還私下詢問了幾名學生,瞭解他們聽完這堂課的最大感受是什麼。學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沖真棒”、“過癮,要讓我早揍洪教頭了”。

説到這裏,我們發現:這樣的課有不少亮點,但它還沒有真正脱離單純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教者過於強調語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對課文的文化內涵的體驗與把握。

我們在學習課文時,關注到的不應僅僅是課文本身,更應是它的文化。這種文化深深紮根於自身的真實價值和固有特色之中。像這種名著課文,我們教師首先要充分領略編者的選文意圖,領略它的人文內涵,歸根結底在於挖掘人的`本質力量,把握文化精神的現實性含義。具體到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文化與自己的關係,使其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從而達到塑造人、發展人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標,僅僅侷限於知識教學,滿足人物形象、情節的解讀與把握是不夠的。因為知識可以教授,而文化是無法教授的。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孩子在對兩種衝突性格的把握過程中,瞭解人物形象,鍛鍊分析能力,進而領悟其中的文化精神,並最終將文化中的精髓滲透進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中,使之傳承與發揚。

記得我小時候,學了《景陽岡》、《赤壁大戰》,就會迫不及待地去讀厚厚的原著,會為梁山好漢匡扶正義、替天行道而興奮,也會為他們的最終失敗而扼腕歎息。我想,這也是編者的一種意圖吧。像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我們只有從名著這個宏觀的背景中和名著課文這個微觀的審視中,學生才能真正理性地審視林沖“推-讓-打”這一性格線索的細微之處。相信瞭解了這些,學生感受到的不再是武力征服後的痛快,而是對他悲慘境遇的同情和其“忍讓”性格的體味。而這種文化性格的體味,也最終會深入到學生個人性格和個人境遇的反思中,促進他的成長。

所以説,課文是例子,課文也應是喚醒人性的美味佳餚。

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要着力扮演好“極其重要的文化詮釋者”這一角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和浸染。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6

本學期開校初,在縣教育局和學校的積極倡導下,要求每位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自主、合作、快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以參與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學校推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徹底地改革。我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不斷地摸索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課堂教學效果有所提高。下面就自己對“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實踐心得,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學生學什麼?怎麼學?我認為不僅是幾個提綱,幾個問題就能解決的。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後面教的效果。所以教師依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學生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過程中歷練學生,在總結和運用中提高學生。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當學生自學時教師該幹什麼呢?我認為教師應該認真地進行巡視、指導,特別要注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指導和點撥,尤其要了解、收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為後面的學生教,教師講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對於出現的問題應該儘量採用“兵教兵”的方式解決,即同學之間的互救、討論、講評等。這樣不僅解決了“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優等生的提高。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我們切不可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屬於教師講的內容必須講清楚、講準確、講精彩。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要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講,某些問題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教師要講。

“先學後教”的模式下,對於課堂達標練習的設計一方面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適時、適度地合理分步、分層達標。另一方面,在選題上一定要慎重,要選擇一些典型的、新型的、運用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解決,避免重複、過難情況的發生。同時,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檢測效果,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收集學生達標的真實情況,瞭解本節課學生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採用“生生”和“師生”的靈活方式進行查漏補缺。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7

我有幸參加了這次“陽光師訓”活動。聽了《國小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講座我感觸頗多。教育專家讓我們學習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法,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答疑解惑,使我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得心應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覺得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興趣、情感去閲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閲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瞭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

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着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説笑話、分角色表演、做遊戲等活動等來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學困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侷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學困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閲讀、寫作、聽話、説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到,這時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參加這次“陽光師訓”後,我把所學、所感都化作對教育教學的新鮮注入了我的教育教學。從備課、上課到講評、反思,都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定位。通過本次培訓,我明白,作為教育者,一定要不斷學習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8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飛越進步,對下一代的成長也就更是關注了,自然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學校要給社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卷,就必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學校質量的提高關鍵就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往我們總感到:語文教學花得時間較多,但卻收效較低,遠比不上數學成績。那麼教師應如何發揮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呢?面對語文課改,在前幾年如果是抱一種“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尚可得過且過。但現在,上必須響應教學改革的多重要求,下又要面臨學生個性需求的直接壓力,兼之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如果不順應時代的需求,轉變教師舊有觀念,改革創新課堂教學,就很快要被形勢淘汰、被學生厭棄了。所以時不我待,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我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體會。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去閲讀課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着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後進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侷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後進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人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閲讀、寫作、聽話、説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象不到。這時如果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辦法。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9

國小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新課標要求教師應以生為本,不斷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處於被動學習地位,課堂教學比較低效。只有做到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下面筆者就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問題談談心得體會。

一、結合語文特點,科學確定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是基礎課程,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漢字、漢語的規律及相關知識,並學會應用語文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教會學生做人,提高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國小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首先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圍繞教學目標的核心,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採取多元教學手段,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獲得最大教學效益。

二、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為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針對學生情況,做了如下工作:

(一)教師要加強教學設計,課前要下功夫

在開始上課之前,要做好課堂導入,以趣激學,吸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堂引趣有很多方式,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精心設計,如採用問題驅動、故事引趣、猜謎語等,也可以應用本地風俗習慣進行導入。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時,我先對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姊妹節進行了介紹,讓學生自由表達,講講姊妹節的特色,描述一下節日的熱鬧景象,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傣族潑水節。由此消除了學生對潑水節的陌生感,並激發其濃厚興趣,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討論。

(二)要通過興趣引導,促進學生實現深入學習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使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上,都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態。教師要微笑面對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維,暢所欲言。這樣可以增進師生情感,使教學預定目標順利達成。

(三)強調自主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但自主探究學習並非是幾個人討論、研究一下就行了,而是需要教師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科學組織學生開展高效、高質的學習。教師要加強引導,創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指導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學習《畫家與牧童》一課時,我就是根據課堂教學設計,從如下三方面來提高教學有效性的。

(1)通過互動交流,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首先我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畫家”兩個字寫得很大,將“牧童”兩個字寫得很小,並追問學生為什麼?學生紛紛主動發表看法,從而激發起學生讀課文的主動性。我還舉行了“當小教師領讀”的活動,通過民主方式選出小教師,由其帶領學生進行朗讀。我在朗讀過程中,充分進行指導,使學生通過讀、説、評、演,來深入地體驗角色,達到入情入境,獲得深刻的感悟,體會到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勇敢。

(2)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學生通過朗讀,禁不住為戴嵩虛心請教牧童的行為而深感敬佩,同時,也為牧童敢於向權威進行挑戰精神所震撼。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擁有的。結合插圖,我讓學生想象人們是如何稱讚和驚歎的,最後,我問學生:牧童的.話對嗎?通過常規思考與求異對比,使得文本的人文與社會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3)促進寫、説、看有機結合。在寫的方面,我重點指導學生仔細進行觀察和體會,理解字的結構特點與規律,指導學生如何寫出正確、美觀的字,最後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和展示,來培養學生寫字的興趣與自信。寫話訓練方面,主要是通過鑑賞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和李苦禪的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來進行看畫説話,這樣可以使學生寫話的興趣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加強作業設計,促進知識內化鞏固

科學的課堂作業設計,對於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作用,能有效開發學生創造創新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吸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國小語文作業是一種載體,通過作業學生可積累、感悟和應用語文知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作業,以達到温故知新、培養能力、夯實基礎的目的。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的核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多個維度來設計語文作業。作業類型可分為鞏固性作業、討論探究性作業、自主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層,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同時,還要增強作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作業練習,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四、注重教學過程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評價

國小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不能以分數來評價學生,應綜合考慮語文人文性特徵,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評價。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寫過一篇寓言:北風和南風進行比試,看誰能輕鬆地吹掉行路人的大衣,於是北風鉚足了勁呼呼猛刮,但行路人不僅不脱掉大衣,反而裹得更緊了。而南風則不緊不慢地徐徐吹動,行路人情不自禁地解開衣釦,將大衣脱掉。這則寓言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柔能勝剛。國小生心思單純,教師在評價時,要多加鼓勵,一句讚美的話語,可能比嚴厲的説教更具有效果。課堂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要以和煦有愛的態度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

在完成解答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自己思考和解答的過程進行評價,看在此過程中,有哪些值得表揚,有哪些還不足,通過自我檢查和反省,學生就會更深刻地認知到不足,並主動進行改進和完善。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尤其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小心地呵護其心理健康,不斷地給予其成功的快樂和喜悦,使其不斷產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從而獲得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愛”貫穿始終,根據教學與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採用創新策略,來使國小語文教學有效性持續提升。

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心得體會10

3月下旬到5月下旬,我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有效教學,高效課堂”遠程研修培訓。本期雖然擔任了兩個畢業班的英語教學,閒餘時間較少,但我還是堅持收看視頻,記錄筆記、認真完成作業、勝利完成學習任務。

這次培訓不但全面,而且細緻,有專家對教材的精彩解讀和分析;有課堂實錄;還有耐人尋味無窮的經驗之談。本次培訓,給我們創建了網絡交流平台,也給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電機會。本次培訓學習讓我收穫頗豐!

專家引領在教育科學理論方面的闡述簡要精闢,為我們的教學實踐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我們的教育科學理論注入了源頭活水。多位教育名家的講座給我們帶來了心智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享受,讓我們飽享了高規格的“文化大餐”。讓我走出以往口語交際教學的誤區,讓我也明白:口語交際教學不僅要激發學生交際的興趣、選擇合適的交際話題、營造交際的氛圍,還要讓學生“能”交際,創設交際情景需要做到模擬真實情景、提供典型案例、設計問題情景等。為我今後可以交際的教學指出了方向。

本次培訓,每位培訓教師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的外部條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我們不僅聆聽專家的講座,以及對我們作業的`點評,而且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成為每位培訓人員提高自己教學業務水平的一條捷徑。在培訓過程中,我積極嘗試與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到各學校的新課程開展情況,並且注意到他們是如何處理新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以及他們對新課程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在培訓中,我們不斷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間的“相長”,這對於我們今後的教學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覺得這次培訓是非常有效的,是一次對自己“教育潛意識結構”的深層改造,它讓我們的業務水平不斷地提高,雖然培訓結束了,但思考沒有結束,行動更是沒有結束。我們將帶着收穫、帶着感悟、帶着信念、帶着滿腔熱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汲取專家的精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讓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更上一個台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jr4k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