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集合)中國名人的事蹟15篇

(集合)中國名人的事蹟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名人的事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集合)中國名人的事蹟15篇

中國名人的事蹟1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國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並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裏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餘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餘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國名人的事蹟2

錢學森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説:“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説:“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國小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摺疊的飛鏢有稜有角,特別規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小;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歎不已。

20多年後,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週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中國名人的事蹟3

美麗富饒的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佔了台灣。台灣人民恨透了這夥強盜,不斷進行反抗鬥爭。

少年時代的鄭成功,曾親眼目睹荷蘭侵略者在家鄉福建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殘害鄉親。他從小就對荷蘭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後來,鄭成功成為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便移師金門、廈(xià)門一帶,決心進軍台灣,趕走荷蘭侵略者。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分乘數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渡海東征,開始進行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正義之戰。鄭成功在眾將士的簇擁下,站在指揮艦(jiàn)船的樓上舉目四望,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艦隊,前後綿延十幾裏,風帆蔽日,戰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軍隊紀律嚴明,軍容雄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獲悉我軍進軍台灣的消息,十分恐慌。他們把軍隊集結在赤嵌城和台南城,還在港口沉下許多破船,企圖阻擋我軍船隊登陸。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之機,繞過了敵軍設置的炮台和重兵把守的港口,從鹿耳門登陸。荷蘭侵略軍不甘心失敗,又調動“赫克託”號等戰艦,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猖狂進行反撲。他們妄圖憑藉高大堅固的鐵甲戰艦和大炮,阻止我軍繼續登陸。

鄭成功沉着鎮定,指揮我軍戰船和戰艦展開激戰。英勇的`我軍將士冒着敵軍密集的炮火,駕駛戰船向敵艦衝去。他們在近處團團圍住敵艦,使敵艦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所有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巨浪。原來,我軍的炮火擊中了敵艦的彈藥庫。敵軍驚恐萬狀,亂作一團。我軍將士乘勢用鐵鈎鈎住戰艦,爭先恐後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脱,只好舉手投降。至此,我軍取得了登陸戰鬥的重大勝利。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便龜縮在赤嵌、台灣兩座城裏不敢應戰。他們派出使者向鄭成功求和,説只要我軍退出台灣,他們願意貢送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義正辭嚴道:“台灣本來是我國神聖領土。我們收回台灣,是天經地義之舉。如果你們賴着不走,我就用大炮把你們轟走!”

鄭成功喝退敵軍使者,派兵猛攻赤嵌城。城裏敵軍負隅(yú)頑抗,垂死掙扎。有一台灣同胞向鄭成功獻計道:“赤嵌城飲用之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會不戰自亂。”鄭成功依計照辦,果然不出三日,赤嵌城的敵軍便乖乖投降了。

盤踞(jù)在台灣城的敵軍妄圖長期頑抗,等待救援。鄭成功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敵軍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糧盡水絕,走投無路,只好舉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敵軍頭目被迫來到我軍大營,簽字投降。在我軍將士潮水般的歡呼聲中,荷蘭侵略者垂頭喪氣地離開侵佔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

台灣寶島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台灣同胞男女老幼個個喜氣洋洋。他們成羣結隊,簞(dān)食壺漿,慰勞祖國將士。台灣各地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於耳,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回到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倡導教育,興辦學校,幫助台灣同胞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台灣的發展。

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雖中年英逝,但他收復寶島台灣的豐功偉績,永遠銘(mínɡ)記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着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寫一副對聯,讚頌鄭成功的歷史功績:“開闢荊(jīnɡ)榛(zhēn)千秋功業,驅除荷虜(lǔ)一代英雄。”

中國名人的事蹟4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宣祖趙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趙光義燭影斧聲

汴京午門石獅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太祖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太宗。趙光義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説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説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説:“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三人便冒着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説:“晉王到了。”宋皇后一見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説:“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光義便登基為帝。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基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説。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中國名人的事蹟5

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廣大青年同志應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20xx年3月26日,黃文秀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xx年6月16日晚,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20xx年7月1日,追授“時代楷模”稱號。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西樂業縣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用短暫的一生詮釋人初心與使命的先進事蹟,在八桂大地引起強烈反響。她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奔走一線傾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初心如磐,革命理想高於天。”黨的扶貧政策,黃文秀一家擺脱貧困,讓她堅定了銘記黨恩跟黨走的決心,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只有飲水思源,不改本色,戰勝各種重大風險挑戰,才能在新長征路上取得新勝利。

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黃文秀作為一名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憑藉自身的優勢和學到的知識,到北京甚至海外去發展,讓自身的學識“變現”,為自己和親人謀取更好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家人先富起來,先過上好日子,這個應該不成問題吧!可是黃文秀沒這麼做,她選擇了回鄉扶貧,把眼光盯上了鄉親們最最關注的扶貧事業。和大城市豪華型辦公場所相比,百色鄉下的條件可想而知,其艱苦和落後程度自不必説。黃文秀為什麼要拋棄城市優越的條件,選擇回鄉扶貧?把祖國利益放在第一位,勇於為國擔當,是其眾多美德中的一大亮點,黃文秀回鄉扶貧,同樣是把鄉親們的脱貧工作放在心上。

攻堅克難,精準扶貧。從黃文秀身上,我們看到了這位第一書記脱貧攻堅的責任擔當。任職一年多來,黃文秀從一名農村工作新手,到熟練開展扶貧工作的能手,其間的艱苦與困難可想而知,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嚇”走這名女第一書記,而是讓她迅速成長起來。廣西是全國脱貧攻堅的主戰場,扶貧任務重、壓力大,脱貧攻堅時間緊,需要每一位第一書記、每一名扶貧隊員,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需要八桂兒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到這場硬仗中。只有眾人齊心“劃大船”,廣西才能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實現小康。

從黃文秀身上,我們對每一名時代青年幹事創業有着深刻的思考。建設壯美廣西,是一篇時代宏篇鉅著。其中,既有壯美雄闊的宏大敍事,也有涓涓細流匯聚向海的清音麗歌。全區各地各部門的黨員幹部,要向黃文秀學習,積極踐行“擔當為要、實幹為本、發展為重、奮鬥為榮”的為政理念,譜寫自己的生命之歌,成為這宏篇鉅著裏的鏗鏘樂音。

中國名人的事蹟6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醫學家。他從小就勤奮好學,經常受到左鄰右舍的讚揚。

離扁鵲家不遠的地方,有一位名叫長桑君的老大夫,醫術高超,四鄉馳名。他發覺扁鵲是棵好苗子,就有意將自己的醫術傳授給他。

一天,長桑君把扁鵲叫到面前,開門見山地説:“你假如情願跟我學醫,就到南山採藥去吧,一年之後再來見我。”

扁鵲毫不遲疑地點了點頭,其次天一早,就帶着工具和藥樣動身了。他翻過一座座險峻崢嶸的山峯,穿過一片片遮天蔽日的森林,採啊,挖啊,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他不僅熟悉了許很多多藥材,而且基本把握了這些藥材生長、採挖的規律。

長桑君見扁鵲滿載而歸,微微一笑:“你還要去民間給人們切脈,不完成五千例不能回家。”

扁鵲二話沒説,又背起藥箱奔跑四方。他為各種各樣的人切脈,從脈象的變化中,細細揣摸的.病症。當他完成任務返回老師住處的時候,不禁大吃一驚,只見長桑君正躺在牀上低聲呻吟。原來,在扁鵲外出期間,長桑君不幸中風偏癱,右半身不能動彈。

扁鵲好心疼啊!他不顧旅途勞累,放下行李就給長桑君燒水煮飯,熬湯煎藥。晚上,他又端來一大盆熱水,蹲在牀前給長桑君洗腳,洗着洗着,長桑君左腳一蹬,把盆子踢翻了,水澆濕了扁鵲的衣服、鞋子。扁鵲一點也不在意,轉身鏟來一些灶灰,撒到了濕漉漉的地上,接着,又忙着安排長桑君入睡。正在這時,長桑君突然覺得喉中瘙癢,“呸”,一口痰不偏不倚吐到了扁鵲的臉上。扁鵲仍舊不急不躁,悄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地掏出手帕把痰擦掉了。

夜深了,長桑君把扁鵲喚至牀前,温情脈脈地説:“你已經經受住了三次考驗:上山採藥,對你識藥用藥大有好處;按脈切診,對你斷病治病甚有關心;今日,我又親眼看到你對病貼入微,勝似親人。作為一個好醫生必需具備的三點,你都有了。現在,我可以放心了。”説到這裏,老人用顫抖的左手從枕下摸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醫書,當心翼翼地交給了扁鵲。

從今,扁鵲邊攻讀,邊實踐,醫術提高得更快了。

中國名人的事蹟7

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治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餘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豐功偉績,以樸實的感情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説他曾在崑崙山學道,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這在《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許仲琳為崇敬太公無法形容時便以神面化之編著了一部《封神演義》,把他説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了。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並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而且當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管理、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仍在借鑑太公《六韜》的精華。

中國名人的事蹟8

猶記得小時候,背得最朗朗上口的詩句,便是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時,何知鄉愁為何物,只似懂非懂是一種寂寞之感罷了,從這時起,李白便出現在了我的生命裏。

隨着年紀的增長,漸漸地,李白的身影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他的名字,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若説以前對他,只不過是有大致的瞭解而已。可是現在,我對李白的詩與人,都有着極大程度的敬佩與喜愛。

他是詩人,是個驚世之才,那卓絕而又超脱世俗束縛的詩才,將整個盛唐的繁榮與自己所想與所見描述得淋漓盡致。他雖懷有大才卻無人賞識,但卻從不會在別人面前道出自己的無奈。他的'孤獨只在自己的詩中流露,對月飲酒,舞劍吟詩。

盛唐之際,朝廷之中也不會缺少那些奸佞之臣,自古一賢臣難出,佞臣卻不計其數。既是如此,李白又怎會與那些逞口舌之快而無真心之人同流合污。他揚袖一揮,毅然轉過身,諷刺高力士不成,但絕對不會與楊賊共侍一君,自此,他便棄了官,踏山尋水,做個悠然自得的居士。

他還是個劍士,我們可能都只知曉李白的詩如何之妙,卻不得而知他的劍術高超。偶然得知,他的劍術在盛唐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唯有出神入化才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他之劍術——白衣飄,長劍嘯,飲壺酒,賞皎月。

李白之詩,萬丈豪情——“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之心,奔放無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其人,自由樂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傳奇坎坷的一生,詮釋了他那宛若謫仙般的性子。李白的一切,皆使我佩服至極,民間傳説,李白泛舟至湖中心,飲酒後酒性大發,便投入湖中逐月而亡,這在我看來,這確實符合他的性格。

十分幸運,在我的青春正好時,遇到了李白,遇到了他那絕美的詩句,遇到了他那傳奇的一生,相見方恨識時晚。

幸會,李白!

中國名人的事蹟9

1947年1月18日清晨,國民黨對侯河地區進行“掃蕩”。周銀海發現敵情後,立即通知鄉幹部,為了掩護這些鄉幹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我卻英勇被捕。敵人逼他供出誰是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説:“我不明白!”。

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槓子,一邊要周銀海説出誰是,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敵人又舀來一盆冷水潑向周銀海。周銀海透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説:“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打死我,我還是不明白!”

敵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銀海綁在凳上,腳後跟下塞進一塊塊大磚,上到四塊,他又一次暈厥過去。從上午直到深夜,敵人還在對這個鋼鐵般的少年不斷用刑。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但是始終沒有屈服。

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羣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幹部和幹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必須會打敗反動派!”

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週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中國名人的事蹟10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遊俠。

25歲時開頭漫遊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説他是“斗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忱奔放,氣概宏闊,富有浪漫主義顏色,後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有。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驚奇,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説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簡單,但老奶奶信念十足,她説:“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今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特地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遊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殊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説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學問。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説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訪問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羣,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驚訝,後是讚美,最終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説:“小傢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其次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與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經常自比謝安,信任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説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的確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始終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後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猶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於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峯。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中國名人的事蹟11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著作《海國圖志》向中國人介紹了世界地理概況,他也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觀點,主張向西方學習,被譽為“開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變法,反對侵華,興辦實業,推崇民主賦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見解。他著重於經濟領域的改革,在鴉片戰爭前後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於“國計民生”,認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於後來的資產階級變法維新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魏源堅決反對西方資本主義的侵華活動,提出“義民可用”的主張。

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很好貫徹併發揮了林則徐瞭解和學習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正確口號,認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學習西方的“長技”提高到關係國家民族安危的大事來認識,使之在當時社會上發生了振聾發聵的重大影響,為此,他提出一套具體方案,不但包括了官辦軍事工業,改進軍隊武器裝備的內容,而且提出了興辦民用工業,允許商民自由興辦工業的.主張。

魏源主張國家利用賦税手段保護工商業的發展,認為“士無富民則國貧,士無中户則國危,至下户流亡而國非其國矣”。他所強調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業者。提出這一思想,有助於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魏源還對生產經營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對財政税收的影響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這一觀點在我國19世紀以前的經濟思想中是極為罕見的。

中國名人的事蹟12

説起李白,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唐朝的詩仙,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放而清新,奔放而雄壯。

“李白斗酒詩百篇。”他一生作詩無數,而我則更喜歡他醉酒後作的詩。因為酒後的詩更奔、更放、自由。

李白出生在唐朝盛世的時候,所以他的詩非常的優美,讓我們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看到了胸懷遠大的李白,還讓我們看到了率真傲骨、劍魂月影的李白。讀李白的詩,會使人陶醉,會使人迷戀,會使人心情悲傷,同時也會使人心情開朗,他的詩風格不同,給我們呈現的也不同。

讀寄情山水的詩,讓我們看到了很喜愛山水的李白,其中的.詩有《早發白帝城》、《夜宿山寺》、《獨坐敬亭山》、《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等詩,詩中使用着很多的誇張句,襯托着那裏的景色。

讀注重友情的詩,讓我知道了朋友對我們來説很重要,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其中的詩有《送友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等詩,寫得很優美。

讀胸懷遠大的詩,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大方,其中的詩有《上李邕》、《秋浦歌》、《行路難》等詩,詩寫得淋漓盡致。

李白在我的心中是一個如風般的傳奇,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一本意味深長的書。是他教給我寄情山水,是他教給我注重友情是他教給我胸懷遠大。

中國名人的事蹟13

岳飛(公元1103—1142年)誕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個貧苦農家。據説岳飛呱呱墜地的那天傍晚,剛巧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鳴而過。父親嶽和便給他取名叫“飛”,字“鵬舉”。

岳飛青年時代,是在國家內憂外患之中度過的。宋朝統治者盡情享樂;長期生息在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勃然興起,建立了金政權。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滅亡。

這一年,岳飛正好24歲。這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希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為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深明大義的母親,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叮囑他一生一世都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飛參軍後,始終堅持戰鬥抗金的最前線,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勇敢殺敵。他率領的“岳家軍”不畏強敵,獨當一面,先後六次與金兵交鋒,均獲全勝,“岳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黃潛善、汪伯彥等人。為了挽救淪陷在敵佔軍的苦難同胞,把敵人驅除出境,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給皇帝趙構,堅決反對連續向南逃跑,力諫趙構返回汴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樣將帥一心,肯定可以收復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觸怒了趙構和黃、汪這些妥協投降派。他們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飛的官職革掉了。閒居三個月後,岳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劇烈意願,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岳飛慷慨陳詞,決心以身許國,毀滅敵人,恢復故土,以報答父老鄉親。從今,岳飛又轉戰在抗金的戰場上,而且-越勇,“岳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氣的象徵。金兵統帥不得不驚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中國名人的事蹟14

柳公權是唐代着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以楷書着稱,骨力勁健,自成一家,與顏真卿合稱顏柳。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襬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

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權不相信,他悄悄給家裏人留了紙條,就獨自往華京城去了。柳公權一進華京城壽門,見北街一顆大槐樹下掛着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去看,不禁驚得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燦在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的老漢沒有説假話,他慚愧極了。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中國名人的事蹟15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號山谷。他出自蘇東坡門下,詩與東坡齊名,當時人稱他們為“蘇黃”。黃山谷的詩書畫號稱“三絕”,他不只有文名,也特別的孝順,也由於這個緣由,而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進士後,二十六歲就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衙府,來到了一户人家前。門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張擺着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着香,一邊呼喊着:“某某人!回來吃麪了。”山谷不自覺的端起面來就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來後,夢中之事,歷歷在目,口中還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讓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次天午睡夢中他又來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還留着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驚醒,飛速的爬起來穿好衣服,循着昨天日夢中所記憶的路走去,最終來到一户人家,僕人正是昨天夢中見的婆婆。山谷便問她昨日吃麪之事。

婆婆説:“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由於她生前最喜愛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這天,我都會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來吃。”山谷問她女兒去世多久了,婆婆説:“已經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歲,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驚詫之餘,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兒在世時的種種情形。

婆婆説,她女兒在世時特別喜愛讀書,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順,在她二十六歲前還説肯定會回來看她的。婆婆並指着屋中一個大木櫃説,她女兒生平所看的書,全都鎖在裏面,只是不知道鑰匙放到哪裏去了。驚奇的是,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以前放鑰匙的地方,並且找出鑰匙打開木櫃,在裏面發覺了很多文稿。他認真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他今生每次參與考試所寫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啊!於是將婆婆接回衙府中,奉養餘年,後來他走上了參禪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學家袁枚,在聽到這個故事後,不禁歎息道:“書到今讓知識帶有温度。

生讀已遲”。前世今生,牽牽絆絆,看似玄奇,未必子虛。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模糊的記憶,一些反覆的夢境,或許其中就包含着很多不為人知的因緣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0wjk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