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1

3月30日,四川省涼山州木裏縣雅礱江鎮立爾村,一場大火打破了這裏原本寧靜的夜晚。

這場森林火災經過一天一夜的撲救也沒有停息。在3月31日下午,當撲火人員還在轉場途中時,山間的風力突變瞬間反生了改變,致使山火突發爆燃,包括楊達瓦、鄒平、捌斤在內的30名撲火英雄犧牲。

據統計,四川涼山火災中,僅森林消防支隊就有27人犧牲,其中還包括24名90後和2名00後。

森林防火,不如主動放火

在美國黃石公園,因為公園管理局對森林火災採取“零容忍”政策,所以導致樹木數量的增長速度加快。

結果就是森林老化的速度也加快了,死掉的樹木導致森林裏到處是灌木、樹枝和落葉。而因為這些易燃物質,也使得黃石公園的森林處於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狀態:一旦爆發火災,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區域,無法有效控制。

如今,公園的防火政策是禁止一切人為因素造成的火災,但如果是自然發生的火災,只要火勢沒有失控,沒有威脅到人類和建築,他們就會聽任這些火苗自生自滅。甚至,公園的工作人員會故意把一部分存在火災隱患的死亡樹木燒掉,人為地燒出來一些隔離帶。因此,防範森林火災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地先放一把火。

加班VS死亡,你會如何選擇?

正常的職場工作中,你或許有加班、有應酬、有爭吵、有哭泣……可是應該沒有直面生死的危險,而那些奮鬥在一線的消防員卻有。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抱怨加班的痛苦,可是卻沒想過這些犧牲的消防戰士死亡前的笑容。

面對無法選擇的'死亡,你尚且如此。那麼,人為的加班也就不足影響到很大的範圍了。

這時,回想現實的工作,你們是多麼的幸福。至少有親人的陪伴,多了一些呼吸時的凝想,少了許多未完成的遺憾。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2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xx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xx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xx年,運20列裝部隊。20xx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3

龔全珍,女,90歲,現居江西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

1957年8月,開國將軍甘祖昌主動向組織上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長職務,回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龔全珍相隨而歸。那一年,她34歲。將軍當農民,甘祖昌是新中國第一人。龔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決定:“老甘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像他説的那樣,‘活着就要為國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幹不了複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從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裝只有3個箱子,卻帶了8只籠子,裏面裝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種。當時甘祖昌每月工資330元,生活上十分節儉,把2/3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他一共參加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樑、25公里長的渠道。龔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回到蓮花頭幾年,她沒有做一件新衣服。龔全珍在家裏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縣文教局聯繫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學任教。這所學校條件很差,只有3名老師,她卻一點不嫌棄,第二天就搬鋪蓋去了學校,開始把自己赤忱的愛投入到這片紅土地。

1961年,縣文教局安排龔全珍到同鄉的南陂國小當校長,在那裏一呆就是13年。後來,她又被調到離家不遠的甘家國小當校長,依然還是老作風,吃住在學校,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將軍因病逝世,一隻鐵盒子是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產,裏面用紅布包着3枚閃亮的勛章。離休後,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羣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羣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地幹部羣眾的尊敬和愛戴。9月26日,龔全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4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台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5

伍淑清的愛國愛港情懷並非始於今日,而是發軔於心靈深處,彰顯於大小事中。從她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就可以看出一斑。

1998年,伍淑清發起成立“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以該基金執行主席身份,每年資助組織香港中學生到內地參觀考察,將國情教育及中華歷史文化融會於學習、參觀及實踐當中。

20xx年,伍淑清成立了中華基金中學。她説,我們學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沒有英文校歌。學校組織很多學生跟老師去內地和國外考察,讓學生們立足香港,背靠國家,走向全球。

每次出國,伍淑清都會安排學生到當地的中國使領館拜會,在國旗下讓大家跟着大使唱國歌;讓學生們知道,出了國,為他們提供保護的,是中國的使領館。

由於擔憂當代香港青年在成長中因缺乏國家觀念而被誤導、被利用,伍淑清邀請了多位有心人編寫了《國史百聞》,介紹近當代一百宗歷史事件。同時,專門培養能夠教授中國歷史的老師,目的是要讓香港的年輕人瞭解,香港和國家是不可分的。

一位商人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教育上,並非教育更容易賺錢,而是她看到香港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源於教育,國家觀念、歷史觀念、大局觀念的缺失,令香港年輕人與國家日益疏離,她要從教育入手,讓“愛國”與“愛港”統一為一體,這才是真愛國、真愛港。伍淑清1948年出生在香港,少時就讀於香港,後赴英美留學。從小的耳濡目染,步入商界後的縱橫馳騁,伍淑清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政界、商界人物,使她對香港的諸多問題有着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伍淑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歐美許多政客對香港當下局勢完全沒有客觀認識,也並不真正把香港視作朋友,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利用香港的事情醜化和打擊中國。她説:“他們只是在利用香港拿選票。”

在中國正在崛起的當口,遏制中國符合美國利益;符合美國利益就容易拉到更多選票;“香港牌”是遏制中國的一個好藉口;借“香港人權”施壓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邏輯線條如此清晰,但香港某些人沒有看清楚,某些人裝作沒有看清楚,某些人甘願作反中亂港的急先鋒。

在大是大非面前,伍淑清決不明哲保身、裝聾作啞。她是智者,看穿了反中亂港勢力的圈套;她是勇者,大膽地揭穿了美國政客的陰謀;她是善者,為香港好、國家好不遺餘力地奔走呼號。這樣的人,如果我們不敬佩,還能敬佩誰?伍淑清,確實感動了全中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6

由於受傷未痊癒,綁着腰圍的葉連平站着講課十分吃力。曾經堅持上課不坐、不喝水的葉連平,不得不向孩子們道歉,在講台後面坐下來繼續上課,不時費力挺直佝僂的腰在黑板上板書。

5年前,葉連平腦出血加腦膜炎,到醫院做手術。按醫囑要住院一個月,但第四天葉連平就急着要出院。結果頭上的手術縫合線還沒拆,他就回到了留守兒童之家。還有一次,他做白內障手術,左眼手術,他就睜着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就睜着左眼上課,一隻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我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台上!葉連平説。然而,他放心不下的是,他走了以後,這些孩子誰來管?

葉連平拿出積蓄2萬多元,在社會各方的支持下,於20xx年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基金,獎勵優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成立至今,獎學金已連續發放了7次,共發放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32個孩子。

我不在了,基金會仍會正常運行,孩子們仍會受益,可以讓我‘死而不已’。葉連平高興地説。記者看到,他穿的秋衣袖口和領口處磨出了毛邊,還有不少小破洞。他冬天常穿的棉背心,還是1960年下放時妹夫送的,已經辨別不出原來的'顏色了。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葉連平告訴記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後事。百年之後,他會把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金基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院,供學生學習解剖。

不管生命還有多長,我都會沿着當前的路一直走下去。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忘記頭上有多少白髮了。葉連平説。

當地人提到葉連平,無不敬佩,贊他為鄉村永不熄滅的燭光。對此,葉連平笑着説: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

車胤囊螢,終成大家。但願美麗鄉村,能有許多像葉連平一樣的螢火蟲。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素材7

聶海勝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有一天,家中來人,説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着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20xx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四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曆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651o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