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1

童年於兒童而言意味着什麼?3年的幼兒園生活我們究竟應該給與孩子的是什麼?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間斷的思考與探索。

從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誕生伊始,就確定了“保教合一,教養並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辦院方針。“養成教育”從那時起便成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養成教育”的提出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發展中不斷深入,逐漸科學,並且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內涵。

概括而講,“養成教育”在六一幼兒院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1950年):養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內,在戰火連綿的艱苦年月,全院人員從零開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針為指導,反覆觀察、瞭解幼兒,不斷摸索,於1946年以《幼兒一日生活順序》手冊呈現了養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經驗,為延安第二保育院繼續開展與研究養成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1950年~1 995年):養成教育的理論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遷到北京更名為北京市六一幼兒院,繼續在深入學習、貫徹教育方針中堅持探索“養成教育”這一課題,並於1995年由姚淑平院長主編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一書,將六一幼兒院半個世紀的養成教育經驗總結提升,標誌着養成教育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前理事長史慧中先生在為該書作序時寫到:“平平常常的幼兒園生活,透出不容絲毫懈怠的節奏!日復一日的實踐,編織出了幼教科學規律!‘生活常規’,這在幼教界熟悉不過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兒院50年的心血結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細膩,科學。這裏,既展示了全院職工的理想與情操,又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院領導班子的教育科學和藝術造詣。”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養成教育的創新發展期。建院70年來,伴隨着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深入學習和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反思,六一幼兒院“養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創新發展期,主要表現為“三個轉變”與“三個關注”。

養成教育的“三個轉變”,即由過去“嚴格的常規”變為“快樂的常規”,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需求”,由“消極的保護”變為今天“積極地培養、鍛鍊”。在實踐中養成教育的培養目標沒有改變,依然是堅持保教合一的原則,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個轉變”的實踐要求教育者在培養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到了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情感需求、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及幼兒學習過程中經歷、感受、體驗的重要性。因此這一階段養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統一不變的,我們會根據幼兒的特點與差異為他們提出適宜的標準;教育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我們會關注幼兒的學習特點,注重幼兒的經歷、感受和體驗,使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

如果説“三個轉變”是我院養成教育在新時期的創新,是對我院保教合一的繼承和發展,那麼,“三個關注”——關注幼兒情感表達、關注幼兒自主選擇、關注幼兒交往範圍,是我院養成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我們在學習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實踐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進一步認識,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進一步尊重。這樣的認識和尊重不僅使教師更加理解和接納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創設了更加適宜的師生氛圍、教學策略,更使幼兒擁有了更加快樂、自主的生活遊戲體驗。

養成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關注前進的速度,也從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幹先行,全體跟進,骨幹引領新經驗,全體固化成日常”的教學管理策略,通過有效的管理,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深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與完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獲得成長與進步。

20xx年,70載的歷史積澱,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踐行,在走向“養成教育”本質的過程中,“六一人”堅定了一條主旋律:養成於生活,養成需真愛。我們將用這份樸素的愛精心呵護幼兒,潛心研究教育,讓六一幼兒院的“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們成長的真正需求,為孩子們的童年留下寶貴而有意義的成長經驗。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2

有一句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我很贊同。就像大船沉沒源於一塊有蟲蛀小窟窿的木板給我們的啟示一樣:不要忽略小事,小事有時也會鑄成大錯。

我國現代教育的先驅者陳鶴琴先生説:“幼稚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歷程。”“教師的一言一語、都會深刻地影響兒童。”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我深知關注細節的重要性,時常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不要忽略細節。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求孩子做到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要關注幼兒一日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自身行為的小細節:見面有禮貌的問好,吃完飯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協作的事情主動幫忙,在教室裏儘量小聲説話,輕輕走路等等,這些細節的堅持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細節的關注體現一個人的'責任心。

在與孩子交往中也要注意細節:聽孩子講話時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這樣一個細節讓孩子覺得老師就像朋友一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善於運用眼神,細小的動作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剛入小班時,有一個孩子分離焦慮特別嚴重,當別的孩子已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卻還哇哇大哭,有一次離園,我親親地吻了一下他的臉頰並與他約定明天不哭了。第二天我驚喜地發現孩子開開心心的來到了幼兒園……家長説,你昨天親了他,他開心地向家人宣佈:“老師喜歡我,老師親我了。”輕輕的一個吻換來了孩子順利擺脱分離焦慮,真後悔為什麼不早點親親他呢。在我們大人看來只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情了,可對於孩子來説,卻是成長中無法逾越的坎坎坷坷。

再如,每天的離園活動,家長總是詢問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怎麼樣,我想如果都以“很好”來回答,家長會認為老師可能沒有關注到我孩子的表現。因此每天我都會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今天吃了幾碗飯;在遊戲中做了些什麼;區域活動中操作了什麼材料;心情如何;遇到特殊的事情,我會用筆把它們記下來……然後在離園的時候,一一反饋。來不及反饋的,在班級QQ羣裏反應。家長們聽老師説得那麼細,都開心地露出笑臉,“老師觀察得真細啊,交到你們責任心強的老師手裏,我們放心。”

每個人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重複的瑣碎的平凡的小事,能稱得上大事的沒有多少件。但是能夠把小事、平凡事做好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讓我們都來關注細節,做這不平凡的人吧!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3

最近,一個九歲的美國小女孩火了。因為她做了一件特別牛逼的事兒,以一己之力,餵飽了附近所有的流浪漢。具體來説,就是她覺得流浪漢挺可憐,想要幫助他們,於是就自己在菜園裏種菜,把菜分給流浪漢,讓他們不再餓肚子。然後她又建了很多小木屋,供流浪漢居住。

她的這一壯舉,不僅真的幫到了流浪漢,還感動了很多人,大家紛紛跑到她的菜園裏幫忙。現在,這個只有九歲的女孩已經紅到中國來了,照片上,她一臉自信的笑,還發出豪言壯語:我相信任何渺小的舉動都能改變世界!

張口就是改變世界,這讓那些天天想着怎麼改變孩子的父母情何以堪啊!面對“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們除了圍觀和羨慕,其實也應該想一想,自己怎麼才能教出這種敢想敢做敢於改變世界的牛逼孩子呢?

別覺得這話太大,其實,這個小女孩之所以獲得這麼大的成功,往往就在不經意的一些小細節:

一、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小女孩之所以萌生種菜的想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看到媽媽買三明治給流浪漢吃,很受觸動,所以也想像媽媽那樣幫助到別人。也就是説,如果不是媽媽去幫助流浪漢,她可能也想不到要去幫助他們,自然就不可能有後面那些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

一個每天抱怨個不停的媽媽,不可能教出自信滿滿的孩子。一個遇到事情就退縮,不敢勇敢去面對的媽媽,只能教出一個懦弱的孩子。一個言語粗暴毫無教養的媽媽,也不可能教出紳士淑女。

身邊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總是一遍遍對孩子説,你要好好學習,你要講禮貌有公德心,遇到不公平的事要勇於反抗,不要向權貴低頭,不要被金錢誘惑,要勇敢要大膽。可是,孩子們在父母身上根本看不到這些品質,對這些東西的理解模稜兩可,怎麼可能做得好呢?

父母天天打麻將,得過且過,毫無鬥志,卻希望孩子好好努力,對未來充滿希望。只能説,這是畫餅充飢。他們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一廂情願地做夢。你想讓孩子敢想敢做,那麼,你自己得敢想敢做。古人説,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説得就是這個道理。經過幾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驗證,絕對是真理。

二、讓孩子盡情去嘗試不靠譜的事兒

一個幾歲的小女孩,要靠一己之力,種菜給流浪漢吃,這事兒怎麼看怎麼不靠譜,她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好吧。孩子想做的很多事兒,在大人眼裏都顯得特別不靠譜。比如我家孩子三歲時天天哭着鬧着要洗碗,我弟弟家的孩子想在狗窩裏種花,鄰居家的孩子路都走不太穩想學滑冰。這種時候,很多父母的反應就是衝孩子嚷:“哎呀,這事兒你做不了,等你長大了再做!”

長大了再做,似乎看上去更靠譜一些。但真的長大了,他們還會去做嗎?一次又一次被大人阻攔後,他們已經學會了縮小陣地,明白做越少的事,越不會犯錯。

但是,這個美國小女孩的父母沒有阻攔她,默許了她在自家菜園裏種菜,隨便她怎麼鼓搗,結果,人家就種出意想不到的驚喜了。

我也遇到過一些特別開明的家長(微博),無論孩子要做什麼,只要不是違法亂紀的事兒,不影響到別人,又不是太危險,他們都會“縱容”孩子“胡鬧”。甚至,有些家長還會鼓勵孩子去做一些平時很少做的事,比如與陌生人搭訕,去發傳單做義工。

這種家長教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特別有想法,特別有主見,膽子也特別大,勇於嘗試任何事,不怕失敗。這樣的孩子,或許學習成績不那麼好,但都是非常有趣非常有個性的孩子。

讓孩子盡情去嘗試那些不靠譜的事兒吧,萬一有驚喜呢?不管成功與否,對孩子來説,都是可貴的經驗。

三、允許孩子自己動手

這個美國小女孩自從決定種菜起,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自己動手做的,鬆土、播種、澆水、施肥、拔草、收割。甚至連小木屋也是她自己動手一點點蓋起來的。電鑽、釘槍這些只有大人才會使用的工具,她用得特別熟,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木工。

這在很多父母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估計很多人還會腹誹:她父母太沒有責任心了,一點都不會照看小孩!

在我們身邊,看到的是十歲的小孩還不會繫鞋帶,九歲的小孩需要父母幫忙盛飯,八歲的小孩從來沒有擇過一次菜,七歲的小孩連內衣也不會換……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做不好,無論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嘗試,而是事事親為,提前做好。有些父母是對孩子極盡挑剔,無論孩子做什麼,總能挑出毛病來,漸漸讓孩子失去了動手的自信與樂趣。有些父母心疼孩子,覺得他們上學已經很累了,怎麼能幹雜事呢?不行不行!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受傷,明令禁止他們做一切可能讓自己受傷的事情。

看過最離譜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女孩二十多歲了,都已經結婚了,連雙襪子也不會穿,依然要父母代勞。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連身邊的小事都做不好,想改變世界?那不是痴人説夢嗎?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能幹,有些事情,或許他第一次做不好,但十次八次呢?熟能生巧嘛。我身邊就有很多小孩子,修遙控器換燈泡比大人還厲害,大人落了下風,往往要説一句:“小孩子學東西快。”

這倒是句實話,小孩子正是學東西的時候,無論他要做什麼,只要不是特別危險的事,讓他自己動手去做吧。不要代替他做,不要阻止他,不要諷刺他,要知道,一個動手能力強的人,才會在未來得到更多的機會。

再説,這個過程,對他自信心的塑造也非常有益。

四、適當給予孩子幫助和鼓勵

美國那個小女孩做這一切也並不順利,她也曾經遇到過幾乎邁不過去的坎。比如蓋房子這事兒,那得多少錢啊,她一個小女孩,根本不可能有這個能力嘛。就在她一籌莫展時,媽媽幫她爭取到了一家非營利性組織的資助,有了這些資助,小女孩的計劃才得以順利實施。

再牛逼的小孩也畢竟是小孩,很多事情,都會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這時候,父母要學會引導他們找辦法解決,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不計條件地幫助孩子。這不但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也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很多家長容易陷入誤區,要麼凡事幫孩子搞定,不讓孩子操一點心,要麼完全放手,對孩子做的事不聞不問。前者讓孩子失去鍛鍊的機會,後者又讓孩子孤立無援。

如果孩子太孤立,遇到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可能他就無法堅持下去,不得不半途而廢。而如果父母能及時伸出援手,給予一些幫助和鼓勵,孩子就會更有信心做下去。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耐性,讓他做事有始有終,不輕言放棄。遇到困難積極解決,不拋棄不放棄,正是一個人通向成功的基石啊。

如果父母做到了以上這些,也許,並不能保證你的孩子敢想敢做敢於改變世界,但是至少,他不會是一個慫孩子。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優秀4

我喜歡孩子,我喜歡和孩子們融在一起的那份快樂、那份幸福。當村官轉崗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時候,我樂得可謂是“漫卷詩書喜欲狂”。懷揣着“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的夢想,我邁進了校園。

基於以前在私立學校的教學經驗,我很快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跟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之中,我看到了53朵花的53種顏色,他們絢爛奪目。同時,我也看到了“學習”在孩子們的心中處於多麼“卑微”的地位。成績要想有所提高,必須端正學習態度。於是,週末一種特殊的作業誕生了——為你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洗一次手,並認真觀察一下這是一雙什麼樣的手。週一返校,作業落實,班內53個同學,真正做了這項作業的還不足三分之一,儘管這樣但是我已經心滿意足了,最起碼我的下一步計劃有可下手之處。當我把觀察過手的孩子一個一個叫起來,讓他們説手的特徵的時候,他們卻只能説出手掌的大小、軟硬,只有一個孩子,她説:“我觀察的是我姥姥的手,她的手很大,很硬,手心裏有很厚的皮(她不知道那是繭子),姥姥的手上還有一些小孔,那是姥姥為我作棉衣留下的痕跡”。孩子的發言完畢,我為她送上熱烈的掌聲。然後告訴孩子們“那硬硬的皮”叫做繭子,引導他們説一説繭子的來歷,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親人真真切切的愛,讓他們懂得感恩與回報,讓他們知道作為學生對父母最好的回報是認真學習……一節情感課結束了,但是它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看到孩子們一天比一天懂事,看着他們一天一天好轉的學習態度,我是幸福的!

因為有愛,生命與平常的日子裏也有它的光輝。

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個日子,我把我的愛融入到生活的每一點每一滴:天氣轉冷,我提醒他們及時增加衣服;天氣炎熱,我勸告孩子們不喝生水、少吃冷飲;天氣乾燥,我把消息發到微信羣裏,提醒家長朋友讓孩子多喝熱水……愛,讓我和孩子們相處的.日子,猶如一首舒緩快樂的歌,緩緩流淌……然而,期末測試中斷了我的快樂——測試中,孩子們的字詞等基礎知識方面掌握的非常好,但是閲讀理解及習作部分失分慘重……怎麼辦?要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坐立難安。一場及時雨澆開了我的心頭之花。今年三月份,半坡店鄉中心校舉辦的“青年教師培訓會”上,李豔老師與肖慶娜老師分享的成功經驗點醒了我:閲讀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閲讀,可以使頭腦變得井井有條;閲讀,可以促進口頭表達的完整性、規範性。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便滿血復活了!

“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我把每週五下午定位我班的活動課堂,每週一個主題:故事會、詩朗誦、背誦大比拼、我要做演員……每一次活動都以讀書為軸,每一次活動都由學生策劃、組織,適當的點撥之後,我就是他們堅實有力的後勤兼攝影師。他們在書中找到了樂趣,他們在活動中體會到了成功,一個學期的堅持,現在班裏將近一半的學生喜歡上了讀書。看着他們沉浸在書香中的模樣,我是幸福的!

書中有光明,可以燭照我們的內心;書中有天籟之音,可以滌盪我們的心靈。孩子們有書為伴,更加快樂向上。而我步入學校的這一年,有了孩子們的陪伴,幸福滿懷!我相信,我教育生活中接下來的每一個365,都將以書為舟,與孩子們一起駛向更幸福的海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rjq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