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 >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篇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1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閲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向江面的冷霧灑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一夜的春雨,烏桕千萬樹,你家是對着秦淮第幾座長橋。”沒有見過烏桕樹的樣子,亦無從想像千萬樹葉晃動時的壯觀與美好,猜測它應該生長在南方某條不知名的江邊,挨近石橋的地方。幾棵成排,或只是一株,探着頭在水裏照出影子,因為被當地熟知,所以並不引人注目,卻在一個薄霧籠罩或春雨沖刷的清晨,搖曳了詩人的思緒。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突然想到了烏桕,想起寫了烏桕的這兩個句子,想去看一看那葉片的色澤和紋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生活總是重複、倉促和身不由己,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是希望現實和期待不斷吻合。

但是,首先,最重要的是,你得有期待。

外祖母瑪麗買菜時寧願要不新鮮的蘿蔔,為的是省下一分錢,放進儲蓄罐裏,因為她要攢錢買地。十年時間終於存夠了五十塊錢,雖然最後因為不識字,看不出地契是假的被騙。但是第二次十年……第三次……直到把這種看上去不那麼聰明的願望,傳遞給自己將要養育孩子,歷經生活艱難的女兒。

媽媽凱蒂在一貧如洗的日子裏,堅持給孩子們讀書:每天一頁莎士比亞一頁聖經,堅持拿出和他們少得可憐的生活費相比,可以稱得上是鉅額的錢來讓孩子們學鋼琴。即使她們租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裏,即使她們還不知道下一頓食物來自哪裏。她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那個恰如其分的字眼:教育。是的,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擺脱骯髒污濁的泥潭,即使她就深陷在這泥潭的中心。

爸爸約翰尼突然想到孩子們還沒有見過大海,“孩子們這麼成長,不能連沖刷着布魯克林海灘的大海都不知道。”這擋都擋不住的想法一來,他們的計劃就出發了。雖然他在示範從岸上跳到船上的方法時,“噗通”一聲掉進了水裏。雖然孩子們在黏滑酸臭的綠色海水,和越來越曬的太陽的雙重壓迫下全都中了暑。雖然連他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實如此不堪?他會唱的那些和坐船有關的歌裏,孩子們本該興致勃勃地回來,走的時候充滿對大海的熱愛,他自己也應該帶回各種各樣自己釣的魚兒。

生活並不公平。總有一些人在受困、受窮。人或許有同樣的經歷,但未必有同樣的心態。而人和人最大的差別,大抵就在這裏。

沒有文化的外祖母卻建議女兒給自己的孩子讀書,講述民間故事和各種童話。雙手終日泡在肥皂水裏,靠給人做清潔交換租住資格的媽媽,卻和孩子們一起學鋼琴,甚至比孩子們彈得還要好。從來沒有劃過船也從來沒有釣過魚的爸爸,卻堅持自己的孩子應該見識他所不知道的,而充滿熱情地付諸行動了。還有那用舊裙子改成的窗簾,印着玫瑰花紋,它把簡陋的廚房變得很好看。還有那些週一到週五的發黴麪包,澆上開水,做成糊糊,然後加上鹽、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葱還有雞蛋(如果雞蛋不貴的話),然後在烤箱裏烤。烤好了,成了金黃色,再加上媽媽用半杯番茄醬、兩杯開水、各式佐料自己調製的一種汁……熱乎乎的,很好吃,回味無窮。所有這些情節,讓我在當時忍不住笑出聲音,甘願從心底發出讚歎,甚至在讀完書之後的很長時間裏,它們依然在我的夢想和希望裏盤旋。

無論今天給予了我們什麼,貧窮也好、富足也罷,它們總不可能一無是處,也一定不會無懈可擊。我們一直不丟棄充滿期待的心靈和發現樂趣的能力,才是最好的事情。

關於大海的歌曲和關於烏桕的詩句,到底有沒有欺騙我們,總該親自去看一看,才能知道。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後感2

每個人的成長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對於我們來説成長是無比的重要,然而這本書就形象的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説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她的成長令人感到吃驚,她做過了大人們所做過的事情,如:撿破爛、購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貧寒,父親很早過世,而母親非常偏愛弟弟,所以弗蘭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愛,在家裏就是這樣,然而在學校裏同學們更是瞧不起她,總是受到同學們的輕視。她的成長就如同那棵長得鬱鬱葱葱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

弗蘭西非常的勇敢,她會勇敢地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變得更堅強,古人説:“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為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為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讀了這本書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裏,上着鎖,或是藏在牀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裏頭熔化。垃圾站收沒有熔化的錫球,因為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化掉後,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裏,一人拎一隻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後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醜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鑽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去的路上,會遇到空手而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現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啊!現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啊!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説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nongye/31p2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