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在博覽園與農耕文化觸手相握散文

在博覽園與農耕文化觸手相握散文

這是炎熱的午後,小城被籠罩在蒸騰的暑氣裏。很想出去尋覓一塊清涼的地方,哪怕彈丸之小,容得下我的一顆燥熱不安的心,也是齊人之福。這時候,香雪電話邀我,説是王老師要去博覽園拍照。或許希望給我提供機會,找到一些感覺罷了,她的良苦用心,我除了感激之外,再就是弄點文字作為回報,如此最好不過。

在博覽園與農耕文化觸手相握散文

博覽園今天分明有活動,站在門外,就看見了“熱烈歡迎微博達人相約楊凌農林博覽園”的條幅,如一道彩虹,凌空徜徉着。大門側面的辦公室裏,副主任陳羣輝,一個精幹隨和的男子熱情接待了我們。剛進去時,陳主任坐在桌前,忙的不亦樂乎,他拖動着鼠標,興奮地説,今天的活動收效不錯,通過這些遊者微博的鏈接,博覽園的知名度很快就躍上一個新台階。談起博覽園日前舉辦的楊淩示範區文物保護成果暨農耕文化遺產展,陳羣輝娓娓而談,見解竟是那麼專業獨到,不難看出他對這份工作的熱忱。好了,你們進去看吧!我就不??鋁恕3氯夯允適鋇厥兆』疤猓?攘艘豢誆瑁?婕葱ψ擰:嗆牽?餉匆桓齬諾廊瘸Φ哪腥耍∑涫擔?飧芯酰?遣喂弁甌現?螅?閶┰諑飛轄彩雋順氯夯嶽稚坪檬┑墓適攏?矣腿歡??摹?/p>

這是一塊神奇的園子,以嶄新的面貌坐落在繁華的邰城路上,迎着每天的第一縷霞光,靜看着農科城的古老與新興,也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吸引着每一個慕名而來者。坦率地説,自博覽園在楊凌安家落户,我沒有一次走進那日日敞開的大門。每日裏為生活疲於奔命,似乎疏遠了內心裏那一份日漸被湮沒的情懷。

踏上青石錯落鋪就的小路,一種獨特的感覺,絲絲點點觸動着心扉。這該是一方錦繡花園的濃縮,路旁的花,別樣的紅;柳,獨特的綠。花叢中,翻飛着一隻貌似蜜蜂的蟲子,見我們詫異,陳羣輝笑着説,這是鳥頭蜂,在楊凌是獨一無二的,園裏為數不多。經這麼一説,試圖拍一張照片,可這小精靈就是不停落花枝頭,輕舞飛揚。我一時不能如願,陡然好笑起來,它怎麼會善解人意呢!一片寬闊的場地上,橫陳着好多大小不一的石碌碡,或豎立,或躺卧,分明的稜角,渾圓的曲線,清晰的紋理,風采依存,似乎隱約聽到了高昂的滾動聲,稻穀與麥子鋪陳的土場上,石碌碡碾扎收穫着農者的喜悦。如今,這些原始的農具閒置一起,側耳細聽農忙季節裏新型機械吼叫在田野上空的轟隆聲,更多的是驚歎和欣慰。

走進農史館,陳列大廳裏,一件件令人歎為觀止的文物,一身風塵,鏽跡斑斑,傷痕累累,靜坐在現代文明的時空裏,熠熠燈光下,供遊者追懷遠古的時光,感受着腳下這片沉積着歷史精髓的土地,曾經有過何等的神奇與輝煌。屢棄不死的后稷,植麻種豆,採桑收稻,教民稼牆;“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伏波將軍西討南征,驍勇善戰,赤膽忠心;穿雲關前棄商投周的黃飛虎,識時務者為俊傑;唐王洞裏,落草的嬰兒日後竟成盛唐明君,貞觀之治,奠基開元盛世,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歷史已去,回聲不絕,即使民間傳説,也茶餘飯後街談巷議。壯哉,古邰國,美哉,農科城。

在眾人的意識裏,説到農業始祖后稷,就想到楊凌,説起楊凌,就聯繫到揮汗如雨耕作的'農者以及麥香四溢的田野。現代化的楊凌需要以文化的視角探尋農耕的淵源,為此,楊凌人正在積極行動着。在這裏,我想到了前不久出版的《多彩楊凌》一書,它不僅是文化人對楊凌新的審視,也是很及時的一扇宣傳農耕聖地、人文楊凌的窗口。

有時候,我們瞭解一段歷史,原以為只有奔波他鄉才能有跡可尋,參觀遊覽,旅途勞頓。豈不知,懶以生存的本鄉本土,竟也堆積着這麼多的可貴實體與資料。歸根結底,是宣傳的力度不到位,讓楊凌的燦爛歷史文化養在深閨人未識。

我們只是參觀了博覽園的一部分,就被其中的神奇與博大所吸引,這裏面究竟還有多少人所未知的豐富內容,很是嚮往。我只是感覺,坐落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新興農業小城,它的前塵往事,幾乎都應該被濃縮在博覽園的各個角落,有待世人的拂塵探幽。

夕陽西沉,博覽園沉浸在落日餘暉裏,格外寧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72wk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