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總10篇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總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模板彙總10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瞭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點。

2、瞭解衚衕及其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標:

初步訓練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脱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隨着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衚衕這種建築形式已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消失了,大家這個年齡段已對衚衕很陌生了。北京的衚衕又獨具特色。那麼,衚衕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有怎樣的文化底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衚衕文化》,一起揭示這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 明確學習目標

(白板出示)

三、 簡單瞭解作者及其散文特點

(先讓學生結合步步高了解,然後師強調重點)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一個書香門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我國現當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説《職業》、《受戒》《大淖記事》《虐貓》等,散文有《人間草木》《故鄉的元宵》《衚衕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藴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樸實、清新、優美的特點。

四、 學習第1—4段

1、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學習如何概括每段要點,進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概括全文要點,須先把握每段要點。因此,我們在閲讀時要抓住段落的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句等,理清句子與句子、句子與中心句或關鍵句的關係。

2、學習第1—4段,思考: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點)

3、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約二斤雞蛋:稱重量

4、逐段講解:

第一段:(學生快速朗讀)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這個問題,最後總結,起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學生快速朗讀)

關鍵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學生齊讀)

寫了衚衕的大小、數量。

第四段:(指名朗讀)

寫了衚衕是勾通大大街的網絡。

5、小結衚衕的特點。

五、 學習第5—12段

1、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學習

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而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學習第5—12段,按前面介紹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進行概括。

2、詞語積累:

安土重遷 房檁 國子監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對 安分守已 逆來順受

3、 學習第5—12段:

第五段:(學生齊讀)

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段末點題,點出寫作本文目的,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着“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

第六段:(學生速讀)

關鍵句是“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第七段:

(學生速讀)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裏。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於“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

第八段:

(學生速讀)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麪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九段:

(學生齊讀)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學生讀)

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他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説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着衚衕文化。(學法指導:這三段,要聯繫上下段落,提煉出其要點和聯繫點。)

4、“忍”字從何而來?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5、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

那麼,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點是什麼?

找學生回答,師總結:

衚衕的方方正正的特點,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並形成了封閉的衚衕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六、 學習第13—15段

1、 教師範讀第13—15段,思考並討論: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並明確:

寫了衚衕文化時發展趨向,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為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衚衕文化中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必然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因此,衚衕文化的沒落是必須的。

3、 結合作者的經歷,思考:面對這種情景,作者心頭會湧現出一種什麼心情?

明確:

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説,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着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複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並喜歡衚衕文化,所以面對衰敗的衚衕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七、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結合課後練習二,感受一下作者語言方面的特色。

明確:

1、一個“嘿”,樸素,親切,大眾化,口語化,充分體現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蝦米皮熬白菜後的那種極其滿足的表情。感覺到北京人容易滿足。

2、非常富有表現力,既是對別人的無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現了作者對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調侃。不愠不火,雅俗雜糅,帶有濃濃的北方方言味兒。

3、四個四字短語一氣呵出,帶有濃濃的書卷氣,不僅盡情渲染了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色,而且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感傷。

八、 遷移練習

北京的衚衕正在衰敗,北京的衚衕文化今天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運用你的知識,發揮你的想象,談談你的看法。

九、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雖是篇書序,可又不同於一般的評點或介紹性書序,實質上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通過本文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樣的特點,也瞭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

板書:

衚衕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衚衕(1—4) (2)取名來源

(3)大小、數量

(4)網絡

衚衕文化 發展趨勢:衰敗、沒落

(5)過渡 (13—15)

(6)封閉文化

(7)獨門獨院

文化(5—12) (8)易於滿足

(9)不愛管閒事

(10—12)精義:忍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走近作者:瞭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點

2、瞭解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敍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標]

1、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脱的情感

2、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衚衕文化》...。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

2、理解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餘,突然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到外面去旅遊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下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呢?

生答。(答案各種各樣。但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條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這時侯教師必須善於把握時機,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課題並出示(幻燈片1、2、3)

教師進一步明確:俗話説:“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這樣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到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到的話,就等於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時哪裏嗎?

生答。

明確:衚衕。(幻燈片4)

那麼,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衚衕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燈——配有背景的課題《衚衕文化》)

二、簡介作者,瞭解作者。(出示幻燈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卓記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水性”。歸於衚衕,又具有濃郁的“衚衕”味。這種“衚衕”味,是其散文顯示的一種綜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現在取材、構思和抒情習慣上的平民性,同時雜語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調的韻味。

三、研習課文

(一)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出示(幻燈片6)

朗讀完畢,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圈劃每一段的關鍵句,然後請同學回答,教師出示(幻燈片7)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各具特色的衚衕名

同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數量之多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絡————————— 環境安靜

(二)(出示幻燈片8)教師進行小結並進而過渡到下文。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麼會這樣?請同學們速讀課文6-12段,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概括。

(給學生4分鐘的時間速讀並概括,然後回答,出示幻燈片9)

封閉——————————捨不得挪窩 破家值萬貫

文 喜歡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窩頭,就知足了

大醃蘿蔔,就不錯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

化 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蝦米皮熬白菜,嘿

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精義——————————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三)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點是什麼呢?(出示幻燈片10)

生答(略)

教師明確:衚衕的總特點是“方正”,這種方正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並形成了封閉的衚衕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四)聽錄音13——15段,思考並討論:衚衕與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推薦代表發言)

教師明確:隨着舊城的改造,胡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北京胡同》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着“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根據是什麼?(明確:是寫衚衕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衚衕特點,而第5段引出衚衕文化的定義後,第6——12段全是寫衚衕文化的特點。)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後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説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是説明北京的衚衕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衚衕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麼先寫北京城和衚衕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衚衕,而衚衕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説明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瞭本文將要敍説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瞭衚衕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愛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側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側重寫逆來順受。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鋭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衚衕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告別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衚衕文化的特點,這節課讓我們來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對衚衕文化各個特點的態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藴含着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1,思考題:衚衕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對它的態度?

(明確: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別煩躁,別起急,睡不着,眯着”這句話如果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我們就可知道,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不僅有局外人的調侃,還有對這種“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2,思考:“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除了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説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這樣寫還有什嗎?(明確:深層含義“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引用北京人的口語來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3,思考:“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裏,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明確:聯繫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敍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衚衕房子後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對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4,思考:“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裏的房子。”這些話?(明確: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説,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我們聯想《衚衕之末》裏前面是寫着“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而委婉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中為什麼用了十三個引號?(明確: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裏,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説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標點看相關聯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知道,衚衕裏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的,這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只顧自己。所以,在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説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説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三,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不同感情。

1,讀“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對衚衕的感情的詞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2,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説説作者對對胡同文化這的感情。

(明確:因為這句話中“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主張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拋棄。所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對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理智但委婉地勸人們告別。)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敍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明確: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着“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四、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及衚衕的消失而告別。

五、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後再明確)

聯繫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繫寫作背景

通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體會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嘲諷、不滿氣憤

寫作意圖:委婉勸告告別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説,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説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藴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説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着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裏,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裏。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着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裏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閲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北京的衚衕及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2、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複雜情感。

能力目標: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賦予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態度。

教學方法:

1、教法:點撥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

輔助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1. 談談自己對於北京的印象.

(莊嚴,古老,現代……)

2. 學生髮言,談談對與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體觀看幾張有關北京的圖片

4. 自己總結: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一樣也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他當過教師、編輯。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説《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整體感知,明確學習內容

1. 提問: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接着用多媒體觀看幾張衚衕的圖片。

2. 提問:什麼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體總結明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問:什麼是衚衕文化呢?請同學翻看文章找出有關語句。

然後用多媒體呈現有關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等( 學生分組討論),談談比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優缺點,有意識得培養學生辨證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理清思路,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齊讀1—4段,談談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

方法:抓關鍵句子和關鍵詞

(在學生讀課文的同時自己板書:佈局,名字,數目,環境)

(讓學生走上來在黑板上填寫有關特點的字詞)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方衚衕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應是精品》中説:

“近幾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興起。散文有讀者。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説、電視連續劇氾濫的時候,也還有一些人願意一個人坐下來,泡一杯茶,看兩篇散文,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顛簸,心情浮躁,人們需要一點安靜,一點有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擾攘之中,想尋找一種比較精美的藝術享受。這些年,把語言看成藝術,並從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漸多起來,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素養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徵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現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寫得較多也較好的有兩種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頭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覺比較細,這是她們寫散文的優勢。有人説散文是老人的文體,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閲歷較多,感慨深遠。老人讀的書也較多,文章有較高的文化氣息,多數老人的散文可歸入“學者散文”。老年人文筆大都比較乾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説家的散文有什麼特點?我看沒有什麼特點。一定要説,是有人物。小説寫人的,小説家在寫散文的時候也總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寫遊記,寫習俗,乃至寫草木蟲魚,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們就體會一下作者寫的散文的風格特點,看他屬於哪一種風格。

二、自讀課文,分析,討論。

按照課文由表及裏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閲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鈎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通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裏。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説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着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説,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着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三、小結

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四、作業

繼續深入研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一、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這層意思後可向學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説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説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二、分析以封閉和忍為特徵的北京市民文化為什麼冠以“衚衕”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衚衕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塊,傳達着封閉的思想。

2、眾多的衚衕在北京城市建築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從而對北京市民的思想擁有深廣的影響。

3、衚衕一端連着大街鬧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質上不屬於車水馬龍的大街,而同閉合的四合院成為一體。

三、小結

本文讓我們欣賞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瞭解了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這種文化將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理清思路的能力,《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3、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概括要點的方法。

2、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三、教學設想

實施“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課時安排

本文的教學為1課時,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建築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藴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等。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衚衕文化教案 篇8

授課教師:安師大附中 朱誦玉

授課地點:蕪湖市十二中多媒體教室

授課對象:蕪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聽課老師:蕪湖市區及三縣部分高中教師

本課性質:蕪湖市“點撥——創新”多媒體教學公開演示課

(説明:借班上課,師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課前,教師步入學 生中,邊漫步邊和學生低頭交談,作些溝通,以拉近師生距離)

上 課

師:早就聽説,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願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第一冊衚衕文化。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麼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樓大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師:其實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也一樣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師: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生4:衚衕就是小巷子

生5:衚衕四四方方的。

師: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師:那是死衚衕!(眾生笑)

師:十二中門前這條路是不是衚衕?

生6:是比較寬大的衚衕。

師:蕪湖市的北京路呢?

眾生齊答:不是!

(展示衚衕圖片,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師: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

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師:“衚衕文化”是哪個階級的文化?

生7:市民階級。

師:哪裏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師:北京什麼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裏的市民。

師:那麼衚衕文化就是——?

眾生齊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種文化。

師:對!課文第5段也説到什麼是衚衕文化

(教師示意學生看課文第五段)

師:在瞭解“衚衕文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閲讀課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位前後位同學交流一下再回答。

(幾分鐘討論後)

生10:衚衕很多!

生11:衚衕有寬有窄!

生12: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很安靜。

生13:衚衕取名有各種來源!

師:你是從課文第2段發現的,是吧?

生13:是的!

師:那麼請你説説第2段都提到了衚衕的哪些名稱,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一冊衚衕文化》。(生13讀)

師:很好,請坐。(面對所有同學)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很多衚衕的名稱,請你們説説,這些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

(眾生思考,半晌無人回答)

師:我現在把這些衚衕改改名字,把皮庫衚衕改成皇家衚衕,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鳳凰美食街,請大家比較一下改過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生14:改過的名字顯得很高貴。

師:那麼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帶有市民氣息!

師:(讚賞地):很好!改過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顯得——

眾生齊答:通俗!

師:北京的衚衕還有其他特點嗎?

(眾生思考,無人作答)

師:其實課文第1段也説到了衚衕。請大家看課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衚衕的特點。

生15: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師:很好!衚衕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歸納一下衚衕的特點。(展示板書)

師: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又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形成了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幾分鐘後)

生16:衚衕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生17: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生19: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還有沒有?

生20: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師:(面對全體同學)大家對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意見?

生21:他(生20)説得不對,我認為第7段主要講的是北京人不喜歡交往。

師:你能説説你的理由嗎?

生21:説不出來,反正我認為是這樣!

師:是一種感覺!

生21:嗯!

師:其他同學贊同哪一位同學的看法?

(眾生議論,沒有結果)

師:那我們來做個添字遊戲,怎麼樣?(眾生欣然)請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這一句前的某一句開頭加一個“雖然”,改變其他句子的標點,使之變成轉折複句。

(一會兒後)

生22:應在“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一句開頭加!

師:(對眾生)大家同意嗎?

眾生:同意!

師:好!那麼,轉折複句強調哪一部分?

眾生:後半句!

師:那麼本段重點應是——

眾生:強調“平常日子,過往不多”。

師:很好,其實本段還有兩個詞“除了”、“此外”,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比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説的還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點。

(總結衚衕居民特點,展示板書)

師: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眾生:封閉的文化!

師:對!這種封閉的文化的精義是——

眾生:忍!

師: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麼態度?

(眾生交流、討論)

生23:批判的態度!

師:你怎麼看出的?

生23:從第6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來!

師:能再説具體一點嗎?

生23:“封閉”就是不好的詞!

師:很好!“封閉”從感情色彩看是貶義詞,作者用了這個詞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態度。文中還有類似的詞嗎?

(眾生尋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説得好!那麼作者對衚衕文化僅僅持批判態度嗎?

生25:還有傷感!文章最後3段明顯地表現了作者這種情緒!

師: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現在看到衚衕在一天天衰敗,自然會有一種傷感情緒。可見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應是批判中又帶有傷感留戀。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

衚衕文化教案 篇9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3、品位文化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裏面有這麼一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其實,不僅僅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在旅遊逐漸風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山水聖地作為他們旅遊的首選。我們旅遊看的是什麼?

請學生回答後,明確旅遊看的是當地的文化,出示幻燈片:

1、江南水鄉圖片

2、張家界山的圖片

明確:不同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內型)再出示兩張同樣是亭子的照片(一張是蘇州園林的照片,一張是頤和園裏的照片)

明確:兩座亭子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皇家園林中亭子給人的感覺是“雄”,而蘇州園林給人的感覺是“秀”。將內容引進課文:

北京,大家並不陌生,請説説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築(學生大多都會説天壇、地壇、故宮、天安門、長城),今天我們就隨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進北京,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打出課件主頁,顯示課文標題,作者等。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介紹有關序的知識。(這部分請學生朗讀)

序是一種文體,是附加於著作或書畫等並與它們有一定關聯的評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為書序和贈序(寫出來送人的文章),多放在書後,後來一般放在書前,所以也叫前言,在專業著作裏還叫導言;而把放在書後的叫做“跋”,或叫“後序”或“後記”。序和跋的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種文體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介紹式、評價式、闡發式和隨感式等幾種。

本文的標題為《衚衕文化》,我們剛才也説了那麼長時間的文化,那什麼是文化呢?(接着介紹有關文化的概念、分類)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他可以分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説、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通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我們首先來看看衚衕文化它屬於哪一種文化:齊讀課文第五段,思考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學生回答。

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應該是一種心理型的文化。

那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指導學生找出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的詞語——封閉。

這種封閉性的表現是什麼(老師示範朗讀第6段,指導學生概括其內容,其餘部分由學生自己默讀概括)板書如下: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對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裏,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説。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筆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在本文當中,在描摹北京人易於滿足時有一段對話(“有窩頭……嘿”),以及《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就極其富有京味,首先讓學生醖釀,再由他們推薦代表朗讀,最後聽有關音頻朗讀。

導入到對衚衕特點的學習當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之所以稱之為衚衕文化,而沒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為這種文化與北京的衚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接下來我們看看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閲讀課文1~5自然段,概括衚衕的特點):正、多、名稱俗、靜

多媒體展示衚衕的圖片,引導學生從直觀視覺去印證衚衕的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圖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破舊,作為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面對着衚衕的衰敗,作者心中有何感想?聽課文最後部分的朗讀,説説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但是總的來説,作者顯得還是比較灑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這麼過來了》中所説的“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長”

我們也要説,再見吧,衚衕文化!

課後作業(研究性學習內容)

讀下面一段文字,請你概括蘇州吳文化的特點,並談談你對吳文化的看法。

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裏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裏擺不開戰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裏的曲巷通不過堂皇的官轎,這裏的民風不崇拜肅殺的禁令。這裏的流水太清,這裏的桃花太豔,這裏的彈唱有點撩人。這裏的小食太甜,這裏的女人太俏,這裏的茶館太多,這裏的書肆太密,這裏的書法過於流麗,這裏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裏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餘秋雨《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衚衕文化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y2pl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