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8篇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8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8篇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1

臘月二十三這天,我和爺爺一起上街買了許多好吃的,但爺爺説最主要的是別忘了買糖瓜,我問爺爺為什麼一定要買糖瓜呢?

爺爺告訴我説:“民間傳説,這天灶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但這次送其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家事,雖然平時對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説些好話,但是否真的只説好話不説壞話,心裏沒有個底。因此,在為灶王爺送行時,便變着法子伺候這位灶王爺。所以人們會用花生、瓜子、點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讓灶王爺吃了嘴變甜,上天去只説好話,不説壞話。大多人數在祭灶時,會在灶王爺神像前供一個用麥芽糖做的糖瓜,想用這個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使其難於啟齒,免得他上天去胡説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麪條,麪條還是用好幾種麪粉擀成的,奶奶告訴我,在我們的家鄉流傳這樣一句話“灶王老爺本性張,一年一碗雜麪湯”這天晚上的晚飯就是雜麪麪條,灶王爺走之前要吃碗雜麪湯的。哦,原來是這個意思啊!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2

12點的鐘聲剛敲響,爸爸就去點響了鞭炮,“啪”“啪”……聲音真大,我趕緊捂住了耳朵。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完鞭炮後奶奶已經下好了餃子,我們全家坐下開始吃餃子了,我剛吃一口就發現了包在餃子裏面的年糕,爸爸卻吐出一枚硬幣來,原來為了吉利,媽媽和奶奶包的餃子裏面放了硬幣、紅棗、年糕。據説吃到硬幣就是要發財,吃到紅棗就會事事順利,吃到年糕就會步步登高。看來今年爸爸會發財,而我的學習成績會步步登高的。

查資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這天晚上全家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等。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3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社會調查報告。是家人團聚,歡天喜地的日子。大部分人走訪親戚,互相送禮也是不可少的。

當今社會,春節送禮,不少人已經司空見慣了。那多少人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呢?調查呈現:68.5%的人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內容,僅有8.9%表示"送禮"並非春節必不可少的內容,有22.6%的被訪者表示不好判斷。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既然大部分認為送禮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那麼本年春節送什麼禮物好呢?其中,50%的人認為送食品合適;35%認為送保健品高雅;10%認為送煙酒茶類時尚;5%認為送什麼也無所謂。

在與被訪着的交談中可以瞭解到,大家認為“送禮”往往會讓人在人情往來上有點累,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幣的“支持”。

據有關資料表明,我縣一箇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約為800元前後,而在調查中,受訪者的春節消費額度,在400元以下的佔19.5%;400—600元佔35.8%;600—700元佔21.5%;700—800元佔12.2%,800—1000元佔9%;在1000元以上的佔2%。調查表明,23.2%的家庭,春節期間大約將消費一個月的家庭收入。

過春節,當然也少不了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如今社會,孩子們的壓歲錢在600元以上的佔40%,在500元前後的佔50%,在300元以下的僅佔10%。

“春節黃金週”期間,少部分人會藉着這個機遇,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的地方去過這一年一度的春節,當然,這也少不了人民幣的支持,旅遊消費額在1000元前後的佔20%,在3000元前後的佔45%,在5000元前後的佔35%,看來,春節旅遊這也是一筆大消費啊!

看,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熱鬧非凡,聽,鞭炮聲,嬉笑聲,一同編織着春節的歡樂歌!

在忙碌了幾天後,到了大年三十,便是一家人閤家團聚吃年夜飯的時刻。有的家庭一家三口坐在桌旁享用着美食,互相祝福,共享天倫之樂;有的家庭人口眾多,大家索性聚在一家餐館,談笑風生,包廂裏傳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一些平時見不了面的親戚此時親密地交談起來,年輕人忙着給同事、朋友發去祝福短信,老人們互相拉着家常,孩子們在一旁做遊戲······等人到齊了,二三十個人便分成幾桌,開始就餐,親戚們互相敬酒、拜年,帶去新年的祝福。

飽餐一頓後,走出飯店,就到欣賞煙花的時候了。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人聲鼎沸的鬧市還是曲徑通幽的'小巷深處, “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震耳欲聾的禮花聲,交織成一首震撼人心的除夕交響曲。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一聲炮聲,夜空中就展開一朵五彩繽紛的煙花,光彩奪目,黃的叫“金菊吐豔”,紅的叫“雪中紅梅”,四處飛散的叫“天女散花” ······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給除夕的夜空抹上了一筆絢麗的色彩,迎來嶄新的一年。

回到家,打開電視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有的人家還會延續老的傳統——守歲。“守歲”就是年三十晚上不要睡覺,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一直等到天亮。老人眼裏,“守歲”有珍惜時間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父母延年益壽。在以前,還流傳着這樣一個關於“守歲”的傳説:從前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叫“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來傷害人類,毀壞田地,人們為了躲避它,大年三十晚上就在屋裏坐等天亮,打開所有的燈,大家一起吃飯,孩子們在院子裏放鞭炮。等到大年七年級天亮了,便出門互相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此後,大家便知道年獸怕火光和響聲,從此以後,人們年年如此,年獸再也沒來過。這就是“守歲”的來歷。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4

春節,可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日中影響最為深遠,人們最為重視的節日。其間的習俗難以言盡,可這習俗也不見得是“好”的,不過也有些是不錯的。

“蒸糕蒸饅頭”我認為這個習俗馬馬虎虎。我爺爺也蒸這玩意兒,還特地買了個大蒸籠,不就是為了討個“蒸蒸日上”嘛,再説,現在都吃慣了麪包,很少有人再吃這種玩意兒了,過年時吃的東西淨是些大魚大肉,結果爺爺家留了一大堆沒吃。換一個角度來説,這習俗成立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去年估計許多在單位工作的人都吃了蒸的'糕和饅頭吧,準備“蒸蒸日上”,可這金融風暴不還照樣來?所以説,吃這些東西啊,不一定能夠真正意義上的保佑,只要意義到就行了。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子人就開始忙活了起來,我的任務是貼春聯和“福”字。我往春聯角上弄些漿糊,看好位置一貼,哈,位置正好,紅紅的紙像是在報喜呢!下面就是貼“福”字,這可是我自己寫的,所以貼起來特別有成就感。對了,還有倒着貼,福倒(福到)嘛。看來,我們家可是要“迎福進門”了。我又四處轉轉,看到水缸裏養着八條黑魚,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是媽媽告訴我,這叫做“年年有魚(餘)”。噢對,過年還有“送灶”和“接灶”的習俗。一般在臘月二十四的時候,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在這一天都要舉行送灶儀式。在那天,奶奶在廚房煮赤豆飯,爺爺在那兒清刷灶面,還在灶神龕前擺放酒飯糖果(這糖是麥芽糖,俗稱“灶家糖”,特別粘牙齒),還有給灶王爺坐騎使用的清水和草料。神龕兩旁貼了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柱焚香,恭敬如儀,就算把灶神送上了天界。這在灶神龕前擺放麥芽糖是人們擔心灶神在玉帝面前説壞話,所以用麥芽糖粘住他嘴巴。看爺爺們迷灶,我總覺得又荒唐又滑稽,既然要灶神“上天言好事”,又要用糖封住他的嘴,這與其叫敬神,還不如叫愚神。到了大年三十,再擺上貢品(不擺糖),點上香燭,放點爆竹,迎接灶神歸來。中午祭祖,俗稱“燒經”,爺爺在供桌上擺了點菜啊,飯啊,然後又點上了香燭,又在鐵籠子裏燒了好的紙錢,全家人從爺爺開始磕頭祭拜,以此表達對祖先的緬懷之情。晚上,一家子人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大家圍坐談話,有説有笑,氣氛甚是祥和。而且,我們小孩子還收到好多紅包,這可以保佑我們平平安安的。大家高興的不得了,把錢都藏得好好的。吃完飯,大家就湧到外面去放爆竹了,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氣氛甚是歡樂,大家爭着比誰的鞭炮響(因為是同一種的),看誰玩兒的花樣多。我的衣服還被炸了一個小洞,可我一點也不在乎,過年,放炮仗可是小孩子最喜歡的事,大家還説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真是興致盎然。到了晚八點,一家人就坐在牀上看春晚,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屋外的炮仗聲轟鳴,除舊迎新,新的一年又來了!此時,爸爸媽媽都用手機來發短信拜年,過年氣氛甚是濃郁。早晨一大早起來,媽媽早已經準備好了早飯:青菜燒豆腐——清清白白;紅豆飯和年糕——紅紅火火,節節高。噢,對了,大年三十還要燒一盤紅燒魚放在桌上,還不能吃,以示“年年有餘”。吃完了飯,我們一家子穿着新衣服,走訪各個鄰居,表達對他們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

這個年,大家都過的很開心,但願就像人們所願的那樣“好事不斷”!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5

掃塵——民諺説: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

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裏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説,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户都要貼春聯。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樑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闢山妖惡鬼。”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時了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户、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6

調查目的:

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

20xx年x月x日

調查地點:

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

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傳説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灶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七年級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拜年的形式一是走親戚的拜訪。七年級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説:“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八年級祭財神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説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為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7

1.儀式:

⑴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還要“拜鑊灶佛”。據説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説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説壞話。

⑵撣新: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⑶貼春聯:

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⑷開門炮:

七年級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2.慶典:

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有划龍舟活動,這個劃旱龍活動都是在春節之後的,但限於學識所限,我對温州地區所謂的旱龍活動並不瞭解。

按照我們本地方言稱之為“劃廊船”(注意,這三個字也只是個人推測而已,非常抱歉,如果有哪位朋友對這裏的傳統民俗比較瞭解,請給與本人批評指正,萬分感謝。)

這裏有個郭元帥,指的是本地的一位老祖先,當然,已經被神話過的人物。

在我們這裏,基本上每個村子裏都有祠堂,供奉的着本姓氏祖先的神位。

同時,在村裏還會有宗廟,裏面會有道教神仙的神位,比如陳十四娘娘,還有護佑本地生靈的“本地爺”。這位郭元帥也應該屬於本地爺之類的人物。

看看板凳龍的頭部吧,兩面旗幟。八卦圖下面有“風調雨順”四字,另外一面旗幟上是“國泰民安”。看看上面的木刻人物吧,不禁讓人想起舊式傢俱。板凳龍的後面,就是旱龍風俗中的主角了!如果哪家有新的'喜事,就會準備一條紅布,要掛到大的旱龍上面去,這個叫掛紅。這個非常重要。

貢品用來祭祀、祈福。元寶,在每户的儀式之後,要燒掉。旱龍在全部儀式結束之後,會被付之一炬。

3.敬拜:

望正月:縣西從九年級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鬆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此外,還有荔枝、桂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回盂禮品除兩個紅封紙包外,還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薺之類。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內)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乾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則可遣兒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須攜紅封元寶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甚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認為失禮。

4.祈禳:

⑴春節,俗以五天為期,也就是正月七年級至初五。但農村到燈期終盡前都叫“正月頭”,有與元宵連而稱之的習慣。七年級清早起來燃放雙聲爆竹三個,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稱“開門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婦也隨着起來燒佛茶,盛以江西瓷盞,供於家先與六神神位之前,並焚香燃燭,三拜而止。繼煎紅棗,以備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當家人一起牀便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點佛燈,而且還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的習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⑵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⑶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5.禁忌:

在樂清,七年級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八年級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九年級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七年級不掃地,倘非掃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三日內不得出尿盆糞桶。五日內不得敲擊地盤,即 桶之類的事,也須在地盤外進行。

6.飲食:

在樂清,“除夕”俗稱為“廿九黃昏”或”三十日黃昏”。為歡度這個節日。家家户户都要準備各種過年食品,如要搗制年糕,故又稱年糕為“搗糕”。在搗年糕之前,須擇日撣掃住宅,俗稱“撣新”或“換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稱“作除夕節”.然後以祭餘的菜餚舉行聚餐,俗稱“吃分歲酒”。

雁蕩一帶,正月七年級早餐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説,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白石鎮,七年級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牀前擺鞋,求天宮賜福。

關於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8

對於春節安全問題,由於春節的特殊性,在春節的時候許多離鄉的人們都會千里迢迢趕回家中與家人團圓,因此春節安全問題並不只限於春節的那幾天,而是已延伸到春節前十幾天、春節後乃至元宵節。也正由於春節時的人數之多,安全問題比平時更加嚴重,更受人關注。春節安全問題中,最嚴重的時間並不是在除夕到正月初八那幾天,反而是春節前的那幾天。

由於春節是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作為每一個離家的中國人無不希望在春節這喜慶的日子裏與家人團聚,尤其是那些長年在外打工的人們。因此在春節前十幾天,回家的人們絡繹不絕,其數量之多除了春節後的那幾天外,可説是其他時間都望塵莫及的。因此春運問題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大難題,儘管在其中的盈利不小,但在此期間的安全更懸在每個人心中。

鐵路問題 由於春節人數太多,儘管鐵路運輸的客流量遠比其他交通工具要大,但仍感吃力,發售的車票仍是供不應求,更有不少的`不法分子利用便利,從車站大量收購緊俏的車票再提高票價進行販賣獲取暴利。這類被稱為黃牛黨的行為更添加了離家人們的回家難度和安全隱患。

回家的人多了,但火車站的候車廳面積卻不會變大,在火車站候車的人們變得擁擠非常。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也想在春節前多賺一些錢的小偷便蠢蠢欲動,在車站不斷順手牽羊。而車站便經常出現錢包被盜,手機等貴重物品被盜的案件。近來政府雖然不斷抽調警察進入車站維持治安,但終究沒有杜絕偷盜現象。

客車問題 鐵路運輸終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那些購不到火車車票及短途的旅客就只能求助於客車客運。但此時的客運客車也趁火打劫,也對車票哄抬價格。而且由於客車客運都是私營的,不是國營部門,其提價的幅度不像火車票價只能按規定提高15%或20%,而是平時淡季的幾倍。其價格與距離春節的天數成反比,越接近春節價格越高。

春節人們圖的是安全平安,本來只要能夠一路平安,多花點錢人們也甘心。但春運期間的客運卻不是很安全。由於此時客滿為患,作為客運站,經常也是人山人海,為了爭取到這些乘客,客運站可説是絞盡腦汁。首先是在路上滿載乘客的客車並未在其所説的終點停車下客,而是在距離終點站還有很遠的地方強迫滿車的旅客下車,好趕回去再搭載更多的旅客。

其次,就是客車站為了多賺錢,經常超載。由於交警在路上增加了檢查力度,此種現象已大為減少。因為一旦被查出超載,其所賺的錢還不足以應付開出的罰款。再次就是車禍問題,超載行駛、超速行駛容易出現車禍是顯而易見的,同時疲勞駕駛也是很容易引起車禍的。春節是客運高峯,不少司機都要加班加點工作,其工作強度不知比平時大了多少,在駕駛途中,更是容易疲勞。這樣對於那些短途的路線來説還好一點。但若是路線是長途省際的,車禍發生的概率更是大了許多。一旦途中發生車禍,那將會令節日的氣氛蒙上一場陰影。

治安問題 春節安全問題不但考驗着回家的人們也考驗着在家的人。在臨近春節之際,尤其是在農村郊區的地方,人們除了懷着喜悦的心情置辦年貨,還得謹慎地防止小偷和小心東西被搶。儘管如此,街頭巷尾還是時常發生某某錢包或手機首飾被搶的事件,部分地區甚至還出現了持槍搶劫的案件。當你在某個路口停下車時,他們就走過去敲你一下並順便用槍抵住你,此時此刻就只能任由他們搜刮一空,末了還得讓他們坐上自己的車逃之夭夭。出行有危險,但呆在家中也不是很安全。就在前幾天,我所在的小區就發生了好幾起撬窗入室偷盜的案件,我的一位朋友也在路上遭遇到了“摩托車”搶皮包的事件。

對於以上的種種問題,都給祥和的新年氣氛帶來了一絲絲的不安,儘管政府部門加大力度進行打擊,但一些問題仍沒能得到徹底根除。因此,我們自己在出行的時候,應當小心防範。

希望在今年的春節,讓這些安全問題消失在人們眼前,讓大家過一個祥和安心的春節。

標籤: 調查報告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om15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