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古詩詞中的端午節

古詩詞中的端午節

過節就是過文化。每個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但沒有哪一個節能像端午節吃粽子那樣,流傳幾千年不變樣、仍保留原汁原味。

古詩詞中的端午節

端午節也稱詩人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多個版本,有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説等,但流傳最為廣泛的卻是紀念屈原説。相傳屈原在楚國任大臣時,主張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遭到王宮貴族的反對,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在外。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韻,千古傳誦。當秦攻破楚後,他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了汩羅江,以死明志。“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蘇東坡的《屈原塔》字字血淚,句句哀鳴,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情思。“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的詩既應和了屈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烈,也為屈原受到的不公鳴不平。“屈原一歎傳千年”,他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

五月五吃粽子起源於愛國詩人,自然與詩詞也就結下不解之緣。在我們老家就流傳着不少粽子的民謠“詩謎”,有以形隱實的“三角四楞長,珍珠肚裏藏,欲知其中美,解帶扒衣裳”“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若是撞上唐(糖)三藏,將被剝得赤條條”,有借人喻物的“珍珠白姑娘,許配綠葉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牀”“我在湖邊迎風飄,相公邀我去看潮,我向姑娘討把米,五花大梆縛我腰”,有借物明志的“每逢端午獻玉身,一份真情一寸心。可口非因香味美,身有正氣譽乾坤”“三腳尖,肚朝天,金絲纏綿花衣鮮。不僅因為味道好,珍珠玉盤祭聖賢”等。比起歐陽修的“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柳宗元的“青箬裹墟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圩人”來,“下里巴人”雖不比“陽春白雪”,但也朗朗上口、風趣灰諧、獨具韻味。邊品嚐粽子的清香,邊猜猜謎語,倒也一番情趣。此番情景也正好印證了“粽情不變承傳統,詩在民間傳精神”。

自古以來,粽子就是端午節的象徵,作為一種傳統美食和節日文化,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自然有了“粽香滿詩詞”的佳話。這年端午節,唐玄宗按慣例要宴請朝廷大臣,並給每位大臣賞賜了一份叫“九子粽”的`禮品以示恩寵。皇上一時興起,即興一首:“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九子粽”成為皇上的賜品,從此身價不菲。其實,九子粽能進宮,來自民間的智慧。詩人温庭筠早有“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的表述。因“粽”與“中”“粽子”與“中子”諧音,成了民間流傳的吉祥物。“九子粽”是用彩絲將九枚大小不一的粽子紮成一串,寄希望子子孫孫都能“高中”。這樣的期待正迎合了做官當老爺們的心願,很快成為宮中人的喜愛。

粽子的五花八門,也帶來詩詞的豐富多彩。説四川“?筒粽子”的有陸游的“白白?筒美,青青水果新”,説“艾香粽子”的有“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説“綠菱小粽”的有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説“高麗貢粽”的有“清暑初交殿角風,又傳節物近天中。靈符舊系千絲縷,玉粒新頌五彩筒。”“雲帆不卻三韓貢,拜賜還教紀組功”。難怪説詩是世上最美的語言,一隻小小的粽子也能讓詩人筆下生輝,那麼美妙,那麼風韻。見到這樣的詩句,粽香四溢,抗不住的誘惑,恨不得來上一口;但見到這樣的詩句,如此美妙如此藝術,誰又捨得下口?欲擒不忍,欲罷不能,想吃是種享受,捨不得也是一種享受,這就是藝術給人帶來的美。

標籤: 古詩詞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31qo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