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端午節作文4篇[經典]

端午節作文4篇[經典]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作文4篇[經典]

端午節作文 篇1

端午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外婆家。外婆家在一個小山村裏,那裏特別好玩,我可喜歡回外婆家了。

路上,媽媽給我講端午的來歷,告訴我端午是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端午的時候,大家通常會賽龍舟、吃粽子,在門前掛上艾蒿等。

到外婆家後,我們卻沒有包粽子吃。早上一起牀,外婆就喊我快去看一個有趣的東西,原來是外婆在割羊草的時候,不小心把一個鳥窩給弄下來了,鳥窩裏還躺着三個小小的鳥蛋,鳥蛋只有大拇指大小,青綠色的,可愛極了,我小心翼翼的把鳥蛋放到門前的`一顆小樹上,還有手機給它拍了一個照。

吃完飯,媽媽喊我到山上去摘野果子,她説她們小的時候常常吃,到了山上,爸爸發現了一些野果子,摘下來給我吃,他説這個叫“端陽果”,黑色的才成熟了,端陽果吃起來酸甜酸甜的,有點像藍莓,我挺喜歡這個味道。繼續往上,我們終於發現了要摘的果子,媽媽説這個叫“五月果”,爸爸説他們老家叫“羊母奶”,那個果子像一顆花生那麼大小,粉紅色的,上面還蓋一層白白的東西,像一層霜,吃起來酸酸的,我摘了好多好多。媽媽又從地上挖了一種野果子,不過,那個我忘記吃了。

雖然這個端午我沒有像別人一樣包粽子,但我覺得自己過了一個很有趣的端午!

端午節作文 篇2

吃完了晚飯,奶奶把餐桌收拾乾淨,把下午已經洗好的糯米和紅棗拿到了餐桌上。我又去幫奶奶把勺子和粽葉拿了過去。奶奶告訴過我,包好的粽子要在水裏泡一泡,可是現在奶奶年紀大了,拎不動這麼多水了,我就過去幫奶奶把水提到了餐桌旁。這些都準備好之後,我和奶奶就開始包粽子了。

讓我最苦惱的就是封口了,奶奶讓我捏住最前面的一個角,把多出的粽葉折下來,捏住同樣的地方,再把多出來的向右邊一折,用繩子牢牢地把粽子綁住就可以了。包完粽子,我問了奶奶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到水裏泡一泡呢?奶奶告訴我,米在水裏就會發脹,蒸熟後更加軟糯好吃

粽子煮好了。有那麼幾個散的,那是我包的。看來這技術還有待提高啊!粽子熱熱的,摻雜着粽葉和紅棗的香味,讓人特有食慾。蘸一點白砂糖,甜滋滋的,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也許是因為吃自己動手做的東西吧。

自己動手的感覺真好!這一天,我心裏都像粽子的味道一樣,甜滋滋的。

端午節作文 篇3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我的家鄉在上岡,我們這裏的端午節十分有趣。端午節前兩天,家家户户的門上都插上艾草和菖蒲,還會弔着幾個白白胖胖的大蒜頭,據説這樣可以辟邪氣了!吃粽子是端午節最開心的事情了。粽子的`外形很特別,如同一個立體的三角形。翠綠的蘆葉裏面包着白白的糯米,如果放些紅棗、赤豆和花生,這樣就成了香甜可口的粽子;如果放上鹹肉和火腿,這樣就成了有滋有味的鹹味粽子。包好後的粽子放在鍋裏煮上兩個小時,淡淡的蘆葉香味清香四溢,瀰漫了整個廚房,聞起來讓人垂涎三尺。剝開煮熟的粽子,吃上一口更是黏而爽口,回味無窮啊!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吃家鄉的粽子。

家鄉的端午節慶同國小一(5)班 蔡郅蓮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家鄉的節日。在每年的許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是因為端午節的第二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把生日稱為“端六”。 端午節的這一天,家鄉有很多活動:包粽子、做麻花、做麥花、喝黃酒、吃肉煮蛋(要求蛋是剝了殼整個的)。我喜歡做麥花這項活動。雖然沒到端午節,但是今天早上我和媽媽一起做了麥花。媽媽先把麪粉揉成團,再用擀麪杖擀成皮子,用剪刀把皮子剪成小方塊,再在小方塊上剪幾刀,然後再翻折成花,最後下油鍋一炸,就成了酥脆的麥花。 端午節的活動真有意思!

端午節作文 篇4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説紀念什麼,只是學校的老師説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後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將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説,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脱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採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之後就插在門框上,據説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麼的疾病,就將那幹過後的艾葉採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着,讓艾煙來薰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乾,擰成“煙繩”,夏天用來薰蚊子,由於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説能夠辟邪保平安。剛紮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豔。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之後扔到水裏,據説能夠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裏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裏刨回來曬乾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裏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裏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夥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着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説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e7yw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