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臘八節 >

2017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2017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臘八節快到了,2017年臘八節農月多少日?下面聘才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閲讀!!

2017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2017臘八節是幾月幾日

2017年1月5日 農曆 臘月初八 臘八節

【臘八節】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到了這天一定要喝臘八粥。可是,我們為什麼要喝,你造嗎?

關於臘八的傳説,民間流傳的有很多版本,有高富帥的、有窮矮矬的、還有各種鬼神系列,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故事一:高富帥

先來講講高富帥的故事,説高富帥,也的確名副其實,因為這個故事和一位皇帝有關——朱元璋。

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前混的很不好,用現在的話説就是時運不濟。小時候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裏,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竟然從老鼠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羣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故事二:窮矮矬

據説很久以前有一個極其懶惰的青年人,平素遊手好閒,坐吃山空。他的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裏斷炊了。

那小夥子雞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裏的罈罈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決心痛改前非。後來,過上了豐足的日子。

人們藉此故事教育後人,漸漸形成了每逢臘八都煮粥的傳統,以求豐收吉祥。

故事三:鬼神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説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説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故事四: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遊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找人生的真諦。有天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由於又累又餓、昏倒在地,這時有一位牧女見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帶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種食品混合組成的,裏面有采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餐,元氣頓復。後來他在尼連河裏洗了個澡,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

從此每年到“臘七”這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淨的器皿中終夜熬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爾後喝粥以示紀念。這就是臘八粥的來源。佛教在我國流傳很深遠而沿襲了這一習俗。

【臘八粥】

臘八粥,又名八寶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説:“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喝臘八粥好處多,白米熬煮温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生病時食慾不振,清粥搭配一些色澤鮮豔又開胃的事物,例如梅乾、甜姜、小菜等,既能促進食慾,又為虛弱的病人補充體力。

現代人飲食精緻又缺乏運動,多有便祕症狀。稀飯含有大量的水分,平日多喝粥,除能果腹止飢之外,還能為身體補充水分,有效防止便祕。天冷時,清早起牀喝上一碗熱粥,可以幫助保暖、增加身體禦寒能力,能預防受寒感冒。

【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了熬粥外,人們還開始泡製臘八蒜,這也是臘八節的一個重要民俗。

《春明採風志》載:“臘八蒜亦名臘八醋。臘日多以小壇甑貯醋,剝蒜浸其中,封固,正月初間取食之,蒜皆綠,味稍酸,頗佳,醋則味辣矣。”經醋泡製後的大蒜通體綠瑩瑩,醋香交融蒜香,醋味也分外醇美甜辣,這是除夕晚上吃團圓餃子時的佐餐必備佳品。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

臘八節的佛教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日來自於佛教。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舴僱醯畝?櫻???諫?萇?喜∷賴韌純嗾勰ィ?植宦?筆逼怕廾諾納袢ㄍ持危?崞?蹺唬?黽倚薜饋3黽乙院螅??際憊?肆?甑目嘈猩?降納?睿?刻斕o吃很少的食物,到後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盂的牛奶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後,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後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並施捨給百姓。「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又稱「佛成道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説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信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還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民眾都認為喝了寺院的臘八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在宋朝時,杭州名?x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説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直到今天,我國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着臘八節煮粥分施寺院周邊居民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舊事》説:「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在清代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等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

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節的民俗由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在封建社會中,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驅鬼避疫的儀式。

「臘」在古代原本是一種在歲終進行祭祀的名稱。東漢蔡邕《獨斷》一書中明確地説:「臘者,歲終大祭。」應劭《風俗通》一書中亦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聯繫。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人們便認為這是天地諸神及祖先幫助護佑的結果,於是便要舉行盛大的祭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的天地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謝,並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又因為在農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較忙的,?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閒,所以,臘祭常於年底舉行。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舉行臘祭的歲終之月稱為「臘月」了。

關於臘祭的具體日期,在秦漢以前,由於各代所使用的歷法不同,因而臘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據一些典籍記載,直到漢代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曆十二月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並規定於臘月初八為臘祭日。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準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由此可知,當時的「臘八粥」與佛教沒有關係,完全是我國自己的傳統祭日。此後,臘八之説便逐漸流傳開來併成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臘八節。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有一則臘八節來歷的故事:早先有户農家,就老倆口守着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裏,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裏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説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孃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遊遊逛逛,甚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説:「爹孃?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兩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説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裏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牀不起,他們把小兩口叫到牀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牀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説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兩口託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裏糧、缸裏米、櫃裏棉花、箱裏衣。男人説:「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説:「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兩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兩口還不着急。?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裏顆粒無收,家裏吃穿已盡。小兩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兩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説:「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兩口屋裏沒火,身上衣單,肚裏沒食,蜷縮在涼炕蓆上「篩糠」。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着。突然發現炕縫裏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裏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裏。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乾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兩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兩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着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在我國民間,臘八粥還具有一些象徵意義。每逢臘八節,人們常會將熬好的臘八粥用來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並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人們會認為是好兆頭,因為其代表着「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標籤: 臘八節 幾月 幾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laba/2pn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