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臘八節 >

【必備】臘八節作文集錦六篇

【必備】臘八節作文集錦六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臘八節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臘八節作文集錦六篇

臘八節作文 篇1

20xx年1月5日(農曆12月初八日)臘八節的上午,天下着冷雨,寒風襲人,衡陽市僑聯李玲主席,扶金輝科長,樑紅兵副祕書長一行三人冒着嚴寒,頂着寒風,來到衡東縣僑聯慰問僑界勞模和貧困歸僑僑眷。在縣委統戰部、縣僑聯領導的陪同下,走訪慰問三位僑界朋友,我是其中受慰問的僑界勞模之一。心情舒暢,非常感激。自從20xx年11月受到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榮譽稱號以來,市、縣僑聯關懷備致。近年來,每到春節前夕,在這寒冬臘月的時候,她們都前來慰問,送來慰問金、送來温暖、送來厚愛,讓我們感動,這就是幸福,這就是快樂。過去做了一點事情,如今還要受到慰問,令人鼓舞,令人難忘。更巧的是今天正好是一年一度的的臘八節,我度過了N個臘八節,今年的臘八節特別有意義,最開心,最快樂,讓人深感黨的領導好!黨的領導幹部好!

附詩一首,以示感謝:

臘月時年暖新潮,當今冬日寒全消。

無雪冰凌嫌青草,漫待春光黃柳條。

縱茶禁酒欲心醉,還家歡騰紫宸朝。

慰問品金送恩澤,厚愛温暖下九霄。

臘八節作文 篇2

今天是1月27日,是臘八節。在臘八節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臘八粥,來慶祝這個佳節。

臘八粥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臘八粥要用五種材料,意思是五穀豐登,希望來年作物好豐收。

臘八節這一天,天氣十格外的冷。但媽媽用紅豆,大棗,核桃仁,大米,黃豆煮成的臘八粥,讓人忘記外面的寒冷,而是沉寂在那臘八粥甜甜的味道之中。

我和弟弟喝着熱乎乎的臘八粥,又看着愛情公寓四,一邊笑,一邊喝,被嗆不少次,但那笑聲還是不停,好像是為了臘八節特別準備的。

喝着臘八粥,看着電視,今天在這個特殊的節目中,讓我們一起歡歌笑語,度過美好的一天吧!

臘八節作文 篇3

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臘月初八喝臘八粥這些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然而我最期待的一天就是臘月初八,因為那一天是我和妹妹的生日。

那一天即過生日也過臘八節。在過臘八的前一天,我總是高興地歡天喜地,到了那一天大清早,鞭炮聲就響個不停,就連忙起牀,站在媽媽旁邊看他是怎樣煮粥的,首先把大米和糯米用清水洗淨,到入鍋中,再放一些紅豆、綠豆、花生、紅棗、還可以放一些板栗等,大概煮30分鐘,就可以喝到美味的臘八粥,坐在飯桌前的妹妹早已迫不及待的等着喝美味的臘八粥,喝完臘八粥。到了晚上,街道里就無比的熱鬧。

晚上,在屋裏就能聽見外面霹靂啪啦的竹炮聲,我趴在窗户邊看着,煙花在空中綻放,漂亮極了!我興奮地拉着爸爸的手説:走,我們去放鞭炮吧?爸爸:説別急別急,你先去準備好鞭炮,我連忙去準備,拿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鞭炮咳煙花。希望今天能把它們都放完!我心想。到了樓下,我興奮地拿起鞭炮,只聽砰的一聲,煙花四濺,我高興地拍手叫好。到了深夜,街上的很多人都回家了還沒有盡興的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回到家,我收到了許多生日禮物和祝福。

臘月初八我最期待的一天最開心的一天,那天是我的生日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希望那天來臨的時候,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會團圓幸福。

臘八節作文 篇4

為大家整理的臘八傳統節日作文:臘八節的傳説“佛祖修行”的文章,供廣大家查閲!!更多最新信息請點擊節日作文大全

臘八節雖然沒有春節、中秋節那麼火熱,但是臘八節的傳説卻在民間流傳的有不少,有關臘八節的傳説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來看看臘八節的傳説之一“佛祖修行”説。

臘八節的傳説之“佛祖修行”

這一傳説講,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傳説佛教的創始者佛祖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心性善良。

當他身邊的慢慢經歷着生病的痛苦,看着親人一個個地離他而去。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又相當殘酷,悲憤之下釋迦牟尼捨棄王位,出家修道。

可是出家修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釋迦牟尼開始修道時並沒有任何收穫,面對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摺磨,他仍然堅持着。

後來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行,終於在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而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來佛教教徒們為了紀念他,便將每年的臘月初八訂為“佛祖成道紀念日”,後人也沒有忘記他修行成佛之前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於是就有了這一傳説,“佛祖成道紀念日”經過後人傳承,成為今天的“臘八節”。

臘八節作文 篇5

臘八快到了,或許某些人的牢騷也快到了:又一個“飲食節”。

這回吃什麼呢?還用問,吃臘八粥唄。

那麼,為了來點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檢閲,咱就扳着面孔問一聲:臘八該做點什麼呢?

這可有點“腦筋急轉彎”,不太好説了。

正確答案是:做“臘八蒜”;沒轍,還是吃的!

講究人的臘八蒜必須在臘八這天做,只有這天做出來的蒜到時才會泛出正宗的翡翠綠蠟,味道也才會正宗,也才能不耽擱事兒正好趕上用。

臘八蒜的用場和蒜有關,關鍵是那個“蒜”字和“算”字同音。拿老北京來説,一般的鋪子都要在臘八開始攏賬,掌櫃的揹着灶王爺將一年來外賒欠款算清楚,記到帳上,等老爺子揣夠了紅包上天嚼舌頭的時候好去討債。可中國人,老禮儀之邦,大過年(蜡祭,臘月——正月期間)的找上門兒去急赤白臉跟人家要錢,總是失禮;何況要錢要急了難免出口些過份的話,總不能讓街坊鄰居也成天聽着“小子(zei1)!欠債還錢”“還打白條啊?!都啥時候啦!”之類的煩心話吧。怎麼辦呢,這臘八蒜就派上用場了:要錢的時候為了防止擾民,掌櫃的就讓夥計挨門挨户將臘八那會兒泡的'“蒜”給欠債的送去。欠債的收到了臘八蒜自然心知肚明:放賬的送信兒來了,趕緊想辦法湊錢還賬唄!在過去,臘八蒜都是這樣只送不賣的;要是賣就得吆喝,大過年的,滿街吆喝“臘八算”無論如何是一種惡性刺激。

一個臘八蒜,所謂的“紀念性”和“精神的洗禮,靈魂的檢閲”都淋漓盡致地包含在其中了,此乃説笑。

臘八蒜只是小菜一碟,並不在臘八那天吃。臘八節主要的民間習俗還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來源,我從50年代國小課本上學到一個故事;寫夫妻倆又懶又饞,日子過得一年不日一年。那年臘月初八,夫妻倆實在沒吃的了,就從家裏糧囤掃出了點五穀雜糧的底子熬了點稀粥,算是又混一頓。後來再去掃,什麼也沒了。沒過幾天這夫妻倆就餓死了。後人引以為戒,就在臘八這天熬粥喝,以示革命要節約,持家要勤儉,一天省一口,不必多生產——另一種懶法。

這只是臘八粥來源的一個民間傳説故事,或許是過去有人怕別人撐出病來好心瞎編的,不過把這喝粥的習俗編得讓人那麼不舒服;會讓人理解為:粥都喝了,過幾天該死了。

可能還有不少人聽着這檔子事也覺晦氣,於是最近二十幾年,這故事重新流傳了,原來故事中的夫妻倆變成了兄弟倆。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只是這兄弟倆喝完粥以後沒死,第二年他們吸取了經驗教訓,狠狠地勤勞勇敢了一回,真的過上了好日子——很是與時俱進。如此流傳下去,後人要是再聽這故事的時候,絕不知道這故事當中還死過人呢!中國歷史上,瞞死人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只要你瞞得及時,瞞得巧妙,就是一個高尚的瞞家,一個純粹的瞞家,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瞞家。

還有一個民間故事也是説臘八粥來源的。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家中窮,只好去給財主放牛。一次放牛時把牛摔傷,財主大怒,將朱元璋關起來餓飯。小太祖爺餓了幾天實在頂不住勁兒了就在屋裏四處翻騰找吃的,一無所獲,氣得掘地三尺,結果把一個老鼠窩挖塌了,那裏面有老鼠倒騰過來的五穀雜糧棗兒栗子什麼的。説到這兒,我忽然想起《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寶玉給黛玉編的故事,説臘月初七眾米耗子下山去偷米、豆、紅棗、栗子、花生、菱角、香芋等原料,準備初八熬臘八粥(不是循環邏輯,是我故事講半道兒走神了),這個老鼠洞裏的東西會不會就是米耗子們偷來熬臘八粥的

見到老鼠洞裏的糧食,小太祖爺大喜,用這些鼠糧熬了一鍋粥,美美飽餐了一頓,雖説有些臊味兒,可比吃山珍海味還香。

朱元璋當皇上後,終日美味佳餚膩着了,甚覺乏味,沒勁透了。那天正好臘月初八,朱元璋忽然想起當年吃鼠糧的事情來,憶苦思甜,便叫廚子按他説的熬了一鍋鼠糧粥與文武百官共享。當然,時過境遷,這粥朱元璋再也吃不出當年那味道來了,那道理和劉寶瑞那段朱老爺子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一個樣,何況這回粥裏還少了老鼠屎和老鼠尿兩樣東西,能是當年那味道嗎!雖然憶苦思甜未成,朱元璋繼續感覺沒勁,可是朱元璋在臘八那天和文武百官熬鼠糧粥的事兒卻傳到民間,百姓們紛紛效仿,於是成就了臘八喝粥的風俗。

這故事流傳當中也變了,鼠糧二字當然要去掉,老鼠屎老鼠尿也不要出現,不然,説太祖爺吃老鼠屎老鼠尿都覺得香噴噴的,大不敬。

這也只是個民間故事,但凡故事,都是編出來的,可編故事不能離譜,像喝臘八粥起源於朱元璋這故事無論是為了拍太祖爺還是罵太祖爺,這拍得罵得都太離譜了,明朝之前民間就不過臘八,不喝臘八粥了嗎?

臘八節作文 篇6

今天是臘八節,天上還是飄着小雪花,馬路上的雪都被汽車壓得結結實實,帶着刺眼的光芒,讓行人都小心翼翼的行走,一不留神就會摔上一跤。中午爸爸開車到學校來接我,怕爺爺騎着車子不安全,今天中午奶奶包餃子吃,回到家後奶奶已經做好了,端上了熱乎乎的餃子,我們感覺好幸福啊!

我先數數盤子裏有幾個餃子吧,1、2、3、4……哈哈,一共15個,看來我還能吃上,平時媽媽總是愁我吃飯不好,最近幾天我特別能吃,上次也吃了15個呢,媽媽都不敢相信,因為以前我最多的時候也就是吃6個餃子,別忘了我長大了,今天的餃子真好吃,我敢蘸着大蒜吃,一會盤子裏的餃子就吃光了

標籤: 臘八節 集錦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laba/w5dy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