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清明節 >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節日,也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文化。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呢?請閲讀以下文章,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莊欽明,長安華僑墓園有限公司策劃部經理

清明節傳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時代雖然在變,但清明的節日文化卻一直被代代相傳並不斷豐富。

清明節掃墓、祭奠,昭示着血脈的傳承。在泉州有很多獨特的清明習俗,比如給祖先掃墓、獻紙錢,一年只能一次。很多下輩因某種原因反目不相往來,通過掃墓得以相聚,久而久之怨氣慢慢消失,相互重新搭理,或者下下輩得以往來。這樣的清明文化傳承,就是傳承了老祖宗的智慧,他們去世了,還想着創造機會,讓後輩和和睦睦、齊享天倫。

清明的文化內涵裏,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還凝結着中華民族敬天尊祖、血脈相傳、講究孝道的民族精神。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是清明文化的主要內涵。清明節原本有“薪火相傳”的內涵,如果少了青少年,這個清明是不完整的。所以應該注重青少年對清明文化的傳承,防止文化鏈脱節,實現良性傳承才能真正實現文化保護。

隨着清明的到來,可以讓學校組織活動發動學生參加,加強對清明節的認知。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踏青賞花、放風箏,可以親近自然、感物惜春,追尋春天新的希望;也可以組織文化知識講座、清明文化展等活動,從清明節的起源、習俗、食俗和禮俗等多個角度,展示這一古老節日的豐富文化。

我們開展清明文化活動,就是希望挖掘、展示清明節所傳承積累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藴涵其中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生命意識,在營造氛圍、豐富節日文化生活的同時,倡導積極健康的節日文明。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清明節祭掃一般在統一的公墓進行,但祭掃時用到的各種用具往往會造成一些不好影響,所以在緬懷先人時也應注意環境保護,提倡文明低碳祭掃,共同維護環境,這應該是時代賦予清明文化的新內涵。

清明,感恩之路

陳瑞統,冰心研究會副會長,泉州市文聯副主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在我的印象中,傳統民俗節日中的清明節,往往是煙雨悽迷與春光明媚交織在一起,既讓人心頭湧起無可名狀的淡淡鄉愁,又喚起許多難以忘懷的濃濃鄉情。

閩南俗語説:“年兜不回家無某(妻),清明不回家無祖。”就連遠在天涯海角的遊子,清明節也要趕回家鄉祭祖掃墓。記得從童年、少年,直至青年、中年,我曾經無數次陪同父母親沿着那一條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去到故鄉山頭幾處祖先的墳塋掃墓,拔除雜草,修整墳堆,鋪貼紙錢,焚香點燭,敬拜一番。那時,母親總會神色凝重地告訴我們,墓地裏長眠着哪一位祖先,他(她)生前做過哪些善事和恩德,要我們這些孩子長懷感恩之心!

後來,我的父母親去世了。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帶着妻子兒女到墓地去祭拜,獻上紙錢鮮花,寄託一片哀思。這時我也會對兒女講起慈母的一生忠厚善良、勤勞樸實,含辛茹苦培育子女讀書成長,她犧牲自己的一切,以偉大的母愛成全兒孫的幸福……我叮囑兒女要懂得感恩懷德,要像奶奶那樣以仁愛之心善待他人。真希望兒孫輩能記住這條通往先人靈魂棲息地的鄉間小路,敬畏自然,珍愛人生。

在我看來,清明節骨子裏實際上也是感恩節,感恩天、地、人賜予生命的一切。故鄉那條留下我和兒女足跡的鄉間小路,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感恩之路。我覺得,要傳承清明文化,不僅要讓現在的年輕人瞭解清明節的一些傳統習俗,諸如“做節”,“敬祖先”,“掃墓”,吃“清明”、“潤餅菜”這些儀式與物質的東西;也不僅是輕輕鬆鬆的踏青春遊,觀賞大自然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美麗風光。更為重要的是,要讓下一輩深刻領悟清明節藴含的精神文化內涵,也就是緬懷先輩,感恩懷德,孝敬父母,敬老尊賢,以愛心多作善舉,珍惜骨肉親情。

古籍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我相信,每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懂得感恩的人,心靈必能灑滿“清潔而明淨”的亮麗春光!

清明之魂永世芳華

魏豔琳,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就職鯉城區文聯

它是陰與陽的交逢,生與死的重疊在中國,只有清明這個特殊的節日具有如此非凡的意義。一直以來,清明節必不可少的兩個主題便是掃墓和踏青。在我看來,這兩個形成鮮明對比的節日元素有着意味深長的象徵。同樣是過清明,老一輩的人無疑更側重於前者的傳統儀式,而新生代則傾向於把這個節日當作巡遊覓春的好時節。當然,接近暮年的人更能與地下的人達成某種潛在的交會,因為他們也正循着人生的軌跡愈步愈趨地向着那個既定的方向邁進;而那些還初出茅廬的年輕生命才剛剛沐浴着生活的陽光與朝露,他們還無法體會“清明”背後的人生況味。也許,這便是這個節日帶給世人的另一種啟示,它藴含着世間萬物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

任何事物都會隨着歲月的流逝、時代的更替不斷地演變甚至消亡。如果僅僅注重某種形式,那麼,一個節日的意義也就被淡化甚至消解了。對於清明這樣一個生者與死者、老者與幼者共同參與的特殊日子,我想,更需要注重和傳承的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國人自古就有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對去世的親人最大的緬懷和崇敬,就是將他們生前最為光輝的一面展示和繼承給我們的後代子孫;而對自己孩子最好的愛護,則是讓他們秉承先祖身上的高貴品格,將之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我想,這是最好的行孝亦是最好的教育。因此,世人在傳承清明的種種儀式的同時,更應該能加以謹慎地對照和修正自己的言行,這樣的“祭奠”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內涵。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純粹悲傷的日子。為了讓新一輩的年輕人也能對這個節日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以自己的方式接納它,延續它,不妨在傳承中有所創新,融入各種現代元素,使之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活動。除了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還可以舉辦各種與清明主題相關的詩會、演奏會、書畫雅集等,以更為多元的方式來慎終思遠、紀念先賢,同時勉勵在生的人以更好的姿態去面對未了的人生。

我想,這是讓清明之魂永世芳華的最好方式。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再過幾天,就是傳統節日清明節。

每逢清明,人們都會以各種方式祭奠逝去的親人,緬懷先人。集中的'祭祀活動也讓祭品市場分外熱鬧:除菊花、香燭等傳統祭品外,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不少“新潮品”,像“高仿真百元百萬百億冥幣大鈔票”、“海鮮大禮包”、“財富套裝”等,讓人眼花繚亂。由此,也催生了一些不恰當的祭祀方式:比豪華、比陣勢……

緬懷逝者,重在真誠;祭祀先輩,貴在“走心”。我們應該摒棄一些祭祀陋俗,選擇更加環保、文明的方式。比如,送一朵花,植一棵樹,讓思念靜靜流淌,既寄託了哀思,又美化了環境;時下流行的網上祭祀,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為逝者獻上鮮花、果品、香燭等虛擬祭品。只要發於心、出於情,就值得稱讚。

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懷念逝者的同時,我們也要珍惜當下,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只要條件允許,就多花些時間陪陪老人,哪怕只是跟他們説些再瑣碎不過的家常。對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點苛責,多一些親切,少一點冷漠,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清明節還是一個豐富多樣的人文節日,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時機。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豐富和傳承後,清明節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等傳統節日的精髓,形成了冷食、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多種節日文化活動。遺憾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活動大多淹沒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因此,我們應該深入瞭解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探索一條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

有民俗專家表示,清明節還有“清白做人、明理修身”的“勵志節”意義,警醒人們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從以往通報的案例看,清明節也是違規違紀問題的易發多發期,公車祭掃、公款旅遊等時有發生。希望領導幹部在這樣的節日裏,自覺強化黨性觀念,做文明祭祀的踐行者和守護者,引領社會新風尚,過一個風清氣正、勤儉節約的節日。

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節日,也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文化。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照進現實,迸發出更多生機和活力,值得我們思考。

為什麼要傳承清明節

今年清明祭掃活動將在3月25日、26日進入高峯期,一直延續到4月4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傳統習俗,每逢清明前後,人們都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以表達人們對親人的無盡哀思。從表面上來看,清明節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其實遠不止於此,通過一系列“清明祭掃”活動,也反映出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

對傳統習俗文化的自信。清明節期間,各地除了有以祭祖掃墓為主要的傳統習俗之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禁火、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這些固定的習俗之所以自古沿襲至今仍然盛行,除了習俗的本身承載着人們的精神寄託、表達了心聲之外,更透出人們對傳統習俗文化的自信。眾所周知,清明節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傳承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儘管與中國相鄰的越南、韓國等國家也有這些習俗,但其均來源於中國。不僅於此,清明節還於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申遺成功並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諸如類此,其無一不彰顯了華夏兒女對清明傳統習俗文化的自信。

對孝老愛親文化的自信。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祭祖掃墓。每逢節日前後,不少家庭會拖兒帶女上山祭祖掃墓,有的甚至是從外地長途奔襲趕回家來為的就是給親人培一鍬新土、磕一個響頭、燒一串紙錢……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傳承着這一古老的習俗活動,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清明節中所承載着濃濃的孝親文化。通過節日,人們所釋放出來的不僅僅是寄託哀思,緬懷親人的思念之情、家國情愫,更為關鍵的是傳承和弘揚了孝老愛親中華傳統美德文化。正所謂“前人做、後人看。”通過一代又一代人言傳身教、口授相傳,祭祖掃墓習俗得到延續、並賦予了時代新的內涵。

當然,清明節中還承載着許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們之所以代代接力傳承着這些習俗,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對與清明節有關聯的一切中華優秀文化充滿足夠的自信,並通過節日的方式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化。


標籤: 清明節 傳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ngming/eln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