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元宵節節日散文

元宵節節日散文

元宵節,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兩眼笑得都快眯成一道細縫兒,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元宵節節日散文吧!

元宵節節日散文

  元宵節節日散文1

晚上,我和姐姐買了許多煙花,一起來鬧元宵。我們先點燃手持瀑布,我小心翼翼地拿着,因為我從來沒有放過手持瀑布這種煙花,儘管姐姐一直勸我別怕,但我的心一直怦怦地跳個不停。手持煙花開始出花了!朵朵煙花就像天上飄着數不清的片片雪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又好像天上一閃一閃的小星星,還像淅淅瀝瀝地毛毛細雨,手持瀑布放出的煙花是那樣的多,那樣的長,那樣的美,難怪商家取名叫手持瀑布呢!可是手持瀑布很快就用完了。我們又開始玩地妞炮,姐姐點燃後,地牛炮飛快地轉起來,飛出來的煙花又圓又小,我想:圓和小合起來叫,不正是元宵兩字的諧音嗎?不知道是不是設計者專門這樣做得,還是碰巧?

我們放完了自己買得煙花,覺得還不夠過癮,於是,我們直奔姑奶家看放煙花。到了姑奶家,她家已經擺好煙花,正等着我們呢。開始放煙花了,只見先是冒着小火星,馬上,變成了白色菊花的樣子,中間還不停的閃動着綠色的小點,然後,越來越高,越來越高,忽然,全體騰空而起,速變成了一片璀璨的降落傘,時不時冒出許多星星點點,有黃的、藍的、綠的五顏六色,從天而降,真是壯觀極了,漂亮極了!隨後,我們幾個小孩又玩起了七彩電火花,一點燃,七彩電火花就發出了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形狀像飛濺起來的小水滴,四處亂飛。我一手拿着一個,高興的跳起舞來,還不停地在空中寫着元宵節快樂這幾個字,沉醉在一片美好之中。好像連院裏的幾隻小狗也被這美麗的場面所吸引,再也不像平常那樣汪汪直叫,而是一直盯着美麗的煙花。

這個元宵節我們可是鬧得夠開心的,這一天,我可真高興啊!

  元宵節節日散文2

元宵節的晚上,我們全家去看煙花。

大街上人多極了,把馬路堵得水泄不通。路邊的樹棵棵都穿上了“花衣裳”,五顏六色,好看極了。我抬頭一看,一個流星似的煙花“噼噼啪啪”地劃過天空,把我嚇了一跳。突然,一團團腥紅色的東西升了上去,我還以為是煙花冒的煙,仔細一瞧,才發現那也是一種煙花。七點多時,煙花放得最多最熱鬧了。有的煙花很調皮,閃了幾下就不見了;有的煙花很有激情,爆發一下還不夠,偏要多來幾個;有的煙花很聰明,爆開後把自己的顏色變來變去,一會兒藍,一會兒綠,一會兒黃,一會兒粉。忽然,一個火球升了起來,“嘭”地爆炸開來,五彩繽紛的,像一個個彩色的星星佈滿天空。

密集的煙花燃放過後,天上出現了許多小亮點。媽媽考我:“這些亮點是什麼呀?”我不假思索得答道:“當然是星星??”媽媽説:“再想想。”我仔細一看:“是孔明燈!”孔明燈忽隱忽現,飄呀飄呀,慢慢地不見了。我想:它們要是到了外太空,説不定還會碰見外星人呢!

今天我雖然沒有看見花燈,但我已經很滿足了。

  元宵節節日散文3

看着窗外張燈結綵和那紅紅的燈籠,一下就想起我家鄉的元宵節,多少年沒在家鄉過正月十五了,而今想起來,勾起了我對童年無限的情思,想起它,我竟是滿眼淚花……

過了大年初五,我們這些小孩子,就開始打燈籠了,燈籠都是舅舅和姨媽送給外甥的,如果舅舅家遠了,就由自己的父母買給孩子。燈籠各式各樣,中間插一根小紅蠟燭,為了保持平衡,蠟燭下面吊一小塊蘿蔔。而今我還能想起很多種類的燈籠,有火葫蘆,紅綢子燈,蓮花燈,還有十二生肖圖像的燈,大亮子燈,我見過最好的燈就是有個夥伴他舅舅家在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家鄉商洛,送給他們的燈是一匹火靈活現的小馬,下面還帶着輪子,可以牽着到處走。每當夜幕降臨時,我們住在一起的弟弟妹妹們就來找我了,不知為什麼他們都喜歡跟着我,或者寫作業或者做遊戲,或者去河邊洗衣服,或者去山裏摘野果,有的年齡相差一兩歲,有的相差十歲,我們一起打着燈籠,再拿上一小把小蠟燭,在村前村後玩,多少歡樂多少夢想,我們一邊打着燈籠,一邊唱着童謠/“誰家燈籠紅考試得大零,誰家燈籠黑考試得一百”那時哪知道家鄉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到了十五這一天更熱鬧,很多人家大門上都掛着紅紅的大燈籠,豬圈,雞窩,下水道,院子的角落,大門外面都點着細小的紅蠟燭,這一天就連故去的祖先也要點燈籠,後代做好一個紅燈籠,點在祖宗的墳墓前,這一天到處一片光亮,孩子們所有的蠟燭都要打完,過了十五就不能打了,要等到來年了,過了元宵節,愛美的小女孩就把綢子燈上的紅綢布拿下來扎頭髮,美滋滋的去上學。打燈籠由出生後的第一個元宵節開始,一直到十三歲,十三歲就能收到一對大燈籠,以後就可以年年掛在大門上。古老的習俗一代代傳止今天,父親説因為我們這裏很早很早的時候住過回民鬍子,所以很多村子都叫什麼寨,就像我們村楊斜村十四組,同十三隊一起也叫胡家寨,因為住過回民鬍子(應該就是土匪吧)就要打燈籠照亮。但今天我們藍田沒有一個回民村,關於回民鬍子已經是歷史故事了。而今電動燈代替了童年的燈籠,插上蠟燭的燈籠已經很少見了,不知是懷舊還是戀鄉,我總能想起童年時年年陪着我們的手工燈籠。

  元宵節節日散文4

春節剛過,不覺元宵節又臨近了。腦海裏時常回憶起過元宵節的情景。元宵節,在我很小的時候,都叫正月十五,也很有意義,標誌着正月過了一半,值得慶祝。可能因了正月十五吃元宵,也許是因了一句“正月十五鬧元宵。”而文明起來,現在大都叫“元宵節”了。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春節過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裏的最後一個節日。經歷了50多個不同的元宵節,便想寫一寫我心中的元宵節,一打開記憶的閘門,腦海裏洶湧澎湃,浮想聯翩。

兒時的元宵節,過得有滋有味,那時候,雖説沒有現在城市裏多彩的煙花,卻有着鄉村裏的明月當空,沒有城市裏的觀燈、猜燈謎,卻有着鄉村裏的跑高蹺、舞獅子,缺少城市裏的文明味兒,卻有着濃郁的鄉土氣息,揮灑着不盡的童稚野趣。那時候,白天的元宵節就很熱鬧,男人們順着大街上溜達,孩子們跑到大街上玩耍,大閨女、小媳婦湊到大街上顯擺着新衣服,老太太們邁着“三寸金蓮”到大街上看光景。

一會兒,舞獅子的來了,只見兩個獅子張開歡歡喜喜的大口,搖頭擺尾地迎面而來,時而一左一右,時而一前一後,把個獅子舞得十分活躍,遊走在元宵節的大街上,街東頭喝彩,街西頭叫好,平添了元宵節的濃厚氛圍。才送走了“獅子”,又從大老遠就看到高蹺隊來了,男男女女,花枝招展,正緩緩地走來,走近一看,他們腳下都踩着長長的木棒,足有一米高,有的還要長一些,我當時看了既驚怕,又懷疑,驚怕這麼高會摔傷的,懷疑他們是怎樣“站”起來的,怎樣保持平衡的。再一細看,還有兩個男女高蹺手,比我只大幾歲,卻在高蹺上面無懼色,神態自若,如履平地。這一羣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純是為了逗笑,有扮演孫悟空“大鬧天宮”的,還能翻兩個筋斗呢,假如今年來表演這場“猴”戲,就更有意義了。還有“穆桂英掛帥”,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在偏僻的鄉村裏,竟有扮演穆桂英的高手,記得這可是在高蹺上表演啊!且表演得淋漓盡致,精彩不斷,我當時直為她捏着一把汗。看完了“孫悟空”、“穆桂英”的“武戲”,別急,後面還有“文戲”呢,只見文質彬彬的“諸葛亮”迎面走來,羽扇倫巾,英姿勃發,高蹺上的“諸葛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難忘。這些演員們還跟大街兩旁看熱鬧的互動,嬉笑打鬧,真是滑稽有趣。有的就説:“那不是xxx的閨女?”“是啊,那個是xxx的兒子。”元宵節裏的高蹺表演真是熱鬧,百姓們拍手叫絕。説着、説着,又來了秧歌隊,鄉村裏上了點年歲的婦女都愛扭秧歌,元宵節裏扭秧歌,那是必須的,隨着秧歌的扭來扭去,元宵節的氣氛更濃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就更多了。

兒時元宵節的夜晚又是一番光景。那時候,農村裏普遍很窮,買不起貴的煙花,其實,就見不着太貴的煙花。那時候,普遍都買一種叫“滴答金”的煙花,可以一根根的放,也可以一把把的放,放起來一滴答、一滴答地發着金星、金光,兒時元宵節,常一根根地粘到灶台上放,聽着“噗拉、噗拉”地一聲聲響,看着滿屋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有時還拿着滴答金跑到街門外,和小朋友一起湊熱鬧似的放,有的拿在手中一根根的單放,有的拿着一把在夜空中搖着放,燈火在各個角落不停地閃爍,有的把滴答金從衚衕頭粘到衚衕口,直接連到南大街,從高處看,這條遠近聞名的大衚衕如一條長龍,閃着金光,成了那時夜晚的一道小風景。有時還點着滴答金串門放,串了這家串那家,街坊鄰居幾乎都串遍了,到了哪家,哪家的夜空就飛出了歡聲笑語,也留下了濃濃的煙花味,其實,也就是元宵節的味道。

  元宵節節日散文5

據説人們最喜歡生活的朝代就是宋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説:“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代。”由此我暢想,當我穿起麻布衣服乘坐寶馬香車來到宋代,過一個元宵節挺有意思的。

蘇東坡雖曾説:“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我更願選擇的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展開的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當然錢塘(杭州)也不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看不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但在不經意間就能碰見一個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那裏有五星級的娛樂場所叫瓦子,咱也不是來這裏卡拉OK的,皇宮前的御街自然是最佳去處,那裏一定寶馬雕車香滿路,皇上還經常微服出宮觀花燈,説不定在某個火樹銀花的地方還能碰見他呢。

宋代的元宵節共五天,我選擇正月十五,不吃火鍋,雖然它是在宋代發明的;也不去吃火腿,東京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那時“東坡肉”剛隆重上市,人們也不像現在的人怕膽固醇高,想大快朵頤機會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錘;在南宋,就吃元宵(湯圓)。這兩種元宵節食品現在還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現在,心境變了,過節的氛圍也淡了。

順便也大口吞嚥一些節日的喜慶氣氛。其實,無須用嘴,耳朵裏灌滿的聲聲爆竹早已將元宵的熱鬧渲染,抬頭看天空,繽紛的禮花給宋代的元宵夜開出各種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詩人,跟在他的背後,感受盎然的詩意在燈樹上千光照,跟隨你身後的是逐人來的明月。如果你跟隨的是蘇東坡,“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這是蘇東坡眼中的燈火錢塘三五夜。元宵節的氛圍不僅在舌苔上繚繞,還會在你的鼻翼上温存。“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那香會在我們的心底縈迴,讓心靈如化凍的河流。

跟隨王安石也不錯,你可以看一看花燈,猜一猜燈謎,還會看見一大户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你答不出不要緊,答出了就會被招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傳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着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然後感慨那時的學問真值錢,不像現在隨房價的上漲不斷貶值。

吟詠着歐陽修(一説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後,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你可以給柳絲打一個結,挽住明月;然後以詩詞為道路,約來那個在多年以後走失的人,柔情脈脈地向她傾訴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話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今年的元夜當是到了現代了,那個在詩意中走失的人還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寶馬雕車裏,那滿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語漸漸消失了,你的淚水和惆悵都是純粹的,只與愛有關,只與情有關,不似現在摻雜了很多雜質。

在宋代過一個元宵節,不用紅玫瑰,有詩歌和脈脈的眼神就夠了。你可順着辛棄疾的視線眾裏尋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實在的,很有質地,可觸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現代人一樣感慨“聽説愛情會回來”,那時的愛情也是純粹的,就在不遠的地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節日散文6

我一直以為中國是沒有情人節的,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節,但那是傳説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秦觀的《鵲橋仙》寫得纏綿悱惻:“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節只是牛郎織女的情人節,因為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少女們要於此夜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她們是否祈求愛情,肯定會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會的只有神話傳説中的牛郎織女,不是現實中遭禮教束縛的人們,當然也不包括這些一廂情願的純真少女了。“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對愛情只有朦朧的嚮往,並沒有實際行動。所以我認為,七夕節並不能算情人節,最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情人節。

中國青年男女也有過浪漫的時節,在宋朝的元宵節,鬱積的柔情在火樹銀花上綻放、燃燒。古人強調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絕少有親近的機會。元宵佳節,少女們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禮教嚴防密守下的一個疏忽,給青年男女提供一個一見鍾情、約會的機會。女詞人朱淑真所寫的《生查子》就描寫這樣的情景: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也有人説這首詞是歐陽修寫的。作者是誰,並不重要,讓人喟歎的是詞中所寫的愛情悲劇。去年元宵節約會,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燈光照亮臉上的淚痕。這中間有多少曲折,發生了什麼變故,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悲劇在當時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國式的浪漫總被淚水浸透,也難怪現在的青年人記不起我們中國曾經也有過情人節,紛紛過西方的情人節,給情人送紅玫瑰。

民間有在元宵節為愛情祈願的習俗。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葱,嫁好?丁薄ⅰ巴低觳耍?蘚眯觥保?M?橐雒纜?吶?ⅲ??讜???溝講嗽襖鎄嫡?謝蚯嗖耍?詿?蠢醇彝バ腋!T詮愣?已糸懦牽????埂靶脅是擰鋇姆縊琢鞔?甏?蹙茫?暱岬男』鎰印靶星哦牽ɑ蠣?ǘ牽??⒀沛鄭?雌?療拮櫻?保還媚錈悄檬?榛蛑裰χ老?興擔骸爸潰ɑ蛐校┣胖校?捫盼獺埃?純∏蔚惱煞潁?薄5?倉皇瞧碓付?眩??嗟娜嘶故前鴉橐黿桓?案改鋼???藉??浴保?約旱幕橐霾荒蘢約褐髟住?/p>

在元宵節戀愛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戲劇舞台上翻來翻去就是那些讓人羨慕的愛情佳話。如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但這樣的喜劇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猶如元宵節放的禮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綻放的時間很短暫,然後就凋謝,只剩下一地的炮紙。

我們看看辛棄疾那首寫元宵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朦朧的花燈燈光中,突然眼睛一亮,愛上一個笑語盈盈的女子,這愛的速度太快,也註定它會很快消失。這個被單方面愛上的女子很快淹沒在看燈的人羣中,男子一直在尋找,終於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了她。但看見了又能怎麼樣呢?走上去向她表白,還是回家之後象舞台上的文弱書生害單相思?中國人骨子裏就缺乏敢愛的勇氣,愛了碰到禮教的硬牆,又不敢恨,以頭撞牆的更少。也難怪,自由戀愛要等到上個世紀才得以實現。

  元宵節節日散文7

感覺才剛剛過完了大年,轉瞬虎年的元宵節就已經到了眼前。不由自主地關於這個民俗節日的一些思緒就從我的腦海中湧現出來。

在我的記憶中,這個節日在我的家鄉是僅次於大年的節日了。自打我懂事時起,家鄉父老一直都用自己所能給出的相當隆重的方式去度過這個節日。

老實説,我小時候並沒有聽父母和周圍的人講過元宵節的來歷,他們根本也不稱其為元宵節,而是直接叫正月十五或者燈節。也沒見過更沒吃過什麼元宵,只是吃着與過年那天差不多的上好飯菜罷了。

那一天天還沒黑,家家户户的院子裏高高的燈籠竿上就已經掛上了各式各樣自己手工做的燈籠。一般都是將活的拳頭粗的濕楊木砍削掉渾身細小的卻伸展着的枝杈,被留下的樹梢部分那些枝杈上,細密有序地貼着用綠紙剪的樹葉子和用各色彩紙折迭的花朵兒,立在院子裏就是燈籠竿兒,在藍天白雪的映襯下煞是好看。在樹梢兒向主幹過渡的地方,釘着一個特別的三角架,在沒樹立起來時已將長長的燈籠線拴結好了,等升和降燈籠的時候,根據滑輪的原理只要輕輕地上下拉動就可以了。

家家户户真是比賽一樣地做那隻過節的燈籠啊,據説燈籠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主人家運氣的興衰呢。到了十五的晚上,站在村頭的路上舉目望去,黑藍的天空下,整個村子的上方,明明滅滅晃晃悠悠的到處都是點起來的燈籠,已然一片燈籠的海洋。雖然不能達到燈如晝的效果,卻也嚇退了三分黑暗。

這一天夜裏,每家的燈籠都是要亮通宵的,為此,中途不知道要用專人換幾次蠟燭呢。如果是遇到風大的時候,還要時不時地出去看看燈是否被風吹滅或者是否風吹倒了火苗而燒壞了燈籠紙,當然更怕引起火災。

記憶中我家的燈籠都是父親親手做的,用高粱杆扎框,糊上白紙或紅紙,母親則用剪子剪出來福字貼在上面,之後,父親會用一根鵝毛翎兒蘸上柴油一點點地塗抹到燈籠紙上。做過這樣處理的燈籠,裏面不點燃蠟燭時,都是透亮的了,黑夜在裏面點上蠟燭,那真叫賊亮賊亮的啊。

十五前夕,父親和別人家的男人一樣,還會做兩個冰燈放在大門口的兩側。就是用那種叫做喂多籮的鐵水桶,裝滿水拿到冰天雪地裏去凍,等桶裏的水凍結到約巴掌厚的時候,就將它裏面尚未凍結的那些多餘的水倒出去,再拿到屋子裏來稍微緩一下,然後將桶倒過來輕輕地拍幾下,就能倒出一個幾乎跟喂多籮同樣大小的透明的冰桶來。天黑以後,小心地將凍好的冰桶拿到大門口,先放在固定的地方,穩當地坐下,再將一根蠟燭坐在桶底的鐵片兒上點燃,這就是冰燈啦。我想,後來省城哈爾濱的冰燈雕塑家們是不是受過了這樣的啟發,才生出來的靈感呢?

我和小朋友們,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依然不減過年的興致,大多挑着用玻璃罐頭瓶子做的燈籠,像遊神一樣到處瘋跑,直到半夜裏困急了,才跑回家鑽進被窩呼呼大睡。

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除了要在自己家院子裏掛燈籠,還要給故去的親人送燈,説是如果那天墳頭不亮燈,在陰間也會憋屈一年呢。我小時候,村裏無論是年老的年少的,只要死了,都會被埋在村子周圍的山坡上,我們對誰家的誰埋在什麼地方了,幾乎都達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所以,當十五的夜裏站在院子裏看到山上哪裏亮起來小小的燈光,就知道誰家送過燈了。我不知道墳包裏那些過世的人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親人送去的光明,也不知道是不是心裏真的亮堂了一年,反正活着的村人卻看到誰家送過燈了。雖然送燈已是成了自然的一個習慣,可如果趕上大風雪了,誰家也不敢冒着着火的危險去墳地送燈。活着的大人們,會對着冥冥中的親人們惋惜地傾訴説,怕失火,也只好委屈你們了。一般的去送燈,都要好幾個人結伴去。我很不懂,既然是給親人送燈,為什麼還會害怕呢?親人怎麼會傷害親人呢?反過來説,既然變了鬼,就會令人害怕,那就應該算不上親人了嘛。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父親做得最好,他總是一個人去給幾個故去的長輩送十五的夜燈。他説,就算真的有鬼,也要不了不該死的人的命。

一旦趕上正月十五這天陰天或者下雪,父親就會對母親説,八月十五雲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燈啊。我聽了會認真地回想一下上年過八月十五那天是陰還是晴,結果還真準確,我就追問父親為什麼會這樣,他則誠實地説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老輩子人都這樣説,又經過他親自驗證過。這個規律自打我聽父親講過之後,年年去驗證,幾乎屢試不爽,可至於其中的道理,我卻始終一竅不通,我想氣象學家也許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吧?

我們這裏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在正月十五這天天黑前,姑娘媳婦們都要到那種結着明晃晃滑溜溜明冰的井台上或河面上去打幾個滾兒,據説這樣滾過了能夠長得越來越順溜漂亮。我一次也沒去滾過,我不信那個。村裏的同伴到現在還會調侃説,也許這就是長到現在你也沒漂亮起來的原因之一呢。我則笑説,即使再倒退回童年,我也不去打那個滾兒,我就把漂亮都讓給同胞們吧。

凡此種種,我腦子裏灌輸的概念都是正月十五燈節,直到上學讀書我才漸漸地知道了正月十五這天還叫做元宵節,甚至後來我又從書中讀到了下面這樣一個關於元宵節來歷的美麗傳説。

漢武帝有個善良又風趣名叫東方朔寵臣,有一年的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問明她為什麼要自殺。

原來,這個名叫元宵的宮女,從進宮那天起,就再沒和雙親及妹妹見過面。每逢過年的時候就倍加思念家中親人,卻終不得回家一次。頗受煎熬的她,認為還不如一死了之了。東方朔聽了,非常同情她的苦楚,向她保證説一定幫助她想辦法和家人見面。

主意一定,東方朔來到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卦攤兒。眾多佔卜的人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長安城裏頓時發起了一陣緊似一陣的大恐慌。

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燒長安城。既承父老求情,我就把抄錄的偈語送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來想想辦法。”説完,他扔下一張紅帖兒便揚長而去。

老百姓趕緊抓起紅帖兒,跑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帖子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他大驚失色,連忙請來東方朔想應對辦法。東方朔假裝想了想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了,十分高興,迅速傳旨如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這天,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如織,非常熱鬧。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來了。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忍不住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熟悉的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

如此地熱鬧了一夜,長安城卻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正月十六則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那個叫元宵的宮女做的湯圓最好吃,人們就把湯圓叫做元宵,而正月十五這天也被叫做元宵節了。

帶着這個美麗的傳説,直到我參加了工作,才有幸吃到了傳説中的元宵。

天增歲月人增壽,過着一個個日子,也過着日子裏面的那些個節日,我就經常地想,我們的前輩們的確是夠聰慧的,因為,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樣沒講究的如白開水般的日子,也就沒有了那些節日,當然就少了很多情趣和熱鬧。既然日子怎麼過都是過,那麼我們當然沒有理由不去快樂地過,畢竟人生就只有這麼短暫的一次。

我喜歡我們的民俗節日,當然也不會不喜歡元宵節了。所以,我還要快樂地祝讀者朋友們,元宵快樂。

  元宵節節日散文8

龍年的元宵夜,似乎和往年不同,又説不出來有什麼的不同。其實,回想起來,是年齡漸漸大了,覺得青春的氣息少了,曾經的激情少了。可誰會不喜歡奼紫嫣紅的禮花、花燈、湯圓、月夜呢?誰會在寒冷的冬季不期盼春天呢?

清早,就有人放鞭炮、放煙花,零零散散的,心想,元宵夜,應該是晚上燃放煙花爆竹,怎麼還有早晨放的?忙碌了一天,覺得這十五的元宵節幾近完美地接近尾聲了,只等晚上的全家聚餐、大放煙花、到沃爾瑪猜謎。早晨、中午,吃了湯圓、炸元宵,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在大廳的南北,這正月十五一過,元宵節一過,大家又會忙自己的事情、做各自的工作,吉祥歡快、養精蓄鋭的中國年也就算結束了。

在廚房忙碌的我,當把最後一道菜撥絲地瓜端上餐桌時,夜色已經包圍了我,窗外一陣陣鞭炮齊鳴,我帶着責怪的口吻對先生説,“人家一般的單位十五都放假,最低也是半天,就你忙,才回來,聽聽別人家早都吃完晚飯開始放鞭放炮放花了。都六點多了,就等你。”“那現在去放,還是吃完飯放?”“當然得吃完元宵放。”元宵夜,元宵夜,吃完了天更黑了,也正是大放特放煙花的時候。

大約20分鐘後,一家三口將家裏剩的留的鞭炮、煙花、禮花,由於鞭炮是三千響的四掛,禮花一大一小兩個,還有魔術彈、搖鞭、二踢腳等,我們三人要樓上樓下搬兩趟。這會兒,左側200米處已經煙花騰空、五彩綻放,騰空成霞。我和愛人把最大的鵬程萬里擺在門口小路上,先生就像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夥子,先點燃四掛鞭炮,一陣噼噼啪啪的脆響,令我心頭激盪。依次點燃的鞭炮炸響後一地的紅葉,先生在紅葉中似乎煥發了青春,我的腦海裏感覺到這團團簇簇的春紅,彷彿是春天的紅花飄散在我的眼前我的腳下,我心裏十分快樂:鞭炮一響,閤家運暢,爆竹一響,人人安康!爆竹聲剛剛落地,愛人便把碩大的一個人都抱不過來的“鵬程萬里”的禮花拖到離我六七米遠處點燃,那清清的水滴、五彩的穀穗、十色的花蕾、千變萬化的早想各異的花色,我幾乎陶醉:我的孩子,一定不要辜負家人的期盼、社會的培養,一定要服務社會、實現價值、鵬程萬里啊!我一邊祈禱一邊欣賞着這126響載着我心願、繫着我萬千情懷的“鵬程萬里”,一聲聲炸響,一串串直衝雲霄的禮花,一束束綻放耀眼的美景,令我忘情。左右的鄰居們有的點放有的觀看,大家都陶醉在元宵夜這節日的氣氛中。我記起了大年三十的鞭炮和大年七年級的開門紅禮炮,這煙花,就是生活,就是美麗,就是快樂。就象徵着我們生活的美好的春天就要來了。

看到天上的夜幕黑漆漆,皎潔的圓月光燦燦,真可謂是“天上的皓月高懸,人間的彩燈萬盞”,這皓月一顆,光照萬人萬物大世界;這彩燈億盞萬盞,祝福着天下善良、勤勞、智慧的人們,一年順意、安康吉祥、快樂騰達。這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心天,在爆竹聲中、在煙花亮處,無不帶着祝願、憧憬、希望和美好的夢想,從人家到天堂,從大地到夜空,從手裏到心間,從一個到無數,從嚴冬到暖春。

猛然間,我想起了妹妹約我元宵夜去伊通河邊看市政府燃放的禮花,我當時就決定不去伊通河邊,現在已經不是小時候困難得買不起煙花爆竹,看不到禮花綻放的時候了,我要看我們自己的煙花、禮花,我要點燃我們小區自家門口的幸福花束,讓我的家禮花五彩、繽紛綻放。我要在家賞月,在家門口接福接春接好運,我要在家裏回味那曾經的十五、從前的親情、過去的快樂、今天的美好、未來的夢想。給自己一個空間,把人生的幾個難以忘懷的十五元宵夜靜靜地回憶、悄悄地昇華、慢慢地寫在、掛在心天上。

小時候很少有錢能夠買得起很多爆竹,煙花更是想都不敢想,因為那時就沒有現在的煙花、禮花,掙56元錢3七口之家的爸爸,雖然講究得過年要給家裏孩子買鞭炮,但絕沒有一點錢奢侈地買煙花和其他的爆竹。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和資格在人民廣場這個長春是唯一的市中心燃放煙花。

我在六七歲時,一年的十五元宵節,下午爸爸就告訴我和哥哥姐姐們,今晚有焰火。我們期待着。快到六點了,爸爸給我穿上他平時上班才捨得穿的黃大衣,帶好棉帽子和棉手套,告訴哥哥姐姐們也各自武裝好自己,免得凍感冒。差幾分鐘時,爸爸拿來梯子,把我們幾個挨個送到房上,我則是被最後一個拽上房的,上邊有哥哥拽我的手,後邊有爸爸的托起撫送,這樣我還不用在上邊等很久。現在想起來,爸爸真是慈愛到家了,對我的好,令我熱淚盈眶。一會兒,我家西北方向便禮花綻放,那咚咚的響聲,使多少人心潮澎湃,使多少人歡呼雀躍,使多少人夜不能寐。禮花在夜空中綻放大約十分鐘,絕沒有半個小時,但周圍鄰居大人孩子的歡呼聲、吶喊聲此起彼伏,喝彩不斷。那時的禮花,絕沒有現在的大、好看,也沒有現在的響。現在的禮花花型種類可以説是如繁花似錦、奢華似金、流光似火。下來時,幾乎是爸爸抱下來的,我的鼻子尖和顴骨被凍得冰涼,趕緊回屋裏暖和。因為一會還要拎着燈籠和小朋友撿蔫的炮仗,扒了後好刺花玩。那情景、那花團、那點了幾次也點不着只好弄了蠟頭點花的情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一直令我難以忘懷。我一直夢想,等我長大,一定買很多很多的小鞭兒,把捻拔掉,都從中間折斷,倒出黑藥,一大推一起點燃,那就是很大的煙花、很美的花團。等再過元宵節,我就把月亮鈎下來,把我的小燈籠和月亮連上,燈籠就會被力大無比的月亮牽上夜空,這樣,天上夜空裏就有兩個月亮了,那個一動一動的有着火苗的月亮就是我的。我一直夢想着。

還有一年,就是上大學期間,那一年的中國女排三連冠,整個校園沸騰了,整個的街道、夜空沸騰了。那不平靜的夜晚在大家離開了電視機後,奔走相告、歡呼慶祝,令周圍的空氣都顫抖。不知不覺地和着人流來到大街上,一隊隊的人流,一排排的隊伍,自發的慶祝在夜晚竟規模龐大,而不知道何時大家手裏多了一個個點燃的木頭棍子、條掃,不只是女排萬歲、女排光榮的歡呼聲響徹了雲霄,還是無數的火把點燃了夜空,我們的心膨脹、血脈膨脹,我們真摯的愛國熱情、一腔熱血,燃燒了天上的星星,比那人為燃放的禮花還高漲、炫麗、多情,彷彿嫵媚的春花,在祖國大地的一角歡快地盛開。路上的街燈不多、車燈很少,但我們的火把,就似十五的禮花,就像滿天的花燈,就似耀眼的燃燒心靈的五彩的焰火,這焰火含着一種特殊的情愫:為國爭光,我們光榮自豪!火把彷彿與夜色裏的繁星、明月相交相融,彷彿與我們的熱情和閃光的青春、祖國的榮譽緊緊相連、昇華。我記得,這一夜,我們都下半夜才走回學校,才進入香甜的夢境。那一夜的火把,將時時讓我與元宵節的煙花、禮花媲美,不用説,這特殊的火把,賽過綻放的禮花,勝過嬌豔的春花。

我邊走邊看,邊欣賞邊評價,一會兒是吉林大學家屬樓方向的'綻放,一陣陣繁星滿天,梨花帶雨,聖水滴滴,觀音普照;一會兒是修正藥業、君憶酒店方向的炸響,金龍狂舞,銀鴿展翅,五彩繽紛,斑斕耀眼;一會兒是高薪開發區管委會方向的菊花綻放、玫瑰相約,百花盛開,奼紫嫣紅……啊,浪漫的世界、煙花的世界、快樂的世界、幸福的世界,迎接春天的世界,期盼春光的不眠之夜。我追尋找禮花綻放的地兒,快樂地像個小孩子,我感覺到我此刻就像是年輕人,我的春天在心底一點點膨脹再膨脹,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請讓我們點燃煙花,請綻放我們生命中的絢麗!

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離家不遠、一街之隔得沃爾瑪超市,節日的氣氛十分濃烈,但遺憾的是今年卻沒有燈謎競猜,我不免揣測,老總換了?要麼是不懂經營的人來了?怎麼這點兒文化的味道都沒了,難怪我們的國學大師一再強調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要增強文化自信!龍的傳人竟然不使用龍文化。離情人節還有一陣子,卻把情人節的理念、宣傳誇張地彰顯,鬧吧,不懂人心的什麼沃爾瑪,早晚敗在這些充滿銅臭、沒有文化底藴的人手裏。掃興的我再不瀏覽商品,悶悶地出了門。連續幾年,沃爾瑪都有猜謎,我曾經還中獎得了勺子杯子等獎品,這才叫慶賀元宵節,賣湯圓、猜燈謎、放煙花嘛!獎品雖廉,但令人興奮、愉悦。心想,長春百貨大樓一定有,天太冷,還是不去了。其實,就是去,猜中了也就是個過程,絕不是奔什麼大獎的。因為我的目的是迎接春天,讓自己快樂地在縷縷春風中快樂。不猜也罷,明年再來!

元宵節的熱鬧氣氛還沒有過去,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在馬路上穿行,多數是徒步、觀賞、看花的。我不由得又是一陣驕傲。老公一直牽着我的手,我們走在路上,説着哪個花色好看哪個哪個形狀美麗,我們已是年年這樣、次次這樣,除非是出差,否則兩個人一定是晚上放花、觀花、賞花、評花。這時,就聽先生説:我們都五十了,你今年又買了那麼多爆竹和花,明年孩子也不一定在家,就少買點意思意思吧。我搖着他的手,堅定地説,不行,過年必須多放花放炮,其實我也知道這既不環保、不安全,還浪費,但中國年中國人的民俗必須繼續,我強詞奪理地聲稱是捍衞民族文化。我不但要買還要放還要看,放花放炮一年吉祥,一年安康,一年順暢!我必須要買要放。先生看我執拗地像個小孩,不再説什麼了。

我們默默地走着,我不禁細細想想,終於,我明白了我對元宵節放花放炮的情結:那是我的青春我的春天啊。那裏有我的浪漫我的事情畫意,有我的心願和夢啊。因為我還沒有老,我的春天剛剛來臨,我要用禮炮、煙花,迎接我們美好生活的春天啊!

讓我們美好的春天快些來吧,我們將這春天裝扮得更加爛漫、多姿、多彩!

  元宵節節日散文9

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恐龍之鄉”的四川省自貢市更是由於採用各式材料製作各式精巧花燈並舉辦“恐龍燈會”而聞名遐邇。

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節日散文10

鄉村的元宵是從白天開始的。晚上游燈,白天遊神。遊神,就是抬上菩薩到處走一走。鄉里人體諒菩薩整年正襟危坐,要管人間萬事,很累,還撈不着一次公費旅遊。春天到了,百姓可以到野外踏青,菩薩有腿卻哪裏也去不了,純樸的百姓願意在元宵節那天,當一回菩薩的“腿”,帶他們到村裏村外走走。

菩薩坐不慣汽車,即使有寶馬,也到不了溝壟巷陌;八抬大轎是古代官員坐的,博物館裏有。百姓泥腿子出身,備不了,找出幾把老舊的太師椅,因陋就簡做成菩薩的座椅,那太師椅的顏色猶如農人臉上的黧黑。百姓也有一點小小的私心,菩薩走門串户,也捎帶着給百姓送來吉祥和平安。

菩薩出巡,從香煙繚繞的寺廟下鄉,“肅靜”“迴避”的牌要舉得很高的,但菩薩不嫌熱鬧,敲鑼打鼓就不用多説,開路要四門銃槍,銃聲比春雷還響。引路的除了租來的高頭大馬,富裕起來的農人與時俱進,西裝革履,開上一溜的小轎車,有意無意地要把菩薩出遊弄成高規格的出訪,樂此不疲,也不管坐在椅子上的菩薩會不會心存嫉妒。

農人為了愉悦菩薩也愉悦自己,穿上只有在戲台上才能看到的服裝,彩旗飄揚,十音八樂、舞龍獅、踩高蹺、跑旱船甚至扭秧歌,會什麼就來什麼,不會的也要經過大半年的訓練。比較有特色的是大鈸隊,清一色的鄉村婦女,穿大紅大綠的衣裳,手裏拿着兩面銅大鈸,指揮的鼓聲一響,組成陣勢的婦女們扭動略顯僵硬的身體,整齊而又粗枝大葉地做出各種姿勢,配合腳步的移動,手上的鈸齊鳴,似乎要攻伐什麼,讓人彷彿回到古戰場。她們盡情地讓鈸發出轟天的聲音,不是要證明她們紅裝武裝都愛,而是要讓人們看看,她們的文藝細胞並沒有隨繁重勞作的汗水而流淌乾淨。元宵節看作一次農人自發的文化下鄉更貼切。

典故一定要搬上一些的,比如八仙過海,老舊了,但沒有多少文化的老年人喜歡,戲劇舞台上有《十五貫》和婁阿鼠,那年是鼠年,剛好可以扮演,走在路上也給農人一些警戒。晚上觀看遊架子燈,不提防就有一隻老鼠從動畫片裏躥到架子上,細看卻是惟妙惟肖的“米老鼠”。不禁納悶:這美國的米老鼠什麼時候要拿到簽證,到中國來歡度元宵節了?説農人樸拙,他們還挺幽默的,連這樣的國際玩笑都敢開。不知道中國的土菩薩喜不喜歡這洋玩意。

在爆竹聲聲中,菩薩大概也來不及細想。他們的身前身後都有十音八樂和戲曲演唱,農人大概也知道菩薩不喜歡流行歌曲,就咿咿呀呀地唱了一路,不管菩薩煩不煩。菩薩經過的地方,農人總要燃起一堆火,不知是天冷時要給菩薩烘暖,還是預示今年自己今年的家景要紅火。鞭炮是要放的,越響越好,菩薩的耳朵耐得住高分貝的噪音。各家各户要爭着給菩薩壓歲錢,用紅繩子繫好,掛在菩薩的脖子上,沒人想到這是把菩薩當走親戚的小孩,更不會想到天國究竟流不流行收紅包。

走一段距離,就有一户人家在門前的場上擺好供品,請菩薩駐足喝一杯茶,這叫“接茶”。菩薩自然不能拒絕,來者不拒,停下來喝點茶,吃些點心。幾乎所有的人家都在杯中斟滿了檔次不一的美酒,無論如何,菩薩是要喝一杯的。這一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菩薩的肚量和酒量還真行。

酒酣的菩薩顛簸了一天,還不能提早休息,晚上游燈還得隆重出席,一切照舊,只是遊行的隊伍中多了各種燈。火樹銀花,一夜魚龍舞,讓人彷彿回到了宋朝。這裏的元宵燈就是從宋代一直流傳下來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代,不知道他看了鄉村元宵燈後會有什麼感慨。

菩薩是不會感慨的,從白天到晚上,一路醺然,這回爆竹聲稀落了,該好好安歇了。這一個難眠的元宵夜,就讓它在各家各户門前的大紅燈籠裏繼續明亮吧。

標籤: 元宵節 散文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pw3o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