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元節 >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5篇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元節的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5篇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1

至於鬼門所敞開的時間,各地説法不一。全國較普遍的説法是一天,也有説是幾天的。因為農曆的七月十五道家稱之為“中元”,此節故得名為中元。在我的家鄉,中元節算是一個較為盛大的節日,自然習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過於細碎,難以一一列出,還有些我甚至未曾親歷,只是道聽途説罷了,再次便不例舉,以免貽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節很重要的一項儀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户都會在家門附近堆燃紙錢,以引導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靈回家。這項儀式一般是在傍晚陽氣殆盡的時舉行,以免灼傷魂靈。坪上一帶多是七月初十進行,但兩地送老客的時間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節。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儀式,傳説是曾氏老人們酷愛看戲,七月十五陰間唱戲,所以要提前回去過戲癮。

將鬼魂接入家中進行接待的禮數也是極講究的。一般由家中輩分最高、最有威望的長者主持。首先,由長者篩茶斟酒,撒於地面,算是敬茶酒;接着,要請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餚以肉食葷腥為主,碗筷應事先擺放好;先祖上座後再將筷子插在盛有飯的瓷碗上,以方便其取食。隨即,將紙錢燃於火盆之中,將準備好的紙錢全部燃盡後,儀式才算結束,人們也才能上座進食。據説食用過供過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強壯筋骨,延年益壽。這是我從長輩那兒聽到的,而這説法的出處已無從考證了。

齋粑是家鄉中元節人們必須食用的一種傳統美食。具體做法很簡單,即將糯米粉與芝麻、白糖和勻,裹以桐葉,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雖失了幾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氣卻顯得愈發濃烈。這外裹的桐葉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這種粑也稱為桐葉粑。我不知別處是否也有這粑,即使有也應該是少有的吧。在鄉下這桐葉粑家家户户都會做一些,有些地方還會請僧道進行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這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呢,還是鬼道主義精神?無法可想。齋醮完後,人們會哄搶被做過法的齋粑以求平安。不過這種做法如今是越來越少了。或許隨着老人的離去,終有一天,這種風俗會被當做封建的代表而被徹底摒棄吧。也不知什麼時候能再看到這哄搶齋粑的場面了。或許就在下一個中元節,抑或再也不會了吧。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2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説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説:“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出國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3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説,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麪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

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台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説吃了能消災。

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小結:在祭祖的節日裏,每家每户都會準備好祭品,有些祭品是習俗要求,有些祭品是去世的人生前喜歡吃的,不管是什麼祭品,送去的都是親人的想念。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4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户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説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説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關於中元節的作文5

閩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

盼啊,盼啊,盼……終於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説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裏。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裏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遊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遊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説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户户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水?、雞蛋糕,特別是我最愛吃的鬆?,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説做的大米要放到井裏浸泡幾天呢。蒸熟的鬆?雪白雪白的,鬆、糯、軟、冰,夏日裏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鬆?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製作中的樂趣。

説説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説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户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煙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於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羣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於我們時光到了,小夥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着遊走於阡陌、田間,嘻嚷着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着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於是,大人們品味着鄉俗,放鬆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着鄉俗,娛悦着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文化底藴深厚,“鬼節”的傳説中也洋溢着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標籤: 中元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yuan/r3o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