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旦 >

關於元旦的由來與傳説故事

關於元旦的由來與傳説故事

關於元旦的由來與傳説故事1

1.元旦最早的由來

關於元旦的由來與傳説故事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2.傳説故事

傳説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關於元旦的由來與傳説故事2

1.元旦的來歷

古代中國的元旦,並非如今的公曆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為歲首,到漢代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期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把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為“元旦”。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説的公曆,為了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2.元旦的來歷小故事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曆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漢語裏,“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並不是固定的。

有個傳説,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uowen/ngyj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