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評論與鑑賞 >

王維《終南山》唐詩宋詞鑑賞

王維《終南山》唐詩宋詞鑑賞

導語:王維的《終南山》這一首詩將這兩種意境融合無間,他遊山竟日,未逢“人處”,忽於深林中遙見“樵夫”,遊山竟日,絕無聲響,忽聞伐木“叮叮”之聲,而隔水與樵夫問答,此情此景,是很值得人們玩味咀嚼,是餘味無窮啊。

王維《終南山》唐詩宋詞鑑賞

大家知道,王維是盛唐時期一位非常出色的大詩人,他不僅善於詩歌創作,而且他擅長音樂,也擅長繪畫,在繪畫方面,他是“破墨”山水見長的“南宗”的山水畫之祖,“南宗”畫派的山水畫之祖。

宋朝的大詩人蘇東坡評價他,説讀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看王維的畫,是畫中有詩。

我們現在講他著名的一首五言律詩,題目叫《終南山》。這一首《終南山》詩,就是畫中有詩的傑作,我現在讀王維的《終南山》。

終南山唐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峯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終南山,它又名南山,又名太乙,它雄峙於周、秦、漢、唐的京城之南,巍峨壯麗,引人注目。所以早在《詩經》的《秦風》裏邊,就有一首寫終南山的詩,題目就叫《終南》。

唐朝詩人描繪終南山的詩更多。王維的這一首《終南山》是唐人詠終南山詩裏邊的代表作。寫終南山,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你比如中唐的大詩人韓愈,這是一位大古文家,也是一位大詩人大詩人韓愈有一篇著名的《南山詩》,“南山”就是終南山,著名的《南山詩》,它長達一千多字,是五言一句,五個字一句,長達一千多字它是吸取了漢賦的一種鋪張描寫的手法。漢賦,大家知道,漢代的賦是咱們古代文學史上有價值的一種文體,漢賦。

漢賦的寫法是鋪張描繪,韓愈的《南山詩》吸收了漢賦的鋪張描寫的手法,力求全面地來描寫終南山,所以他寫了一千多字但是他自己在詩裏邊最後還説:“掛一念萬漏”,就説是還掛一漏萬,沒有寫得很全,他感到很遺憾,但是歷代的評論家已經嫌他寫得太繁瑣,太宂長了,不認為它是一首好詩,是一首長詩,不認為它是一首好詩那麼這説明了一個問題,藝術創作,包括詩歌的創作,它貴在以個別來表現一般,而不是羅列一般,貴在以不全求全,而不應該以全求全《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就説過:詩要“以少總多”,拿少來表現多,古代的畫論家也説,畫要畫出十分精彩的畫,要“意餘於象”,他説畫出來的那個景象,它表現的“意”,還要有它的“象外”的意,也就是説,要以少總多。

我們舉一個例子,古代有一位畫家畫了一幅孟嘗君大宴賓客的畫,這位畫家畫了兩列筵席,擺的兩列的很長很長的兩列席,左邊一列,右邊一列,左右都有許多食客,就是力求畫全而大畫家陳洪綬,這畫畫的人都知道陳洪綬,陳洪綬畫孟嘗君宴客圖,他不這樣畫,他只畫了一邊,右邊的筵席,也沒有畫全這個右邊的'筵席上的這些食客們伸着酒杯,朝着左邊,來給他斟酒的、倒茶的、上菜的,看了右邊又回顧左邊,就給人一種印象,左邊沒有畫出來的那一邊,還有無數的食客。

這就是“以不全求全”。那麼“南宗”山水畫的開山祖王維很懂得“意餘於象”、“以不全求全”的這個創作奧祕所以他的《終南山》這一首詩只用了四十個字,五言律詩,八句,五八四十個字,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把一座遼遠宏大的終南山寫得令人想象無窮,他為它傳神寫照,為終南山傳神寫照。

我們現在看一看這一首詩,首聯,終南山唐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這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寫終南山的總輪廓。

終南山的總輪廓,我們可以設想,如果詩人走到終南山腳下了,來寫終南山,看終南山,他就不可能有“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的這一種觀感如果到終南山裏邊了,更寫不出這一個總輪廓,這因為畫畫有一個道理,你要畫山的話,你走得越近,越不能看見它的全貌,到深山裏邊,更無法寫它的全貌,蘇東坡寫廬山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瞭解這一種道理,我們就知道,王維是從長安城出發,去遊終南山。一出長安城,看見的終南山的遠景,他可以把終南山作全體的、宏觀的關照,所以它“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這是寫它的遠景。

對於“太乙近天都”這一句,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比方,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的這個《唐詩選》,它裏邊就解釋,這個“天都”指什麼呢?指長安的京城,“天”就是天子,天子的都城,就是指的長安的城,這其實是錯誤的。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名,也是終南山的主峯,最高的峯叫“太乙”,如果説是“太乙近天都”的“天都”,就是長安的京城的話,這一句詩也不過是説:終南山離長安京城很近,這沒有什麼詩意。

“太乙近天都”“天都”:指帝都,即唐天子的都城長安。是天上的天帝所居的都城,正確的解釋,這叫“天都”。這當然是一種神話的説法,道家的説法,那麼“天都”是天帝所居之都,實際上就是天,“太乙近天都”是寫這個終南山高,高(得)與天接近了。

唐太宗寫過一首《望終南山》的詩,它裏邊有一句説是,“碧嶂插遙天”,就是碧顏色的那個山峯,直插到雲天裏邊去了。那麼,“太乙近天都”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寫終南山的高,它高與天相接。

“太乙近天都”導讀:詩人從平地遙望終南,看見終南山的總輪廓,氣勢雄偉,其頂峯與天相接。那麼“連山接海隅”比較好懂,“連山接海隅”“海隅”:指海角,海邊這是寫終南山的遠,高可及天,遠直連到海隅而實際上終南山當然沒有連到海,這是一種誇張的寫法,而實際上詩人是從長安城向南,要去遊終南山的途中,來望終南山,終南山西不見頭,東也不見尾,所以用“連山接海隅”來誇張地寫終南山的東西的遼遠。

這兩句把終南山的總的輪廓大致上勾畫出來了。“連山接海隅”導讀:從長安遙望終南,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現在我們講第二聯,第二聯是“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這兩句詩歷來解釋的人都沒有講通,食而不知其味,都沒有講通,我現在根據我的體會來加以分析。終南山唐王維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歷來的注家註解“白雲回望合”一句,有的説四望出去,是白雲連接着,有的説回望山頂,回頭看山頂,白雲聚合,籠罩於終南山上,這都不得要領。

“回望”,“白雲回望合”的“回望”,是跟下一句的“入看”對照,對偶的,它的意思是“回頭望”,而不是四望,不是向四面望,“回望”是回頭望,不是向四面八方望但又不是回頭望山頂,詩人正在向終南山行進,在遊終南山,他已經是在開始,第二聯已經開始爬山了。假如説是“回頭望山頂”,有人解釋説回頭望山頂是白雲聚合,那麼回頭望山頂,那就是説游完終南山回來了,下山了以後才回望,可以望見山頂白雲聚合,那根本就是違背詩意的。

那麼我根據我的理解來講“白雲回望合”,終南山唐王維白雲回望合我們分析這個句子,説是“白雲回望合”是個什麼句子,是個什麼樣的句子,主語是什麼,它在這裏,“白雲”擺在前邊了,好像是這一句的主語。

其實不是。主語是省略了的,詩人遊山,遊山觀景,主語是“我”,是詩人,“白雲”是“望”的對象,回望白雲,“我”回頭看白雲,“合”,合上了,圍攏起,合攏起來了,這一句詩是這個意思。

“白雲回望合”,回頭望的時候,白雲合攏起來了,那麼什麼意思呢?寫“白雲回望合”的時候,已經是詩人藏過了一層,藏過了一層什麼呢?

説他未回望之時,他沒有回頭望的時候,怎麼樣呢?回頭望的時候,白雲已經合攏了,那麼他未回頭望的時候怎麼樣呢?就説是身邊沒有白雲,白雲沒有“合”,就是身邊沒有白雲

為什麼沒有白雲呢?説它分開來了,白雲分開來了,分向兩邊了,退向兩邊去了,而説白雲分開,退向兩旁的話,分明又藏過了一層,就是前面較遠的地方,白雲是合攏的,看不見其他實際情況是什麼呢?説詩人身在終南山中,那麼朝前看,白雲瀰漫,一片白雲,遠望一片白雲,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的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裏邊了;

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一回頭看,分在兩邊的白雲又合攏起來了,匯成茫茫雲海了。

這一種奇妙的境界,凡是有遊山經驗的人都會體會得到。但除了王維,誰能夠用五個字表現得這樣出神入化呢?白雲實際上是,他所説的白雲是一種白茫茫的霧氣遠望能夠看得見白雲,你繼續走,白雲又在遠處,白雲近處看不見,就沒有了,就好像是就分到兩邊去了,回頭一望,又有一定的距離,它在遠處又合攏了,又是白雲,所謂白雲,我(們)坐飛機的時候,也可以看到,那麼飛機的周圍從窗子裏邊看,那不是很濃的雲,遠處看是雲,旁邊看是白茫茫的一些霧氣。

“白雲回望合”導讀: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然而白雲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及;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青靄入看無”“青靄”:一種淡薄的青色霧氣那麼下一句的“青靄”是什麼呢?“青靄”也是霧氣,不過比“白雲”淡一些,顏色淡一些,因而不是白色,而是青色,甚至有一點翠我們讀古詩的時候,寫這個“翠微”,見這個詩裏邊有所謂的“翠微”,“翠微”就是指的這一種“青靄”,是淡薄的一種青色的霧氣。岑參在大雁塔上頭遙望北原的時候,他説:“五陵北原上,萬古青??鰲!幣M?恢幀扒??鰲鋇模?薔褪且恢智圉埃?恢治砥?諫繳賢芬M??繳賢芬恢治砥??嗌?奈砥??徒兇齟溲丈?模?源淶難丈??兇觥按湮ⅰ薄V漳仙教僕蹺?自蘋贋?希?圉叭肟次蕖D敲礎扒圉叭肟次蕖閉庖桓鼉渥櫻???納弦瘓洹鞍自蘋贋?稀筆撬?降摹盎ノ摹保??親鄞砦?茫?ハ嗖鈎淶摹?/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jianshang/dqke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