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學記讀後感(通用5篇)

學記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記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記讀後感(通用5篇)

  學記讀後感1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取站在三尺講台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理解潛力和狀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説: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閲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帶給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為: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説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求教師具有必須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潛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學記讀後感2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就應如此來教,學習就應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為本,啟發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也就是以人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狀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係才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為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三要打開思路,但又不帶給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展。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於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道”“強”“開”,才能到達“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而定。

二、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必須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説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髮展順序,設計教學資料。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後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思考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並能總處於創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資料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就應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麼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學記》裏所彰顯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就應時時遵循的。應對《學記》我們就應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闢理論,記住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學記讀後感3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那裏。隨着閲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國小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鋭、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國小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説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啟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説教,為學生所不願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説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應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週記説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他們為我們的學習分心?應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週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説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明白“己所不語,勿施於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於生,用之於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説,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羣眾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學記讀後感4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説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夠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説:“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説:“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説:“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説:“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忙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資料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齊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學記讀後感5

《學記》的精髓是對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的論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師。善教的老師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走;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不施加壓力;為學生帶給解決問題的空間但不代其做出結論。引導而不逼迫、多鼓勵不諷刺打擊,師生間的關係融洽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容易了;啟發而不祥解,學生就會用心去思考。這不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嗎?這些不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嗎?我們的祖先多麼有遠見、多麼偉大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為教師,務必瞭解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是貪多嚼不爛還是不肯多讀?是見異思遷還是淺嘗輒止?教師只有究其原因,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優勢,糾正其學習中的過失,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的潛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提高;同時更好的發揮教育的作用。

《學記》中所提到的教學方法,大都貼合此刻的教學規律,它所堅持的教育的全面性、連貫性,注重培養人的自主發展潛力,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有着用心地、現實地好處。《學記》為我們教師的教與學帶給了寶貴的經驗,是教師教學的法寶。

標籤: 讀後感 學記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vde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