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百年孤獨讀後感優秀(13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優秀(1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優秀(13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説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説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説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説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説作者根本就不想説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希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説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最近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第一次看這本書,立刻被書名和各種複雜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緒所吸引。孤獨構成了這本書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調。整個布恩迪亞的家族呢,都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與人説話,有的為做一個目標瘋狂的去做,並不考慮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的使整個家族與世界隔絕,瘋狂的導致家族的一個人綁在樹上,最後被螞蟻吃掉。這種冷漠孤獨的狀態讓人心酸。讓你會為之沉思,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都市裏,每天都是繁華熱鬧,但在繁華熱鬧之後還是感到一絲難以抗拒的孤獨。雖然網絡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每天在重複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靜的角落裏,靜靜的看書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我對家族的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非常深刻,她為了與孤獨對抗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依舊走向孤獨的深淵,投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包圍着。慢慢的走向一個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亡,她也沒有放棄,她要把家人從孤獨中喚醒,幫助家人擺脱孤獨的懷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被捲入這混亂的迷失生活當中,她沒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並堅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們生活在充滿陽光和誘惑的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着。但真正能不被誘惑的人又有幾個呢?突然感覺能不被誘惑的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也被烏爾蘇拉抵抗孤獨的決心勇敢而感到榮耀,烏爾蘇拉從不退縮,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強不息,活出波瀾壯闊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學習她頑強向命運抵抗,終於活出自己的燦爛。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充滿着神話和幻想的一部經典的作品。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讀起來會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喜歡裏面一段經典的語句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希望你讀到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馬爾克斯的一部傑作,他因這部偉大的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馬爾克斯使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保守、落後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為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我是在幾個月前閲讀這本書的`。書的開頭是那樣的奇異——“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我登時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越往下讀,竟發覺自己是愈發地欲罷不能了。

從故事的開始到結尾是很漫長的——竟跨越了七代人。首先出場的是布恩蒂亞以及他的妻子烏蘇娜。他們開拓馬孔多鎮的過程着實是已經令人驚奇不已了。而布恩蒂亞同吉卜賽人進行的種種交換更是讓人感到荒謬至極,更為可笑的則是他將幾十枚金幣全部熔化後無法將它們重新提煉出來的情節。不過看到這裏的時候,我還只是覺得這部作品非常好笑而已。

接下來的情節變得更加精彩,從意大利來的鋼琴師皮埃特羅-克列斯比因追求阿瑪尓塔沒有成功而割腕自盡,奧雷連諾的妻子雷麥黛絲難產而死……這些情節可謂是驚心動魄、跌宕起伏,讓人在閲讀時完全沉浸其中,心情隨着內容的變化忽而激動、忽而憂傷。

隨着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布恩蒂亞發了瘋,被鎖在樹上,烏蘇娜也變得日益衰老;奧雷連諾上校在經歷了無數次沒有意義的戰鬥之後,終日以做小金魚度日……看到這裏時,他們所共有的悲劇性命運令我感到十分疑惑,但我仍不能明白箇中的因由。

再到後來,情節已逐步推向高潮。當阿卡蒂奧的長女雷麥黛絲飛上天空從此消失時,我感到情節的荒誕實在已到了讓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地步;而當梅梅的兒子最終破譯了神祕手稿,整個馬孔多被突如其來的狂風夷為平地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有着相似的名字,看似不同的性格和相異的外貌。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都走向毀滅呢?作者在書中顯然已給予了我們許多暗示:“是孤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性格,決不能讓自己固步自封。只有這樣,布恩蒂亞家族的悲劇結局才不會再次上演。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虛的靈魂。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從書中的人物身上讀到了我們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的科學家,他有無窮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學先驅的反映,狂熱而冷漠,魯莽而冷靜,探索的慾望和放棄的念頭,各種矛盾的性格一個接一個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試着用磁鐵挖金子,他試着用望遠鏡當武器,他試着把水銀熔鍊成金子。他的努力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烏爾蘇也反對他的努力。

但當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祕密,他被當作瘋子,綁在一棵慄樹的樹幹上,很快就被遺忘了。

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用這句話來表達對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烏爾蘇是個勤奮的工人。在這個偶爾混亂的家裏,她是家裏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柱。她從來沒有享受過唱歌的樂趣,也沒有享受過玩耍的樂趣,她的勞動把她緊湊而孤獨的生活像拼圖遊戲一樣拼在了一起。

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迷幻的反光裏,出現在樸素的世界裏,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鬧聲裏。她是空靈的,就像一個亡靈來到地球上,通過勞動來贖罪。最後,隨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進了記憶的深淵。

作者寫出她宂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着的讚歌。

至於最孤獨的先驅者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一生髮動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義,結果卻毀了他為恢復往日生活而創造的戰爭果實。

他逃脱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處決,被任命為革命軍隊的總司令,卻只換來在馬孔多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颶風一樣強大,像靜水一樣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一樣,無論他們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數人死後都會忘記。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南美作家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未解的謎題。它們似乎沒有答案,卻又可以用二字來解答:宿命。

重複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經歷,時間推動這個家族的`巨輪旋轉不止。布恩迪亞家男人的心裏沒有看不穿的祕密,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

數字,再精確不過的數字,是整部小説的特徵,精確似乎有悖於現實魔幻小説的宗旨,但確實給予了做夠的震撼感。那種現實的存在與魔力的碰撞發出的陣陣清鳴,如同古寺中鐘聲。

這裏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終,百年家族有無數人出生,又有無數人死亡,可自始至終,又似乎只有兩個人的存在,阿爾卡帝奧,奧雷里亞諾,兩個自始至終的精神體,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無數次從馬孔多的家門中走出,又無數次會回到那個破敗而巨大的建築,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這裏的居民不知時間的流逝,就似那場令人窒息的花雨。無論多久,奧雷里亞諾上校在他的房間裏融煉小金魚,鑄好,再熔掉,再鑄好。於是技藝變成了信仰。

但,他們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載多少奔湧的力量,即便是死囚與軍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兇手的彌留歲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討論“在陰間辦鬥雞場”的事。這也許是笑話,但那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友情,令人不禁動容。超脱生死,在這個世界友情不滅。

戰爭,災難,魔法,紙牌,預言,輪迴。

是的,這也許是一場大夢,百年沉醉不復醒,醒後,看見的仍是那個滿目瘡痍卻充斥激盪着生命的美洲。這是一部洲際的作品,所以撕開書頁,我們看那片土地上瘋狂搏動的心臟。讓戰火燒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個不滅的城池。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孤獨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上寫道:這本書映射了一個大陸人民的貧窮與富足。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它的確可以稱之為“拉美的聖經”,但於我而言,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説:“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似乎的確如此,我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精神混沌,唯一能感知的或許只有自我和孤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歸於黃土,唯一能知道的未來或許只有孤獨。

小説中布恩迪亞爾族的每一個奧香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存在好像都是為了印證這一點。他們都繼承了布恩迪亞家族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莫名的孤獨,或瘋狂、或執着、或暴力、或獨裁。他們憑藉着這股吸引力獲得異性以及一切的物質和享受,彷彿這些都是武器——抵抗孤獨的武器。

他們或翻越荒嶺,建立新鄉;或發動32場內戰,屢戰屢敗;或歡飲達旦,暴飲暴食……但最終都失敗了。他們終於深陷孤獨的泥沼,一切都與梅爾加德斯的預言一般無二——“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故事的最後,馬孔多這個蜃景般的烏托邦,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陸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想,馬孔多早已被迷惘所籠罩,被慾望所吞噬,才會降下《聖經》中所提起的颶風,而這一次的根源,或許還在於“孤獨”二字吧!人們尋求着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孤獨,卻最終在慾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長着豬尾巴的怪物”誕生,一切也都成了過眼雲煙。

誠然,我在自以為最孤獨的時候,讀了這本“孤獨的書”。正如馬爾克斯所説,“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現實的魅力屈服,寄情於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給人安慰”,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孤獨仍需面對,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因為它鬥爭,而是學會與它相處。曾聽過一句話:“人生總有些黑夜只能獨自通過,如果實在沒有熱鬧,不必悲傷,無須盲目,一個人也要燦爛地穿行。”

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眾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祕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説什麼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説,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着幻想,宗教,神話,傳説等等。人名的重複也讓讀起來有如雲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喑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並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後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曆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後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後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後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 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麼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後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併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遊走的心迴歸了家。

如果説男人在攪動歷史,那麼他們身後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繫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説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湧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後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説。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説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説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痴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脱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積極都無法擺脱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後,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為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説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為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説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着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現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買了這本書差不多有一個多月了,一直放在書架上,沒開封。一直沒時間看,後來聽一個微博上的朋友説,這本書很震撼,所以借春節假期之際,開了封。果 然很震撼。對南美不瞭解的我,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個所以然。作者馬爾克斯通過對小説情節的肆意構造又讓其沉浸於現實之中,將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細節與 天馬行空的故事進程交融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和盛敗過程彰顯出整個拉丁美洲的歷史進程,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沒落和消亡過 程來展示整個南美人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節之離奇、過程之曲折,色彩之濃烈,結局之意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全篇小説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種異樣的孤獨所籠罩,讓人窒息。很奇特,我對作者寫這篇小説的.動機很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查查資料,看看作者出於何種目的寫這篇小説。

當我看完這部小説的時候,我竟然驚奇的發現這部小説與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描寫一個家族,而且極力將其所處的歷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點敍述故事內容和勾勒人物個性。其次,巧妙的將虛幻和寫真的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個故事情節無限伸展,無邊無際,使小説中的人物無限穿 越,鮮活如生。最後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眾多。每個人物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亞.馬爾克斯,但對人物個性描寫還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馬爾克斯寫完了,曹雪芹卻沒寫完,留下一個巨大的遺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有神祕的瑪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現代文明和工業革命。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和勇敢勤勞的南美人卻過着貧苦的生活。他們與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沒有經歷過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發展卻遠不及歐洲和北美。從哥倫布發現他們之後,就變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後來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險者的天堂,同時把戰亂也帶進了這個地方。就如作者的故鄉一樣,到如今,也還在戰爭不斷。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務必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務必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理解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刻。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一樣的明白與不一樣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十分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一樣的人以不一樣的解釋獲得不一樣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狀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好處,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

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善。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温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但是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閲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應對過去,此刻,或是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g9w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