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傷寒論》讀後感(精選3篇)

《傷寒論》讀後感(精選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寒論》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寒論》讀後感(精選3篇)

  《傷寒論》讀後感1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着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台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閲它,但每一次翻閲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鑽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鑽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説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願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於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於化學,稱其為“醫中之聖”一點也不為過。

然後在多次閲讀《傷寒論》後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並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後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藴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傷寒論》讀後感2

本學期跟着傷寒教研室的老師學習傷寒論,受益匪淺。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出現頭痛,惡寒,流涕,無發熱,不惡風,電話給我,我認真一想,這不是麻黃湯證嗎?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體質不好,曾看李可的書籍説可以加巴戟,於是麻黃湯加巴戟,把方子發過去,3天后我朋友給電話説感冒已好,並且沒有了以往感冒完後的疲乏感,那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傷寒論》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那如何能進一步讀好它?

首先,我覺得學習《傷寒論》,注意其方證很重要。《傷寒論》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其主要內容是繼承和發揚、論述了這些方劑的組成和其適應證。分析《傷寒雜病論》,其主要內容是六經辨證和辨方證,尤其注重辨方證,近代經方大師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在強調經方理論的特點。《傷寒雜病論》對每一個方證,論述非常精詳,既説明其主要適應證,也詳述其禁忌證及類似證、鑑別證。例如《傷寒論》就有20多條提到桂枝湯。對一個方證論述如此精細,是在告誡後人辨方證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在辨方證時,要注意到證的病位在表、在裏,還是在半表半里,證候的病性屬陽還是屬陰。如《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等。根據證的情況、特點,在表屬陽熱實者為表陽證(太陽病),在表屬陰寒虛者為表陰證(少陰病),在裏屬陽熱實者為裏陽證(陽明病),在裏屬陰寒虛者為裏陰證(太陰病),在半表半里屬陽熱實者為半表半里陽證(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屬陰寒虛者為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這就是張仲景在辨方證過程中,總結出的六類證候,也即後世所稱的三陰三陽、六經,從而形成了六經辨證理論,這一理論又反過來指導辨方證,使《傷寒論》成為六經辨證、辨方證的完整的經方理論體系。仲景從反覆臨牀實踐中認識到,某方劑的適應證是辨證的關鍵,藥與證相應是治病的關鍵。

例如桂枝湯的適應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桂枝加葛根湯方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項背強几几。一味藥物的不同,意味着相應的適應證不同,甚至藥味相同,用藥劑量不同,其適應證也不同。所以指導應用方證的理論只能是辨方證的“一元論”,即有是證用是方。最後還是要從方入手。一個方一個方的研究細心體會它的病因病機在何處,為何如此組方,為何同樣的症狀,卻要以不同的方處之,。比如頭痛,發熱,惡風,汗出,桂枝湯主之,為什麼頭痛?為什麼發熱?為什麼惡風?為什麼汗出?必須一一找出所以然來,頭痛者因傷於風者,先犯太陽,頭為諸陽之會,太陽又有巨陽之稱,所以頭痛。發熱者,風與衞搏,風與衞皆為陽,二陽相搏,則發熱。因傷於風者所以惡風矣,汗出因營衞不和,衞強營弱。所以桂枝下嚥,陽勝則斃。

傷寒不可如讀小説,。必須要在一個字上尋其不同之處。比如傷寒論中,常有"反發熱""脈反沉細"之語中的"反"字,這一個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應的意思,不應出現的症狀現在出現了,就是不同之處,學者自續留心。比如大青龍湯證:傷寒,發熱,頭痛,脈浮緊,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與麻黃湯證相比較:傷寒,頭痛,發熱,一身盡痛,麻黃湯主之。大青龍湯的症狀其實與麻黃湯並無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黃湯中加石膏如雞子黃大,為什麼加石膏?就要從煩躁二字上尋病機了,煩躁多為陽明熱症,正因為有太陽症與煩躁並見,説明太陽與陽明合病,則一發表之寒,二清裏之熱。這就是大青龍湯的病機所在,若讀傷寒論每一個方,都能如此尋出病機所在,那你不是傷寒在大家,但也是學有所成了。還要注意輕重之別,大青龍湯與麻杏石甘湯俱為發表清裏之劑,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為什麼?因為大青龍湯是表寒重,裏熱輕,所以石膏才用雞子黃大,而麻杏石甘湯則是表寒輕,裏熱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順天堂製成了小柴胡湯顆粒製劑,同時東京近畿大學有地滋教授發表了“津村小柴胡湯顆粒對慢性肝炎有治療效果”的報告,一時間在日本引起了轟動。小柴胡湯製劑成為了暢銷藥,輿論認為日本漢方走向現代化。短短几年裏,津村順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製藥企業,財富積累走向頂峯。但自1987年不斷報出小柴胡湯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新聞後,津村順天堂於1997年破產,2000年其社長津村昭被判刑3年。對這一事件,一些人認為這是“小柴胡湯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醫界人士則認為,這是沒有遵守中醫辨證論治的結果,並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讓年青人學習《傷寒論》

  《傷寒論》讀後感3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中醫是我國古代燦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繁榮昌盛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於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瞭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雖然説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並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願意造福百姓,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藴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着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相信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瞭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説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誤功課,於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麼治標治本,或有什麼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為了圖省錢的。應該説,從娃娃時候起,很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瞭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於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藴藏,我們更應該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任。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弘揚中醫文化,讓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傳承中醫藥文化理念,弘揚中醫國粹。

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在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是保持最為完整的醫學體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於它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讓中醫文化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更讓全世界都關注中醫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qd0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