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愛的藝術》讀後感大綱

《愛的藝術》讀後感大綱

你瞭解愛這件事嗎?我們身邊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人不曾為它所累,塵世間沒有什麼比對愛情的渴望更強烈的了。愛隨時隨地無時不刻都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即將要愛,剩下的則在花大量時間談論愛和等待愛。毋庸置疑,人與人間的情愫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話題。

《愛的藝術》讀後感大綱

瑞蒙卡佛認為愛是一種不那麼長久的多愁善感,兩個相愛的人認識彼此前可能愛過別人,而一旦倆人中的一個不幸發生什麼事,活下來的那一個會悲傷一陣子,但他最後還是會繼續戀愛,這樣的故事信手拈來。

有人説,如果將愛等同於永恆,則兩者的概念都會變得空泛起來,因此聰明的戀人們把愛視作海誓山盟的證言抑或甜言蜜語的網罟,語言這樣一個虛無浮動的表意系統變成了對抗滄海桑田的慰藉。於是“我愛你”變成了那樣輕易就可脱口而出的字眼、那麼通俗而簡單的詞彙。我們有勇氣一見鍾情,卻沒有毅力堅持天長地久。愛被我們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們已經分不清讓我們憂傷和焦慮的究竟是愛還是以愛為中心的虛無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陳腐現實的悲慟。

弗洛姆不認為愛是如此普通常見的東西,他通過自己的著作告訴世人,愛絕非那麼簡單易得,相反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煉。佔有愛情的身體不難,而佔有愛情的思想絕不容易!水到渠成的感情就和不勞而獲而從容一生一樣幾乎近乎於神話。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廉價的愛情。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必須通過積累”愛“的經驗和磨練,容忍昇華彼此的差異,其實愛情本身就是彼此習慣和包容差異的過程,愛情的關係和政治中的關係一樣,都是企圖在歧異的現實上建立一致的理想。人需要有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執着,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彌足珍貴的愛情。你的愛只能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經由不斷實踐學習與成長。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幾乎已找不到任何活動、任何企業像愛一樣,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與盼望來開始,卻又如此一成不變的失敗。”——《愛的藝術》一書實際上是弗氏從三個方面針對為何現今社會的愛情一再遭遇失敗做出的闡釋。

首先他批判了社會中愛的瓦解:由於在後現代的今天,社會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我們崇尚肉體之愛和被愛的愛情觀,那是一種吸引你接近某人的平凡的衝動,任何人都可以頻繁地愛上另外一個人,不論是男是女。現代文明的大機械化時代抹殺了人的獨特性與工作本身帶來的尊嚴,人們像一個零件一樣不停的運轉,在無法停歇的空間,像個陀螺般不停旋轉,由生到死。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第二,我們的愛之所以滿地都是,是因為我們把愛的問題看作是對象的問題,不是能力的問題。我們通過參照別人來確定自己,認為愛不再有年紀的差別,覺得投入一段瘋狂要趁早,三少四壯五輕亦不嫌晚;人們還認為愛是個完美的塑身主義者,一旦提及愛,就條件反射一般地把它與被愛的標準聯繫在一起,是為了要找一個愛自己的人,並以此提升自己的被愛指數:男人把自己塑造得更加帥氣、擁有更多權勢和財富,女人按照社會價值觀的審美把自己塑造得和模特一樣纖細、性感、嫵媚。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當今世界滿地都是的愛情架構在這種物化的價值之上,一旦外在價值抽離了,愛情的靈魂也開始漸漸出竅。愛不但繁榮地盛開在生活之中,同樣充斥在人們的幻想裏。大家期盼着愛,期盼着流行歌曲、偶像劇、浪漫的愛情小説裏、電影中説的那種愛,劇情結構要強、對白要引人入勝,故事要感人肺腑、賺人熱淚,同情共鳴,真心實在,有賣點有看頭有情有意,灰姑娘要嫁給英俊的白馬王子,灰小夥要娶得到布蘭妮斯皮爾斯。每天的生活都在精采的地方待續,旁人不得不滿眼羨慕地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看下去。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大家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大家百聽不煩。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本可以學會擁有愛的能力。

“人們往往把那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而愛情只是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的奢望?”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中,所有想愛,正在愛,曾經愛過的人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心中的恐慌,無力自拔的沉溺以及本能的自衞,從而恍然大悟原來“我”的想法被那麼多同樣的人理解和演繹,原來“我們”的愛情如此尋常,不就是這樣的麼---其實人人都拿着一本勉強稱的上文學的愛情著作來要求對方,而自己永遠等着帶花的王子或者帶着財富的公主,來給自己幸福。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告訴我們,愛越來越變得難以理解的`第三點原因,是人們對於“愛”的知識的匱乏,不瞭解“墜入情網”和“持久之愛”的區別。愛這種高尚的藝術本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弄得滿地都是,它在本質上必須是出於意志的行為,是一種決心,要把我的生命全然委身於另一人的生命,愛這門藝術的基礎就在於不能勉強他人迎合自己。假如要改變一個人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何不乾脆直接找一個心目中的完美?既然這樣的人很難求,愛就更加沒有理由如此輕易地表露和存在。改變對方滿足自己的要求是一件讓對方不快樂的事情,既然你愛他又為何要他受盡痛苦呢?

是的,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我們沒有資格如此輕易地把愛掛在嘴邊。愛是付出、愛是犧性、愛是祝福...... 所以對方開心,就應放手、寬心去祝福。這並不意味着你要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代替愛的表白,而是在説出真心誠意的“我愛你”三個字之前,要讓自己明確:愛的答案很長,如果説出就要用一生來等待回答。恰恰因為如此,面對愛的幻滅我們亦無須懼怕。終究,倘若是因愛之名,時間的腳步和空間的變遷就無法把我們的堅持修飾成患得患失的冷漠。那些過於短暫的激情並不純粹,那些類似鏡花水月的浪漫之中混雜着更多來自於想要彌補自己人生不足的願望而非愛的慾念,它們或多或少構建在物質的需求和身份的焦慮之上,並不能稱作真正意義上的愛。作為一門藝術的愛,要求人們有愛的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才越深。如德國哲學家巴拉塞爾士所説,“假如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從《愛的藝術》中可得出的結論是:愛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絕非遍地都是的廉價情緒,人們不能把虎頭蛇尾式的墜入情網視同永久性的愛情狀態。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愛。

弗洛姆告戒追求愛的人們,想要有一份豐盛滿足的感情,必然要以具有愛的能力作為前提,愛的能力並不來自外在物質世界,不來自車子房子名牌的交換,而是經由自我內在意志的堅持以及長時間與人互動修練得來。“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弗氏相信這種創造力中包含四種元素,那即是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

愛不該被我們弄得滿地都是。愛意味着,當對方希望獨處、有暫時的個人生活空間時,自己也能自得其樂,照顧好自己,生活過得愉快充實;當對方需要自己陪在身旁,一起分享心情與感覺時,則能排除所有雜念,全心全意將心靈交給對方;當對方沮喪無助能適時給予精神上最大的慰藉與支持;當對方歡喜快樂,陪着一起高興、一起開懷大笑。説出愛這個字,意味着彼此禍福與共,患難相扶持,做對方永遠的心靈夥伴、精神支柱。

“我愛你”這三個字如此氾濫地流俗於世,實際上是因為我們過於膽怯和懶惰,沒有勇氣去承擔學習和提升愛的能力的責任。弗洛姆曾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中寫到:“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為,一旦他選擇了而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愛和自由一樣,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愛情。

不要害怕在是否説“愛”的問題上作出選擇,尤其是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弗洛姆告訴我們,正是這種不敢選擇的態度使得政治上的極權主義可以持續存在,社會控制可以徹底被執行,情感生活可以隨隨便便矇混過去,就這樣湊活過一生。 但是愛情何其珍貴和獨特,人總該有一場能對別人細説的,你難忘的戀愛。或許獲得這樣一份真愛的前提,是説出比“愛”更多的“不愛”,當每個人都意識到愛原來是如此稀缺的資源而並非滿地都是,才會捨得為它付出更多,學習更多,珍惜更多。

標籤: 讀後感 大綱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9lg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