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

《槍炮、病菌與鋼鐵》

——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病菌與鋼鐵》書籍簡介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

為什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

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會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為我們揭示了答案。

所聯想到的東西

韓茂委

生活在現今世界的人們或多或少能感覺到一種情況:歐美國家的影響力巨大,在國際社會上説話分量很重。確實,當前國際秩序是由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主導價值觀是以自由、民主、平等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價值觀,全球性的國際制度安排也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規範的特點是西方中心主義的雙重標準。請明鑑:現今國際秩序的發展在逐步衝擊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觀,可在短期內難有大改變。我們不禁要問:當前國際秩序為什麼是西方主導?為什麼不是第三世界乃至“第四世界”主導?這便是戴蒙德所問問題的另一種表達,“財富和權利為何是如此分配,我們在當下是如何經歷的,為何不是以另一種方式?歷史為什麼不能是另一種樣子,例如印第安人、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讓歐洲人和亞洲人減少、臣服和滅絕?”作者從地理環境差異出發,探討動植物馴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不同影響(槍炮、鋼鐵、病菌、技術和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等),由此導致了各大陸不同的命運(標誌性事件是皮薩羅俘獲阿塔瓦爾帕)。由此,戴蒙德反對曾經流毒甚廣、影響深遠的“種族優劣論”,人種差異對歷史發展沒有解釋力(從歷史上看,新月沃地、亞洲、非洲等地要比現今歐美髮展早得多)。西方精心編織的話語迷惑了太多人,以致連高級知識分子都分不出真假。後殖民批評理論家賽義德強調西方話語的“壓迫敍事”和“東方主義”,指出了西方剝奪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偏見,例如“神祕的東方”、“難以理解的中國人”、“貪慾的土耳其人”等。這種論述使得很多人相信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真的是“天選之人”,建立“山巔之城”、傳播上帝的福音(其實是西方的價值觀)便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其實是一種文化霸權。這種固化的觀念形成了循環論證的惡果,因為話語即權力,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或沒人重視,便只能甘居人後。西方巨大影響力更多的是因其物質文明的發達,而非精神文明、尤其不是制度文明的先進。全盤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結果只能是水土不服,中東戰爭便是明證。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西方的先進之處,這是我們要虛心、認真學習的。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西方不良思想的滲透,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回顧人類社會的差異發展,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如果研究只是為了學術,便失去了方向。以上便是戴蒙德此書的現實意義。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2

初讀這本書是因為讀《窮查理寶典》有引薦,所以接觸此書,説此書能夠擴大人的視野,增加人們思考的角度與深度。抱着這樣的心態當即下單買書,也正好是新冠疫情肆虐,所以加大了對於此書的興趣與好奇度。開始疑心病毒的擴散屬於人為因素,但是一切的認知都需要證據的支撐與堆積,事實也是像鏡中花與水中月一樣,必然是需要經過一層層、一片片的撥開虛幻認識真相。拋開病毒論與國家的因素,我們就根據自己的認知自己尋找自己心中的答案吧。

我們先來扒拉扒拉這本書中講的是什麼,藉助耶利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求知與問答,此書展開講的是人類的起源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區別,結果由以下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不同。根據考古發現的新月沃地、中國、美國西南部等地是目前考究出來的最早一批的人類發祥地,這些地方氣候濕潤,雨量豐富,光照充足,適合動植物的生長。

二、地理走向不同。美洲、非洲是南北走向,在同一緯度的`經濟發展過於狹隘,並且某地的作物發展在南北傳播方面受限,南北之間的氣候傳播環境受限。

三、物種多樣性。歐亞大陸的適宜環境催生了多樣性的植物和動物,這樣給訓化、家養帶來了有利的條件,且這些地方的物種多是性情温和、體型適中的哺乳動物,如豬、羊等。在植物方面培養出來的大豆、小麥、水稻等,富含高卡路里的植物,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多的糧食提供讓人們改變了生活方式,之前的狩獵移居的遊牧生活變為定居的生活,這樣婦女的生育週期也會變短,之前遊牧生活至少半年才能生育,由於過剩的糧食產量是的有人看守糧食,並且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滋生出來手藝人、官員和軍隊的出現。

五、鋼鐵槍炮的出現。鋼鐵槍炮的出現使得力量碰撞的天平的傾斜,最著名的是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於1532年11月16日以168名現代社會的隊伍打敗印加部落皇帝阿塔瓦爾帕帶領的8萬軍隊,手持棍棒的印加人面對西班牙征服者無疑與絞肉機碰撞。鋼鐵的出現與演化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與進步,社會關係與制度的進一步催生。

六、病菌的產生與應用。病菌的產生緣起於馴化的家畜,他們給最先訓化它們的人帶來了便利與生產力的提升,但是隨着接觸的日益親密也把自身的病菌衍射到人類身上。最先的接觸帶來了病菌的繁衍與人類的死亡,但同時由於羣體的增多也產生了抗體,進行了免疫。隨着認識的深入和病菌的免疫他們把這些病菌帶到原始部落進行釋放和摧毀,原來土著居住的地區成了侵略者的樂園,原來的土著則被奴役。

七、文字的產生與傳播。文字的產生最開始有4000多種,隨着各地的分散居住,相互溝通的便利產生了各自溝通的工具。根據人類語言的發音與語種的傳播,進而推斷出人類遷徙的軌跡,語言的融合也對相互之間的溝通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語言遺留也給之前的殖民做了鐵一般的佐證。

八、制度的作用。人類的發展是從部落—酋長領地—國家,這三個階段進行進階的,而到了國家這個階段又產生了不同的制度。優越的制度能夠給國家帶來快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提升,例如古代的中國遇到一個好的皇帝鼓勵生產、發展創新能夠帶來繁榮盛世,如康乾盛世;但是如果遇到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則會帶來退步與落後,如清朝後期。不過到現代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又讓我們是沉睡的國度再次騰飛。

讀罷此書最大的收穫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單一的角度進行考慮與研究,因為影響一個事件進程的因素會有很多,事件的發展趨勢也是曲折性前進的,總是走三步退兩步再走三步。學會逆向思維,反過來思考問題,推出問題的本質,這個過程中要剝離一層層的假象與障礙,探得最接近事件的真相!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3

為什麼是歐洲大陸征服了美洲和非洲,為什麼不是印第安人等消滅歐洲人和亞洲人?作者認為決定各地區的發展的因素與人種無關,而是與生存的環境有關。

不同的氣候決定了可以馴化的植物種類和數目的多少,從而又決定了可馴化的動物種類的多。足夠多的馴化植物和動物提供足夠多的卡路里,使得糧食有大量的剩餘,促進人口的大量增長。圈養的`糧食與動物又決定了人類從狩獵遊牧的方式逐漸成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長,糧食有剩餘使得供應專職人員成為可能,於是,技術發明、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文字得以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於環境的南北軸線或者東西軸線不同,使得傳播的難易程度有所區別。

由於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與動物親密接觸,這為致命病菌在人羣中流行提供基礎。歐亞大陸人口的基數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觸產生的免疫力,這成為了以後摧毀屠殺各種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當歐亞大陸的文字、戰馬、槍炮、病菌全都準備好的時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陸就這樣被佔據,土著人被無情宰割。

本書通過大量的論據論證作者的觀點,可讀性強。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之後,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事例與對問題的深度剖析,引導讀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後再得出結論。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4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讀了快兩個月的書我終於讀完了,可以説這是我今年讀到的我最喜歡的書。剛開始我以為是講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發展歷程順便講點人類學史的,但是讀了之後顯然有些“標題欺詐”。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討論為何各個大陸的文明發展的如此不均衡以及為何某些文明要比另外一些文明更發達,首先要説的是本書的寫作邏輯我個人非常喜歡,前三部分以一個一個元素為主要內容(如植物馴化、動物馴化等)第四部分將這些元素應用到對各個文明的分析中,邏輯非常的清晰。

作者認為,不同社會之所以在不同大陸得到不同發展,原因在於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只有在能夠積累糧食盈餘的稠密定居人羣中,也就是依賴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現的農業崛起作為糧食來源的人羣中,才有可能誕生先進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和其他複雜社會特徵,才可能發展出槍炮、病菌與鋼鐵。所以農業生產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我認為如果在這本書之後看《人類簡史》的話,會對人類史產生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其中比較關鍵的三個節點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技術革命,具體就不展開説了。總而言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因為它遠遠不止是人類史或者社會學這樣的詞就可以概括的,同時,本書還具備很多引人思考的現代意義。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5

這本書解答了我很多關於歷史的疑惑,值得認真拜讀。

作者寫書的起因是為了解答新幾內亞人關於一個問題的疑惑:為什麼同樣是人,西方國家在近代卻發展迅速,成為了優勢人種,而新幾內亞人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社會形態,落後很多。這個其實放到中國人身上也是一致的:為何我們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中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作者翻閲了大量資料,瞭解了人類起源及發展史,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答案:地理環境最終影響了人類的演進史。我們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國,而事實上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最早都來源於古巴比倫王國,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文明主要起源於中國(公元前7000年以前)和兩河流域(公元前8000年)。可是據考古瞭解,地球上的人類祖先來自於500萬年前的非洲,那為何不是非洲成為文明的中心,反而是其遷徙的後代在兩河流域和黃河區域創建了璀璨的文明?經過對比,作者發現,在這兩個區域有世界上最容易馴化的植物(大米、小麥等)和動物(牛、馬、羊等),這些動植物的馴化使得農業發展,從而使原始狩獵部落的人開始定居。而居民的出現使得國家文明和其他手工藝者得到發展,反過來進一步促使文明進步。反過來,非洲地區缺乏可馴化的植物,動物儘管很多,但是大部分也只能馴服而不能馴化,因而最終阻礙了文明的出現和發展。

同樣,美洲、大洋洲也是一樣的問題,特別是動物。()人類早期的祖先遷徙到這些地區時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狩獵技能,而那些從未接觸過人類的動物並不知道害怕和防範人類,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遭到滅殺。可馴化動植物的缺乏使得美洲土著長期處於落後的社會形態之中。

除了影響這些文明出現的因素,我們還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兩河流域的文明迅速擴散到了以色列、埃及、印度、希臘和西歐地區,卻沒能傳播到非洲、美洲?仔細瞭解下,就會發現早期的人類傳播手段是有限的',無法跨越時空的界限,這導致非洲、美洲本身是一個南北分佈的地形,這使得在一個地區馴化的動植物往往無法快速傳播,只能侷限在一個局域內,從而阻礙了文明的交流和互動,降低了發展速度。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解釋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本身的地形不像西歐地區一樣被分割成小塊,使得中國較早的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帝國,在幾千年的帝國更替中,中央集權變得越來越牢固,一方面這個可以強化國家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國家由於缺乏外部競爭而失去了探索的壓力,走向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最終在近代科技的變遷中喪失了優勢。

整本書圍繞着這些觀點做了大量的調查和數據統計,儘管可能存在一些牽強之處,但瑕不掩瑜,分析的思路和邏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6

1、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談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類在地球上的分佈演進歷史,從幾百萬年前的非洲猿演進為直立人,之後又稱為智人,後來又走出非洲進入歐亞大陸,再之後又有部分遷移至東南亞以及大洋洲,而像北邊又跨過了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最後地球上除了南極洲和一些極其偏遠孤立的島嶼外,都分佈了各種各樣的人種,但是這些人種最初的來源都是非洲的古猿。

當然,這個人類起源非洲説到底是不是真的我還不太確認,但是至少是當前經過一些科學技術手段證實過的,而如今地球上的各個人種之間差別如此之大,則是這幾百萬年經年累月地理環境塑造的產物。

2、作者看來是常年在東南亞到大洋洲那附近的島嶼國家(波利尼西亞羣島?)做研究,因為他列舉了很多的當地土著的案例,其中一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讓人深思:新西蘭島上的毛利人和它旁邊的另外一個叫做查塔姆羣島上的莫里奧里人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同一個族羣的,只是後來在移民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去處,一部分人去了新西蘭的島上,另一部分去了查塔姆羣島,這兩部分人最隨後的歷史裏各自獨立演化,在幾百年間甚至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毛利人和莫里奧里人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毛利人生活的新西蘭島,人口稠密,已經有了穩定的農業和一定的政治組織,這樣也有了生產力上的閒餘可以供養戰士、手藝人、首領、組織機構等等,而且島上的生存環境競爭也要激烈得多,這使得毛利人形成了好戰嗜殺的傳統,而一旁的莫里奧里人生活的島嶼則無法發展農業,可能是氣温太低的原因吧,只能維持一種靠採集、捕獵之類的很原始的生產方式,這樣的社會形態就形成的是一種原始的相對温和、平等的部落形式的組織。

當有一天,毛利人偶然發現這個物產豐富而島上的`人基本上毫無戒備之心時,莫里奧里人的悲劇便出現了。二者在幾百年前尚屬於一個族羣,幾百年後卻任意殺掠、征服,正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用這個社會實驗告訴我們,整個地球上的人種分佈以及相互之間的接觸與碰撞就是這個社會實驗的放大版。幾百萬年前走出非洲以後,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演變,有的如温帶就比較適合發展出農業,進而有了更多的剩餘生產力可以供養起整個國家系統,從而產生出一個個的帝國與文明;而有的區域則不適合發展出農業,但是物產卻很豐富,這樣人們便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沒有天敵,只有一種原始的平等主義理念;總的來説,相對閉塞的環境基本上就會比較落後,因為缺少這種文明之間的碰撞和相互的影響;而歐亞大陸則因為地處温帶,又在地理上相互聯通,則成為了這個地球上文明最為繁盛的區域,當這種文明從農業文明進一步演化到工業文明之後,尤其是隨着航海技術的發展,讓本來彼此隔閡的文明產生接觸時,一些帶着血腥的激烈衝突就難免了。同一個起源,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演化進度,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差異的“勢能”,當這兩種具有不同的勢能落差的能量體發生碰撞時,處在較低維度的、低勢能體必然會受到巨大的能量衝擊。

3、作者談到了西班牙對印加帝國的征服,一百多來號人是如何征服了幾萬軍隊的大帝國的。這其中有武器上的不對等,組織形式上的差異,以及印第安人對於外部威脅的缺少認知等等,還有一個點就是對傳染病的免疫力,美洲社會相對於歐亞大陸還是相對閉塞,這裏的印第安人體內缺少長期以來和病毒博弈而產生的那種抗體,因此當外部的文明攜帶着一些普通的病菌來到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時,這裏的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升級自己的抗體便統統倒下來。

要知道人類和病菌是在相互之間的博弈中相互成長的,就像矛與盾一般,病毒在升級,人體的免疫力也在升級,但是美洲社會的封閉使得缺失了這種博弈中的升級,也使得在隨後的接觸中毫無防禦力,這使得死於天花的印第安人的人數遠遠大於死於歐洲人的殺戮的人數。這不禁引發出我的一個思考:我們真的應該追尋那種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嗎?缺少了競爭、博弈,缺少了生存的危機的刺激,人是會退化的,雖然人們都不喜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是就像太極圖的兩種基色,黑與白永遠是相互存在而且彼此轉化的。我們的精神世界永遠追求着光明的一面,而我們的現實世界卻是深深地紮根於漆黑的大地之中。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7

本書從作者的一位新幾內亞朋友的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始,展開了對人類歷史廣泛模式的研究(所謂的廣泛模式,即非個人個體的偶然因子對歷史的進程發生改變,書中以此為例的.是希特勒)。

本書的主要觀點和構建主要是從地理環境作為基礎,對對着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做分析。所謂地理環境,即經緯度、温濕度、山川河流、人羣活動範圍等的綜合環境,在此基礎上,結合考古學和語言學等知識,對各處人類的生活發展軌跡作推斷,比對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人羣,為何有的文明起步早卻發展越來越緩慢,有的文明起步晚現在卻佔據全球領先位置,有的種族卻在1492年西班牙人到達後迅速“被病菌殺了95%”,而澳大利亞土著卻由於其地理環境要素始終停留在了石器時代直到歐洲人入侵——這無一不是地理環境在作祟,在運輸不便利的情況下,歐亞大陸的經度發展的便捷遠比在美洲/非洲大陸的緯度方便得多,以致導出本書的一個重要觀點-互相競爭勝過閉門造車(就某些時期來説,雖然過程未免有殺戮掠奪)。

讀本書時難免會產生一種命運既定論的感覺,似乎各個人類的命運早已被安排,如果美洲土著與歐洲種族換一個地理環境,那麼那些被病菌殺死的一定是在那個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歐洲種族”,但在書的最後作者反對着這種標籤,因為人的偶然因素太多,歷史上也從不缺乏這種人,學習歷史,是要從那些已知的歷史進程中獲得經驗,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作出預測。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8

讀完《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我首先對作者的工作和經歷很好奇,具備什麼樣的知識人能夠寫出這樣集歷史、地理、生理、哲學與思想於一體的書?去年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簡史系列,感覺能夠寫出類似書的人,首先要是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且還不僅是一個領域的專家,比如尤瓦爾·赫拉利的專業是歷史學,那賈雷德·戴蒙德究竟又是什麼專業呢?

賈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二十幾歲時,他的職業發展到鳥類學和生態學,並在新幾內亞地和周邊島嶼長期進行科學考察。現在,他的專業是環境史,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地理學教授。

其實,我覺着作者都不用發力,就輕鬆的對自己平時工作和經歷的做個總結和感想,加上本來就是學文學的',寫出的書偶然也必然暢銷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夠寫本自傳之類的應該也能暢銷。

全書講的不是某一個觀點,而是一系列的關於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區的人類能先獲得先進的技術的思考、推理,然後上升到哲學細想層面更多的思考。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9

最近的爆款新聞應該非基因編輯嬰兒莫屬了,相比之前知乎4000萬熱度的第一話題,這一話題的過億熱度明顯説明了大家對這件事情的關注度。一時間,新聞,朋友圈,羣聊到處都是關於這件事情的討論,然而很少有讓我耳目一新的觀點。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我想我能不能從這本書所講的內容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呢?

在我看到的觀點裏,大體分為這麼幾類:一,科普類,這一類討論一般包括基因編輯是何物,技術層面上的難度,國內國際的態度等內容,可以説,這種討論是很負責任的,它向我們科普了我們不熟悉的領域,讓我們能夠更準確的瞭解基因編輯這一技術。二,猜想類,這一類的討論一般有點天馬行空,沒有一套合理的邏輯,只是胡亂猜測,大都用“如果···那麼···”的句式,然而,這種猜想要麼沒有現實依據,要麼陷入“滑坡謬論”;三,咆哮類,這種觀點一般只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要麼是真的憤怒,要麼是看到大家都憤怒自己不憤怒不好意思於是跟着憤怒。凡此種種,我感覺大家都沒有説出為什麼基因編輯會讓人們如此狂躁,只是在跟風討論而已。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所以我想從這本書的一個角度去解釋基因編輯的危害。

這本書叫《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這本書涵蓋了很有意思的很多觀點,我們只講與基因編輯有關的一個:病菌在人類文明中的影響。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在我們的印象中,歐洲人征服美洲屠殺了無數的印第安人:剝人皮,堆積成山的屍骨,現在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經不多了。現在我告訴你:與傳染病殺死的印第安人相比,歐洲人的屠殺簡直不值一提。傳染病殺死了美洲95%的土著。比如,1520年,天花隨着一個受到感染的奴隸來到了墨西哥,由此產生的天花殺死了阿茲特克一半的人口,包括他們的皇帝,到1618年,墨西哥原來20xx萬人口急劇減少到160萬左右。

這一事件是如何產生的呢?因為在歐洲人航海開始前,美洲是一個封閉的'大陸,他們的人民是緩慢經過幾千年自然選擇的,由於美洲沒有牛這種家畜(天花從牛傳染到人身上),所以他們沒有抵抗這種病的抗體。當天花來臨時,所有的人基本只能死亡,運氣稍好的%5的人口由於抵抗力強,產生了抗體,活了下來。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從中國或者中亞傳到歐洲的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2短短不到十年時間殺死了歐洲四分之一的人口,有的城市的死亡率高達70%;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流行性感冒殺死了2100萬人;

在這一串串數據背後,我只想説明一件事情:當生存環境劇烈變化時,人類只有以超高的死亡率為代價才能度過這次危機,放在我們身邊,生存環境的劇烈變化可能就是基因編輯。

本次事件中的基因編輯是為了免疫艾滋病。我們不妨想一下,這會產生什麼後果。他們長大後知道自己不會得艾滋病,無視這一疾病帶來的種種畏懼,然而其他沒有免疫艾滋病的人,可能會因為他們的行為染上艾滋病,這會不會產生一種“屠殺”?幸好艾滋病有兩種,他們只免疫一種。這一顧慮可以取消。然而,他們的基因是突然加入到人類基因庫中的,經過編輯後,有沒有損壞?有沒有產生新的變異?這些會不會產生新的疾病?我們不得而知。所以説,基因編輯,令人畏懼。

所以説,一個好的科學工作者應該有廣泛的涉獵來健全自己的人格與世界觀,如果只知道“術業有專攻”,視野難免狹隘,很多東西會看不到。這樣付出的“代價”,可不是他一個人就能付得起的,得全人類替他買單。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0

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是很不相同的。是什麼原因導致財富和權力分配的巨大差距;為什麼是歐洲人殖民美洲、非洲和澳洲,而不是相反;部分國家和地區為什麼選擇固守成規或放棄先進技術;援助為什麼很難徹底改變某一地區的發展狀況...在現有基因決定論、氣候決定論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他們都是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理環境的.差異,而人種、基因關係不大。

人類起源於非洲,但在最近的一萬年中,歐亞大陸較非洲、美洲、澳洲大陸發展更快、更好。歐亞大陸為橫跨東西緯度較大的大陸,地理屏障較少,環境較為接近,可馴化的動植物資源較豐富,馴化後因同緯度地理環境差距較小而導致動植物種植技術傳播較快——農業文明迅速取代採集狩獵文明,人口得到迅猛發展,專業經濟技術人才得以形成——國家建立,征服擴張持續,文明繼續擴張。而非洲、美洲、澳洲大陸可馴服動植物資源較少再加上地理氣候障礙導致傳播困難,發展遠落後於歐亞大陸。另外合理的競爭有利於經濟技術的革新,而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不會消亡,只會以另外的形式發光發熱。

讀完本書,我在想居住環境對人的發展是否是主要因素,就如孟母三遷;企業的發展在什麼環境中能取得開創性的發展,就如當今的英特爾、甲骨文、蘋果。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1

《槍炮病菌與鋼鐵》簡稱GGS,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指出對人類發展歷史最廣泛的影響模式-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可供狩獵採集人訓化的動植物的多寡,大陸的東西軸及南北軸的走向導致訓化的動植物傳播速度快慢。獲得已訓化的動植物的狩獵採集人從而由部落制進入到酋長制,最後發展成依賴農業的'國家。農業國家的出現,標誌着更稠密的人口,更復雜的政治制度,更專門的工作分工,產生了成員階梯階層,產生了專門的軍隊等,也創造出更多的發明,如槍炮,鋼鐵等。而訓養動物身上的病菌卻也在漫長的時間裏有意地變異傳播到稠密的人員中,人羣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產生抵抗力活下來,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遺傳到下一代。這種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與歐亞大陸與對比大航海時代的新大陸的人,他們因地理條件限制,沒足夠的時間發展出完善的農業國家制度,在面對鋼鐵槍炮以及隱形的歐亞人身上帶來的病菌,顯得多麼的無奈。

另外作者還提到中國與歐洲之間差生差距的原因-適度分裂。西歐的適度分裂使各國間產生更多的競爭,充分的競爭產生更多的進步。而中國早在幾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如一個來自國家管理者的錯誤的思想或者指揮,整個統一的國家便朝着錯誤的方向走去,發展不進,甚至開倒車。如清朝後期,WG便是如此。這便是造成現在中國落後歐洲的原因。讀到此,我也承認這個原因。但不防我們也試想一下,統一的中國,在一連串正確思想及指揮下是什麼結果呢?別忘了中國之前也是一直輝煌,誕生了像漢,唐一樣的帝國。

最後,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顯出的場景太宏偉了,理工的思維發揮的淋漓盡致,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書,如《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2

閒扯,七月份過得很快,一方面在忙着離職,忙着和小惡魔回老家玩,忙着參加同學的婚禮,然後卻沒有時間完成七月份本該完成的任務,無法醫治的拖延癌。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我在20xx年就知道的一本書,但是由於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沒有閲讀一直到今年的六、七月份才讀完。很幸運今年終於讀完了,對於有些書越早讀完對自己幫助越大。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主要是講解了人類文明的整理演進,很詳細的闡述了人類文明從非洲誕生然後演化成目前的這個現狀的原因,對於書中的講解的原因對於我來真的是腦洞大開,一方面是我從來沒有去思考這些問題,二方面是我缺乏這種很系統的從各個方面來思考問題的習慣或者能力,以至於當別人問我問題時總是不知道從哪個方面來思考回答問題,所以對於我這個缺乏天賦的人來説只能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閲讀別人的成果,不斷的總結,從而不斷的完善自己。

全書主要圍繞着一個問題而展開,“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統治全球,而不是人類的搖籃非洲或者是幅員遼闊的美洲。”當看到這個問題是我感覺有點耳目一新,為什麼我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是現在的這種情況呢?非洲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如果從時間的緯度來説,非洲那邊是人類的最發達的地方呀,總不至於是現在地球上最貧窮的地方吧?黑人難道比黃種人、白種人智商會偏低?從現在的目前黑人在各個領域所取得成就很明顯這個觀點也站不住腳。如下是我對作者對於這個問題解釋很淺顯的.總結。

人類是大概起源非洲,因為那是地球處於冰川時代,那時的海平面遠遠的低於現在的海平面,從而人類從非洲在幾十萬年的時間不斷遷徙到各個不同的地方。按理來説既然人類都起源於非洲,屬於同一個物種,所以從平均智力上來説應該是一致的,但為什麼會造成千差萬別的情況呢?主要是由於各個地理環境造成的。非洲大陸物產豐盛,對於早期人類來説主要捕獲其他獵物就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而對於遷徙到中亞地方的地方由於相比非洲大草原緯度比較高,一方面獵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從而使早期的人類慢慢的掌握了訓化植動物的方法(注意,訓化植物並不是當時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獨立的發展訓化植物的方法),由於訓化植動物的不斷地發展、演進,逐漸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農民養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類從簡單的耕作種解放出來,專門從事發明創作,從而進一步的推動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歸根結底,農業的發展人類技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那為什麼最終統治全球的是歐亞大陸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歐洲土著呢?作者主要是從地理環境來解釋,非洲是一個主軸線是南北方向,且中間隔着難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對於非洲南北軸線更長,中間隔着難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脈,至於澳洲只是大海中一個孤島,而歐亞大陸主要軸線是東西方向,且中間東西方沒有特別大的天然屏障。由於緯度跨越過大且由於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成人類文明的交流特別困難,一方面表現在作物上的傳播,由於温度相差太大動植物難以適應,二方面由於自然鴻溝的存在造成人類文明的傳播所需要的時間特別的漫長。而亞歐大陸卻具有天然的優越,自然條件適宜各種不同動植物的生長,總體緯度都差不多,並且緯度處於適合,再加上暢通無阻的地理環境,文明的碰撞變得更加的便捷,量變最終導致質變,當非洲還是一個個小部落時,歐亞大陸已經誕生的超大型的國家政權。歐亞大陸大陸存在種類繁多的動物,並且很多動物已經被訓化成人類不可獲取的“夥伴”,為歐亞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類製品,人類和動物的朝夕相處,病菌不斷的“交流”,從而造成兩者的免疫能力不斷地提高(抗體的形成)。而美洲相對於歐亞大陸則完全不同,動物種類很少,沒有歐亞大陸得天獨厚的環境。當地理大發現時代來臨時,造成歐亞大陸的疾病傳播到遠遠沒有做好準備的美洲,造成大類的美洲人死於歐亞人攜帶的疾病。

對於“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統治全球,而不是人類的搖籃非洲或者是幅員遼闊的美洲。”這個問題上面比較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達爾文所總結的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地理環境選擇的結果。但為什麼是歐洲人而不是曾經創造豐碩燦爛文化的中國人或者印度人?從整個中華歷史來説,中華文化慢慢的從弱小慢慢的走向強大然後一直徘徊不前的情況,但皇權卻從散沙般走向空前的強化。由於中國很早就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家為了維護統一統治的需要,會採取“愚民”或者抑制思想產生的政策,並且可能會摒棄一些先進的技術(從火藥是中國發明出來,後面發展情況就可以得知),而歐洲由於地理屏障的存在,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當一個國家新的思想產生以致生產力大大的提高而另外一個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也會採用這個思想,所以從整理上來説不會抑制思想的產生,從而隨着時間的發展,中西方科學技術方面差距會越來越大。雖然歐洲歷史上也存在很多次幾乎快統一歐洲的情況,例如希特勒、亞歷山大,但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

文明究竟是偉人創造還是渺小的小人物呢?我覺得文明終究是小人物誕生的,大人物只是對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很多偉人例如牛頓,愛因斯坦貌似是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果,但終究是站在了由很多渺小的小人物組成的巨人肩膀上,正由於他們的小小進步造成了最終的一大步。但歷史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據説希特勒在一次車禍中只差一點點就喪生,如果希特勒在那次事故中死亡了,那是不是不會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呢?但可以確認的是如果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最終還是會誕生的,只是那是時間的問題。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3

——歷史的自由與必然

包玉傑

歷史,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其系統的記錄。人類的歷史是自由的還是必然的?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歷史觀點。如果説,歷史是自由的,這也就意味着歷史是人類主觀創造的結果。也就是説,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歷史,人是歷史的主宰者。而在歷史中,少數精英往往支配着人民大眾,因而“英雄”主宰了人,進而主宰了歷史。結論就是:自由的歷史就是英雄的歷史,“舍英雄之外幾無歷史。”自由的歷史也是偶然的歷史,“希特勒的意外死亡可以避免二戰。”如果説,歷史是必然的,這就意味着歷史是不可抗力的產物。也就是説,歷史是先定的宿命。那麼這個根本上塑造了歷史的不可抗力是什麼?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回答。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是種族(基因)決定了歷史,有些人種生來更聰明、更強大,因而必然地支配甚至淘汰其他民族。地理決定者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歷史,有些人生在了土壤肥沃、物種多樣、礦藏豐富的優越環境,因而必然發展得更加強大。不管回答如何,結論就是:必然的歷史像一個自動運轉的機器,按照規定好的方式運轉,無需人力干涉。對於以上觀點,我們逐一分析:歷史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創造嗎?如果希特勒“選擇”了放棄侵略,二戰會不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答案是否定的。人是自然的產物,總是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因此人的主觀意志有多少可以成為現實,總是受到客觀制約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説,歷史不是主觀的創造,而是實踐的創造,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一戰後的德國被民族復仇主義綁架,如果希特勒愛好和平,就一定會被另一個愛好侵略的希特勒趕下台。歷史是種族角逐的舞台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質,難道沒有一個民族是天生優越的嗎?這個荒誕不經的觀點必然遭到全方位的駁斥。現代人類是生物學意義上人屬下的智人種,是同一種生物。不同民族的特質往往是政治、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完全不足以説明民族天生的差異。真理是有條件的,汰劣留良的進化論思想一旦超越生物學領域來解釋人類史,就必然變成謬誤。歷史是被地理環境所決定的嗎?這個觀點影響最廣,需要深入地討論。本書的大量論述似乎是環境決定論的絕好證據:適宜農業的地形和土壤、多產可馴化的農作物以及馴化牲畜的畜力讓高產農業得以發展,農業與人口相互促進,形成人口眾多、複雜龐大的農業社會,而亞歐大陸的對新大陸的全部優勢——槍炮、病菌與鋼鐵等——都來源於此。因此本書給出的觀點是:決定歷史的因素是農業社會,決定農業社會的是農業,因此決定農業的產生與傳播的因素,就是歷史的“終極因素”。決定農業的產生與傳播的因素,包括馴化上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則”和傳播上的“大陸軸線效應”“搶先滿足效應”。而前者卻有致命的缺陷,我將在此指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則:要能得到馴化,每一種候補的野生動物都必須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缺少了哪一個必不可少的特點,都會使馴化的努力失敗。這些特點包括:不挑食、生長快、温順、不易受驚嚇、羣居等。因此可被馴化的的動物必須同時滿足上述特點,而非洲、美洲、澳洲的動物總是不能完全滿足條件,才會使這些地區缺少大型馴化哺乳動物,從而缺少農業發展必要的畜力。然而,作者在論述亞歐大陸動物馴化的過程中,又採用了進化論進行解釋:動物的缺陷會被人為選擇帶來的進化而填補。因此矛盾產生了:為什麼亞歐大陸人可以從兇猛的狼中挑選出温順的`狼,從而馴化出狗,而美洲人卻不能從矮小的美洲駝裏挑選出強壯的美洲駝,從而馴化成可以幫助運輸和犁地的強壯動物呢?這種矛盾產生是因為安娜卡列尼娜原則預設了一個與進化論相違背的條件,即生物特徵的不變性:兇猛的生物永遠兇猛,因此永遠不能被馴化。而進化論卻是建立在生物性狀可以通過基因突變以及自然或人為的選擇而改變這一基礎上的。總而言之,進化論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的矛盾,本質上是變與不變的矛盾,作者把兩種觀點歸於一書,導致自相矛盾。這樣一來,作者植根於動植物馴化的地理決定論就不足以解釋農業,進而解釋社會歷史了。在駁斥了以上觀點後,我們不禁想問:究竟什麼才是歷史的終極因素?如果生物的馴化與傳播和農業的發展都不足以解釋亞歐大陸的領先優勢,那麼近代以來的歐洲又是籍何以殖民全世界呢?答案來自歷史唯物主義。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歷史的基礎。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組成生產力,所有制、分配製和人與人的關係組成生產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組成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形態和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成上層建築。社會歷史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但如果將此作為歷史的終極因素,未免讓人覺得過於抽象,尤其是這個理論要如何解釋亞歐大陸文明與美洲土著文明的巨大差異呢?首先我們要理解的是,所謂“終極因素”並不是單一的因素,任何一種因素都不能單獨地決定歷史及其一切細節——作者最後指出政治和文化對歷史偶然性的影響,實際上間接承認了這一點——因此試圖從人的意志、基因或者地理環境中找出一個決定歷史的因素,永遠都是在做無用功。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四個概念,事實上是在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無數的要素相互糾纏相互妥協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因此結論就顯而易見了:亞歐大陸的發達,是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地理等要素合力而成的結果。作者所論述的生物馴化與傳播可以解釋歷史,但也永遠只能解釋一部分歷史。但是,在上述的要素中,除了經濟基礎是決定因素外,其它每種要素對歷史的影響程度如何,以及每種要素在經濟基礎構成中的作用如何,是仍待討論的問題。作者對生物馴化和傳播的溯源正是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嘗試。儘管不完美,但也足以使本書成為偉大的作品。回到開始的問題:歷史是自由的還是必然的?答案是二者兼有。人是過去既成歷史條件的承擔者,所以歷史是必然的;人是未來未知歷史條件的創造者,所以歷史又是自由的。缺少自由又渴望得到自由,生於必然又追求超越必然,這正是人類的偉大之處。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4

作家傑瑞德·戴蒙德於1997年首次發表小説《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獲得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

小説中,作者通過生物學、地理學等科學領域,仔細探究人類社會文明和歷史的發展趨勢,揭示當今社會動態的根源。

西班牙殖民軍為何如此輕易佔領美洲?為什麼歐洲的經濟和人類發展領先於其他社會?哪些因素導致了現代社會的不平等??槍炮、病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試圖通過生物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從人類最原始的時代開始解釋所謂的“西方優勢”。

在小説中,作者着重強調了歐亞大陸的優勢——豐富的植物和馴服的動物,以及這些優勢對古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由於擁有足夠的資源,社會逐漸開始變得精英化。比如在中國,歐洲和中東的發展比美洲和澳大利亞要快得多。但由於歐洲大陸的地域劃分,歐洲政權極度分散,這使得其文化發展更加自由。

相比之下,由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政體中央集權,統治者更傾向於閉關鎖國,導致行為思維發展緩慢。在小説出版之前,社會普遍認為,歐洲工業革命造成了現代文化的差異和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論中含有種族歧視。這本書的出版改變了世界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

對我來説,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拋開歷史上誤導的原因,找到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根據這本書的總結,我讀完後,常常把地理學和生物學的結論延伸到更多的事件,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政治制度——甚至試圖推論現代社會的未來走向。

讀《槍炮、病菌與鋼鐵》有感15

無論出生在哪,活着的人都是上帝與你同在的。後半句忘了是在哪看到。不管出生在什麼地方,那裏都經過了萬年演化才成為人睜開眼看到的樣子。

與大勢相較,人只是個概率。肉眼可見的輝煌是俾斯麥説的,拽住了前行的上帝的衣角。漢語叫“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竟然家喻户曉,中國人真是智慧。

牛人是應運而生,小人物為了生存,最了不起的本事是看清趨勢,抓不住上帝的'衣角也要能看見上帝往哪走了。瑞.達里奧説,有些人並不瞭解事情的真相就妄加評論,顯得很可笑。實事上,真相併不那麼好了解,能盡力做的是,承認這個星球的複雜性,看見果後面的因,而且不止一個因,客觀不容易,卻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本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leog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