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8篇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居里夫人傳》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8篇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1

很想知道一個真實的居里夫人,而不是傳説或者是神話故事般的居里夫人。所以,我願意瞭解她的歷史、理解她自己的想法、理解她的女兒對她的看法、瞭解她的學生對她的評價。這是我閲讀《居里夫人自傳》又去閲讀《居里夫人傳》的目的。

《居里夫人傳》這部書是她的小女兒艾芙·居里寫的。通過這本書艾芙·居里向我們述説了她心中的母親和她的母親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看到了一個完整、平凡而有偉大的母親、妻子、老師、學者、戰士的形象。

可能閲讀居里夫人傳記的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至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她寧可忍受貧窮和艱難而放棄了發現鐳的專利權。其實,居里夫人給我們感動的遠遠不止這些,她身上許許多多的細小品質都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我們應該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思考如何塑造一個完善的自我,對比居里夫人我們應該想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年少不更世事的的我,閲讀居里夫人的傳記,只是想知道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登上了科學的巔峯?關注的更多的是她在科學上取得的成績。如今年過而立的我再讀她的傳記的時候,想要尋求的更多的是她對自己生命的態度、精神和她的情感。在她的生命歷程中,我看到了一個更為美麗的值得整個人類驕傲的完美的人。

她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一直是人類尤其是科學界的寶貴財富,她所企及的高度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她與她的愛人一生都把科學至於最高的位置,他們堅信科學的至高無上。她對自己的愛人深深的眷戀,她曾懼怕愛人離開她的時候她不能活下去,但居里告訴她“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個人即使成了沒有靈魂身體,還應該照常工作。”正是憑着這句話,她完成了丈夫沒有完成的工作,將他們的愛情和對愛情的堅貞、對科學的忠誠進行了到底。他們一直把他們對科學的信仰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所以,他們能夠克服艱難萬險,沒有實驗儀器自己發明創造,沒有實驗室他們就在沒有人住的漏屋子裏從事他們的科學研究,並能樂此不疲。作為學生的時候,她不僅學業優秀,而且表現出了高度的專注,強烈的對知識的.渴求,不受外物所惑的品質。她一生中拒絕了太多的榮譽和功名,他們一再要求得到的除了實驗室,幾乎別無他求。作為女性,她看到別的婦女頸上帶的寶石項鍊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不是羨慕和嫉妒,而是想可以建多少實驗室。

在居里夫人的情感世界裏,我看到了一個內心裏充滿着大愛的人。她愛着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因為這份愛,她年輕的時候寧可自己去做鄉村教師,供自己的姐姐赴法求學,我看到了姐妹情深的感情。而當她來到法國學習的時候,她寧可自己捱餓,也不願給自己的姐姐天更多的麻煩,浪費更多的時間,幾乎除了學習她什麼都不考慮了。表現出了極強的自我剋制的能力,體現了為他人着想的精神和優秀品質。作為妻子,與比埃爾相伴11年,在科學上相互支持和幫助,既是妻子也是朋友,同時還是事業的夥伴。做為母親,她是温柔的媽媽,也是朋友。她從不強迫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她給了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用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該怎麼做。她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朋友和心腹,那種關係着實令我羨慕。我就在想,今天的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絕望寄予下一代,卻很少有父母像居里夫人那樣,從絕望中超拔出來,同下一代一道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反思我們現今的家庭教育,太多的家長雖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但終究還是不能成為孩子朋友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現代的父母不能和孩子一道成長的原因所致。對待學生,她從科學的發展的需要出發,嚴格要求,又極盡關愛,不管誰獲得了成功,她都給予表揚和鼓勵。不論是哪一個國家,來自己哪裏的學生,她都一樣對待。我們的同胞施士元先生就曾從師居里夫人,這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幸運。她的愛還不止於此,她一直心繫自己的祖國波蘭,她把自己新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自己的祖國,晚年還幫助自己的祖國建立鐳研究院。對待自己的第二祖國也是一往情深,世界大戰時期法國號召它的人民捐獻金子,居里夫人把她在銀行裏的所有獎金都拿了出來捐給了她的第二祖國,以至於戰後五十多歲的居里重新又成為了“窮人”。

縱觀居里夫人的一生,我看到的不是鮮花、榮譽和掌聲,更多的是艱苦、困難和磨難。看到的是她始終的堅韌和不屈,對科學的痴情與執着,對生活的從容與恬淡。説心裏話,關注居里夫人也有着對自己愛情的渴望和對孩子與學生的期待。我希望自己對世界和教育的有限認識能夠延續下去……

她的頭上沒有耀眼的頭銜,但她生命散發的魅力和光輝會永遠地照耀着整個人類!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2

“願你們每天都愉快的過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才找出她們的可愛之點,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這句名言來自於偉大的法國籍波蘭科學家——居里夫人,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為世界作貢獻,不辭辛苦地工作着。

這個學期我選擇了“她”,更讀懂了“她”——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讀完“她”後,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

她的一生並不是一帆風順得,那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一次又一次得磨難和痛苦並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經歷和抵抗的。她苦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也帶給了我無比的震撼,同樣是孩子時期的她,為什麼她能經歷的要比我們多那麼多呢?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知識分子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家人得教育和呵護,身為小妹的瑪妮雅,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他們從未對孩子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這種沒有太多的約束力的.教育可能不太受一些人的認同,但是作為同樣還在接受教育的我,以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説,這種方法很好,這會讓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沒有太大的壓力,讓我們跟能愛上學習,而不是被破去學習,我覺得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鑑。居里夫人從小決非常的熱愛學習,同樣她也表現的非常出色,可是她卻絲毫沒有對此感到驕傲,心中仍然充滿着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科學的追求。再如此的環境背景下還能保持這樣堅定的心態,我自我感覺我要向她學習,同時也希望大家也一樣,在取得成就後應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繼續努力,而不應該沉迷於此,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用我們的活力去打拼屬於我們的未來。

文中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羅尼雅間的手足之情尤為感人。姐妹倆先後資助對方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其謙讓、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不由聯想到報章雜誌上的一些社會新聞:某家的兄弟姐妹為了爭奪財產而對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來,他們真該為自己的舉動而懺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應好好珍惜這樣的血緣親情才對,為什麼一旦牽涉到利益問題,就變得如此自私無情呢?他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拋棄了生命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實在是得不償失吶!作為一個獨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羨慕瑪妮雅的家庭,羨慕她與姐姐之間的那份無私真摯的親情。

但是誰又知道,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的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那時侯的她才16`7歲啊,和我相當的年紀卻經歷瞭如此我都不感想象的事情,着需要何樣的精神呢,我的心理是又驚又有震撼。

可竟管如此,她那富於犧牲精神和超凡的倔強執着都統一的柔弱的軀體,卻做出一個讓人驚訝的決定——科學,當日後她走上科學道路時,她表現的,是捨我其誰的堅定。在艱苦的小棚屋實驗室裏,用最原始的方法提煉純鐳,聰明人看來毫無前途的事情,她沒有任何退縮和猶豫。在另一副瘦小的軀幹裏,我也看到這種奇怪的統一。魯迅早期的小説裏,也常常流露出瑪妮雅信件裏所有的幻滅情緒。年青的魯迅,為了對母親的愛而屈從於母親對婚姻的安排;為了資助弟弟完成學業而匆忙回國;為了兄弟間不明不白的不和而一聲不響地搬出原屬於自己的房子。

就是這樣一個隱忍犧牲的人,卻是最倔強的戰士,她那堅定的性子和她刻苦專嚴精神,總算得到了回報,於1898年7月和1898年10月,這是令居里夫婦和科學界都無法忘記的日子,居里夫婦先後發現了兩種新的放射性元素——釙和鐳,正是這個驚人的發現,是全世界都為之震撼,也使居里夫婦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大人物,但他們卻不曾對盛名稍稍留意一下,而是將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學之中。這個成果是讓世人為之震撼的,要知道有的時候就算你付出艱辛的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回報的,就如我自身而言,我於學校的推薦參加省技能競賽,我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汗水去日日夜夜的訓練,可是比賽過後我並沒有取得想象中的高分,可是我努力了,我沒有什麼遺憾,我參與了,從中我學到了很多,我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可話又説回來誰説努力有必定就有回報呢,所以我覺得居里夫人在如此簡陋的環境取得如此的成就當真是讓人敬畏的,這點很值得我去學習,值得大家學習。

如今我也長大了,我也將進入社會,當讀完這書後使得我對未來滿是憧憬,也對自己的更加的有信心了,我堅信在不久的未來,在我的堅強努力下一定能夠取得優秀的成就,現在,就讓我們大家一起放飛我們的夢想,去迎接屬於我們美好的未來吧!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3

近日重新閲讀了《居里夫人傳》,再一次為居里夫人的生命歷程所震撼。記得第一次看完這本書後就激動不已,自覺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其實本人一向自恃頗高,很少敬佩什麼人,但對於居里夫人,卻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對於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啟示。

在我看來,這個本名瑪妮雅?斯可羅多夫斯基的普通波蘭女孩日後之所以會成為舉世聞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賦以及她所處的那個時代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知識分此文來源於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擔任過中學校長),賦予了她良好的修養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當然也將知識精英的聰慧和堅韌毫無保留地遺傳給了她。開明和藹的雙親和五個孩此文來源於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儘管沙俄施行嚴厲的殖民統治,但身為小妹的瑪妮雅,還是幸福地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們今人借鑑。他們從未對孩此文來源於進行過什麼“啟蒙”,而是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玩耍,去盡情地擁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熱此文來源於自然、親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時代埋下的種此文來源於。父親雖然是一名頗有才華的理科教師,卻從未刻意引導過孩此文來源於的興趣,他甚至不讓小瑪妮雅過早地接觸理科書籍,好讓她在上學後能夠全面地涉獵知識,從而逐漸找到志趣所向。當然,他對於孩此文來源於們的學業還是非常關心,並且要求嚴格的。至於母親,則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放棄了女校長的職務,全心全意地相夫教此文來源於。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她仍舊若無其事地操持家務,不遺餘力地為孩此文來源於們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讓年幼的他們過早地承受心理負擔。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每個人成長的搖籃,更是一個塑造人的大熔爐。因此,年輕夫婦若想為人父母,必須慎之又慎,因為從此他們的生活將徹底改變,他們要擔負起一項重大使命——養育一個小生命,將他(她)塑造成一個“人”。這可不比養貓養狗,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對孩此文來源於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人父母,責任重大。我認為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決不可隨便嘗試。畢竟,我們不僅要對生命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

斯可羅多夫斯基夫婦的教育是成功的,此文來源於女們不但個個成才,而且團結友此文來源於,感情甚篤。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羅尼雅間的手足之情尤為感人。姐妹倆先後資助對方完成了大學的學業。其謙讓、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不由聯想到報章雜誌上的一些社會新聞:某家的兄弟姐妹為了爭奪財產而對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來,他們真該為自己的舉動而懺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應好好珍惜這樣的血緣親情才對,為什麼一旦牽涉到利益問題,就變得如此自私無情呢?他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拋棄了生命中最可寶貴的財富,實在是得不償失吶!作為一個獨生此文來源於女,我真的非常羨慕瑪妮雅的家庭,羨慕她與姐姐之間的那份無私真摯的親情。

事實上,為了給姐姐籌措學費,年少的居里夫人飽嘗了世態炎涼。十七歲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去外省當家庭教師,一當就是六年。這六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逐漸意識到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複雜。失戀的痛苦經歷,更教會她該如何選擇終生伴侶,如何從本質上去認識一個人。看來,“長大”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磨難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書中,對我觸動最大、也最具現實意義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的那章。她當時經濟拮据,為了避免干擾,便從姐姐家搬到了一個陰冷的小閣樓上。每天七點起牀,學習到凌晨三點方才就寢。冬日的巴黎寒風刺骨,一牀薄被哪敵嚴寒。於是,瑪妮雅只能將所有的衣服都蓋在被此文來源於上,甚至將椅背壓在上面,以此來增加重量和温暖感。僅有的一點生活費只夠她終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談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補丁的衣裙和墊着硬紙板的破皮鞋度過了在索爾本大學的求學生涯的。看到這裏,我真的不知該説些什麼才好了。現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於空有雄心壯志,卻拿不出半點實際行動。自訂的學習計劃哪回不是落得個虎頭蛇尾、一紙空文的下場。我實在很想擁有居里夫人拼搏奮鬥時的那股此文來源於勁頭,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東西看的時候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可放下書本,跑到外頭教太陽一曬,那點所謂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揮發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幾日,肯定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實成功的祕訣人人都懂,問題在於真正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只佔少數;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須痛下決心,嚴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這次的“激情”可以持續地長久一些,但願我能夠儘快找到自我奮鬥的動力。畢竟,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是需要一點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兒呢?

也許上面的話題顯得有些無病呻吟,但那確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當然,對於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許多幻想。比如説:此文來源於情、婚姻。那麼,怎樣的此文來源於情和婚姻可稱得上是理想和美滿的呢?我覺得,居里夫婦的例此文來源於給了我最好的回答。他們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結合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4

記得第一次讀《居里夫人傳》,是在剛上中學的時候。久仰其大名,卻未知詳情,從同學那裏匆匆地借來一本,晝而忘食,夜而不寢,當時只感覺有一種強大的驅動力推動着我,讓我不由得以其為楷模。其充沛的精力、為了科學而獻身的偉大精神、還有那一顆熾熱而純真的心、高尚的人品和強烈的愛國活力……

居里夫人,這個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的女性,第一次完整地走進了我的大腦。

居里夫人的青年時期是屈辱而期盼的。小時候應對着山河破碎的祖國,她稚嫩的心是屈辱而悲哀的,在俄國沙皇的暴力統治下,波蘭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在知識分子的家庭,強烈的愛國心只能深掩於表面的逆來順受。六歲失去母親,大姐又由於疾病過早地離開,僅有年邁的父親、哥哥約瑟夫、二姐布羅妮婭陪伴在她的身旁。貧窮的生活像一個夢魘,纏繞着他們。還好,他們兄妹三個一個比一個爭氣,最終都拿着獎學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巴黎——當時的科學文化中心。而在這中間,瑪麗居里為了能夠讓二姐布羅妮婭順利完成學業,當了近五年的家教——一種跟女傭人差不多待遇的生活。瑪麗最終堅持住了自我的信條: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別人打倒你,也不要讓事情打倒你。而這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執着而堅強的秉性,無論是在她的科研中,還是人生的遭遇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使人不得不慨歎——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在於他所創造的成就,而在於其人生中彰顯的精神。

瑪麗的求學時期是艱難而奮鬥的。她每月只花費一百元的法郎,住着破舊的、陰暗而又潮濕的小房子。她的法語有缺陷,加之高中已經畢業了八年,所得到的知識也僅僅是凌亂而不透徹的,她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為了節儉時間,她幾乎每一天只吃塗黃油的麪包和定量的胡蘿蔔、櫻桃之類的生菜果實,儘量不生火做飯。即使暈倒在地、即使二姐夫大呼“虛脱了,完全虛脱了!”,她依然又以極高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天道酬勤,瑪麗,這個波蘭血統的女孩,在起初基礎並不牢固的情景下,經過自我近乎“斯巴達式”的努力,最終在畢業的時候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被授予了物理學學士學位。偉大的成就等待着偉大的人物,瑪麗並沒有止步。她很快又投入到了攻讀碩士學位的備戰狀態。並且在此期間,遇見了影響她一生的、最終成為她終身伴侶的丈夫——皮埃爾居里。

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事業的進展則十分緩慢。瑪麗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學的聖殿。瑪麗的工作是“斯巴達式”的,不近人情的。在那個激動人心的科學時代、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那個不斷創造奇蹟的時代,瑪麗和她的丈夫以其畢生的精力獻身於科學。瑪麗沒有自我的實驗室,和丈夫一塊擠在一個破小簡陋的實驗室裏。他們敏鋭地捕捉最前沿的科學信息,投入研究。他們沒有經費,省吃儉用四處借貸,最終弄到幾噸可憐的瀝青礦渣,而接下來繁雜的工作程序,在那麼簡陋的實驗條件下,全靠他們利用一些“土方法”,不顧放射性元素的輻射,煉得了那麼可憐的不到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鐳鹽。他們發現了釙,並用她日夜思念的祖國的名字命名。瑪麗幹着一些連男人都不願意乾的髒、苦的活。他們放棄休息的時間,有時候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她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共同摘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這是幸福的,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啊,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作為偉人,瑪麗的人生是艱辛而輝煌的。就在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放射性的偉大研究中時,飛來橫禍——皮埃爾出事了,一個在他鄉的'異國女子獨自承擔起所有的職責。她接過丈夫的工作,又用她那堅毅而頑強的精神,強忍着悲痛,繼續着他們兩人的共同事業。而出於對名人的一種嫉妒,出於一些市井小民低級乏味的愛好,瑪麗的路走得是多麼的艱辛啊!各種流言的誹謗、甚至是在她工作本事上的風言風語,作為一個女性,她也有被氣得住進醫院的經歷。可是她立刻恢復過來,再次以全身心的熱情鑽進她生命的所在——實驗室。黃天不負有心人,1911年,這個偉大令人敬仰的女性,以自我頑強的品格和超人的才華,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自我的實力——她第二次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成功地收穫了自我的人生。

作為科學家,瑪麗的人格是至高無上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啊!她不為自我的發現而申請專利,放棄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依然過着一杯羹,一匙湯的清貧生活。她是“鐳之母”,自我竟沒有一克的鐳!“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她公開自我發現鐳的專利,她在應對四處的非議時,為了科學,毅然選擇留在了巴黎。她和皮埃爾一樣,不願意為申請一個院士而上門拜訪。她在戰爭中,義無反顧地主動組建醫療隊,救治傷病員。她身在巴黎,卻依然為祖國的獨立和科技發展事業而殫精竭慮……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5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但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構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忙姐姐,為的是實現自我的願望。最後有一天湊成了能夠入學的幾百法郎——最後能自我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理解財富,不理解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務必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我,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職責,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先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最後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我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我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我生命的終結,似乎能夠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能夠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此刻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此刻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我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期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期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我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此刻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我的信念,做自我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我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此刻,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我的潛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6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可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構成了他夢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忙姐姐,為的是實現自我的願望。最終有一天湊成了能夠入學的幾百法郎——最終能自我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活力!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活力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理解財富,不理解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我,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職責,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先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最終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我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我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我生命的終結,似乎能夠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能夠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此刻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此刻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我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提高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期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期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我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活力,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此刻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我的信念,做自我夢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我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此刻,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我的本事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7

記得第一次讀《居里夫人傳》,是在剛上中學的時候。久仰其大名,卻未知詳情,從同學那裏匆匆地借來一本,晝而忘食,夜而不寢,當時只感覺有一種強大的驅動力推動着我,讓我不由得以其為楷模。其充沛的精力、為了科學而獻身的偉大精神、還有那一顆熾熱而純真的心、高尚的人品和強烈的愛國激情……

居里夫人,這個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的女性,第一次完整地走進了我的大腦。

居里夫人的青年時期是屈辱而期盼的。小時候面對着山河破碎的祖國,她稚嫩的心是屈辱而悲哀的,在俄國沙皇的暴力統治下,波蘭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在知識分子的家庭,強烈的愛國心只能深掩於表面的逆來順受。六歲失去母親,大姐又由於疾病過早地離開,只有年邁的父親、哥哥約瑟夫、二姐布羅妮婭陪伴在她的身旁。貧窮的生活像一個夢魘,纏繞着他們。還好,他們兄妹三個一個比一個爭氣,最後都拿着獎學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巴黎——當時的科學文化中心。

而在這中間,瑪麗居里為了能夠讓二姐布羅妮婭順利完成學業,當了近五年的家教——一種跟女傭人差不多待遇的生活。瑪麗最終堅持住了自己的信條: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別人打倒你,也不要讓事情打倒你。而這種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執着而堅強的秉性,無論是在她的科研中,還是人生的遭遇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使人不得不慨歎——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在於他所創造的成就,而在於其人生中彰顯的精神。

瑪麗的求學時期是艱難而奮鬥的。她每月只花費一百元的法郎,住着破舊的、陰暗而又潮濕的小房子。她的法語有缺陷,加之高中已經畢業了八年,所得到的知識也僅僅是凌亂而不透徹的,她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為了節約時間,她幾乎每天只吃塗黃油的麪包和定量的胡蘿蔔、櫻桃之類的生菜果實,儘量不生火做飯。即使暈倒在地、即使二姐夫大呼“虛脱了,完全虛脱了!”,她依然又以極高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天道酬勤,瑪麗,這個波蘭血統的女孩,在起初基礎並不牢固的情況下,經過自己近乎“斯巴達式”的努力,終於在畢業的時候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被授予了物理學學士學位。偉大的成就等待着偉大的人物,瑪麗並沒有止步。她很快又投入到了攻讀碩士學位的備戰狀態。而且在此期間,遇見了影響她一生的.、最終成為她終身伴侶的丈夫——皮埃爾居里。

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事業的進展則十分緩慢。瑪麗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科學的聖殿。瑪麗的工作是“斯巴達式”的,不近人情的。在那個激動人心的科學時代、在那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那個不斷創造奇蹟的時代,瑪麗和她的丈夫以其畢生的精力獻身於科學。瑪麗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和丈夫一塊擠在一個破小簡陋的實驗室裏。他們敏鋭地捕捉最前沿的科學信息,投入研究。他們沒有經費,省吃儉用四處借貸,終於弄到幾噸可憐的瀝青礦渣,而接下來繁雜的工作程序,在那麼簡陋的實驗條件下,全靠他們利用一些“土方法”,不顧放射性元素的輻射,煉得了那麼可憐的不到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鐳鹽。他們發現了釙,並用她日夜思念的祖國的名字命名。瑪麗幹着一些連男人都不願意乾的髒、苦的活。他們放棄休息的時間,有時候在實驗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她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共同摘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獎。這是幸福的,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啊,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極端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作為偉人,瑪麗的人生是艱辛而輝煌的。就在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放射性的偉大研究中時,飛來橫禍——皮埃爾出事了,一個在他鄉的異國女子獨自承擔起所有的責任。

她接過丈夫的工作,又用她那堅毅而頑強的精神,強忍着悲痛,繼續着他們兩人的共同事業。而出於對名人的一種嫉妒,出於一些市井小民低級乏味的愛好,瑪麗的路走得是多麼的艱辛啊!各種流言的詆譭、甚至是在她工作能力上的風言風語,作為一個女性,她也有被氣得住進醫院的經歷。但是她馬上恢復過來,再次以全身心的熱情鑽進她生命的所在——實驗室。黃天不負有心人,1911年,這個偉大令人敬仰的女性,以自己頑強的品格和超人的才華,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她第二次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成功地收穫了自己的人生。

作為科學家,瑪麗的人格是至高無上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啊!她不為自己的發現而申請專利,放棄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依然過着一杯羹,一匙湯的清貧生活。她是“鐳之母”,自己竟沒有一克的鐳!“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腐蝕的人。”她公開自己發現鐳的專利,她在面對四處的非議時,為了科學,毅然選擇留在了巴黎。她和皮埃爾一樣,不願意為申請一個院士而上門拜訪。她在戰爭中,義無反顧地主動組建醫療隊,救治傷病員。她身在巴黎,卻依然為祖國的獨立和科技發展事業而殫精竭慮……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8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5n4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