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變形記讀後感500字

變形記讀後感500字

《變形記》作者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作的關係: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繫生命。變形記讀後感500字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編輯的,歡迎閲讀借鑑。更多內容盡在聘才網。

變形記讀後感500字

篇一: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結尾格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格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在讀完了《變形記》之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親情的力量遠遠不如利益的驅使下人性的各種需求大。且不説格里高爾剛變成甲蟲時父親的憎恨和母親的冷淡,因為在那時他還有小妹的關心和照拂。這無疑是他所忍受着的充斥着非人的待遇和歧視的悲慘生活中唯一一抹足以支撐他挺下去的温暖陽光。格里高爾無疑是一個有極大責任感和包容心的人。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卻因為變成甲蟲而受到一系列他所珍愛和呵護的家人加諸於自身的苦痛。但他卻依然設生處地地為他們着想,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尋找讓自己可以寬恕的理由。但那彌足珍貴的兄妹情卻在妹妹的自私和時間的催磨中漸漸變味,最後消失殆盡。他的世界從此再也沒有可以支撐下去的信念,於是他死了,如秋雨後零落成泥的枯葉。

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鋭、徹底。正如中國的俗話所説:久病無孝子。而變形記的成就則更是因為它所體現的時代意義。

在卡夫卡冷漠的筆下所呈現的灰黑色的世界裏, 資本主義腐朽的精神內核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人性的各個角落。它從表現這一個方面來説,沒有《歐也妮。葛朗台》如此鮮活的辛辣諷刺,卻在閲讀的過程中已經隱晦又“隨風潛入夜”般的絲絲透入骨髓。格里高爾深沉

的哀怨凝結在他們最後發現它時眼前乾癟的甲蟲屍體,又在文末“他的妹妹第一個跳起來,舒展她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中化為一聲無聲的太息。

人性的扭曲和分崩離析由於想象而有了成長的空間。這部象徵主義的小説構得相當完美。讀完《變形記》,心情有難以抑制的壓抑,但卻沒有噴薄而出的怒意。它透過字裏行間所滲透出的,只屬於卡夫卡的精神內核,讓我們更深的瞭解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更清晰的剝離出人性的複雜。

篇二: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體現在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己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希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曾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篇三: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變形,看似荒誕,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主人公格里高爾原本是一個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責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賺錢養家,受盡勞苦毫無怨言。然而一夜之間變成一隻無法再養家的大甲蟲,於是成為了這個困窘家庭的累贅。本來平平淡淡,温情脈脈的一家人,也在日日夜夜間發生了質的變化。他的心理始終保持着人的狀態,他的意識即是小説的主體: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時的驚慌、憂鬱,他考慮家庭經濟狀況時的焦慮、自責,他遭親人厭棄後的絕望、痛苦,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只是這種願望終於被徹底的絕望所代替,瀰漫在人物心頭的是無邊的孤獨、冷漠與悲涼。

同時所反映出的,並與之相對的是格里高爾家人們對於他的情感心理髮生的變化——從驚慌、同情,到因他的存在增加的負擔和引來的無限麻煩而逐漸憎恨,再到忍無可忍,對他的死無動於衷,更決定去郊遊。這種殘酷的人情反差,是因為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壓迫造成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失去自我,人性扭曲。

命運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因而人們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認為“非人”。於是,社會地位,人情,乃至尊嚴,都被剝奪殆盡。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斷共同的利害關係的維繫,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總是那樣孤獨的動物,彼此之間,很多時候,實質是陌生與隔膜。這一點,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靜和諧的社會,恐怕也仍然存在着,並會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卡夫卡在一封信中説:“我在自己的家裏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他似乎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一旦自己作為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他最愛的妹妹也會像小説中的那位女孩那樣厭棄他的。事實上,現實正是如此,他因嚴重的肺結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謂全失。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也許有時候,荒誕與現實,只是一層紙的距離。

於是有一個問題在我們迷茫的目光前變得異常尖鋭:當我們喪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無法與其他人正常交流,面對日行漸遠的昔日親友,卻無力改變自己遭到冷落甚至鄙夷與嫌棄,我們,該怎麼辦?

又有誰為我們取走在背上留下傷痕的蘋果,在它腐爛變質之前?

標籤: 讀後感 變形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k1m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