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子兵法》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

雙休日,我和爸爸去逛書店,我一眼挑中了擺在書架最高端的孫子兵法,因為我早就聽説書中記載了許多對軍事的獨到見習以及讓人防不勝防的軍事策略。

故事主要講了,《孫子兵法》由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所作。裏面記載了各種軍事策略,以及兵法範例從古至今,無一缺漏。

而其中最令我深刻的一則故事是《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想要保衞國家,捍衞名族的話一定是從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志這五點來判斷的。

可見想要打好一場仗也是需要內因和外因來配合的。只要自己的武將好而且佔盡天時地利這場戰爭的勝利權非你莫屬,換言之我們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僅學習環境要好,而且還要自己愛學習,這樣才能讀好書。

曾經又一次老師佈置的作業是背課文,可我不願意背,在家裏開小差耗時間,老爸見了批評道:“現在學習環境那末好,為什莫不好好珍惜呢,而且我們逼你學習,你永遠讀不好,只有自己肯學,我深受感悟。

也有一次臨近期末大考了,我由於自己要學,而老師講的是關鍵的考試知識,我做好了充分的考前準備,因此我取的了有意的成績。

我從《知者,國之大事》這則故事中我體會到要想打好一場仗不光光需要地面上的優勢,還要自己的將領會打仗。想要學好習不光光要老師好。環境好。而且還要自己愛學習。肯學習。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2

《孫子兵法》不應該只被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1、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2、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

3、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説的“道”,孫子説,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4、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裏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説,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3

匆匆讀完《孫子兵法》,似懂非懂,自歎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澀,雲裏霧裏,不知其精妙之處何在,經老師的分析和書後的註解才略知一二。短短十三篇,卻是孫武嘔心瀝血,花十年創作而成,可謂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為世人所傳唱與研究,而我也被孫子的才幹所深深折服!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作戰基本上是人與人的搏殺,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抵得過擁有一座易守難攻的大中城池,一位明君會降低身段,尋一名良將並對他深信不疑。而孫武應該説是幸運的,他有好友伍子胥的竭力推薦,使圖有霸業的闔閭拜他為上將軍,使他能在軍事上施展自己的抱負。

作戰講究的是戰術,《孫子兵法》開篇第一章為計篇,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正是出於此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真是不變的真理。戰場,要分勝負,考場,要分輸贏;官場,要論升降;職場,要論得失。當今的商場不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舊定式,那麼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所以説很多企業便在創新及高科技領域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説,這方面有些遙遠,但如果就學習而言,難道不需要多變的計策嗎?自學的時間多了,老師也不會像高中那樣壓着你,看着你,於是乎有人開始遨遊在遊戲之中,有人卻在暗自奮鬥;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識,有人卻絞破腦汁還是一知半解。沉迷遊戲者忘記了虛實,自己的能力和目標,只圖一時的快意,孫子的作戰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誡我們要運籌帷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道理嗎?第八篇——九變,講的是隨機應變,出神入化的觀點。孫子曾得出這樣的結論——通於九變之利者,只用兵矣;講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孫子看來“通變”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用計,又要變通,好的學習方法勝過埋頭苦幹,在用知識全副武裝自己的同時又要學會尋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徑。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寥寥數字,就勾勒出了一個戰無不勝的軍隊形象。風、林、火、山四個字可謂是孫子兵法中的精髓。孫子很崇尚“兵貴神速”。商場之道也亦如此。如今在手機產業,諾基亞可算是巨頭,三星,MOTO等等緊追其後,競爭相當激烈。於是乎時間成了關鍵,新產品,新功能一直在更新,不單單是硬件方面,外觀上各品牌也下足了功夫,價格戰也是必不可少,而今各大廠商又在環保領域搶佔商機。如去年LG推出的太陽能充電手機GD510 便取得了開門紅,短短几個月便在歐洲地區已突破百萬銷量,配置一般,也使其價格也較低,也因此贏得低端用户的喜愛。中國企業在這些巨頭的夾擊下,生存有些艱難,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在這方面我其實為中國感到悲哀與痛惜,很多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貼着國際品牌的標籤便自覺高檔,許是品牌效應吧,好像買國產貨會低人一等,其實不以為然,就像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這狹縫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獨特的氣質,為了突圍在做工和價格方面做了不錯的榜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商場中的勇士靠的是信譽、自己產品的與眾不同和最優化。國貨想要站立起來,首先自身的產品要有創新,抓住天機,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則需端正態度,不能太過崇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完美得近似妖化,但其中的計謀在施耐庵老先生的佈局下,堪稱一絕。有許多計策其實在《孫子兵法》中已經有所描述。很喜歡走中國象棋,可總是以敗局告終。開局衝鋒殺敵,卻並非愈戰愈勇,常常落得顧此失彼,有時因貪吃一子而瞬間敗北。如今細細想來大概是自己過於莽撞,犯了軍中大忌。讀《孫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淺,一遍已不足矣!有膽有勇,有虛有實——《孫子兵法》也。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4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著名、最古老的軍事著作。它從戰略理論的高度論述了戰爭謀略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贍,邏輯慎密嚴謹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並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最喜歡先自保而後求勝,生活就常常會這樣。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商戰如兵”。但是,我們利用《孫子兵法》中所藴育的不變的真理內核,往往可以立於難敗之地。只要一個組織,無論公司、甚或班級,就有鬥爭,就有競爭,就有管理,《孫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戰不貽”,難道不是麼?無論我們在商業競爭裏,無論我們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這都是必須的。不瞭解情況,就像緣木求魚一樣,難。中國最偉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經説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每一個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學生的特點,掌握學生的愛好,引導學生的需求,孔子説:“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的最好闡釋。

一個故事之所以人盡皆知是因為它包含着永不泯滅的人性,一段歷史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其藴含着不朽的精神傳奇,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享譽中外是因為它時時奏響着真於美的旋律。當它們彙集到一起,就搭起世界最神聖的文學殿堂。暢遊其間,我們將跟全世界的人們一起欣賞美麗、感語真諦,與他們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5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始計篇,孫子意思是説: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在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和平,同時,也有許多國家處於無盡的戰爭之中,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來説,軍事力量是立國和強國的重要條件。但是軍事不是紙上談兵,謀軍事是一種大智慧。《孫子兵法》便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史上在軍事方面的一顆明星。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這部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將軍孫武之作。該書雖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但是就是這短短的篇幅,卻深藏精邃富贍的兵家謀略,不是所謂的“紙上談兵”。大多數人認為軍事是“武道”,而《孫子兵法》講究的是“智”,“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智”排在軍事中最重要的地位,可見《孫子兵法》中的大謀略是許多兵書中不具備的,這“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這是《計篇》中的一句。它所謂,戰爭是一種用來迷惑對方的學問,告訴人們在戰爭中要善於偽裝,這一點完全為“智”的體現。戰爭中只是一昧追求進攻,以力抗力,把自己的實力、戰術暴露無遺,戰略便會被敵方突破,導致失敗。而適當的偽裝卻可以掩蓋自己的光芒,把真正的實力保護起來,讓敵方鬆懈,到真正適宜的時候,便可以發揮實力,一招致勝。

善偽固然好,但把握時機是展現兵為詭道的重要一步。《謀攻篇》中孫子説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闡述了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將領才能得勝,準確把握時機是戰役成功的重要一步。中華歷史上許多聖戰都歸功於天時,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赤壁之戰”。適時利用東南風,取得了火攻的勝利。

而在二戰中,引人矚目的蘇聯對法西斯的衞國戰爭,也是蘇聯紅軍利用當時處於天寒地凍的冬天,使德軍陷於嚴寒的困境中,最後反敗為勝。《孫子兵法》中的大“智”可以應用於軍事上,也可以應用於生活中。兵家的智慧在商業中也同樣可以成功,如李嘉誠,他的成功也有一部分仰仗了把握時機,在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不像現在一般“寸土寸金”,而當時的李嘉誠卻把握了商機,借鉅款購買了大量地皮,而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價格逐日上升,他也因當時把握時機購買地皮,才能成就現在的商業大亨。與他一樣的還有酒店業大鍔希爾頓,他在別人熱於淘金時,把握淘金者急需旅店的時機,發展酒店業,而成為酒店大鍔。時機從古至今有多重要,可見一般。

《孫子兵法》中的大智慧,表現在與擇機同等重要的還有“仁”。孫武在書中的論述多為談兵打仗,告訴人們戰爭需要謀略,注重四戰,即重戰、養戰、備戰、速戰,這四方面很重要,但是也是孫武所推崇的慎戰,不要輕易打戰。《孫子兵法》中的“智”體現瞭如何可以打戰,打好戰,打勝戰,需要用智慧,而這智慧帶來的結果最後都是為了如何少打戰。孫武的這一思想,又體現了“仁”,在我看來更是體現了孫武具有祈盼世界和平,讓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

《孫子兵法》中的“智”涵蓋了孫武畢生的軍事謀略,也象徵着中華民族的'。

智慧結晶,而兵法中的“仁”是他的主張,更是中華民族的主張,如今世界和平儼然成為各國所提倡的。“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他將兵書的精神寫於短短的六千多字中,讓世人驚歎,而這書得以流芳百世,名揚內外,多少帝王賢人都視為珍寶,作為中華民族繼承人的我們更應誦讀《孫子兵法》,感悟它的大智慧,呼籲世界和平,同時學習兵法中的謀略,在國家遇到危難之時,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孫子兵法》也許是詭道,但它是聖道。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6

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鉅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讓多少戰爭神話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將誕生!讀來蕩氣迴腸,發人深省。禁不住總結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孫子説: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站在人類的生死存亡高度來定義戰爭,宏觀大義,發人深省,可見孫子是深惡戰爭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戰爭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戰爭,故其修兵書絕非是贊成戰爭。

二略,孫子言略歸於形勢虛實之道,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算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行,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可見孫子反覆強調創造性和變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戰爭要創造出戰略上的優勢而使敵虛,反覆變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實。從後代無數百站百勝的名將的用兵來看,創造不存在的優勢和飄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們的取勝之道。

三計,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扶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孫子毫不避諱的提出戰爭就是耍詐,這與春秋時期堂堂之鼓,陣陣之旗,兵對兵將對將兵車對兵車的戰爭形式背道而馳,卻引領了之後數千年的中外戰爭。

四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深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戰爭最終目的是使敵人不與我為敵,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別的辦法達到這個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戰爭。多麼先進的軍事思想啊,歷史的長河中不就掛滿了那麼多因謀而息的戰例嗎?

五行軍作戰,孫子在針對具體的行軍作戰中提出了諸如糧草、地形、道路、士氣、對待俘虜、軍令的如一、優勢與劣勢的辯證變化等等一系列軍事細節的掌握與靈活運用,指出每個細節都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決定無數生靈的生與死。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鉅著,前無古著,後無來者呀!?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7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為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譽為“兵學經典”。唐王李世民説:“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説:”《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發達。”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無論是在軍事方面、商業方面、經濟方面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孫子兵法》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共13篇,分為《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間篇》。在這之中,我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這其中最重要的主導思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和核心。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現在《謀攻篇》中,意為不動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中最好的策略。常言道:“傷敵三千,自損八百”,戰爭本身就是損人傷己的事,訴諸武力,損耗極大,破壞也極大,不動武而用軍事威脅、經濟手段等都更有利於本國,當今大多數國家遇到糾紛也很少直接訴諸武力的。歷史上許多的戰役、戰鬥都是如此。

不使用武力,讓敵人的軍隊喪失戰鬥能力,從而使己方達到完勝的目的,這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字面上的意思。以最小的代價,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精力,去得到最好的結果,以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這句話的本意。

就拿上課來説吧,假如我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課,即使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玩,我還是能從容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考試,因為我已經在課堂上把老師所講的都消化吸收了。我只花出了很少的時間,卻得到了最大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善之善者也”。相反,如果我上課時不聽講,就算下課和放學再怎麼翻書,再怎麼補課,花再多的努力,都不如上課認真聽講的效率高,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達不到滿意的學習效果,這就不能算是“善之善者”,也就違背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一種體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不僅在軍事上十分有用,商業、經濟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用處。就像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説的,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好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兵法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希望我們都能銘記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結果。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8

《孫子兵法》不應該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決問題的書籍。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孫子兵法》解決。

我讀《孫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暫時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孫子兵法》很強調“知”,而且其理論也都是圍繞“知”而展開的,有了“知”,才能有“謀”,而有了“謀”才能有“行”。如果沒有“知”,就不能“謀”,不能“謀”談何“行”。

《孫子兵法》裏的“知”有幾個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知道了事情的各個方面情況,你才能根據這些情況針對性的採取行動。

第二是知道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聰敏人看第二層,智慧的人看第三層,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勝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漲了一塊錢,一般的人只看到這股票漲,就跑去跟買,老股民知道這股票上漲的空間很小了,到了賣的時候。資深股民知道這股票脱離了市場本質,已經被人操縱了。別的莊家知道這股票被人操縱了,還知道操縱的手法,知道什麼時候跌什麼時候漲,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見地認識,你能贏嗎?)

第三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規律,很多事情雖然很複雜,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規律的,這就是老子説的“道”,孫子説,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能避免,能提前應對,能正確的處理,所以,對事情的發展要有足夠預見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無論你處理事情,你和別人對弈,無論你做什麼,這裏面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自己”,在這些裏面,“自己”始終都是一分子,所以説,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缺點什麼,才能正確的將自己的才能展示出來。

除去這些外,《孫子兵法》還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論,都是很有意思的話,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將整本書都仔細研究的話,也可以根據你的情況,挑出這些話,有空的時候琢磨一兩句,也是很有益處的。

列舉幾句“廟算多者勝。”“故兵貴勝,不貴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等等。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9

《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話説當年拿破崙都買過。

我在看完一堆歷史書後,聽説古代好多名將都是讀過這書的。於是也慕名而來,忍不住要一睹它的風采。

看完之後唯一的感覺就是精彩……難怪從戰國時期起就開始風靡流傳。裏面講了許多諸如:打仗的必備條件,通過所具備的因素就可知雙方的勝負機率。還有各種戰鬥隊形,戰鬥謀略。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本書開頭所説的戰鬥的五個方面: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看起來還不是很明白,那我來解釋一下:第一個,道,就是君主和民眾目標,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的是晝夜、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寬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的等地理條件。

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這五個方面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如果哪個將領能夠真正領會,他就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將領。這五點何其重要,我細細讀了很多遍,都覺得句句在理。

另一部分要説是隊形了,不同的戰鬥,從地勢考慮,就必須選擇不同的隊形。一般是幾人一組,有攻有防。地形寬廣的時候每組人要多一些,地域狹窄時就要相對減少,因為這樣活動起來方便靈活。我聽過一個叫俞大遒的將領,運用這種隊形就用得非常到位。前面一排手持盾牌,後面兩人一排,持不同的武器攻打。這樣既保護了本隊的人,又能有效消滅敵人。聽説有一場戰役,運用這種隊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幾百個人攻打幾千人,不但把敵方殺得片甲不留,自己這一方居然只有一兩個士兵輕度受了點皮外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一些便是怎麼樣才能壯大隊伍,獲得民心。這裏還要講求一些美德,不如不能殺投降的人。其次用武力解決還不是個好辦法,最好能夠通過談判解決,減少傷亡。更高難度的是,還可以把敵軍歸為自己的隊伍。總之,除非萬不得已,不要用戰鬥來解決問題,因為必盡戰鬥的成本太高了,長期戰鬥,會變的貧困。

《孫子兵法》讓我不得不驚歎於古人的智慧,他們的作戰技巧,讓我們現代人都為之歎服。再那麼一個兵荒馬亂時代,能寫出這樣一部鉅作,實屬軍事天才!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0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

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將”和“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事、道義;“地”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利弊;“將”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法”則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因糧於敵”,“勝敵而益強”。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勝利。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行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只要選擇有才能的將領,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基礎,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有力態勢,士卒就會勇猛無比地戰勝敵人。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於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論述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基礎在於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瞭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將帥應重視地形,善於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礎上,將帥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確判斷敵情,以奪取勝利為行動的唯一準則,並能使全軍上下團結一心,服從指揮,那就能無往而不勝。

《九地》篇論述了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根據地形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行動。用兵的原則在於善於發現敵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備,迅速行動,集中兵力,搶先攻佔其戰略要地,以壓倒敵軍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所以,火攻者應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軍的騷亂,適時發起攻擊,發展並擴大戰果。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瞭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要先知敵情,只能求諸間諜。只有大聖大智大仁大義之人才能使用各種間諜,獲得廣泛的情報。

《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它是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貴的遺產。孫武在其書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理論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孫子兵法》雖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處時代的限制,有着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但瑕不掩瑜,這些缺陷並不能掩蓋它的光輝,絲毫也無損於它的偉大。

  《孫子兵法》的讀後感11

《孫子兵法》首先教給我的,不是如何去打仗,不是去如何佈局,他讓我感受到的是兵法的境界,用老子的話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最近對這個點感受得很深,我很難用言語去準確地表述他,但他絕非是高高在上的。借用今天《論語別裁》南師解釋崇德的一段話:一個人的德業的成就,和一個人的風格,品行,風度,氣質都有關係。有了這樣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我覺得就是這樣一個“大”的東西,可以超越一個人身體的疲乏,思想的飄忽,情感的侷限,到達一種很“自然”的狀態。

《孫子兵法》其次教給我的,是一顆“仁愛之心”,要為別人着想,要學會去理解別人。共情是愛的基礎,一個人心裏所想的,所經受的,藉由別人的口中,文字中表達出來,該是多麼親切的事情!始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作戰篇: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九變篇: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辱,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者,用兵之災也。用間篇: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多麼仁愛,多麼有將相風範!

《孫子兵法》再次讓我體悟到的:是謀略---縝密的思維方式;在用間篇中談到: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以反間為切口,將鄉間,內間,死間,生間形成一個環,凝固成一股氣,此為謀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vl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