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桃花源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桃花源記》讀後感彙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讀後感彙編15篇

《桃花源記》讀後感1

《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的《陶淵明記》,其中令我感觸最為深刻的的是陶淵明寫這篇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第一類是普通的漁人,他誤打誤撞的進入桃花村;第二類人是桃花村中淳樸的村民,;第三類人是像劉子驥一樣的高尚人士,他們是作者的化身。

閲讀時我很好奇,陶淵明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描繪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莊?他們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陶淵明在創作時的處境並不樂觀,陶淵明卻在作品中將桃花源村寫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為之敬佩。當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後,結合他的時代背景,我漸漸明白了,此文並非寫景之文,而是透過桃花源來表現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我們身邊也有種種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也在嚮往着一個像桃花源村那樣無憂無慮的樂土。對於我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是對於陶淵明而言,也許這種複雜感情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裏胸懷大志是她他的夢想,懷才不遇是他的處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劉子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尋找這方樂土。但是劉子驥沒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説明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村可能並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過許多人,許多事,看見過很多因為生活不順而選擇放棄自己夢想的人。我也時常遇到這種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每當此時,我都會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個安靜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現實,而不是作者的一個幻想。於是我把這座令人安詳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訴自己,只要心裏有桃花村,那麼桃花村便每個地方都是。每當想到這個時候,我總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向着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樸實着實令所有人嚮往,在我們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現實打敗,即使心裏再難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淵明一樣,心裏裝有一個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桃花村的美麗永遠在我們心中,讓桃花源的桃花永遠在我們心中盛放。

《桃花源記》讀後感2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説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3

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並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嚮往。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託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餘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願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後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悦目,無限的嚮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後,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嚮往。雖然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後感4

東晉孝武帝時,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

一位漁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夾岸數百步”全是桃花,“中無雜樹”,翠綠的草地,落花繽紛,令人嚮往。漁人對此感到十分驚異,便想要走到桃林盡頭一探究竟。桃林盡了,卻看見一座山擋住了去路。正失望時,卻發現山有一個小洞,便捨棄了船,進了小洞。這個洞一開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過一人,再往前走,豁然開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畫卷般攤開在了漁人面前。

在這個探尋的過程中,漁人背引得越來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擋住了去路的山,然後是突破口——小洞,最終才到桃花源。

這個“尋”的過程,讓我想起了人類對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尋。

長期以來,教會一直宣稱“地心説”,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説”成為統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統理論。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説”的提出,西方人們對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觀,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實這理論並不完全正確,所以這個階段的人處於剛剛發現“桃花林”的時候。然後是布魯諾,他支持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説”——他提出,宇宙是無限的、沒有中心的,此時,“漁人”便“窮其林”了。教會依舊堅持“地心説”,因此十分害怕布魯諾的思想,將他逮捕並判處火刑。教會控制人的思想,阻礙着人們思想的進步,教會便是“山”。但人心終是理智的,最終“宇宙無限”的理論,戰勝了教會“地心説”,成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論。

所以説,探尋“桃花源”和對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實是一個大同小異的過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樣的東西擋住了它。這“山”可能是挫折與困難,遇到山時我們就不得不捨棄一些東西,《桃花源記》中漁人捨棄了船,布魯諾因為堅持真理而丟了性命。

不管怎樣,總會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個小洞,真理總會展現在人們面前,苦苦尋求的結果,總會出現的。

《桃花源記》讀後感5

“讀過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個益友。”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雜念時,你才會深有感觸。

《桃花源記》是一篇好記敍文,它是我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記的,是一幅反對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美好大理想圖景,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和平的嚮往。

人們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時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就是人們嚮往的樸素、勤勞、和平的生活。沒有秦時的戰亂,怎能逃到桃花源呢?

面對當時戰亂黑暗的社會,陶淵明和劉子驥卻消極避世,被困難打倒而沒有勇敢面對,並克服困難。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各割據勢力連年混戰,賦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晉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殺害晉恭帝,這引起陶淵明的不滿,加深他對社會的憎惡。但他只能撰寫此文,抒發情懷,無法改變現狀,於是虛構了人情淳樸、安靜自足的與黑暗社會相對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樂園。這種理想雖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批判了黑暗社會,但難以實現。如果現實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樣的'話,夢想將變成現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靜與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難總在風雨中,彩虹總在風雨後。

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絢爛無比:有桃花,有麥香;有田園,有書海;有吃苦,有樂觀;有真誠,有奮進;有家人,有摯友;有電子智能;還有小動物。我將利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在自己的世外桃源裏,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佳話。

《桃花源記》讀後感6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彷彿我已身處於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着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期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説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裏,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可是是一個完美的幻想。

此刻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完美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可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此刻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後感7

讀完《桃花源記》,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淵明用淋漓盡致的詞句構造了一個多麼寧靜,祥和,美麗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彷彿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機勃勃,爭奇鬥豔,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花朵中透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記煩惱與憂愁。’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我彷彿看到了外人到來時桃花源中人們好奇的爭先恐後的迎接他。

陶淵明借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倒出了在東晉時期腐敗的社會中人們期望的和平。的確,在那時桃花源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説到和平,我寧可去尋找這樣的桃花源。現在這個世界中,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貪婪矇蔽了人們的雙眼,使得多少無辜的百姓受到傷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現在這個社會,自私,腐敗已逐步侵蝕我們原本純潔的`靈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個世界。這些可笑的想法,只會顯示出他們的醜陋。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覺得醜陋的思想蓋住了湛藍的天空,蓋住了天真的笑容,更蓋住了純潔的心靈……

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醜陋繼續蔓延下去,我們要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壞思想排斥出去。我們要根生地固國家之間的友誼,繼續促進國家之間的友誼,像“地球村”一樣互通有無,和平共處。這樣,地球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後感8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嚮往光明吧!

腦海裏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裏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祕書攔住陶淵明説:“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説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歎一聲説:“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脱。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鬥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後感9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著名詩人。

本文是陶淵明的名作。作品資料是作者根據廣大人民的願望與自我的理想而憑空虛構的。他虛構了一個在武陵大山中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那裏生活着一批幾百年前為避戰亂而躲到那裏的人。這些人世人和睦相處,幸福快樂,桃花源裏的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這個“世外桃源”雖是虛構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處。作者藉此一方面揭露了當時長期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羣眾要求擺脱剝削,壓迫,用自我的勞動創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時也表現出自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篇文章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漁人非但沒有遵守自我的諾言,還帶領別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後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礻是他的報應吧。我們每個人都就應遵守諾言,因為這不但是別人對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對自我的,如果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別人會怎樣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見得我們是有多幸福,所以我們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在那裏,我也想對桃花源裏的人説:你們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們此刻已經有了電視機,電冰箱,空調……跟你們比,我們可要幸福多了呢,你們快出來吧,此刻那裏已經沒有戰爭了,只有和平與幸福,此刻的科技可發達了。

讀完《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我覺得自我也好像裏面的人一樣,每一天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請讀《桃花源記》這一課吧!

《桃花源記》讀後感10

逆境之中夢想永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這美妙而又奇神奇的世界中一隻小碟破繭而出,它飛過草木,越過山川,來到了溪流的盡頭。這是一個漫山遍野盡是桃粉的綺麗世界,彷彿是那個戰亂年代最後一片和平之地。這裏沒有紛爭,沒有戰亂,有的只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還有"黃髮垂髫,怡然自得"。

這是多少人的夢中仙境啊!在那個陰謀不斷,政權交替,危機四伏,戰火紛飛的年代。多少人妻離子散,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戰死沙場。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憤怒、悲傷、仇恨以及不甘,可誰又能在心中留一片淨土,誰又能懷揣一份美好面對悲慘的現實呢?

在這首詩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明媚,“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作文的熱情,“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如痴如醉,而這與當時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馳而這來自美好的'嚮往之情,更是一種擺脱了肉體,越過了現實的一種超脱,能在逆境之中懷揣的一份天真。

在現在這個繁忙的社會我們來不及也沒有時間懷有夢,我們只知道每天按時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從沒有想過理想是什麼追求是什麼。當一塊麪包和未來的一億美金中讓你選擇,你會毫無猶豫的選擇那塊麪包,因為那是你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最珍貴的東西。這就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區別,幹大事者必須懷有崇高的理想。馬雲説過,當中國每一個人都懷有夢想時,中國將會變得無比強大。夢是一個人畢生所及卻又可能可望而不可達的東西,但每一個人都不應迫於現實而停止對夢的的追尋。每個人都應懷揣着一個夢,並向夢和遠方奔去。

《桃花源記》讀後感11

今天我讀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田園詩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讀書,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記》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講述了一位打漁人誤入桃花源,那裏與世隔絕,山清水秀,人們生活安康幸福,漁人出洞後試圖去找桃花源蹤跡不見,從此再沒看到那個美麗的地方。

作者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安寧富裕的理想社會圖景。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展示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代表當地人民對太平社會的嚮往。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桃花源一樣的`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們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嚴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變成一處處垃圾場。而且有些過分的遊客,亂摘花草,踩踏草坪,這樣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長久?就像我的家鄉,聽爸爸説以前就是他們的桃花源。在那裏你能親身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能親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與農民親身對話,驗證“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爸爸小時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兒真實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裏,品嚐鮮筍質樸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發現魚兒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迴歸自然。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到處建起了工業區,濃煙滾滾,瀰漫在空氣裏的盡是令人窒息的灰塵,矇蔽着你的眼睛。竹子開始黃了,河水開始黑了,空氣中飄滿塵土,就連那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也慢慢凋謝。如果陶淵明看到此情此景他會想什麼呢?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長,環境的快速污染就會使一處處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素質的提高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我多希望中國的未來到處是桃花源,但未來還會有桃花源嗎?

《桃花源記》讀後感12

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淨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國中,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鵰英雄傳》,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繫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着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那時並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着步入社會所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慾橫流,階級爭鬥,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塗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啊!那裏沒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裏的人們淳樸忠厚;那裏的社會環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託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抱怨,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淨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餘生。

我心中嚮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裏啊?

《桃花源記》讀後感13

一片漫無盡頭的桃林,桃花如雨般飄灑,林子的盡頭是溪水發源的地方。前方小山林被薄霧籠罩,看不真切,其中透出一束光亮,指引人走進虛無的世界,一片安靜祥和,充斥着歡聲笑語,沒有紛爭和戰亂,這,便是桃源?我有些迷惑,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美夢,無論夢中的景象如何的`迷人,等到你一睜開眼,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過過眼雲煙罷了。而比起患得患失的夢,我更喜歡眼前觸手可得的美好。

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確令人嚮往,即使明知是夢,也仍舊有人願意捨身赴一場。但我不一樣,我寧願只要眼前簡簡單單的美好。“不求獨避風雨外,只笑桃源非夢中。”

我認為,美好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在我們的身邊,不一定非要窮盡一生尋找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美好,無處不在:美好,可以是與家人在一起放鬆的閒談;美好,可以是與摯友一起開懷大笑;美好,可以是剛好買到一直想看的一本小説;美好,可以是連續幾天的大雨迎來彩虹;美好,可以是一直以來的努力被認可……美好,就在我們身邊。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現實雖然沒有夢境那樣讓人心生嚮往,但它真實;現實也許黑暗,但並非尋不到瑩瑩光亮。

比起夢裏沒有紛爭的桃花源,我更喜歡吵鬧與歡笑並存的現實生活;比起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我更喜歡隱於生活中,既與世無爭亦與人為樂;比起那杳不可得的桃花源,我更喜歡眼前簡簡單單的幸福。“身在無間,心在桃源。”只要融入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就在哪都像身處桃花源一樣。

《桃花源記》讀後感14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並沒有生長着其他的樹,這是僅屬於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淨,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裏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裏面穿梭自如;池塘很乾淨,沒有什麼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着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着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着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嚮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醜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裏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麼還能這麼樂觀,單純?媽媽説她心裏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裏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願在外婆家的桃花源裏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願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讀後感15

懷着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閲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麼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夥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羣羣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着,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着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裏的池塘真綠,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

瞧!‘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於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並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麼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麼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麼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着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着自己,那麼‘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裏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髒的思想通通從靈魂裏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9wk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