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傷逝》的讀後感1200字

《傷逝》的讀後感1200字

從國小時代接觸他的第一篇文章《故鄉》至現在為了交差而看的《傷逝》,基本意義上可以説我“看不懂”。因為哪個動亂而不安的年代所寫的文章與現代及當代的作品差別很大,存在某種代溝。因此我一直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敬”而遠之。我今天所寫的觀感純屬“個人之述”,因為不在當時那個時代,不知魯迅所想的感情。

《傷逝》的讀後感1200字

——寫作之因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説,並且生動地描寫了“子君和涓生從相戀到分手”的全過程。這部小説描述着“五四”的青年的愛情婚姻悲劇,而堅硬的內核卻是“婦女解放以及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

子君是一名大無畏地逃離曾經依附的封建家庭的鄉村的'年輕女性,而涓生是一名受西方文化和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知識青年。回顧涓生對待子君的愛情過程,可以看出他有矛盾而自私的心理陰暗面。當追求涓生的時候,好言滔盡,温情四溢。“我含淚,握她手,一腿跪”是他打動子君的表現之一;子君在接受涓生的時候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擲地有聲回覆涓生。這正是他們能夠在一起的決定因素!

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因為他們束縛在封建禮教的殘餘思想上。使得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後組建的家庭以強大的慣性迅速向傳統的模式復歸。他們婚後的言語表明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慢慢地瓦解了。他們走在路上,涓生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裏隱藏着不穩定性。並且“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成了永遠的童話了,導致了最後涓生把原先的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給踐踏了。

子君是魯迅筆下的悲劇形象之一,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當時社會戰爭和經濟動亂,使得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涓生在失業的沉重的打擊下倒下了.並且表現出了自身的軟弱、自私、冷酷的陰暗面,充分暴露了傳統文化的餘温與新思潮的熱浪孵化出的文人是一個畸胎!一個家庭自從沒有經濟來源,只能自身消耗,物質逐漸匱乏,使得婚前的浪漫與書卷氣化為烏有。最終導致了子君被不堪物質與精神雙重重負的涓生所拋棄。

在現代社會裏,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正如那首《死了都要愛》所唱得一樣。

文中涓生的悔恨與悲哀也許旁觀着不太能體會,但子君的死肯定是他心中永遠的創傷,而且是無法痊癒的。我曾經犯過與此想不小的不值一提的錯誤,卻耗費了很多時間去填補我心裏的悔恨及與之帶給我精神與心靈的扭曲。在這個新的學校中,我很高興可以放下所有的顧忌去真心接受生活,去找回我遺失在記憶角落裏可以讓我坦然的勇氣。沒有悔恨的記憶才會讓人從心底裏快樂。往事以不可追,能做的就是面對現實,勇敢的走下去。

還有一點,人沒有理想就相當於死亡。文中的子君與涓生的生活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最終愛情的花朵枯萎凋謝了。儘管最初的子君是怎樣的勇敢與堅強,怎樣的大無畏。所以人必須在實現理想之前,還要有經濟的支撐。正如“有錢並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們的理想有時在遙不可及的天際,但我們仍可抬望去欣賞它的美麗。就是説我們抓不到它,也許跟着它走能邁出自我的步伐。

這就是我看完《傷逝》後,腦中閃過的就是這些點滴。我不善於寫作,也不善於表達。但現在寫的就是我現在想的,寫完心理就好舒服,因為能做自己就是自己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標籤: 讀後感 傷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yr0w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