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個人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個人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個人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個人讀書筆記1

一個人的朝聖,完成了三個人的救贖。主人公哈羅德帶着對三個人的愧疚活了幾十年,對死去兒子戴維的愧疚,愧疚未曾好好陪伴,未曾好好表達愛。對愛人莫琳的愧疚,愧疚未曾在她最需要的時候給與陪伴,導致兩人像同在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生活了幾十年。對奎尼的愧疚,因為他酗酒過度,在釀酒廠犯錯後奎尼替他背鍋,而他未曾對她説過一句感謝。八十多天的步行,一路上他走着回憶着,途徑的每個過客的故事都讓他回想起自己的過往,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他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他是否好好愛過自己的家人,他是否對該感謝的人表達過感謝。他的一生,平淡無奇,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對家人和朋友的愧疚和對兒時遭遇的怨恨一直充斥着他的一生。他是否要繼續這樣再去,如果挽救這些還來得及嗎?一個人的朝聖,一場自我的救贖。願我們在該説愛的時候表達愛,該感謝的時候勇敢説出感謝,想做什麼就去做,想説什麼就去説,不壓力給自己太多説如果的機會,不要有那麼多遺憾,願我們都可以活的任性。

個人讀書筆記2

一個人老了的時候,總會有些遺憾,有些悔恨。有些事情總是鬱結在心頭,揮之不去,又遺忘不了。

哈羅德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他在那天清晨,開始踏上旅途,為了就是消解心中的這一點鬱結的遺憾和悔恨。

徒步去貝里克代表了什麼呢?代表着哈羅德這一生從來不敢做的事情,從來不敢去爭取的事情。名義上是去看望他的朋友奎妮,實際上是期望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突破,一個和解。

奎妮代表什麼呢?奎妮本身就是一個遺憾,一個悔恨。當年奎妮幫他頂罪,而哈羅德卻沒有正式的感謝她。類似的事情,在哈羅德一生中不斷髮生,而哈羅德的選擇卻始終是逃避。

當他的母親離開他的時候,他沒有去阻止。

當他的兒子溺水的時候,他不知所措。

當奎妮離開的時候,他避而不見。

當他們夫妻關係出現裂痕,他也不曾去補救。

哈羅德就像是一葉浮萍,隨着世間的波濤起伏流轉,看似隨遇而安,其實就是內心軟弱,提不起一絲改變現狀的勇氣。

這世界上平凡的人千千萬萬,每個看上去平凡的人,説不定都歷經了苦難。但是像哈羅德這樣的,説實話,我並不同情。他的一切遭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他的影響。

但是我依然被哈羅德所感動,他的善良,他對莫琳的愛,他對兒子的愛,深深打動着我。

莫琳對於哈羅德來説,是拯救他生活的天使,卻也是毀滅他生活的魔鬼。哈羅德在看見莫琳的第一眼,就愛上了他。他們的第一次相遇就帶着命中註定的色彩。

她一眼就注意到了哈羅德。不可能看不到他,這個人在舞廳中央搖擺,彷彿要把體內鎖着的東西都跳出來。她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母親給她介紹的年輕人個個都了無生氣地繫着黑領帶。或許是感覺到了她的目光,他突然向她看過來,身體繼續搖擺。她沒有移開眼睛,彷彿被粘住了,吸引她的是那種原生態的能量,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再次停下,看向她,終於曲曲折折穿過擁擠的人羣來到她跟前。他站得那樣近,她能感覺到他身上散發出的熱量。

如今憶起這場景,她彷彿親眼看着它發生:他微彎下腰,嘴脣貼近她的耳朵,伸手撥開她的一綹頭髮,才開口説話。這大膽的舉動讓她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電流順着脖子傳上來,甚至今日想起,肌膚下仍能感受到那一份悸動。

這一份相遇,多麼美好。哈羅德對莫琳的愛是自始而終未曾改變的。即使莫琳對他惡語相向,對他冷漠,精神上折磨他。他依然深深愛着她。

在一個人的旅程中,哈羅德每到一個景點城市,都要給莫琳買一份禮物,給她寄一張明信片。他經常要給莫琳打電話,即使莫琳對他冷漠,即使兩人基本是無言以對,但是哈羅德依然在內心湧起要跟莫琳訴説的衝動。

在旅程中,哈羅德不止一次遇到苦難,每次在苦難中,莫琳的身影總會浮現在他腦海。有時候跟莫琳的回憶讓他輕鬆愉快,他記起他們新婚的時候,那麼快樂,那麼幸福。

他想起剛結婚的那幾年莫琳緊貼着他的身體,以及她雙腿間美好的隱蔽。

有時候一想到莫琳,卻又覺得特別痛苦。他的痛苦並不是莫琳如何折磨他,而是他們之間的愛怎麼會變成今天這樣,為什麼莫琳不再愛他了。他並不怨恨莫琳,而是深深地責怪自己,恨自己沒有做好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從而導致今天這樣的局面。

哈羅德對兒子也是充滿悔恨和自責的。他深愛着自己的兒子,卻從來不知道怎麼去表達。他連抱一下兒子都做不到,因為他的父親、母親從小就沒有言傳身教過怎麼去愛一個孩子。

哈羅德把兒子戴維的照片深藏在牀頭的抽屜裏,是他抽屜裏唯二的兩張照片之一,另外一張是年輕的莫琳。

當哈羅德來到貝里克的咖啡店,看到一對年輕夫婦抱着一個嬰兒的時候,哈羅德第一次表達出了自己對兒子戴維的思念。

她回頭看向管理層和咖啡店裏的其他顧客,直視他們的眼睛。他説:“我想要我的兒子。”

這句話讓他身體整個顫抖起來,不是輕輕的戰慄,而是從身體深處發出來的劇烈的震抖。那股疼痛撕裂胸前的肌肉撞上他的喉嚨,哈羅德的臉都扭曲了。

哈羅德是一個內向的人,他連跟妻子、兒子都沒有表達過自己的情感,但是在這段旅程的最後,他終於説出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痛的思念。

對於兒子的去世,哈羅德的痛苦其實不亞於莫琳。莫琳因為戴維的去世,無法接受,開始變得精神不正常,一直在等待戴維回來。

哈羅德其實也是無法接受,但是他只能埋在心底。莫琳怪他,連兒子的最後一面也不見。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哈羅德正是由於失去愛子的痛苦,才無法面對已經去世的兒子的遺體。

這一段旅程,起因是奎妮,但是真正解脱的其實是哈羅德和莫琳。他們在兒子去世20年後,終於能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跟現實和解。

每個平凡的人,每個普通的家庭,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苦難。哈羅德和莫琳的悲劇之處,在於哈羅德在幼年時期的缺愛,導致哈羅德不懂得怎麼去表達愛。

當磨難出現的時候,哈羅德完全是消極的,茫然無措又放任自流,以至於事情越發惡化,最終釀成苦果。

所以這段旅途,與其説是為了他人的極善之旅,還不如説是意外獲得自我解脱機會。解脱的契機就是打斷生活的常態,破壞了生活的慣性,使得自己能跳脱出來,從而能回頭看,能有時間、空間去思考,從而直面痛苦,獲得解脱。

個人讀書筆記3

教育筆記:給孩子做回自己的權利

在幼兒園,當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最常見的就是,老師為了安全起見,疾步上前進行制止,最後在老師主觀調解下“化解”了矛盾。我們能深刻的認識到這樣做既不利於孩子的社會交往,又限制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安全第一的意識總是讓我們不自覺的就進入這個圈套。

今年暑假的培訓,徐州的徐老師又提出了這個問題,要求老師一定要“管住嘴”“管住手”,當時聽完就覺得特對不起自己班的孩子,什麼事我都替他們做了,什麼問題我都替他們解決了,最後孩子得到了什麼呢?於是九月份開學以來,我努力地控制自己,放下急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耐心的等待,靜靜地觀察,竟收到了不小的收穫。

一次户外活動,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A玩的很融洽,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制度進行有序的遊戲,突然闖進來兩個男孩B和C,硬要打破他們的規則,加入他們的遊戲,女孩和男孩A都很不高興,與男孩B和C發生了衝突,我一步上前,正要制止時,突然意識到了什麼,於是悄悄地退了出來,靜靜地觀察,猜想孩子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發現他們竟然停止了爭吵,開始進行協商,雖然最終協商無果,但是男孩B和C卻突然地離開了。沒一會兒他們又回來搗亂,女孩們試圖再一次協商,而男孩A卻選擇了犧牲自己,保護女孩。男孩A對男孩B和C進行挑逗,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帶着他們去一旁“跑圈”,兩個女孩有開心的玩了起來。A跑的很快,B和C沒能追上他,體力也耗得差不多了,於是就放棄了追趕,參加其他遊戲去了。最終女孩和男孩A又開始了有序而快樂遊戲。

看到這一切,我很慶幸我控制住了自己!

個人讀書筆記4

1、我討厭和人抱怨,那會讓我覺得很悲哀。我想要沒有怨言地生活下去。為此還是一個人好,因為我不會和自己抱怨。對自己嚴厲還是温柔,都是我的自由。

2、沒錢那就去買便宜的東西好了

3、在肯德基一起喝茶的那個男生,也説不知道舊日戀人的消息。那個女孩曾和我同班,但不太熟,完全不知道她現在在哪兒做些什麼。

4、想去遙遠的國家看看,卻不想去附件的超市。

5、我怕生了孩子,只為自己活的人生就變成了為孩子活的人生。

6、不是我是護士,而是我的職業是護士。

7、人註定要受自由之苦。

8、我想住的家在這兒,我想挖的井兒在這,我想磨的石頭是這塊。曾經做什麼都是迷茫,所以我很開心能擁有這份自然的堅信。

9、也不知何時起,工作不再是身份認同,並非是不安消失了,只不過那種必須要用什麼來排解的原形不明的巨大東西,我現在已不再懼怕。

10、我想挖的井在這兒,我想磨的石頭是這塊,我最後的歸宿在這裏。這點我現在也深信不疑,也許永遠都不會改變。

個人讀書筆記5

《引爆點》的意義在於,它探索了流行的發起與阻斷的可能。比如我需要把某一種信念或者產品推銷出去。應該怎麼做!

個別人物法則裏的三類重要人物——聯繫員,內行,推銷員

聯繫員,擁有與其它人聯繫起來的能力,無論在多遠的地方,只要他曾經與你接觸,他都可以聯繫上你。例子雖然極端但確實有這樣的人,擁有廣泛的人際交際。

內行,對喜愛的事物十分在行,推銷員,有十分討人喜歡的特質,可以説服他人。

在引爆流行這方面,相比其它人,這三類有擁有強大的威力。

聯繫員將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聯繫起來,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我們身邊的某些人,把我們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聯繫到了一體,如小良,如老廖,他們擁有發現別人優點,加以放大……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並非處於環形,而是金字塔結構,在他的帶領下,一羣個體聯繫到了一起,然後共事……

同行,如本人。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對某些方面十分了解而且願意分享這份成果,但又不是過份熱情的,不強人所難的。他們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致,刨根問底尋找出解決的方案。

推銷員,如老廖,孫浩。當然兩者也是不盡相同,老廖以屬於温和派,可以自然地把人帶過去,孫浩屬於詭辯派,是那類把人帶溝裏的類型,當然他也有把自己説暈的時候。 祖師爺應該也屬於這類人,他們的情感非富,表達細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感染別人,或者説他知道什麼時候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是同步的,因而可以控制這種情緒,或悲或喜。人中翹楚本 山大叔更是其中絕頂高手,他 不但是聯繫員,更是推銷員,作為一個突然崛起的集團老總,交際能力可見一斑。

這三類人對他人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第一類人受眾廣,第二類人可信度高,第三類人説服力強。如果你的產品,你的觀點可以影響到這三類人,而且具有附着力的時候,這三類人將是你點燃流行潮的導火索,擁有他們將無往不利。所以毛爺爺説的捉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影響了他們就可以影響潮流。

附着力法則,為什麼説個別人物法則很重要呢,因為相比普通人,個別人物傳播面比較廣,信息的歪曲程度比較少,可以將信息準確傳到每個人那裏。而且十分重要的,這三類人可以將一個晦澀難懂的概念解讀成他人可以理解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好朋友被女人折磨得不行最後分開了,謠言紛飛,最後的結果是他因為種種原因甩了這個女孩, 這種消息還是從他很要好的朋友那來傳出來的,流言就是如此,人們總按照自己的願意將故事解讀成自己喜歡的,可以理解的方式。因為一個女孩子在男人面前總顯得那麼無力(定性,刻板印象),他們沒有時間也不願意理解別人,男人就變成了強勢的象徵,女人似乎就一定是被欺負,受欺壓的。可是作為他的朋友,我真真實實地瞭解這件事的經過:女孩對男孩有種種不滿,或者説挑剔。男孩組織聚會時需要與同學聯絡,女孩卻要他一直跟隨不能走開。看似小小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兩人的分離。當然謠言的版本是要倒過來看的。只是男孩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大多數人是不必放在心上的,因為他們是大部分的普通人,他只要有真正瞭解理解的人就夠了,如果我們也是聯繫員,內行,推銷員,或者説有必要這麼做。那這種流言要阻斷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氣度……

環境威力法則:環境對人的影響力不是很重要,也不是重要,是極端重要。前段時間店裏中差評少的時候沒有特別去解決,後來的中差評如潮般湧來,一個窗户破瞭如果不補,別的窗户很容易被人丟石塊。所以任何時候都要防微杜漸,將一切危險消滅在萌芽階段,不然災難來臨,需要的代價不會只是一點點,如同上次與錢櫃的第二名之爭,當不正常的狀態已經發生,危險的警報已經響起店長還在裝聾作啞無所作為,最終只能導致現在苦苦追趕卻不見起色。所以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影響的敏感的,一個差評就足以影響他的理念,這個時候的他並不只是他自己,他的思想被裹脅,稍有風吹草動就給你差評,因為別人已經作了示範。

150法則,當一個團隊人員超過150人的時候,這個團隊的交流就發生困難。剛看完的時候,我記憶如同斷了的線,只有把其中的點找到,才可以連起來。

個人讀書筆記6

憂,是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的,它常常困擾着人們,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憂之法,在《短歌行》一詩中,曹操説“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而我解憂的法寶卻是讀書。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用生命鐫刻的銘文,是開啟智慧的大門,是知識雕塑的豐碑。它伴着我們奮鬥的歷程,伴着我們生命的足跡

翻閲書籍,答案在字裏行間中隱隱出現。我們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喚醒沉睡的記憶;從別人的奮鬥中找回曾經的夢想,點燃希望的火種;從別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訣竅,揚起理想的風帆;從別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實的自我,播撒愛的陽光。

每當我閲讀一篇故事,便隨着主人公走進了故事的情節。一則故事、一次啟發、一種情誼、一份感動。在現在社會中,我們似乎忘了翻閲書籍,從每一則小故事中感受生命的真諦,從優美的文字中傾聽世界美的旋律。

在憂愁的時候,時不時讀上幾頁,都會有新的收穫。讀書,讓我明白了海底的奧祕;讀書,讓我知道了世間的奇蹟;讀書,使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讀書,使我瞭解神祕的自然界。它使我見證了三國的歷史;它使我感到了紅樓夢的悲慘;它使我看見了唐僧取經的艱苦;它使我領悟了水滸英雄的氣概。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讀書給予我快樂;讀書給予我知識;讀書使我變得開心;讀書可以為我解憂。

何以解憂?唯有——讀書!

個人讀書筆記7

音樂遊戲時間,我正和孩子做“拉圓圈”的遊戲。孩子們拉着圓圈,圍着我快樂的遊戲。可是我發現只有依晗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我和小朋友遊戲。

依晗膽子比較小,做事比較慢,總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得出來她也想參加我們的遊戲,但是又不敢參與進去。儘管我不停的鼓勵她遊戲,她還是不願意。怎麼辦呢?我想再多等她一會,看看她的表現。我邊和小朋友遊戲邊關注着她。當我唱到“看誰最先蹲下”時故意走到她身邊和她親近親近、和她抱一抱、對她笑一笑。孩子們也模仿我的動作,相互擁抱。依晗被我們的氣氛感染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遊戲,在我的邀請下,她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和我們一起遊戲。

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抱一抱、笑一笑是讓他們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何況有的孩子本來就比較內向,適應也有快有慢,就如依晗。而且新年後,和老師的交往才短短的幾周。活動時她不願意參加,自然情有可原,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強求她,應該給孩子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然後用自然親密的動作打動她,讓她參與遊戲,讓她邁出勇敢的第一步。

看着她的進步,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也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武斷而傷害孩子。

個人讀書筆記8

第四章講述的內容依舊在延續前邊的讓孩子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們替孩子決定的事,拿選繪本這件小事來講,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選擇。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有自己的選擇了。那麼儘管這本書對於你來説可能不喜歡,但是她如果喜歡的話,請尊重這個選擇。

不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樣。孩子必須自己感受冷暖,自己體會美醜。

有時候我們灌輸的“美醜”,我們告訴孩子:你這麼搭配不好看,沒有這麼穿的,穿這件衣服會冷(熱),對於孩子來説,她未必會聽你,她會説不。

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維尼執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説這麼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説不要,就要這麼穿。如果我執意去剝奪她的搭配行為,她會哭,然後執着地將衣服穿在身上。

這讓我想到《薩拉就要這樣穿》這本繪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審美,他們沉浸在那種花裏胡哨的搭配中。

這是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美醜的一個過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過其他元素的攝入,比如看美術展、看繪本的薰陶,她會形成自己的審美。

冷熱也是一樣,前三章筆記中已經提到了。

還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實不存在那麼多應該的:

書中有兩個例子,就是成人認為的墨守成規的世界,去幹涉孩子。

這讓我想到了現在小孩學的美術課,其實你看起來他們是在做“創意美術”,但真的都是老師將一個模板框架放在那裏,這個東西應該在哪裏,哪個東西應該塗什麼顏色。

但這相較於我們小時候那種“花應該是紅色葉子應該是綠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這裏安利另一本書《和孩子一起塗鴉》。我先給自己種草了。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從自己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時你自己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時別人教的,那時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議所有家長一定要看一下

這裏有一個被我們深惡痛絕的行為:逗孩子。

還有一個我們總是在做又非常後悔的行為:打罵孩子。

書裏印象最深的話:小孩子的思維表情很明顯,小孩子的思維需要較長時間。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維,被訓斥、被打罵的孩子不用思維的。他們反應較快,好像不經過大腦。

還有逗孩子:每次別人逗維尼我都不會附和,甚至會甩冷臉給對方。

説得好像有點矯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這裏提到了一個二孩家庭的例子,慣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就是:你媽媽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這個例子中的媽媽用一個細心的觀察看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告訴媽媽非常愛你。

孩提時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於之到了成年之後都無法抹去,它們從意識層面進入了潛意識,有些成為了困擾。

所以和小孩子説話,其實應該更加尊重才對。

第六章 説到孩子反覆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媽媽在進行親子閲讀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孩子反覆地閲讀一本書。

反覆進行練習,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

書中舉出孩子反覆聽一個故事的例子:先是邏輯、然後是情景、最後是準確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兒》公眾號我寫的文章有位媽媽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經驗總結

孩子早期教育,老師的任務之一((其實也包括我們家長),是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

農村野地裏的孩子,充滿感覺但是沒有人引導他們準確地表達,也是不行的。

還有孩子最初的認知,最好是一單一的色塊讓孩子認識顏色,拿一朵紅色的花的卡片,孩子會以為紅色是花,花是紅色。

總結一下前六章,其實還是在説把感覺還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感受這個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導老師朋友,也是通過他的成長經歷悟出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在指導別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讓家長把感覺還給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長看來被欺負的情況下,先讓孩子説出自己的感覺,如果孩子並沒有感覺到是受到了的欺負,那麼家長的大驚小怪就略顯多此一舉了。

個人讀書筆記9

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觸頗深。肖川老師給我們提了個醒: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不停地跑,爭取領先,但是總有一刻要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到底通向哪裏?是通向夢想還是通向深淵?”

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故而,肖川教授提出:“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應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説穿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就可以簡單化為: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餘,出類拔萃的技能嗎?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但人和動物不同,只有能過幸福精神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稱之為健康、幸福的人。作為教師,我們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書讀完了,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在繼續,世界所藴含的精神也在繼續!

在這個亂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標迷糊了,人生難料了。可肖川老師卻讓我們的心寧靜了,情穩定了,目標明確了:教育應是陽光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陽光文化;教師應是奮發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理應承擔着一定的社會責任,理當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思想先導和制度建設的楷模。

肖川老師指出:在當前,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的是通過分享基本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整合,增強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的凝聚力。這樣説,有其深刻的教育價值,我們很多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為什麼呢?我以為這就是缺少社會凝聚力,缺少一種眾志成城的、為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自願的責任意識。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也許未來當中國再次面臨危機時,還會出現很多“賣國賊”、“漢奸”的。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社會責任,我們還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羣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無助於培養學生的博愛和善良,無助於提升學生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情懷。

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各種報刊雜誌、博客網絡,我們會發現不尊重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傷害兒童、兒童傷害他人的案件充斥着我們的耳目。難怪肖川老師怒吼: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和不幸。

個人讀書筆記10

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哈羅德從英國最西南走向最東北的途中所見、所聞和所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重温哈羅德的自我救贖之旅。

這場自我救贖由星期二寄到的一封信開始。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寫信向主人公哈羅德告別。哈羅德寫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於是越走越遠,歷時87天,行程627英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旅途中哈羅德遇到了不同的人,聆聽了不同的故事,最後實現了自我的救贖:加油站女孩使他有了朝聖的信念;一個全新的開始使他意識到自己對妻子莫琳的依賴;跟隨者維爾夫的出現使他自責對兒子戴維的虧欠;與瑪蒂娜的談話使他釋然了父母的行為。

在整個閲讀過程中,我能感覺到哈羅德身上滲透出一種安靜而勇敢的力量。 在這趟經過自我、走過現代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的旅程,哈羅德敞開了自己傷痕累累的心,讓世界走進來,讓生命重新發光。《泰晤士報》中有這樣一條書評:“遇見哈羅德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離開他。”其實,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哈羅德就是你自己。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傷疤:回想,你是否因為害怕傷痛而不敢回憶你失敗的戀情?你是否因為經常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敢再靠近他?你是否因為錯過了父母的老去而不敢面對他們……

沒有勇氣去觸碰,只是一味地逃避,那麼什麼時候才能活出自己呢?記得《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的一句話:“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記得一句話:“生而為人,實屬不易。”每個人出生以後,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不同的苦難,這些苦難就像火紅的炭,在我們心上烙印一道道印記:朋友的離去、愛人的背叛、上司的責罵……血淋淋的殘酷現實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耳光。最後,我們遍體鱗傷,因而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裏。

後來,我對世界,冷漠以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受過傷,我們就會決定不再觸碰它。有時候這是一種優點:決心;有時候卻是一種缺點:懦弱。豺狼虎豹固然可怕,但其實世上最可怕的是人。沒有什麼可以戰勝人。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是逃兵?因為打敗人的是人本身。手被刺了,便再也不伸手,那麼沒有了手的幫助,人又能完成什麼呢?

理想遠大,奈何目光恐懼;志在千里,奈何止步不前?

“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它的道理,它在教你人生的道理 ”雲來,為你帶來風的撫慰;風來,為你帶來雨的問候;雨來,為你帶來彩虹的微笑……萬事皆有緣由,我們應該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挖掘因,尋找果。世界如此精彩,為什麼偏愛蜷縮於一處無光的角落?

面對真實,迎接未來!

“撥開雲霧見青天。”烏雲不會一直做天空的主宰。很多困難並不難,只不過我們把自己困在裏面了。理清思緒,找出解決辦法,太陽又將照耀大地。

萬丈光芒,仍是少年!

我曾經是一個很缺乏自信的人,因為擔心出錯不敢在班級回答問題,因為擔心出醜不敢當眾講話,因為擔心孤立而不敢做自己……但我不喜歡那樣的自己,然後我開始挑戰自己,例如,現在我敢站在這裏與大家分享一本書。

每個人要做的是真實地面對自己,正視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個日子裏努力着,整裝待發,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湊完整的自己。

《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選擇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他成功穿越自己19年挖成的密道來到自己嚮往的自由世界;《追風箏的人》中,富家少爺阿米爾在拉辛汗的鼓勵下,踏上了充滿生命危險的自我救贖之路;《無問西東》中,不同時空、不同主題的四個故事連貫起來表達了聽從自己的內心,實現靈魂自我救贖的主題……

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如果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還有誰會來救你?你是否屬於20歲就死了,80歲才被埋葬的那類人?再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你又是否已留下了諸多遺憾?

人生不是用來埋怨的,要學會領悟其中的真諦。

他人終是過客,不要為離別感傷,學會接受一個人的生活;

所有事情都是經歷,不要為失敗哭泣,學會微笑每一段旅程;

過往均是雲煙,不要為回憶傷感,學會感謝每一場邂逅;

完整的你還在路上,等着你去尋找。向自己的內心深處看去,克服自己的短處,這樣你的旅程才真正揭幕。學會傾聽,學會傾訴,學會釋然過往壓抑自己的一切。理解、原諒、支持。那將是一次內心救贖的朝聖之路,是一次自我發現、愛的迴歸的朝聖之路。

拂去歲月蒙塵,歷經心路孤獨,實現自我救贖!

個人讀書筆記11

和那些偶爾路過村莊,看到幾個生活場景便激動不已,大肆抒懷的人的人相比,作者看到的是一大段歲月——袒露着生活原色,流淌着真實的歲月。

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樹,

一堵牆,一條路,一扇門,

一隻貓,一條狗,一匹馬,

一陣風,一朵雲,一場雪。

這些平凡到不起眼的東西,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意義是什麼我們無法詮釋得清,但因為有它們的存在,才構成了我們充盈的世界,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這些東西於人而言,就是我們漫長歲月中的一磚一瓦。

黃沙樑於作者而言,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豐富許多,在他的村莊世界中我看到了萬物的魂和根,一個村莊人的大半輩子,一個村莊裏晝夜不停,匆匆流逝的時間,日夜操勞,不知疲憊的大地,以及刻在土塊,車輪,院門,麻袋,木棍,炊煙,甚至乎一顆小草,一粒塵土上細微而明顯的痕跡。

村莊的事物都被作者賦予了思想,鮮活而立體。在越拉越長的記憶中,或欣喜,或細膩,或平靜,或惆悵,這個村莊早於無形中和村莊人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讓人魂牽夢繞。

讀完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變得很通透,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抬頭望向窗外,凝視一草一木時,心中不知為何就冉冉升起了敬畏和懷念,迎面送來一陣微涼的風,我貪婪的希望它再多停留一會兒,可是它不曾為我而停留,或許它曾在某個地方駐足,靜靜的不留痕跡,只是沒被我們發現,像書裏寫的,它只是太小的事情,只能發生在一個人心裏。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我們幫不了誰。”讀到這段話時,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像被什麼東西猛然的揪了一下,感觸萬千,原因——不詳。大概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時間裏都只能感同卻不能身受吧,落在別人身上的雪與落在一個人心中的雪,甚至乎落在自己身上的雪,都無法統計,不可估摸,除了自己,再也沒人能夠經歷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所有的一切,都會停留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一個人的歲月是靜止的,時間會改變它想要改變的,最後留給人的是一大段回憶和一條虛無漫長的路。

人的一生就是一大段歲月。

目視過去遠去,盡力擁抱。

個人讀書筆記12

哈羅德一個人堅持87天走完了長途漫漫的627英里。這一路上他的信念便是:只要我還在路上,奎妮就不會死。

由此可見,奎妮的病情是哈羅德出發的直接原因。我腦海一次又一次在想:奎妮是怎樣一個人?竟值得哈羅德不遠千里前去相見?

文中第一次出現對奎妮評價的時是在第一章。哈羅德看見流暢又整潔的信時,回憶起奎妮做什麼事都一絲不苟、叫人無可挑剔的樣子。按理説有這樣優秀品質的人應有光明的前途,可奎妮不盡然。

哈羅德與奎妮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文具櫃裏。哈羅德臨下班前,聽見櫃子門後傳來陣陣抽鼻子的聲音,這聲音連續響了幾次。他鼓起勇氣打開那個傳出聲音的櫃門,發現有個人背對他蹲着,緊緊地貼着牆。她的外套包在脊背上,繃得緊緊的。而這個人就是奎妮。

奎妮一邊抽噎一邊跟哈羅德説她的工作都做得挺好的了,而且她有一個學位,可她不明白為什麼老闆納比爾先生總要盯着她看,同事們都要取笑她。

奎妮身材矮矮胖胖,走路時會支起手肘,彎下腰,扎穩下盤,像母雞扇翅膀一樣搖搖晃晃。釀酒廠裏的幾個同事包括老闆在內,都以學她走路的姿勢尋開心。

儘管奎妮工作得十分出色,不出幾天已經有消息説她為財務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賬,但這並沒有減少逐漸蔓延到公司走廊上的各種模仿和譏笑。奎妮的無助和難過不由讓我想起我的高中同學阿歡。

阿歡其實長得挺好看,水靈靈的大眼睛,淡淡的遠山眉,粉嫩的櫻桃小嘴外加高挑的身材。她的周圍總是圍着許多男生。

文理分班後,我見她的次數越來越少,可每見一次,我總覺得她又胖了不少。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一定是錯覺,直到一些風言風語傳到我的耳朵。

“2班那個胖子阿歡現在胖得走路地面都會跟着震三震,而且一到夏天就渾身汗味。”

“我跟你們説,別看這胖子現在這個模樣。高一剛入學時可是個大美女,追她的人還不少。”

“現在都高三了,你還提高一。你這小子是不是有病。她現在這個樣子,誰還敢追她啊。又高大又結實,男生都吃不消。”

我聽到這些風聲後,立馬去找阿歡,沒分班前我們曾在一個小組,關係還不錯,只不過分班之後各忙各的又加之沒有手機,便漸漸疏遠。

阿歡笑笑跟我説沒事,可我明明在她的眼睛裏看到了一絲落寞。明明是天之驕子,都是被人捧在手心裏,可現在卻從雲端跌落至塵埃,這該是有多痛啊。我緊緊地握住她的手,想給她一些力量。

她拍拍我的手背,接着輕輕地回握着我的手,開口説道她媽媽在高二分班之後怕她學習跟不上,特意找人託關係買了一些補腦的藥,價格還貴得離譜。這才吃了不到一年就變成現在這個模樣了。藥已經停了,可這身上的肥胖卻沒那麼容易消失。“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坦然接受。”這是那個月朗星稀的夜晚,阿歡跟我説得最後一句話。

直到大學聯考結束,她還是沒有瘦回吃藥前的`模樣,不過整個人看起來精神多了。現在大學畢業後的她,身材也沒有特別高挑,但正因為略帶豐腴,更顯成熟穩重。在工作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她很快就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升職加薪,一路提拔,早已在全國有名的上市公司站穩了腳跟,而那些曾經的男生又開始蠢蠢欲動。

我曾開玩笑地問她是否要感謝青春裏那段刻骨銘心的痛。隔着手機,阿歡爽朗的笑聲直達我的心底,她説是要好好感謝那些深夜裏痛哭流涕的日子,被嘲諷,被嫌棄,被鄙視的日子終究成為過去。正是那些不堪過往,才造就了現在年輕有為的自己。

奎妮哭過之後,走出櫃子時,已經恢復了神態,她順了順短裙,道了聲謝謝後,便挺直腰板抬着頭離開了。她打消了辭職的念頭,更加賣力地工作,用自己的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

個人讀書筆記13

從一開始看到書名以為又是什麼雞湯文到開始看,一開始挺無聊,因為很多事情都只是個引子都沒有講清楚,有些雲裏霧裏的,到最後一切真相大白,還是挺難想到的。

但是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哈羅德一路上的過程,既包括他一個人的徒步路途也包括他和莫琳在這之中的心路歷程。深深地被哈羅德途中一邊走一邊遇到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學習新的對待生命的方式,不斷回憶找尋會最初的熱情和愛。就像書中一開始的一句話,旅行有時會毀掉一段婚姻,有時會拯救一段婚姻。毫無疑問,哈羅德是第二種。

這本書也常常給我兩種不同的矛盾的感覺。一方面會感覺場景和心路歷程等等都很真實,很實在,尤其是對於哈羅德和莫琳心理變化的描寫簡直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令我感到矛盾的是書中所描寫的社會環境背景,裏面不同的人的故事的複雜多樣,對待哈羅德大多都是那種對待陌生人沒有防備的態度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並非説人性本惡,而是就我所處的社會環境而言,沒有多麼不友善吧但也沒有這麼人間大同吧……所以説,這就是寫作的藝術效果?亦或者説真的有人在過着這種我想象不到的生活?

總而言之,還是喜歡裏面對於哈羅德一個人徒步時候路途中植物環境的描寫和哈羅德與莫琳兩個人不斷變化的心路歷程,真的是人之常情,深入人心的感覺。

個人讀書筆記14

《愛的教育》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安利國為主角寫下的生活日記。安利國將在學校或家裏的點點滴滴,都詳細記載在日記裏,日記裏有許多歡樂的事,也有令人傷心難過的事,安利國都勇敢度過。本書內容淺顯易懂,每一篇都是含意深遠。閲讀本書後,讓我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如何去愛這廣大的世界。平時我會將自己的事做好,別人怎麼了是他們的事,跟我無關。看完本書讓我瞭解到:助人不是沒報酬,而報酬則是快樂,想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嗎?想知道快樂的祕訣嗎?那就請您趕快打開書吧!在這本書中,有幾篇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第一篇是《同情窮人》,安利國在上學途中,看見一位向他乞討的一對母子,對他們卻不理不睬。母親看在眼裏,回家後,寫了一封信給他,內容是要他看到窮人時,要去幫助他們,不要漠視他們。 從中,我學到“助人為快樂之本”,想要快樂則要助人,想要助人則需先接納別人,即使不要快樂,也要盡一己之力,來幫助這個世界,使這個地球村的居民都安居樂業,變得更美好。

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二篇是《純真的至孝》,日記中的主角潘克希十分孝順,即使被自己的父親殘忍傷害,也從不向他人抱怨或告狀,總是一個人把眼淚吞下肚。最後,因他優秀的表現,感動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因而改掉壞習性。看完這一篇讓我感到慚愧,因為古人云:“百善 孝為先。”我竟然連最基本的孝道都未做到,還處處抱怨東、抱怨短西,一點也不考慮父母的辛苦,真是自慚形穢阿!我一定要把這個短處改掉,孝順父母做一個人人愛的小孩!

令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是《無謂的爭吵》,主角和他的朋友因為一點小事而鬧彆扭,但是主角卻要面子不想道歉,直到他的朋友向他道歉才了事。事後,他的父親教訓他:“如果錯了,就要先道歉,怎麼能讓對方先道歉呢?”上面這篇日記,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但是有幾個人願意拉下臉皮去道歉呢?所以我們應該要有認錯並 且勇於道歉的心,社會才能減少紛爭。

看完了書,我學到許多人生道理,例如:勇於認錯、常幫助人、孝順父母......,這些都很重要,即使懂了一些,但是隻要記到腦海裏,再把這些道理融入生活中,日後一定受用無窮,而這個世界也會更加美好!

感恩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我要用功讀書,對自己負責;感恩老師的啟發和鼓勵,使我對讀書充滿興趣與自信;感謝同學的關懷、協助,讓我們天天快樂上學。我要努力學習好做人處事的態度,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的技巧,願意幫助別人的心,在努力學習當中,多替別人着想。擁有好品格,才會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喜歡和認同。

個人讀書筆記15

“雙腳泛着一層不健康的白色,幾乎發灰;襪沿在腳腕勒出了一圈粉色的痕跡;腳趾、腳跟、腳背上都有水泡,有些在流血,有些已經化膿;大腳趾的趾甲像馬蹄一樣粗糙,近鞋頭的位置還有一道藍紫色的淤血;腳跟上起了厚厚一層硬皮,有些地方裂開了在流血......”

如果你認為走路就是把左腳放在右腳的前面,再把右腳放在左腳的前面,剛剛引用的這段文字告訴你絕非如此。這就是哈羅德在連續徒步25天以後雙腳所遭受的苦痛。所以作者喬伊斯説:“你以為走路很簡單嗎?但是這些原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非常困難;吃也是一樣,有些人吃東西困難;説話也是,還有愛;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東西有的時候很不易。的確如此,如果不做任何的準備,連走路這樣簡單的事情都會讓你苦不堪言。”

沒有徒步經歷的人應該很難理解為什麼説走路很難。可是讀完《一個人的朝聖》,和哈羅德一起用87天來完成開車10多個小時就能完成的這段路,我所能感受到的除了自由、欣喜和感動,更加觸動我的,是:“只有陷入真正的絕望才能重生;而在重生的旅途中,自己所要面對的彆扭、糾結和痛苦又是如此深刻而不可逃避。”

退休半年的老人哈羅德接到20多年前同事奎尼的來信,信中寥寥數語告知哈羅德她身患絕症不久將告別人世,特寫信來和哈羅德道別。哈羅德不知所措立馬回覆:“祝你早日康復”,然後批了一件防雨衣穿上一雙帆布鞋就出門去寄信。路過一個一個郵筒時,糾結於“早日康復”四個字太過於簡單,他從一個郵筒走向下一個郵筒,然後在小鎮盡頭的便利店裏,售貨女孩告訴他:“信念會讓一切好起來的,如果你堅持認為病人會好轉,那麼你就一定可以找到幫助她的辦法。”聽了女孩的話,哈羅德莫名其妙地認為如果自己可以徒步穿越627英里,奎尼就能活下來。他特意打了電話給奎尼所在的療養院:“請告訴她,她的朋友哈羅德正在來看她的路上,她要等着我;我會走着過去,讓她一定要好好活着。”於是一個人的朝聖之旅就此開始。

87天,627英里,無數次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又一次次踏上征程。路上哈羅德與許多的平凡人相遇而後揮手告別,每一次離別似乎都成就了嶄新的開始。旅店客人、騎自行車的母親、斯洛伐克移民瑪蒂娜、一羣追隨者,一條喜歡石頭的流浪狗,甚至路邊的花草和天邊的雲彩都給了哈羅德不同的啟示和勇氣。“他明白,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讀書筆記.他也在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站在一個過客的位置,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一切也都是對他開放的,人們會暢所欲言,他可以盡情傾聽。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東西,他曾經忽略了那麼多的東西,他欠奎妮和過去的那一點點慷慨。”

徒步87天,最艱難的部分是什麼呢?是體力不支?還是風餐露宿?讀完這本書後,自己開始一個人早晚在公園獨自行走2個小時,再細細回想哈羅德的這87天,慢慢的越來越體會到最艱難的部分應該是他一個在路上,必須不間斷的回想自己的全部過往,想起自己這一生如此碌碌無為平庸不堪。長時間獨自行走在路上,哈羅德才意識到自己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他逆來順受,選擇了用孤獨和麻木的態度來對待一切。

一個人徒步旅行,意味着一個人長時間的獨處,可以掌控也最無法掌控的應該正是自己的思想,那猶如一場戰爭,沒有硝煙沒有敵我但一樣哀鴻遍地撕心裂肺。在路上,哈羅德斷斷續續主動或者被迫的回想自己的過往,想起少年時期母親的訣別、父親的放縱、成年後兒子的叛逆和妻子的絕望,回想自己一直以來習慣性的靜默。他會後悔自己沒有在兒子無助時大膽的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我愛你”,後悔在妻子痛失愛子絕望時選擇逃避。也許正是這樣一幕幕的昨日重現,逼着哈羅德去想清楚:“自己是誰?兒子為什麼選擇自殺?妻子為什麼會20年來形同陌路。”逼着哈羅德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可以選擇逃避的,如同哈羅德這一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盡人意,他選擇沉默來把自己置於孤獨的自我空間裏。而就在快要走完這一生的風燭殘年,哈羅德突然有了第一次改變,突然有了逃離一切的勇敢和果斷。正是這樣的一次變化,才讓哈羅德開始如此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或許這樣的改變和調整為之晚已,或許任何時候,認真思考和審視自己的人生,都如同一次朝聖一樣,神聖而隆重。

所以,與其説哈羅德的這次旅行是拯救老友的生命,不如説他在藉此來追尋真正的自我。將自己逼到絕境尋求失去的自我,一如置於死地而後生的自我突破,最痛卻最有效。在絕境中,內心裏的焦慮和卑微被一點點丟棄,那些被摧毀的激情和渴望開始慢慢復甦,行將就木的生命開始顯現生機。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佈滿遺憾,每個人都需要直面痛苦,是選擇鬱鬱寡歡逃避到老,還是早一天如同哈羅德一樣勇敢的邁出第一步,而後再慢慢的解開生命中所有的心結?

讀完這本書,想起看了好幾遍的電影《轉山》。書中的哈羅德和電影裏的張書豪都是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中的他們平淡無奇到微不足道,但是因為一個有點率性的決定從此自己開始一段讓所有人豔羨朝聖之旅。

他們的勇氣和自由確實讓你我羨慕,不過細細想來,更加羨慕的應該是這樣的選擇促使他們對世界、對人生、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感悟,也許經歷和體驗才是找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唯一途徑,而讓自己一生過得“真我”就是每一個人的朝聖之旅。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閒暇時喜歡看電影讀小説。電影如同點心,書本則是主食。讀小説,一個人,一本書,看似單調,但實際上卻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舞台劇。導演是你,劇務是你、作曲是你,主角配角全是你,隨着劇情的展開,一個人對着文字或載歌載舞,或舉杯獨飲,或興高采烈或痛不欲生,一本書讀完,自己彷彿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會有一種不現實的酣暢淋漓之快感。如此來看,閲讀豈不也算是一個人的朝聖!

標籤: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em65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