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歐遊雜記讀書筆記

歐遊雜記讀書筆記

本書以寫景抒情為主題,選編了朱自清20世紀30年代遊歷歐洲後所寫的遊記20篇,以及寫於浙江、江蘇、四川、北京等地的地域風情類散文若干篇。下面請欣賞關於歐遊雜記讀書筆記,希望你們喜歡!

歐遊雜記讀書筆記

  歐遊雜記讀書筆記【1】

寒假是忙碌的學習停泊的港口,於是我選讀了一本,就當是自己的靈魂在寒假期間遊遍了歐洲的五大國。

跟隨“導遊”的步伐我來到了意大利,那是一個賦有藝術色彩的國度。有威尼斯別緻的水上城市,色調鮮明的大教堂和羅馬充滿帝國氣息的鬥獸場,這一切如意大利畫家們畫中的景緻一般,讓人產生無盡的嚮往。

離開意大利,我便來到了瑞士,這個被稱為“歐洲的公園”的地方在的神來之筆下彷彿其俊朗的以及藍得像西方小女孩的眼睛的湖水平靜地擺在我面前。尤為壯觀的要數舉世聞名的阿爾卑斯山,山上稀稀疏疏錯落的房舍,彷彿有雞鳴犬吠的聲音,好比嚮往的“桃花源”,再加上山上常年不化的積雪,山上的人就好比住在雲霄之間。

離別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下一站便是荷蘭。荷蘭的夏天更像是中國的秋天,這兒的景緻並無壯麗與雄偉,而安靜的足以讓人覺得心平氣和,享受這一片脱離城市喧囂的安靜。

德國人的嚴謹作風是的,筆下的德國人確有此表現,如柏林街道雖是寬大,但還是尤為乾淨的,這體現了德國人的高度環保意識,對照我們自己身邊的大街小巷,的確要對德人敬佩。

最精彩的往往都放在最後。作者把法國的巴黎寫在了最後,且篇幅最長,那應是最精彩的地方了。現在,我們都稱巴黎為浪漫之都,而當時的巴黎亦有其別稱,為“藝術城”。朱自清這樣寫到:“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着一二根雅骨吧,公園裏,大街上,有的是噴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館處處是。”可想而知,藝術在當時的巴黎有多麼盛行,巴黎的建築也是具有藝術氣息的,如把花草圍成精巧花紋的磚廠花園,以及頗有氣勢的凱旋門等,景物數不勝數,看了令人賞心悦目,雖然書上只有黑白照片,但那樣的氣勢仍能體現。

讀完這本歐遊雜記,彷彿走馬觀花般的遊歷了歐洲,同時也對歐洲的一些景緻以及能工巧匠打造出的精美絕倫的建築讚歎不已。

  歐遊雜記讀書筆記【2】

最近一段時間裏,有閒暇時間,我總喜歡讀讀中外的史籍和名家遊記。

去年聖誕前夕,我有幸得到了去西歐五國觀光的機會,臨出發前,想起大學圖書館裏所讀的民 國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歐遊雜記》那本書,便趕緊找來,帶在身邊。書中記敍了朱自清先生上世紀30年代遊歷荷、法、瑞、意等11個國家的所見所聞,開篇便寫的是威尼斯,文筆生動細膩。讀着先生的書,再看看眼前的景色,別有一番感慨。先生80年前筆下的威尼斯,如一幅幅風情畫,徐徐展開在我的眼前。

那天,我們的車一路從阿爾卑斯山下開過來,穿過已有125年曆史,長達19.8公里的聖哥達隧道,抵達意大利邊境。又行了3個半小時,剛好傍晚,進入距離威尼斯以西42公里的邊陲小鎮蒙納斯特特雷維索,在一個非常寬闊、富有情調的公園別墅酒店住下。

“威尼斯是一個別致的地方。出了火車站,你立刻會覺得,這裏沒有汽車,要到哪兒,不是搭小火輪,便是 ‘剛朵拉’,大運河穿過威尼斯像反寫的” ‘S’。朱先生開篇如此介紹威尼斯。先生所説的小火輪倒是沒有了,威尼斯的水和手搖的小船‘剛多拉’卻是無處不在。

第二天一早,我們坐着歐洲人所稱的“長城巴士”,停在威尼斯水岸邊的停車場,便斷斷續續聽到水浪拍打河堤的浪花聲。車窗外朦朧細雨飄然而至,古老的水城憑添了幾分優雅。

下車後,我們需要乘坐汽艇25分鐘汽艇,到達河對岸,才可真正接觸水城的魅力。離“剛朵拉”開船還有3刻鐘的光景。水城岸邊羅列着大大小小的門鋪,我便抽空逐個逐個去瞧了瞧。正對着碼頭的那家意大利名產店,是一家由家族經營的門鋪。那天,一對父女在店內經營,女兒33歲,身材高挑,長着莫妮卡似得臉孔,靜立在收款機旁。父親65歲,身着一件繡有意國圖騰的外套,操着流利的漢語,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店。店內擺排着意大利的名產,白狐面具、印有威尼斯全景的緙絲、刻花皮具,以及玻璃器皿等,目不暇接。時光走過80年,朱自清書中描寫的'街景此時一一呈現在我的面前。不管時光如何流轉,威尼斯依然如少女的樣子,靜卧在那裏。

大家邊走邊看,不多時來到了停放“剛朵拉”的渡口,十多艘船兒整齊而列,每艘船頭都有一位身着黑色防雨外套的“大漢子”。船開動了,漿聲婉轉,天空煙雨朦朧,此情此景放佛身在九千多公里外的揚州瘦西湖。時值北半球冬季,自然水城不易見綠化,但每家每户的陽台上都擺放着新鮮的花藝,煞是好看,體現了家的主人們的那一份優雅與閒適。

聽導遊説,至今,威尼斯還保留着“隨夜而歡”的習俗,朱先生在文中這樣描述看到的景象:“男男女女圍着桌子端坐,一人起頭,下面輪到大家哪一位,便站起來吟唱,曲詞自然是純粹、清韻的意大利語,音樂則是節奏繁密的聲情熱烈的‘爵士樂’”。這便是威尼斯獨有的“威尼斯夜曲”風光。呵呵,爵士樂、搖滾樂,都是我的最愛。可惜來訪“水城”的時候正是早間,頗有些遺憾。

行船至半,巷子那頭又轉來三艘“剛朵拉”,前面兩艘是來自日本的“新婚小團”,恰巧,其中兩對眼熟,是前晚同住一家酒店的觀光客。他們年齡略小,其中一個帶着黑框眼鏡的男孩,與我們揮了揮手,問候“早安,注意安全”。在異國遇到兩面之緣的他鄉客,心中油然多了一份感動,一份欣喜。 船至碼頭,岸邊的工作人員扶着我們上岸。不多遠,一個意大利年輕人一旁反扣着帽子,示意我們給出小費。這情景朱自清先生的《遊歐雜記威尼斯》中曾娓娓道來,文章敍説他當年在水城聽完夜曲後,在露天咖啡座旁邊,向那裏反扣的帽子中投出小費,隨鄉入俗,示意尊敬。80多年已過,威尼斯人接受小費的習慣和模樣,還像水城中的那三百多座石橋那樣,含蓄而富有情調。

來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可是必遊之地。“聖馬克堂是方場的主人,建築在十一世紀,原是卑贊廷式,以直線為主。十四世紀加上戈昔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十七世紀又參入文藝復興期的裝飾,如欄干等。所以莊嚴華妙,兼而有之;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勁兒”。朱自清初來此地如此興奮地寫道。如今,拜占庭式的流線柱依然完好無損的矗立在那裏,廣場上聚眾着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廣場上的鴿子似乎都不怕人,你彎下身,它們都主動跑到你這與你如孩童般地撒嬌,尋覓食物。剛過聖誕,聖誕味依舊沒退,一座由水晶搭建的聖誕樹安置在傘型的舞台上,白熾燈忽閃忽離,給細雨中的威尼斯譜出了一首羅曼的樂調。

站在細雨中的廣場上,我想起我遙遠的東方故國,特別是蘇中蘇南這塊水網密佈的土地,想起我的家鄉揚州,許多古鎮人家依然傍水而生,水流淌了千年之久,祖祖輩輩在那繁養生息。眼前的威尼斯與我的家鄉雖相隔九千多公里,種族、文化不同,然我隱約感覺到,大自然中的水無愧為萬物的生命之母,因水而生的人類不曾因為縱橫萬里的峯巒疊嶂,心靈而不相犀。相反,水水相通,河水無形中變成了綿長的紐帶,把兩個城市,把我,把八十年前的揚州人朱自清先生的心緊緊地結在了一起……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有人這樣刻畫威尼斯,這話同樣適用於揚州。真巧,以河水為“媒”,以文化為“介”, 威尼斯古城與同樣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揚州在今年六月走到了一起,結為友好城市。今天,我們再次捧讀朱自清先生的《遊歐雜記.威尼斯》,先生應該算得上兩個古城之間最早的使者之一了吧。80年前的朱先生用一個揚州人的視角發現了威尼斯,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今兩個城市穿越時空走到了一起,結為友好城市,這是一種怎樣的緣!

衷心祝願將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瞭解揚州,愛上揚州;期望我們的母親河--大運河有朝一日也成為與威尼斯齊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祝福揚州、威尼斯兩個美麗的城市在廣漠的天宇下比翼齊飛。

握手--威尼斯,握手--揚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n6e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