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刀鋒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刀鋒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刀鋒讀後感

刀鋒讀後感1

今天讀完了毛姆的作品《刀鋒》,小説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任務角色,活在他人眼光和評價中的艾略特,現實、美麗聰慧又富有心計的伊莎貝爾,老實厚道的格雷,曾經富有夢想但被現實擊垮的索菲,以及現實生活的叛逆者拉里。

拉里無疑是整個故事的主角,他作為一名飛行員參加了一戰,在看到戰友因為救他而死去的時候,突然有所感悟,決議去尋找生命和生活的真諦。為此他去讀各種哲學書籍,不惜與未婚妻分手,做過農民、礦工、流浪者,去印度跟隨瑜伽士修行,最終拋棄所有財產的羈絆,去做船工、修理工和出租車司機體驗生活。他覺得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對而言,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她儘管那麼愛着拉里,但是在明白拉里的生活方式後,毅然決然的離開,選擇了靠譜的`格雷結婚。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兩人根本不是一類人,因為愛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顯然不能持久。多年重逢之後,即使重燃愛火也能保持本分不逾矩,顯示了良好的修養。最後趕走索菲雖然做的不地道,但至少沒有赤裸裸的説或做些什麼,至於後果卻是她當時也沒有去想的。

拉里認為金錢是羈絆,而作者認為金錢是“自由”和“不求人”,我認同後者,我本凡人,片面的視金錢如糞土和一無所有,説明還是沒有勘透物質的本質所謂的羈絆來自於你的靈魂,而非外物。

我欽佩拉里這樣的人,但我不必成為這樣的人。或許他境界比我高明,但平凡自由平凡的意義。不一定貴人老爺的生活就比凡夫俗子的生活讓人更有感觸,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同。一個人苦行僧般的生活未必會比樸素的生活更有感觸和感悟,只有體驗過不同的生活才可以稍微比較一下吧,而這又會因為主體不同而不同。

本書留給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管哲人、聖人還是凡人,你不必與他們有一樣的生活。聖人、哲人的生活不一定適合你,凡人的生活你也未必喜歡,人應該找尋到自己的生活意義,並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別人的價值觀不必成為你的價值觀,你或許會受到別人描述的那種狀態和思想影響,但你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批判的接受,否則,你就會活成別人。

生活不可避免的被身邊的人和你讀過的書影響,不奢求你能時刻保持清醒的獨立,但希望你能在某些時刻能獲得片刻的清醒來思考人生,那個時候你作為真正的自己,腦海裏沒有別人的思想,不受任何支配。儘管你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至少你知道內心真實的自己。

或者好多人可以在這本小説裏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請不要去學拉里。作者只是描述了一個他認為完美的人,如果被這種人設吸引而去學習模仿,無疑或被看作誤入歧途。

突然想起之前看過《大唐雙龍傳》,裏面的徐子陵成為我很長時間的偶像,做事方式變得無慾無求、順其自然,遇事不爭不搶,自以為清高、飄逸,與眾不同,實際上就是一個沙雕。

人只有成為凡人,才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要有凡人的情感,才會是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完善。”

刀鋒讀後感2

毛姆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歡,他的文風樸實,選字用字精準。精準真是我所缺乏的。

所以,我詳細地閲讀了他的“隨筆”,“總結”,以及這本《刀鋒》。

讀完刀鋒,已經好幾天了。每每想起,總感到有話要説。説什麼呢?每每話到嘴邊,又不知道該説些什麼了。

今天總算鼓起勇氣,心想:我想到哪兒就説到哪兒,這樣省事,沒有壓力。好,那麼我就大膽地説吧……

毛姆這部作品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拉里。拉里是位孤兒,從小由他的一位當小鎮醫生的伯父帶大。他的伯父很寵愛他,幾乎滿足他所有能夠幫他實現的夢想,例如:拉里從小嚮往飛行。

當他15還是16歲時,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還未成年的拉里夢想着當一名飛行員,他的這位伯父替他隱瞞年齡,讓他飛上了藍天。子彈是不長眼睛的,在一次飛行任務中,拉里的一位好友為了救他,犧牲在拉里的懷抱中,這讓拉里產生了對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從有幾位青梅竹馬的朋友。伊麗莎白年輕漂亮,充滿着青春的活力。倆人自小訂有婚約。拉里以為伊麗莎白一定會成為自己的妻子的,因為他愛她。伊麗莎白也深深地愛着拉里,她認為自己也一定會嫁給拉里的。誰知造化弄人。

戰爭過後,拉里在思想深處對於人生,對於金錢,對於活着的目的產生了異於常人的一些想法,這些伊麗莎白不能夠接受。伊麗莎白她愛豪華的晚會,她想穿着巴黎最名貴的時尚服裝,她需要有多個傭人打理她的豪宅,她需要供她揮霍不盡的錢財……而這一切的一切,與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倆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後,當他們再次相見時,那一年拉里已經32歲了,在這10年中,他當過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處流浪。拉里不是沒有錢,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後,給他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拉里還去了羅馬,到了中國,最後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在這5年的時間裏,拉里練過瑜伽,習過冥想……

這時候,伊莉莎白也如願以償地嫁給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兩個女兒,過上了她想過的日子。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她希望拉里永遠屬於她,身和心只能屬於她一個女人。

當她發現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結婚,她設下了一個騙局,讓這位可憐,既將成為新娘女子遠遁而去,最後被人割掉頭顱,扔進大海。

伊莉莎白能夠讓拉里再屬於她嗎?沒有,當然沒有。拉里將自己的遺產,捐了出去。他身無分文了。拉里説:他只想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他可以一邊掙錢,一邊遊覽……

我想我虧得是這個年紀才讀這本書。如果我再年輕幾十歲,或者説我是在十多歲,二十多歲時碰到這本書,我相信我有這個耐心翻完這本書,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會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當我歷盡和人間的辛酸和坎坷之際,再反思書中的兩位主人公拉里和伊麗莎白,我完全明白瞭然為什麼最後拉里對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説:他這輩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麗莎白!拉里是看清了伊麗莎白骨子裏的虛榮,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為是的聰明,還有她的獨佔心理。

刀鋒讀後感3

斷斷續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看完毛姆的《刀鋒》。

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伊莎貝爾和拉里。伊莎貝爾漂亮出落,熱愛社交、出行和櫥窗裏的富麗堂皇;拉里則有着禁慾系的超然,追逐知識帶來心靈的豐盈和哲思帶來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貝爾和拉里的身影我們大多數人中影影綽綽,有的人喜歡或者因為習慣慢慢依賴上富足簡單的生活:工作之餘,網紅地點的打卡,新款輕奢商品的追逐,手機層出不窮的短視頻…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晉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繾綣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爾讓你按下暫停鍵的哲思,亦或是對紅塵滾滾商業社會的解構,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業社會構成和運行的奧義。精神世界中深層次的泵感才能讓你變得更快樂。

我相信,對於大部分人來説,物質流俗和精神豐盈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兩面:我們沉醉於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們也同時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層次的刺激和滿足。只是,作為芸芸眾生,我們很難遊離於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一者,我們作為社會秩序行進的齒輪,被社會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着,不斷的KPI和重複勞動,已然讓我們疲於奔命。二者,我們會首先認為要有更多的財富自由度,才會有、才能夠追尋精神的`自由度。最後,就是海量的遊戲、爽文小説、社交視頻app充分佔據着碎片時間,沉浸在即時的享受和簡單的快樂之中。

我們好像漸漸無力去追逐或拓寬詩和遠方的內涵和外延,隨着年歲趨大,職業定型,再無九天攬月五洋捉鼈的心力來對抗社會的諂媚和冷漠。我們匍匐在社會物慾的泥淖和森嚴秩序之下,在所有的獲得和deadline之後才能喘息,進入片刻的賢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着較為明確的指向,事業、養家和財務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部分女性,則沒那麼幸運,沒有殷實的家境,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契機。有時候會試圖嘗試斜槓青年,以期同時獲得內心期望的品質生活和獨立女性的讚許。

之於愛情,最大的感觸就是他似乎是唯一可以不需要理性來解釋的現象。伊莎貝爾愛拉里,可能是因為拉里身上恬淡超然的稀缺特質。伊莎貝爾也可以全身心得交付給格雷,同時,還維繫着與拉里的情感牽絆。突然覺得,人的內心和感情其實彈性十足,你所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並非你真的無法接受,而是因為你從未接觸,你有足夠的自由度選擇離開。當某種外力或者契機讓你置身於和第一眼並不喜歡之人的稍長相處中,情愫會暗自滋生,誠如《誅仙》裏的張小凡和那一襲水綠。

我們司空見慣並切身經歷,摯愛之人的炙愛逐漸冷卻、熄滅。我們更習以為常的是,那個微信上初次聯絡、初次見面的人,少了些許幽默和吸引,就好像洞察全貌,缺失了一期一會因緣際會的耐心,匆匆進入下一段的奔赴之中,周而復始。殊不知,站在更長的時間節點回望,未來幾十年的流年早已將初次的悸動稀釋得蕩然無存。

別高估我們感知和理解一個人的能力,別低估我們內心情感的張力和彈性。不是要勉強自己委身屈就,而是,有時候我們可以變得鈍感一些,別把價值連城的際遇,輕易推走。

刀鋒讀後感4

近來看得最愉快、最中意的一本書。

故事的旁觀講述者也叫“毛姆”,也是作家,這讓人時而有特別真實的恍惚感和代入感;聽他一路的語氣,像聊天,幾乎看不到刻意用力的痕跡,所以特舒服。

“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隻能可悲地任憑命運擺佈?”這是主人公之一拉里一直在尋找的人生答案。同樣是特立獨行的人格,比起月亮與六便士裏查爾斯的自私冷漠,我覺得拉里是温暖的,慈悲真誠、陽光可親的,他有旺盛的求知慾,不為任何世俗慾望地不斷探索學習,他能夠不求回報地幫助萍水之交的蘇珊,然後看到表面自暴自棄墮落沉淪的蘇菲靈魂深處的美麗純潔與高尚。有人説,他清高脱俗得不真實,可我卻覺得,這就是真實啊!既然有與拉里截然相反的鐘情物質享受流連上流社會各種繁華景象的艾略特(他是另一種善良和可愛),為什麼就不敢相信拉里這樣純粹追求精神世界踏實的存在呢?

拉里和伊莎貝爾解除婚約前,那一長篇對話極富有趣味。拉里:“我真希望能讓你瞭解,我給予你的生活有多麼充實,也希望能讓你體會,精神生活有多麼美妙,體驗有多麼豐富,沒人可以設限,這樣的生活才幸福。而唯一能跟它媲美的經歷,就是獨自架着飛機在天空翱翔,越飛越高,四周無邊無際,讓人沉醉在無垠的空間裏,這種感覺無與倫比,遠遠超越世俗的權力和榮譽。”

真誠又感人的肺腑之言,可惜伊莎貝爾卻不為所動。“你的想法太不切實際了。你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有多無理。我還年輕,想把握人生,從事時下年輕人的活動,我想參加派對、舞會,打高爾夫和騎馬。我也想穿好看的衣服。女孩子在朋友面前穿得相形見絀,你能想象那種感覺嗎?買朋友穿膩的舊衣服,或是等別人施捨新衣服,你又能體會那種心情嗎?我想找家像樣的美容院做頭髮,都沒有辦法了。我才不要坐着電車和公交車到處跑,我想要有自己的車。況且,你在圖書館讀書的時候,我該找什麼事做呢?是要我漫無目的地逛街,還是待在盧森堡花園顧着孩子,以免他們闖禍?這樣是交不到朋友的。”

誠然,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並無對錯之分,也不存在誰高誰低。人活一世,每個人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在想要與獲得之間求得平衡,開心滿足,就好了呀。所謂幸福的要義本沒有統一標準,不過就是求仁得仁嘛。

而毛姆的高明之處還在於,這個故事他沒有任何觀念強加給你我,我猜他本人應該是多少帶着懷疑論者的氣質的,或者説70歲的他已經足夠智慧和狡猾,他恰到好處地退到一邊,留給我們自己去思考和做結論。

那麼就我而言,裏邊的.每一個人他們都在自己的價值取向裏努力積極地生活,我覺得都有特別可愛之處,我都很喜歡,融入這個故事的時候也都樂於站在他們任何一個人的角度去體會不同的樂趣。而最終也算幸運,似乎他們每個人都得償所願了。

快要結尾時,拉里在談話中所強調的一句話,我很是認同:“我認為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嗯嗯!另外我覺得,自我完善的過程,會比結果有意義、也有意思得多。(噢,好老土的一句話,不過是實話,哈!)

最後,敬每一段求仁得仁的人生旅程!

“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迦託.奧義書》

刀鋒讀後感5

《刀鋒》這本書,是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四大長篇代表小説中最後一部,也是毛姆以自己真實姓名作為敍事者的長篇小説。雖然書中人物都"另取其名",但內容應該是毛姆的社交圈中社交季的一部分經歷。在我心裏,他是一位會講故事並且很會照顧讀者的作家。

這篇小説以艾略特的敍述開始,講述了斜槓青年拉里的故事。拉里原本在空軍退役後就要和艾略特的外甥女伊莎貝爾結婚的,前提是他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執念要去法國巴黎這個文明城市去"閒晃",並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工作。最終,伊莎貝爾踽踽獨行和他解除了婚約,嫁給了富二代格雷。

以前明白一個道路是活在當下,並努力實踐着、今年感慨最多的是人性的善變:外界環境被動選擇也好,私心善變也好其實根本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導向吧。錯綜複雜價值觀的湧現,都值得去探討,這些價值觀,即使放到現在,也能有相對應的價值觀的人去對號入座。

艾略特這個人物既幸運又孤獨。他每天熱衷於組織聚會和派對,一直遊離於上層社會的社交圈,他最覺得羞恥的事莫過於在家孤獨的吃飯,他社交的對象,是以財富的多少,社會的地位為標準。但他卻把當時並不有名的作家毛姆,尊敬有加。直到病入膏肓的時候,依然想着女王為什麼不邀請他,平常參加他派對的哪些人卻從來不來看望他,只有毛姆,為了完成他的心願,特地去拜訪女王,偷邀請函給他。

艾略特拼命想進入名利圈,窮其一生,獲得比失去的少。生病前的熙熙攘攘與生病後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越來越明白規則漸漸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對規則的解釋權。

我在模糊的探索中,嘗試着將感覺變為語言。 周旋於畫家圈的蘇珊娜,從一個畫家的懷裏到另一個畫家的懷裏,是個高級畫妓。她一直在尋找有趣的人,但我對她一點都不討厭,她攢錢在鄉下買地,並學習作畫,提升自己。對於一個從小窮怕了的人來説,也許能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屬於自己的.金錢、土地,也是一中心靈的撫摸。伊莎貝爾是我很喜歡的角色。她感情豐富,總是露着迷人又調皮的微笑,別人言不及義的場合,她總能一語中的。每個女人都想體面的活着,她被社會的某些現實所逼迫,嫁給了富二代。她覺得男女雙方不僅要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門當户對,更要輝煌無比。但他心裏卻永遠愛着拉里,直到拉里想拯救一個墮落的女人,和她結婚,那時候,伊莎貝爾的心塌了,此時的拉里真的不屬於她了。

本書的主人公拉里,為了去尋找自我和生命的意義,不惜和伊莎貝爾去解除婚約,也婉拒了格雷提供給他的體面工作。他不結婚,不工作,去歐洲遊歷,最後在印度的一個靜修院受到啟發,找到了生命的真義。

那麼,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什麼呢?名利?財富?安全感?精神?大眾裏的主流價值觀?後來,我明白了,我們缺什麼,就去追求什麼。我想,這就是一種體面。

説到體面,我們窮其一生到底所要追求的或是你現在擁有的,是否是你想要的亦或者説是否是你希望的……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刀鋒讀後感6

花了兩週時間終於讀完毛姆的《刀鋒》。對小説主人公拉里的傳奇人生特別豔羨,欣賞拉里無牽無掛的遊蕩,花大把的時間去追尋生命的意義。拉里是完美的化身,他富有主見,善解人意,待人真誠,愛憎分明。他從不活在別人的嘴中,而是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內心,不循規蹈矩,追尋着理想生活。

男主人公拉里在經歷過好友開戰機喪命的事件之後,好像變了一個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索活着的最終目的。他背井離鄉開始他的“晃盪”之旅。當別人詢問他要去巴黎幹什麼時,拉里只説去“晃盪”。這在大家看來是不可理喻的荒唐之舉,認為拉里不負責任,遊手好閒。拉里在巴黎的幾年基本上是泡在圖書館,看各類哲學書籍,汲取大量的知識;當他覺得看書累了的時候又去各國遊蕩,找體力工作去讓自己的精神重新振作,如此循環往復很多年。最終,他在印度之行中找到了自己想要追尋的東西,救贖與自我救贖,這便是人生的意義。同時,他漸漸明白: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

如果説拉里是追尋精神世界的代表,那麼女主人公伊莎貝爾則是追尋物質享樂世界的代表,她和母親通過叔叔艾略特的幫助躋身上流社會。她很美,執着地愛着拉里,但是她的價值觀不允許她和拉里結合。最終兩個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但是圓滿的一面是她和拉里都追尋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她最後嫁給大家口中的最合適,且最門當户對的格雷,在愛情和麪包的抉擇中,她還是選擇了麪包。嫁給了格雷果然是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很滿足,可再次遇到拉里,並且得知他要娶別的女人時,她的內心便不再平靜,嫉妒之心讓她惡毒地拆散了拉里和未婚妻,未婚妻沒有得到救贖,最後慘死在大海中。雖然作者毛姆在文中反覆提到很欣賞伊莎貝爾,可言語之中還是很透露出伊莎貝爾的世俗,甚至狠毒的一面。從客觀角度分析,不能説伊莎貝爾的價值觀不正確,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力。

另一位主人公艾略特是一個靠自己的努力經營爬到上層社會的人,他有雄心壯志,苦心策劃各種上流社會的奢華聚會,躋身於上流社會賺取錢財,最後還獲得了國王的賞賜。他有鮮明的個性,也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的妹妹和外甥女,在伊莎貝爾和格雷破產的期間他也照樣給予各種幫助,幫助伊莎貝爾夫婦度過難關。當艾略特得知自己曾幫助過的一個年輕人忘恩負義時,他也嗤之以鼻,畢竟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農夫與蛇的故事。

艾略特在垂死之時還在關注是否被邀請參加新型貴族的聚會,可見他一生的追求一直沒有變——對名利的渴望與追尋。他的一生也圓滿畫上了句號,一生追求名利且在名利中死去,也是一種完滿。

正如作者自己所説,《刀鋒》是一部有完美結局的小説,每個人都追尋到了自己想要的。其實,無論選擇怎樣,請無悔於心。

標籤: 讀後感 刀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1e2qv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