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娘》劇觀後感

《娘》劇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娘》劇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娘》劇觀後感

《娘》劇觀後感1

觀後52集電視連續劇《娘》,深深被其藝術感染力、感情穿透力、母親向心力所震撼。編導匠心獨運,將母親的偉大再現;演員的精湛表演,把母親的無私高聳。

《娘》的藝術感染力。《娘》劇以滿倉娘不同時期的坎坷經歷為主線,貫穿全劇。鏈接了栓子娘、靈芝娘、端午娘、寧亞娘、樹聲娘、念念娘、大奎娘等10位孃親的母愛。無論是親孃還是養娘,每一位娘心裏都繫着兒女,默默而無私。無論是呵護、摩擦,還是包容,都體現了母愛的深沉與偉大。斯琴高娃、宋春麗等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讓我們的感恩之心突起波瀾。這是一部難得的催淚的情感大戲。

《娘》的感情穿透力。平時,也許是難能想象,孩子叫一聲“娘”,能賦予一個人多麼的大力量。《娘》劇讓我們看到了“娘”的穿透力。輕輕地一聲“娘”,可以使早已百鍊成鋼的陳穀雨瞬間融化,重拾母愛天性,毫不猶豫地為兒子犧牲生命;輕輕地一聲“娘”,可以讓温順的穗兒變得無比決絕,為了保護孩子,毅然與其脱離母子關係;輕輕地一聲“娘”,可以令最懂事的端午,不惜出賣家人,背叛孃的信任,來換取兒子的平安;輕輕地一聲“娘”,使原本生活富足的靈芝,可以為此而無怨無悔地把自己與愛人和親人隔絕,為保守兒子身世的祕密,攜子棲息簡陋小屋,靠撿破爛為生……

身為人子人母的她們,從母愛的領受者,轉變為給予者。對於母愛,她們有了更透徹的認識——只要是為了孩子,再苦再累,心裏也是甜的。

《娘》的母親向心力。不經磨難,不知孃親;盡其母愛,才能向心。母親的愛震撼心靈,兒女的感恩同樣暖人心脾。《娘》劇大結局,觀眾的心再一次被撼動。年三十,兒女們匯聚廣州來盡孝心。“娘”親手把一碗碗餃子分給了走了的和來了的每一個人,唯獨沒給自己留一個餃子。這時候,兒孫們異口同聲要把餃子給娘、給奶奶、給姥姥。當一人一個把餃子集中到碗裏,由穗兒代表大家捧給孃的時候,娘已安然入睡——魂歸天堂了。

《娘》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它在展現母愛偉大和無私的同時,提示我們:現代社會物質充裕,在人們精神生活卻越顯得缺乏的狀態下,不僅要給予孩子們物質上的關愛,還要有精神方面的支撐。尤其是後生代,他們之中大多數不能理解為人父母的辛酸,必須要上好知恩圖報這一課。家庭情感觀念的迴歸是現代人的精神訴求,每個人都應該懷着感恩之心回報自己的父母。

《娘》劇傾情講述了感恩故事,在情感相對冷淡的現代社會,進一步拉近每個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內心距離,讓人們在微寒的瑟瑟冷風中用眼淚擦掉人心的冷漠,期待着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尋回生命的欣慰和温暖。

《娘》劇觀後感2

一部很好看也很感人的母愛大劇《娘》在我的情動之中落下了帷幕。兩位實力派演員,斯琴高娃和宋春麗,將兩位不同身分,不同階級的娘演繹的淋淋盡致。

故事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每位娘都在不斷的起伏中改變着她們的命運。生活中無論自己承擔多大的痛苦與磨難,都會時刻把對兒女們的愛與關懷牽掛在心中。

這部劇儘管也有些許瑕疵,但整體上編導以人性化的角度做為平台詮釋了人類情感世界中最偉大、最純真也最崇高的母愛。也給觀眾帶來了情感上的震撼。

斯琴高娃塑造的娘,是整部劇的核心,這個身懷正義,剛直不阿,善良、寬容有情有義的娘,在戰火紛飛的貧苦年代不但收留了孤兒做為養女,還用最仁慈的胸懷不計前嫌的接納了一個曾經被百般阻撓和被屈辱過且又深深愛着滿倉的地主家女兒靈芝。她的寬厚與大度感動了原本刁鑽尖刻的地主婆金斗娘。

為了國家的解放事業,夫從軍女拿槍,戰場上的槍淋彈雨讓她的大女兒穀雨英勇就義在國旗飄揚的戰場上,親臨母女生死離別的那一刻,堅強的母親不卑不亢擦乾了眼淚,挺起了胸膛用她那柔弱的脊樑蹣跚的小腳,背起女兒走在回家的田埂上。影片漸漸拉遠的鏡頭,讓人痛斷心腸。

新中國解放了,兒女們相繼奔赴了不同的地方,含辛茹苦的娘幾十年中依然穿梭在幾個兒女之中為他們操勞和解決着各種生活的困惑和矛盾。無論是自己的兒女還是漂泊的媳婦,女婿和繼養在農村王嫂家的外孫都是她掛記的對象。更難得可貴的是她一生都恪守着做人的信念,為她亡夫的親密戰友保守着已經犧牲的兒子寧亞的書信傳遞,直到在她去廣州探望程教員時才知道寧亞的母親程教員已經離世十年。當她從郵遞員手中接到程教員的最後一封明信片時那種驚愕與悲傷的複雜心情讓她潸然淚下。程教員在最後所留下的字字句句裏都滲透着一個母親對另一個偉大母親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恩的情懷。

宋春麗扮演的娘,是一個悲情的娘,儘管有田有地,富足的生活和收租的快樂,並沒有讓這個命運坎坷的強勢女人過上幸福的生活,卻讓她在兒女們的操勞上悲憫絕望,兒子的叛逆,女兒的慘遭屈辱,鄉親們那鄙視的目光,無時無刻不在刺激着她那曾經高傲敏感的神精,那種又愛又恨,又無奈割捨的親情,糾結在一起的矛盾心裏的抗爭,讓宋春麗刻化得栩栩如生。而這部劇又和以往的電影或電視劇中所刻化的地主婆的惡毒、殘忍、不盡人情上增添了更加人性化的改變,無論善與惡是人都會有情感的一面,也就是當她的女兒被滿倉和滿倉娘所接受迎娶的那一刻,所激起她的那種女兒被拯救的感恩與興奮之情,併為所有的鄉民減收了一年的租子,這是以往影視中少有的表現。

《娘》是一部讓人敬畏的情感劇,在現代史的描寫中,重點刻化了人性的魅力,體現了偉大女性無論在戰爭中還是和平年代,在養育兒女的艱辛中所付出的堅強與愛心,同時也震撼着現代母親的心靈。我想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母親都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孩子永遠是孃的心頭肉,娘永遠永遠的愛你們!

《娘》劇觀後感3

該劇以民國初年為背景,描寫的是山西孝興大户人家隆家的兒媳柳瑛娘和她的五個孩子的故事。

這部劇在豆瓣只得到了2.7分,卻榮登了收視率之冠!於是,網絡上的爭論驟然而起!好不熱鬧,而這恰恰給這部劇做了最好的宣傳!

批評一方的觀點是:宣揚男權至上的思想,是封建思想的再氾濫!是三觀盡毀的一部爛劇!

支持一方的觀點是:該劇表達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閃耀着人性的光輝,喚起了人們心底裏的曾經的美好記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我覺得這是因為豆瓣評分權攥在了年輕人的手裏,他們自然會用他們的視角去看問題。而這部劇的核心支持者卻是他們的父母,在網上慷慨激昂的反對,回到家為了盡孝只能配爸爸媽媽追劇,於是,收視率再漲的過程,這些年輕人也是“無可奈何”的參與者!

不論電影和電視劇拍的效果好壞,都不要對編劇和導演出言不遜,更沒有必要對演員評頭論足,因為他們都是影視工作者,是為我們提供精神食糧的一批人,這只是他們的工作而已!但是,對他們的作品卻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這樣也有助於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

諸位,這部劇的背景既然是民國初年,導演準確的表達了那個時期的人物思想和價值觀,就是值得稱道的。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反對,主要是他們的女朋友極力反對的結果吧。看看如今的各個家庭,大多是男人做飯,打理家務,似乎這樣的做法就是女權主義的勝利,有些女孩兒甚至把不會做飯和家務當成了一種榮耀!當一個家庭中一個女人把當“甩手掌櫃”的當成了有家庭地位,這個家庭的現狀就是畸形的!我也不贊成家務都由女人承擔,尤其是現在的女人也都扮演着社會角色,也需要上班,需要承擔家庭的負擔。家務活就應該是兩個人共同承擔,相互關愛,共同付出才是正確的做法。當然,如果有人就願意啥都心甘情願的包攬咱也管不着!

但是不論怎樣,該有的孝道,禮數還是要有的!如果一個人連起碼的尊卑大小都不在意,這樣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上行下效,這樣的家庭也培養不出一個好孩子!

實事求是的説,這部劇真正打動我的不是演員的演技和容顏,而是那幾個劇中的“小人物”。比如,隆福、佘小四,甚至那個遭人恨的王婆。

在隆家服侍了幾代人的隆福,為老爺擋過子彈,在二少爺去世後對其妻和孩子依舊忠誠無私,甚至主動犯罪換得進獄去照顧即將產子的瑛娘,在主人數次最艱難的時刻都不離不棄,傾其所有的幫助她們母子,真的是一代中僕!令人肅然起敬!

而劇中的佘小四是管家與老爺的私生子,雖然有些膽小和自卑,甚至是一個小官迷,卻沒有丟失一個人的純樸和正直。可以説正是他的品格挽救了柳瑛孃的生命,尤其是劇中的後半部分他主動充當卧底,在失去了母親和妻兒的狀態下,忍辱負重,機智勇敢,為徹底消滅敵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於王婆這個人物,一直是大兒媳的忠實走狗,壞事做盡!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人物的“忠誠”也是空前絕後的,所以,一個人只有選對了追隨者她的努力才有價值,才會有意義,否則之後是留下千古罵名!

有人説,這部劇就是瑛娘生孩子,丟孩子,救孩子!但是,這就是母親的天性啊!也是應該值得讚譽的。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實在是太冷漠了,需要這樣一些片子喚醒人們心底裏的親情觀念。有的人説,現在的大爺大媽都喜歡苦情戲,那是因為他們真正的過過苦日子,懂得那一份不容易,沒有他們當年的那些苦,哪有現在孩子們的這份甜?説出那些刺耳言論的時候,真的要拍拍心窩子,好好想一想!

收視率高,説明觀眾喜歡。豆瓣評分低,説明審視的角度和觀念不同。但是不論怎樣,有話好好説,不要扣帽子,打棍子,更不要因為這點事氣壞了身子哦。

我推薦大家看看這部電視劇《娘道》,之所以沒有透露更多的劇情,就是希望觀看者能用自己的視角去觀看和思索,而不受其他人的誤導。

為《娘道》的編劇導演和演職人員點贊!

《娘》劇觀後感4

當週克芹的小説《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發表之後,心想,如果把它搬到舞台上、銀幕上,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及至看到電視劇《葫蘆壩的故事》,以及兩個《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影片,仍未感到滿足。又想,如果用四川地方藝術來表現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人物和事件,豈不相得益彰?就在這時,四川省自貢市川劇團把他們根據小説改編的大型現代川劇《四姑娘》送到北京來了。

自貢市是川劇“戲窩子”之一,過去人們把川劇分為三個河道,大概就是流派吧,有所謂上河、下河、資陽河。上河指成都,下河指重慶,資陽河指資陽一帶,薈萃之地就在自貢。自貢市川劇團在整理傳統劇目和編演現代戲方面都有成績;並且注意培養接班人。這次《四姑娘》的演出,滿台中青年演員,而且從表演到唱腔都具有過硬工夫,甚是難得。

《四姑娘》的故事是圍繞四姑娘的命運而展開的,正象説明書上所説:“四姑娘在婚姻上的坎坷遭遇,象秦香蓮,又象祥林嫂,也有些象穆桂英,不,誰也不太象,她就是四姑娘。她的個人命運,同黨的命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着,她是現代農村婦女的一種典型”。改編者及演出者就是這樣緊緊地把捉住這一核心,使人物的塑造生動具體,栩栩如生;情節的發展,絲絲入扣,脈絡清晰,因而使主題更加鮮明而深刻。

演出是認真而嚴肅的。演四姑娘的段蔚,演金東水的陳樹根,一個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是是受打擊的農村基層幹部。他們愛家鄉,希望把家鄉建設得更富饒,同時建立起自己美好的生活。然而就連這樸實的也可以説是一個普通農民最起碼的願望,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也不可能實現,愛情也備受折磨,這在“咫尺天涯”一折的“三叩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演許茂的楊先才,為我們活畫出的一個既有是非觀念又能逆來順受的樸實老農。演三姑娘的朱貽芳雖然戲不多,卻使觀眾看到“三辣子,一盆火,敢笑敢罵又敢説”的潑辣性格。演鄭百如的李信元則勾勒出十年動亂中的風雲人物,他“深謀遠慮測氣候”,確實象四川曾流行過的順口溜所説:“軸承腦袋彈簧腰,頭上插個風向標”,看風駛舵,心毒手狠。就是演長生和長秀的兩個小演員也能那麼人戲,那麼感人,豈不可喜。

當然,不是説這個戲已經盡善盡美。如金東水這個人物,他原是支部書記,不能總把自己擺在被同情的地位。雖然他也説過“常言無私就無畏,上門弄清大是非”,但這方面的表現還不夠。又如把鄭百如逼着四姑娘離婚的地點安排在金東水的家裏,對劇情發展不利,給演員表演電造成困難。顏少春擔書上廢品站,雖是被迫的,但對這種譭棄文化的行為,應有所表示。鄭百如在金家發現汽油,長秀説出“不要耍火”,他首先想到的不應是“失了火哪個負責”,而應是由油及火,然後“眉頭一皺主意出”。

《四姑娘》是一出好戲,也相信它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娘》劇觀後感5

《灰姑娘》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童話故事,看過這篇故事的人一定難以忘懷。它塑造的經典人物使人記憶尤深,情緒翻湧,比如善良勤勞的灰姑娘、惡毒的繼母……

這篇童話從小到大我已經看過五六遍了,每次看,都會被灰姑娘美好的品質感動。後來,我有機會現場觀看了《灰姑娘》的話劇表演。

大劇場建設在繁華的十字路口旁邊。我和我的母親交了票,然後進了場。那是一個很大的房間,外面是冬天,走進這個劇場就感覺被温暖包圍了。房間裏有很多排列整齊的固定沙發椅,我坐在第三排第十七號的那把椅子上,坐上去非常舒服,我母親坐在我右手邊。或許是我們來得太早,等了差不多一小時還沒開演。已經有人開始抱怨了,我仍然感覺很開心。《灰姑娘》的話劇表演,多麼有誘惑力!我可以親眼看到灰姑娘——即使她只是話劇演員扮演的。

忽然,燈滅了,四周一片漆黑,非常黑暗。在我的眼睛還未完全適應黑暗的時候,我看到了夢幻般的畫面——一張畫着美麗城堡的畫幕。畫面徐徐上升,最後連邊也看不到了。這時,表演台上燈火通明,我看到一個穿着破舊長裙的美麗少女正跪在一個背景是廚房的房間裏擦地板。少女有一頭金黃的頭髮,頭髮被分成兩條馬尾辮甩在頭部兩側。我想她就是灰姑娘吧,我既激動又歡喜。

隨着一陣陣喇叭聲,整個表演場都亮堂起來。我看到前面座位的人都扭頭向後看,就也扭頭向後看去。我看到入場門口有幾個穿着紅色帶肩章制服的男士排成一列,他們手裏各拿着一支金黃的半米長的喇叭。他們吹着喇叭,熱情洋溢地走上舞台。舞台上,灰姑娘站起身熱情地迎接他們並且歡喜地給他們倒了茶水。從中我看到了灰姑娘友善的美好品質。這些人告訴灰姑娘:王子要舉辦一場盛大的舞會,為了選擇他未來的新娘。

現在,只有舞台上亮着燈光。兵士們走了。一個英國貴婦人打扮的中年女子和兩個身着華麗長裙的嬌俏女子進入了畫面。婦人一定是那個惡毒的後母了,兩個女子就是灰姑娘惡毒的繼姐妹了。我屏住呼吸認真地觀看着,深深地入迷着。故事繼續進行着。貴婦人和兩個女子從灰姑娘口中得知了“王子選新娘”這件天大的喜事後,表現得非常歡喜。灰姑娘因想參加那場舞會而被貴婦人刁難。但是灰姑娘很樂觀地接受了繼母給的任務,並開始快樂地幹活。我被灰姑娘這種微笑面對苦難的精神震撼了。

灰姑娘善良、勤勞、樂觀等品質一定感動了神仙,有個慈祥面容的仙女婆婆幫助了她。我看到舞台上灰姑娘真誠地感激着仙女婆婆,然後無比歡喜地去了舞會。

幕布落下,再次升起。舞台上出現舞會的佈置,會上有一座銀色的精美小橋。盛裝出席的灰姑娘走上小橋,英俊的王子一眼看到了她,然後王子走向灰姑娘邀請她跳舞,他們跳了很久很久。王子和灰姑娘臉上都顯露出幸福的笑容,彼此深深的凝視着對方的眼睛……

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地在一起了,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貴婦人和兩個嬌俏女子也被邀請參加那場婚禮。

全場的燈光隨着觀眾們的掌聲一個個亮起來。我回到了現實。眨了幾下眼睛,總算適應了突如其來的光明。話劇演完了,我的心仍然徘徊在故事裏,久久陶醉。

《灰姑娘》是多美的一篇童話,灰姑娘是多麼美麗的人。引用演出結束時主持人説的那句話:善良就是美。

我好想做灰姑娘那般美好的人啊!

《娘》劇觀後感6

俗話説:奸奸狡狡,又煎又炒;老老實實,終須乞食。當你看完苦情大劇(娘妻)的全劇時,對於這種説法,可能會有所改變。當然不可能徹底改變,因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很多時候往往如此。

(娘妻)演繹的不只是一部曲折悲壯跌宕人心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更是一聲喚起人間真情的吶喊

(娘妻)講述了一個苦命女人堅強一生的故事。少時被迫嫁與富家小少爺做童養媳,並受盡欺負,年輕時遭遇夫離子散,中年遭遇破產,晚年還不得安寧,辛苦所建公司險遭他人暗算破產。不過結局還好,終於等來全家團聚,兒孫滿堂,閤家歡樂。也算是為她苦難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搜索網絡上的評論,很多人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然而也不乏不同的聲音,有的説劇中所體現的忠貞觀念早已落伍,還有的説這只是一部太理想化的作品。

秋菊一路走來,坎坎坷坷,卻從來也沒有過怨言,一直堅強地走下去,最後還憑着自己的勤勞、智慧、寬容打造出一片天地,雖然歷經磨難、歷盡艱辛,但是天道酬勤,林秋菊最終成功了,真應了那句“好人有好報”的俗語。

看了電視劇(娘妻),我感受頗深。小丈夫大妻子雖然是封建社會造成的悲劇,但是女主人公秋菊卻以勤勞樸實、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把自己的小作坊發展為知名公司。更感人的是,秋菊以善良和寬容大度的品德贏得了親人的摯愛、朋友的信任,甚至仇人的敬佩。秋菊的經歷讓人們明白,人要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珍惜愛自己的人。

感受到了女性的偉大

要好好珍惜愛自己的人

這部電視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女性的偉大。秋菊一生孝敬公公,疼愛兒女,關懷並原諒背叛自己的丈夫,她的胸懷是那麼寬廣,她的愛是那麼無私,她的生活勇氣是那麼頑強。秋菊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由於其坎坷的人生和不平凡的經歷,她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堅強的女性。

相信秋菊的幸福比痛苦多

選擇了就不選擇了就不要後悔,秋菊一輩子是夠艱辛的,但她卻從來沒有後悔過。讓人欣慰的是她的女兒,孫女都是那麼孝順,結局是圓滿的。只要自己內心感到值得,那麼不論多苦都會覺得幸福。我相信秋菊還是覺得幸福比痛苦多,因為她曾説過,“如果時間能夠倒流,我還有機會選擇的話,我還是會選擇耀宗做我的小丈夫的。”

於我的感受,我想(娘妻)演繹的不單是一個曲曲折折的故事,也不是要體現什麼傳統與現代觀念的問題,而實實在在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喚起人類情感的作品。它吸引人的不是林秋菊那掛在嘴邊的“生是高家人,死是高家鬼”一句話和一份情愫,而是在困難與無助時的一份堅強與對信念的執着;當高耀宗欠下鉅額債務陷入困境,林秋菊毅然賣掉高揚食品公司替他還債的舉動不是為了演繹她是多麼的豪情仗義和高耀宗的無情,而是為了體現出她心中的那份“情”,這份情除了愛情,還有親情與恩情。一幕幕林秋菊受盡委屈和苦難並在困苦中堅強奮鬥的鏡頭,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故事情節的需要,更多的是體現並釋放出她的那份真摯的“情義”。這份情,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照耀着林秋菊,讓她顯得格外的高尚,並且深深的吸引着電視機前的光大觀眾。“情”總是讓人們的精神格外的從高,即使他處在卑微的生活狀態中。尤其的是在患難中的真情總是閃耀着無比璀璨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感染別人。

也許,劇中的這份情之所以感染人心,是因為當今它已經大大的缺失。人們會説,現如今哪裏還有那麼孝順的女兒,那麼温順的妻子,那麼持家的兒媳,那麼正直的商人,那麼寬容的老闆,甚至那麼有愛心的媽媽。但它的熱播也體現了人們內心深處對這份“缺失”的渴望,渴望我們身邊會有這樣的女兒或妻子或兒媳或商人或老闆或媽媽。

如同導演拍的另外一部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如果説它喚醒的是人們心中的偉大的母愛的感情,(娘妻)喚醒的是人們更多的情感。真情不分傳統與現代,不分保守與時尚,也不分時代空間地域,它存在與每一個人的心中,願真情永存!

《娘》劇觀後感7

最近一些日子,各地電視台相繼播出了反映中國式母愛的情感大片《娘》。我受到發行晚會的影響也自始至終觀看了一遍,很有感觸,頗受震撼。母愛,是一種最基本的人類情感,世界各國各地都有,但我敢斷定,中國式母愛是世界上最有典型性、最偉大、最無私、最高尚的一類母愛方式,它幾乎成為我國無私奉獻的代名詞。它源於天然,濃於天然,是超越任何親情的一種人類情感。父母對子女之愛與子女對父母之愛發自天然、源於動物、又高於動物親情的感情,他們視對方為“你是我的命”,但母愛將這種情感展示得更集中、更具體、更濃郁、更感人!每當想起它,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我們的母親,想起她對我們含辛茹苦的生養和哺育,想起她為子女們無私的付出和辛勞,想起我們對母親相濡以沫的親情和依賴,自然是不忍離棄,永不消失。

隨着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親情和母愛也會有所變化,並有淡化的趨勢,但它永遠不會消失。固然,作為父母養育子女應該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子女的愛也要有所改革,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為社會為時代培養更有用的人才;但作為子女更應該關愛父母、體恤父母,讓父母的養育之愛得到滿足,在他們漸漸衰老之際有所依託,有所安慰。是的,隨着中國老齡化進程的發展,養老的責任越來越依託於國家與社會,依靠養老機構,但這絲毫不意味着子女可以不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去年我回村裏搞調查,就聽到有一家老人去世時子女都不回家送葬,而由鄰里親戚相幫安葬老人的事情,實在太氣人了!這樣的子女怎能對得起父母的數十年的養育之恩,怎能對得起老人一生的艱辛與等待!對這這樣的人我們應嗤之以鼻,並大加韃伐,讓它難以存世。

標籤: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6y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