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熱門】個人讀後感

【熱門】個人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個人讀後感

個人讀後感1

這本書是朋友yx送的,一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看了一些就隨手擱在了書架上。後來有天天氣很好,就又拿出來看。看到中段哈羅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旅途開始,我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只想繼續看下去,看哈羅德還要經歷怎麼樣的困難,看他和莫琳和戴維他們一家人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奎妮是否撐到了哈羅德到達的那一天……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着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着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來沒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可以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生活在21世紀。智能手機變成了生活的遙控器,交通工具成為了身體之外的雙腿,電視電腦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樓大廈替代了樹木花草……當我看到哈羅德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甚至沒有專業的徒步鞋時,我想到我們,這些日漸被高科技操縱的人,我們離不開手機,放不開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侷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這本書是因為我手機摔壞了很無聊不然根本不會想起,於是更加羞愧。

多久沒有好好看書,好好寫讀書筆記了?高中時每天被語數外史地政淹沒,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學,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書,把這幾年沒有看的、想看的書都看完。大一剛開學的班會上,我在心願牆上寫下我要在這四年裏看完600本書。可是這麼久了,其實根本沒有好好看完幾本書。有時間的時候,都在看視頻、玩手機、聊天扯談。看吧,拖延症就這樣浪費了近一年時間。

哈羅德讓我明白,我們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擁有自己的信念,那麼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對,中途一定也會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話“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於是我又想到了我們身邊都存在的那些窮遊者。他們有的搭車去柏林,有的騎行川藏線,有的徒步穿越亞歐。都是灰頭土臉,吃盡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着難以想象的身體疼痛。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着,對信念的堅持。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裏,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温才開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説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聽從我內心的聲音。説偏了,下面説回去。

在哈羅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個女人對他説:“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她繼續説,“而吃,吃也是一樣的,有些人吃起東西來可困難了。説的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路途的最後,我們從妻子的眼裏看到了這八十七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着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很好,書中,哈羅德不嫌負累,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帶在身邊。他從此知道了這土地上許多許多植物的名字,一一問名之後,這些閒花野草,在老頭眼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們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閒閒帶過的一筆,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行於路上,又歸於塵土,土地永遠在那裏,為人與萬物而備。

一本好的小説,能夠吸引讀者閲讀的慾望,能夠引起讀者的深思,能夠讓人期待不同的生活,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想法。

個人讀後感2

65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朋友奎妮病重的一封信,因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話,他開啟了87天627英里路的朝聖之旅。在每個人看來,走路如此簡單,只不過重複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難得在於堅持,希望讓朋友活得更久的信念支撐着他走下去。一路上有人冷嘲熱諷,有人支持鼓勵,他會因別人饋贈的幫助或充滿力量的笑容而走更多的路。當然他也會遇上各種困難,比如腳起泡發膿腫到無法塞進鞋裏,餓得兩眼昏花,累暈倒在滂沱大雨中,當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候,他總會在回憶中找到方向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

書中在描寫哈羅德心理活動的時候,我覺得他不僅在靠信念徒步救朋友,更是在一個人的旅途中救贖了自己以及他的婚姻。他的一生像極了茫茫人海中的你或我,我們如此平凡,每天麻木地上班、下班,在匆忙的日子裏,錯過了藍天裏遊動的.一朵白雲,錯過了花兒盛開的春天,你更不會停下腳步在路邊的樹叢發現鳥窩裏那嗷嗷待哺的生命……當哈羅德身處一條沒有盡頭的路,綿綿羣山,他會孤單害怕嗎?他應該也會害怕的,但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孤單,他的回憶像滿天星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裏閃閃發光。當途經鬧市,耳邊送來人聲喧譁,眼裏填滿色彩斑斕,他是多麼懷念無垠大地、日月星辰陪伴的日子,只有在那樣的地方,他才能聽到自己心裏的聲音。

一路的回憶,一路的思考,一路的頓悟,從哈羅德邁開腳步決定從南向北去看望患癌的朋友奎妮起,他再也不是以前的哈羅德了。他在擦肩而過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許多自己曾經的影子,當他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重新審視自己作為父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的關係時,他在自責與愧疚中漸漸理解了妻兒。他們彼此深愛,卻因兒子的自殺身亡從此形同陌路,不再有任何交流。得感謝這樣一次朝聖,讓哈羅德和莫琳再次找回了初戀時的笑聲和快樂。原來愛一直在,只不被生活的塵埃埋藏的太深太深。

一個人的朝聖,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獨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朝聖呢?我們有信念亦犯錯,不僅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陌路人,還會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更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坑。正因為相信未來可期,我們不能在坑裏沉淪,止步不前,而要學哈羅德那樣,無論多艱難,都要咬牙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太陽也好,月亮也罷,只要有目標,就可日夜兼程。

最後快到目的地時,哈羅德幾乎要放棄了,他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能有什麼意義,他是奎妮的誰,他怎麼可能救她?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那些心路歷程曾經也在自己心裏停留,當我們懷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毫無意義之時,那種絕望的感覺就如同坐過山車失重的瞬間,你覺得自己真的會變成虛無,所以拼了命地喊叫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是當你理解了付出的意義,也就不會再糾結回報了。一句話,一個舉動,一個笑容都能温暖一顆冰冷的心,而付出又怎可能沒意義呢?往前走,往前看,付出的意義便在一程山、一程水中慢慢鋪展開來。倘若在付出與回報裏轉圈圈,又怎有空間容納那些看似渺小卻可暖人心的價值呢?

這是一本值得人人讀一讀的書,它不僅僅關乎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書中回憶的生活瑣事,情感變遷以及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這些都是你我生活的日常,也是我們一生無法逃避的問題。與其説本書讓讀者走進了哈羅德的生活,不如説是哈羅德帶我們每一個人走進了各自的內心世界,在萬籟俱寂的天地之間,在澄明的歲月長河裏看到了本真的自己以及還原真相的每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看同一件事,你便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與看法。當你要生氣的時候緩一緩,當你要抱怨的時候歇一歇,當你要質疑的時候想一想,或許所有的事情都不至於想象的那麼糟糕,只因衝動、悲觀矇蔽了雙眼而把自己置身於暗無天日的深淵不可自拔。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救贖,當我們將自己的灰色世界調成彩色之時,你會發現讓空氣發黴的綿綿細雨也變得可愛起來。生命就是這樣,迂迴曲折卻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重新養育一些東西的感覺是真好!

個人讀後感3

我在九把刀中,看到這本「等一個人咖啡」,一開始看覺得還好,不過之後越看越起勁。尤其當我看到:老闆娘笑着,沒有眼淚,也沒有一絲悲傷。我哭了。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問,「他」最後怎麼了。但我知道菜單上為什麼有一道老闆娘特調。這就夠了……

書中我喜歡阿拓的純真,如果我是思螢我第一個選擇阿拓,不過,澤宇也不錯,就像現實中所謂的白馬王子吧!看完這本書,再次讓我愛上九把刀的字句,幽默又令人感動。冒着被迷昏的危險跟發春的維士比讓我噗哧大笑,手猛拍沙發。

南寮的煙火和飛來的仙草蜜那感覺頓時淪陷到自己的甜蜜回憶。

看完了我終於瞭解,為什麼九把刀的作品會如此的受歡迎,因為他作品裏都會有個故事。是愛情的也好,是親情的也好,是讓人感動的也好,看完了會叫人回味無窮的也罷。而且九把刀所寫的小説,有好多好多都被拿來拍成電影甚至偶像劇呢。

那種平易近人的文筆,直接把自己當成故事裏的主角或是配角的心情,然後寫出各種不同特色的故事人物!淺顯易懂,沒用太多的文言文,完全是以最白話,就像我們平常交談那種方式來寫出一個令人回味的作品。

等一個人咖啡店裏有許多人都在等待適合自己的人。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在等一個人,但相同的是都不知道在等誰,他們都用不同的.方式去等待。咖啡店老闆娘在等待能夠不管颳風下雨,或發生什麼事都要到咖啡店喝老闆娘每日一杯「老闆娘特調咖啡」、顧客澤宇和阿拓等待着接受自己的人、店員思螢等待着適合自己的人,咖啡店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等待一個人。雖然都不知道是在等誰,

但終究還是會等到自己等待的那一個人。當一個平凡無奇的人可以牽連出一段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證明了人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因為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這本書所寫的每個人看起來都像配角,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都是這本書裏面最特別的人物,假如這本書少了其中一個人,這本書便會像未完成的缺頁書,故事整體很奇妙,從來沒有想過故事可以這樣的寫法,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方向。

老闆娘也有個算是浪漫的悲傷過去,而這過去,轉變成她開這等一個人咖啡店的動力。這家等一個人咖啡,讓她等一個能陪她過往後每一個幸福又甜蜜的未來。不管是在等一個人咖啡店裏,還是在某個角落,每個人都在等一個人,但他們不只是等待,除了等待,他們也活出了人生的色彩。

阿拓,這本書的男主角,他的前女友是被一個同性戀給追走的,而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人,就是冷麪笑匠,阿不思,突然的,想到一句話:「這世界是多麼的小呀!」而阿拓也因為女朋友被同性戀追走這件事,被朋友笑了好多年,但阿拓被自己朋友嘲笑時並沒有生氣,也沒有反駁,感覺他好像是個懦夫,要不是思螢跳出來幫他,或許他到現在還是在被朋友嘲笑,也還交不到女朋友吧!但看到後面有一段阿拓對思螢説的話:「從很小的時候我就習慣用十年後的自己來看當下,所以很多事我其實都不在乎,例如店員找錯錢給我或是服務生送錯了菜這種小事,十年後的我根本就不會在意,所以現在的我何必要生氣呢?浪費時間也浪費精神啊。」看完阿拓説的這一句話後我才明白,阿拓對人生自有一套哲學。

女主角,思螢,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故事的開頭是説思螢暗戀着一個到等一個人咖啡店喝「肯亞」咖啡的男配角澤宇,思螢一直很努力的追求屬於她的幸福,希望自己能多靠近澤宇一點,可是後來澤宇向思螢告白了,也親了思螢,原本以為故事就這樣要結局了,但劇情卻突然來個意想不到的大逆轉,思螢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雖然晚了點,不過她還是來的及把握住自己的幸福。每個人只要能明白自己的心意,一定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的。

個人讀後感4

一日,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文中有句話——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 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讓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買的一本書——《一個人的朝聖》。於是,翻出來,潛心拜讀。

《一個人的朝聖》不僅關於愛的得失,還關於日常生活的信念及萬物之美。

主人公哈里德並不是一個宗教信徒, 不會燒香拜佛,但他用了 87 天的時間,完成了自己的朝聖之旅。他,穿過喜怒哀樂的自我,走過百態紛呈的社會,在旅途中完成了與自己的對話。期間,他曾經以為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曾經以為不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曾經以為可以忘記的一切又被重新喚醒,曾經以為無法癒合的傷痛煙消雲散了,他得到了內心的寧靜。記得有位哲學家説過,人們擔心的事情,80%不會發生;發生了的,80%都是沒有考慮到的。所以,不要擔着過多的顧慮去生活,懷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心態,全身心地享受當下的生活。

主人公哈羅德的經歷讓我明白,我們能夠做的事情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夠看到路的方向。途中可能會迷茫,可能會猶豫,但一定要相信那句話:

“ 當一個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

我又想到了新聞裏報道的那些窮遊者。 有的搭車,有的騎行,有的徒步……個個都是灰頭土臉,吃盡了苦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體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身心的疲憊。他們的勇氣,來源於對夢想的執着,對信念的堅持。

我們每個人都有穿越世界去旅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淹沒在生活的瑣事裏了,就像五月天的歌詞“期待一場旅程/精彩萬分/你卻還在等/等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温才開始悔恨”。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勇氣去開始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 我能去做那些曾經停留在幻想裏的事,我不會奢求所有人的理解,但我要聽從我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旅途中,哈羅德遇到的一個女人,她對他説:“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上最簡單的事情嗎?

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最困難。”她繼續説,“吃, 是其中的一樣。有些人吃東西可困難了。説,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很難。

旅行的最後,我們從他妻子的眼裏看到了這87天的朝聖之旅對哈羅德的改變: “他當然沒有長高長胖,但看着這個滿面風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樣的皮膚、捲曲的頭髮,她突然覺得自己像張白紙一樣平平無奇,不堪一擊。

是他那種生命力使她顫抖,好像他終於成了早該成為的男人。”

此外,書中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哈羅德不嫌重負,買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辭典》,隨身攜帶。因此,他知道了大地上的許許多多的植物。當他能夠叫出那些野花野草的名字後,它們的生命好像鮮活了起來,陽光下是一張張笑臉,微風中搖擺的是最拉風的舞姿。

看似毫不起眼的一筆,卻給全書帶來了質樸的詩意。來於塵土,又歸於塵土,大地永遠在那裏,載着萬物。

一本好的`小説, 能夠挑起讀者閲讀的慾望,能夠讓人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最後還能夠引發讀者的深思。

旅行,不僅僅是點到線、線到面的移動,也不僅僅是用雙腳去丈量大地,而是像《行走的力量》中的陳坤,所有的出發與行走,都只是為了抵達自己。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人,希望借旅行遠離當下的煩惱與無趣的生活,

但又放不下走不開,只能默默羨慕那些瘋癲的行走中的人。人常常控制不了生活的無常變化, 無一倖免地做錯很多事。但人的一生,畢竟是很長的一段旅行,走了錯的路,可以再返回來;繞了遠路,但還是能到達目的地。走着走着,我們終究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不着急,不猶豫,一步一步向前,一點一點靠近,帶着一顆朝聖的心。

個人讀後感5

日記,一般都是一個人的私用物品,自己寫,自己看。而有一對父女,卻是你寫一頁,我寫一頁,兩個人寫,兩個人看,堅持了九年,讀來感人至深。

日記的作者程敏同志在日記中傾注了自己對女兒深深的愛。在對女兒的教育方面採取了很多正確有效的方法。女兒也用自己的成長給老父親以欣慰的回報。

這樣的做法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在今天這個房子大了,空間小了,電話多了,溝通少了的年代,他們還能堅持這種交流方法,真是太難得了。

家庭教育的重要已經日益升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歎,生養一個孩子容易,教育好難。從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裏就進行方方面面的胎教,出生那天起就開始規劃孩子今後該如何如何。家長有了這樣的責任感是正確的。可喜的。

但是,現在的父母太忙了,為了孩子將來能過的更好,他們奔波在尾氣超標的公路上,無暇顧及身邊的一切。總是想找一點時間來陪陪孩子。擠一點點時間看看孩子的學習。只可惜大人與孩子能夠交集在一起的時間太少。父母回家,孩子已經睡了,孩子上學,父母可能又不在身邊。漸漸的矛盾多了。維繫這份親情更多的是直白的'金錢兑付。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程敏選擇了給女兒留小紙條,把自己要對女兒説的話寫在小紙條上。紙條積累的多了,女兒覺得保存起來不方便,於是建議爸爸改用日記本交流。

有了這個方法,兩個人天天堅持,日積月累,好處也越發的明顯。首先是交流的及時。其次這種靜態下的交流有思考的過程,措辭得體,留有餘地,易於接受。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交流是雙向的。無形中形成的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可貴的。有人或許會質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面對面的效果都不如意,更何況是無聲的交流呢。所謂“潤物細無聲”應該是相似的道理。

我記得自己的一個同事就曾經採用過類似的方法與學生交流,她的班級是畢業班,學生大了,難免有很多事情不想被大家都知道,但又苦惱於自己解決不了,於是班主任老師就和大家建立了小本本説悄悄話的做法。據説,效果非常不錯,一些青春期的敏感問題,她都處理的很好。

讀着這篇文章,不由的聯想自己與女兒的相處過程。這個聰明外項的孩子可以和別人很快成為朋友,但卻很難接受我走進她的生活。不論我採取怎樣的示好,都無濟於事。她竟然有一次在自己的房間門上貼了一張便利貼:“未經我允許不準隨便進入我的房間”,我看後覺得很有意思,女兒大了,想有自己的空間了。可仔細在看還有一個小括弧,裏面又補充了一句話,看後,我差點暈過去。(爸爸除外)。

蒼天!一家三口,兩個人可以進入,那明擺着就是我不能進她的房間。當時的心情真是生氣至極,傷心至極,失望至極。

女兒喜歡畫漫畫,有一次,送我一幅,我一看,把我畫的好漂亮,這説明女兒還是喜歡我的。漫畫旁邊還有一段對白;媽媽我最希望你能回到童年!第一感覺很舒服,再仔細一想孩子還是給予了另一層含義的。因為她説過我不瞭解她們這些小屁孩兒的想法。原來如此啊。

這些不能全怪孩子,我應該反思自己。愛是沒少付出,可惜方式不恰當,利用自己與她在一個學校的便利條件,我對她的一切都瞭如執掌,上課聽講如何,作業寫的如何,回答問題如何,課間活動如何、、、、、、、很多時候誤解了她,傷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亡羊補牢還不晚,更何況這個“牢”的補救是那麼的有價值。所以,我也一定要找到與女兒相處的最好方法。

人生的規劃真的無須多麼的久遠,無須多麼的龐大。塌實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做一個幸福的家長!做一個快樂的老師!足夠!

個人讀後感6

責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

看到這裏忽然間想起電台播放的一個小故事:小張是個很內向的女孩子,畢業後很久苦於找不到工作。一次她參加了一個面試居然通過了。後來在這裏實習,由於學歷較低,她只能負責的經理的文祕工作。可是在工作幾天以後,經理告訴她由於公司剛剛成立,不想招聘新人,所以和她一起進來的幾位包括她都要離開再謀它職。小張很爽快的答應了,但是第二天她仍然很早來上班,繼續整理資料。經理很納悶,同學笑她傻,經理説:既然你不能在這裏工作,也沒有必要來上班了,別浪費寶貴的時間。小張笑了:既然我要走就要把手頭的工作做完,還差一點就弄好了,否則新來的人不知道情況還要從新整理一遍,豈不耽誤事情。經理笑了笑走了。等他再回來時,小張已經走了,經理看着整整齊齊的資料,和打印的很完整的聯繫電話,陷入沉思。之後小張在一家餐館做了服務員。一年後小張突然接到了那個經理的電話,原來經理一直保留着她的電話。經理要求小張回到公司,公司急需用人。小張回到了原來的單位。繼續負責文祕工作。誰想得到,不久後小張就成了這裏的辦公室主任。經理的解釋是:她的責任感感動了我。

就像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一樣,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那樣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工作就意味着要負責任:

依照我國刑法不滿14週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那麼14週歲以後你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既然已經工作就不能像14歲以下的孩子那樣要大人為他的行為負責了。我們要為自己工作負責。就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天下也沒有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工作。既然你已經從事了這個行業,不管是喜歡不喜歡,屈辱和責罵,也是這個工作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認為,工作單純的為了生存,其實工作的狀態決定了你的生存狀態。你如果想更好的生存,就應該對自己的工作負責。

責任感是職業人士不可或缺的品質:

如果你還在工作,還想繼續工作下去,那麼你就必須有責任感。以前可能是自己的心志還不夠成熟,盲目的人為責任感是很好理解的。做好父母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做好老公的妻子,這就是有責任感。可是我忽略的'是在工作中的責任感。同學常笑我是小女人,只知道身邊的人和事,不管別人。我確實如此,對於責任感的理解太膚淺了。看了感動中國的頒獎儀式,才發現責任感的重要,我們不僅要為自己負責家庭負責還要為工作為集體為國家為社會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地擁有了責任感。

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

同樣有一個故事:一個米蘭瓷廠的清潔工,從20歲上班到50歲,一直堅持早於別人到單位,堅持晚於別人下班,兢兢業業,30年來從沒有變過。有一天總經理請他來辦公室,説:30年來我一直關注你,你為什麼能堅持做到呢?他説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工作。第二天經理就宣佈讓這個人做了主任。全心全意盡職盡責的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是每一位職業人士最應該遵循的職業操守之一。不管你的工作多麼卑微,你都應該待之以藝術家的追求完美的精神,這樣你才能從卑微的境況之中解脱出來。

不忽視工作中的任何細節:

有一本書是細節決定成敗,説得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忽視了細節,都有可能付出及其慘痛的代價。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有鑑於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值得我自我批評的是,我很馬虎,從小這樣,大了還是,要想改掉這個毛病就像戒煙一樣,真的很難,但是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統計人必須以十分認真地狀態工作,所以我的目標是努力改正,追求完美。

個人讀後感7

五個小時看完此書,粗略的做個總結吧,這本書真的很正能量!任何時候看都是滿滿的存在感!雖然我不併主張天天喊口號式的勵志,但精神世界的充盈與滿足還需要書籍做填充,才可以在柴米油鹽茶餘飯後增添書香氣,讓自己庸俗的外表散發出內在的光彩。這本書強烈推薦給平時消極或者遇到一些困難就退縮抑或是不能堅持的人,希望更多人可以閲讀哦

個人總結了特別喜歡的書中一些語錄!還有個人隨筆的一些語錄,在此拿出來和大家共享一下哦:

1、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説是絆腳石,讓你望而卻步,而對於強者來説卻是墊腳石,使你站的更高!

2、天堂還是地獄,關鍵在於心態!

3、只要心還活着,生活就沒有絕境。

4、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因為美好,所以堅持,但也正因為堅持所以美好。

5、安逸,是你現在最不用考慮的事,沒有人的青春是在紅地毯上走過。

6、一位哲人説過:“我希望擁有三種智慧第一,努力做好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

第二,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不要為了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懊悔。

第三,擁有辨別這兩種事情的智慧。

7、你只需努力,剩下的交給時光。

8、每一次挑戰都是成功的前奏!

9、困難就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10、有人説,人應該懂得仰望星空,否則便會目光短淺;人必須腳踏實地,否則就一無所成。我以為,既不能忘記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記腳踏實地,否則我們要麼缺少夢想,要麼缺少把夢想付諸實踐的力量。

11、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2、一個人,拼的就是堅持!

最讓我難以忘卻的還是這句“一個人,拼的就是堅持”!以下是熱若寒冰語錄哦

1、人和人的差別就是對於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堅持了,有的人中途放棄了。堅持的人看到了朝陽,迎來了春暖花開,感受了繁花似錦,但中途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酸甜苦辣。而放棄的`人看到了月亮,等來了寒風刺骨,感受了世態炎涼,但中間漫長的時光裏蹉跎了歲月,貪圖了享樂。

2、堅持一下子,堅持一陣子,堅持很久,堅持一輩子。第一種人永遠不可能成功,第二種人成功只能靠運氣,第三種人可能會成功,第四種人一定會成功。只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在堅持中不斷總結。

3、人生早晚要吃苦。晚吃苦不如早吃苦!先甜後苦,還是先苦後甜,你可以自己選擇。大部分人卻不自覺選擇了前者!

4、你所有的經歷必將成為你崛起的資本!只是你的經歷足夠多嗎?

5、你的成就永遠不會大於你的想象!你未來想成為一個怎樣的的人,看怎樣的風景,都由你自己決定,這些都不會大於你的想象。

6、這世界,看似是一羣人的喧囂,實則是一個人的孤獨!

7、世界很大,我們有永遠走不盡的路。世界很小,一天就可以到達任何地方。

8、紛紛擾擾與我何干?一本書,一杯茶,凌晨深夜,在書的世界裏,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煩惱憂愁,只有善良美好,隨心所欲。沒有物質世界,只有精神傲遊!

9、你若不棄,我必不離。你若拋棄,我又何必堅持?人和人的相遇分離都是註定的,緣分來了要珍惜,如果失去也不用自暴自棄。生命,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遊戲!

10、成長永遠大於成功!如果成長不能hold住成功,即使成功也會失去!如果暫時不成功,只要一直成長,早晚都會成功!不成功是因為成長的不夠,成長加上機遇,一定會促成成功!

11、要想得到,必須先付出!不勞而獲是一種極少的概率,我從來不相信它會降臨到我身上,所以我不斷付出,才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

12、求上居中,求中居下。這不僅是做事,做人也是如此!不僅是工作要求,人生追求也是如此!

13、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個人讀後感8

看到書名,自以為是一個講述在天堂遇到對自己活着時候有重要影響的五個人的故事。可一打開書,卻發現故事是從結局講起的,似乎頗為奇怪。但是,所有的結尾亦是開端。我們只是當時不知道而已。

愛迪,故事的主人公,83歲,在“紅寶石碼頭”遊樂場當維修工。他的左膝在戰爭中受了傷,柱着枴杖,是個默默無聞,被人忘卻的老人,也是個對自己的一生充滿悲歎、不屈的老人。

他的生命最後的存在是從一小時倒計時開始的。

時間如流水,死亡即將到來。

遊樂設施發生了故障,黑色巨物下是個和媽媽走散的小女孩。愛迪一瘸一瘸地跑去推開她。來不及逃走了,他壓在了過山車下面。人羣驚呼。愛迪感到自己正拉着一雙稚嫩的小手,我把那個小女孩救出來了嗎?

愛迪死了,就這樣在他八十三歲生日那天,為了拯救在突發事故中身處險境的女孩而殞命遊樂場。

愛迪來到了天堂。

1、藍皮人。

愛迪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和朋友踢球,球滾到馬路上,他跑去撿。迎面開來一輛車,愛迪很驚慌,好在司機及時剎住了車。似乎就這麼完了,很好的`結局,不是嗎?

那個司機就是藍皮人——愛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一個人。剎車後,他回想起剛才差點釀成的事故,緊張,加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開出後不遠撞到了樹,死了。

“取一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世上沒有偶然的行為。我們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你無法將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分割開來,就像風和微風緊密相連一樣。”

“死亡把一個人帶走的同時,也留下了另一個人,在被帶走和被留下的短短距離中,生命改變了。”

2、上尉。

上尉和愛迪在戰爭中認識,相互幫助逃脱了敵軍的陣營。對於愛迪,上尉就是他的恩人。

戰爭結束了,愛迪被送進了醫院,他的左腿受了傷。這是他一生的痛苦,從此他的性格大變,孤僻。

在天堂,上尉告訴愛迪,左腿的傷是他造成的,他開槍打的。愛迪從吃驚到惱怒,他恨不得馬上把上尉殺死,就是他,就是他才使自己的後半輩子生活陷入了淤泥。而這麼做,是為了救愛迪,用一條腿換一條生命。

3、陌生女人。

她讓愛迪看到了他的父親生前的畫面。愛迪對父親沒有一點愛,他的記憶就是父親不停的打他,罵他。通過陌生女人的點撥,愛迪才知道原來父親是那麼愛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也是。

4、妻子。

愛迪迷上了打牌,妻子勸他,他不聽。於是,一天,妻子親自開車來找愛迪。她下車尋找門牌號時,被天橋上扔下的酒瓶砸中,死了。而這些,愛迪都是在來了天堂後才知道。

5、小女孩。

愛迪見的最後一個人。是愛迪要救的小女孩嗎?不是。這是個由於他曾經的失誤而喪生火海的亞裔小女孩,也是他死後耿耿於懷,死前最後觸感的小小雙手的主人。

她和藍皮人一樣,也是因為愛迪而死的。是她把愛迪帶到了天堂。那雙拉着的小手。

愛迪見完了五個人,他回顧一生,結局亦是開端。

周圍迅速變化着,直到寂靜。愛迪聽到上帝傳來的一個字:家。

愛迪的心終於安息了。他來到了他生活工作過的遊樂場,他説他要在這裏等着那個不知名字的小姑娘長大,戀愛,生活,然後等着她來到天堂。愛迪將作為她在天堂裏會遇到的五個人之一,告訴她,天堂不是伊甸園,天堂是由五個在你生命裏出現過的人,指引你理解生命的意義。因為生命並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是河底的卵石一個連着一個。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任何一個或遙遠或近在咫尺的陌生人!這就是生命的蝴蝶效應。

或許我們活着,很多時候會象愛迪一樣,有無數的困惑、不解甚至是對現實的憤怒和不滿,但最終因為有愛、有情、有家的存在,才讓我們在那些看似毫無意義、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努力尋求生命的價值所在。

個人讀後感9

讀一本書,讓人回味無窮;猶如一杯好茶,讓人心曠神怡。

翻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便看到鄭傑校長在數的序中謙遜地寫到:“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

既然如此,不妨一讀吧。

我是個比較懶的人,要我一口氣看完一整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再長篇感慨,實在有點強我所難。

不過懶人也有懶辦法,我將用“邊讀邊悟”的形式展開我的讀書之旅。

在這本書裏,有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

看到鄭傑校長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視學校儀式。

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學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着相同的儀式,由此,使一所學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徵。

鄭傑校長指出了“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種,我認為有道理。

在我看來,儀式是規範,是莊重的。

舉個例子來説,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晨的升旗儀式,透過電視畫面已經很具震撼力了,可是當你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時,我想你將終生難忘,愛國的激情絕對會湧遍全身。

這就是儀式所帶來的魅力。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儀式。

從週一到週五,我會對學生家庭作業、個人衞生、上課表現、課堂作業、閲讀、背誦、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時評價,用加星的方式展開評比。

每到週五放學前,評選出前三名優勝者。

接着,我會為他們舉行5分鐘左右的頒獎儀式。

獎品是每人一本蓋上學校校訖的本子。

我跟孩子們説:“這本子很普通,你們隨時能買到。

可這個寶貴的'紅印用錢是買不到的,必須用勤奮和智慧去換取。

希望你們多多珍惜!”這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激勵着我班學生們為成為優秀學生而不斷努力。

不過,也許在頒獎這個環節上注重的老師並不多,以致於評獎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從小處講,班級儀式也體現了一種班級文化,從大處講,學校儀式為催化學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獨到的作用與獨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會轉型時期,誰都有苦衷。

校長有苦衷,幹部有苦衷,教師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況下,學生的苦衷卻容易被忽視。

其實,現在學生比我們做學生的時候要苦得多。

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週末的休息時間把孩子們往各個培訓班、補習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歡不喜歡。

教師為了提高成績,拼命瓜分着學生的課間、放學時間。

這些可憐的孩子想玩,卻不能玩,想做白日夢,也不能做。

這些限制我們成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十來歲的孩子呢?當學生遭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有多少人能體諒他們呢?即使能體諒,在平時,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體諒呢?體諒不體諒學生,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應換位思考一下學生的苦衷,想一想我們的少年時期是怎樣渡過的?是否也像我們的學生那樣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學校的升學率、各科繁重的作業和家長過於沉重的希望?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曾經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應該理解有些學生面對各種壓力時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諒在你的課上偶爾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時做不完的作業能再寬限一些時間?我們真的應該懂得學生的各種無奈和消極的反抗,我們更應該試着去理解他們的苦衷,試着走進學生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心靈,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有時過於偏激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並體諒學生的苦衷,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愛,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教教學,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

這本書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個人讀後感10

永遠保持一個人的力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有一天,當你面臨了諸如是否繼續求學,或者是否改行之類的人生大難題時,你會怎樣解決問題呢?一般來説,面對問題有三種解決方式,一種是不去管它,船到橋頭自然直;一種是找別人要答案,父母親人、朋友或者專業人士;第三種方式是自己找自己要答案。

不去管它,問題彷彿會自然而然消失……其實只是潛伏成更棘手的問題;找別人要答案,除非你是沒有自己思想的提線木偶,否則他人的建議,怎麼能那麼合你心意?到最後,我們終究還是要學會自己給自己答案。

學會自己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自己解決,自己承擔——是劉同認為一個人獨立最重要的呈現方式。獨立是指單獨的站立或者指關係上不依附、不隸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很多人談: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思想獨立……但不論是哪種獨立,其實都代表着一個人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同在《一個人就一個人》這本書中,將獨立的能力化為個體“一個人”的能力。一個獨立的人,不是單純地和身邊人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而是因其足夠獨立,所以能夠吸引獨立的他們。很多人認識劉同,是從《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開始,這兩本書指引了無數年輕人成長。而《一個人就一個人》,更加展現了劉同思想的成熟。

若説前兩本如烈酒入喉,能夠激起人一時的激情;那《一個人就一個人》便如佳釀,餘味無窮。

一個人,那就一個人

有兩種階段你必須度過:難過的事情找不到人傾訴;開心的事情找不到人分享。——劉同

人天生就有集羣屬性。出生希望有小家、大家一起組成家庭,學習希望有班級羣體,進入社會希望有守望相助的小團體……很多初入社會的青年覺得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幾個人,建立幾段穩固的社會關係,獲得友情、愛情、事業,才算不枉走一遭。但其實一個人只有不再依賴任何關係,都能獨立面對世界,才能與外面的世界平等對待;否則,我們在世界面前永遠是渺小無力的。

你站在那裏,就是一個人,是一道風景。如果你失去一個人的能力,那你哪怕在自己的世界裏,也是扮演配角;而配角,永遠是依賴主角生存的。劉同筆下的所有人,賣魚粉鳳姐也好,陳默也好,劉同本人也好,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能力:在自己的世界裏,做主角;在他人的世界裏,做配角。

無論相遇時間短長,遇見過,珍惜過;雖然最後我還是一個人走,但不遺憾,也不惶恐。一個人,那就一個人;一個人是所有世界,也是所有生活。

兩個人,也要一個人

如果你能夠在某個人面前直言不諱,那麼一定要珍惜他,因為在他面前,你是你自己。——八月長安

獨立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但獨立並不等於孤獨。親情、友情、事業,並不應以獨立之名不被重視。劉同要強調的是:哪怕你是兩個人,也要保持一個人。在任何親密關係中,都要保持自己獨立的`狀態。這是讓任何親密關係保鮮最重要的原則。就像婚姻,有人婚後漸漸麻木,覺得失去了自己,全靠小孩維持婚姻;而有的夫妻,每天都有各自的世界,不時互相分享,彷彿在過兩段人生。

好的親密關係,親密又疏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在你的世界裏,你做主角,我做配角;在我的世界裏,你也要主動地做配角。這本書流露出的人生感慨和豁達情懷,非處世不深的年輕人所能經歷。就像劉同本人説的:多年前的“孤獨”,能讓他逐漸擁有自己的世界,不羨慕別人;現在的《一個人就一個人》,則是他擁有了自己的世界之後,開始用這樣的目光去欣賞和探索外界。

每個人的人生都足夠精彩,我們都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個人讀後感11

前段時間讀過一段話,是來自劉瑜的《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後來我覺得孤單是很淒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讓它成為一件事。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這段話很淺顯易懂,無非是告訴我們長大後的孤單不可避免,關鍵是在孤軍奮戰時你要讓自己像有千軍萬馬陪伴着你一樣,傲氣地勇往直前。

是啊,成長必然就免不了要面臨着孤獨:來自家庭、好友、亦或是戀人。長大之後,你會發現或許父母的婚姻愛情真的好難維持下去,他們會在每日的的柴米油鹽中爭吵,會為家庭收支不平而追論責任,男女兩方的相處是這樣的模式:我是嫌棄你臉老珠黃還愛管制嘮叨不停,你恨我背信棄義不顧家悲觀度日……這是一段步入中年的婚姻,因為不願意妥協那就繼續相愛相殺得過且過吧,旁人笑問這又是何必,真的爭吵沒意義……可是又能怎麼辦呢?擺脱不了貧賤夫妻百事衰的宿命。現實裏我們大道理聽了那麼多依舊是要折磨到底的。

看到這樣的家庭,我彷彿窺見似水流年後的斑駁蒼涼,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路?不,希望不是,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擁有一個自己有選擇權的圈子,走一條不會重蹈覆轍的路子,曾經暗暗發誓:要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一方天空,在家庭婚姻當中把握住主動權,但很多人嘲諷道只是是異想天開,要走出大山,擺脱農村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心,而不作男人經濟的附庸。但那個要活的像一支隊伍的人兒啊,會用實力證明,要像石灰一樣,把潑過來的涼水積蓄最後發熱滾燙!這場宣佈女性家庭獨立的孤單旅程,勢必要咬牙堅持。

父母的婚姻構成了我們的家庭,我們無法過多幹涉,我想,如果這隻被婚姻桎誥的愛情鳥如果在結髮前有選擇藍天的權利,也不會想投入多年後成為怨偶的懷裏,也不會有現在折翅了的結局。年少初始發過的誓,最終不如失去你,戀人們許諾餘生多多指教,卻忘了問你要到白頭的路要怎麼走。沒有了感情的家庭,可不知怎的也沒吵散,與其貌合神離還不如趁早分離。

誰都不想每天面對這樣的一個家庭,無止境的爭吵,無力改變的孤單。想想為什麼小時候沒有發現忍受不了這樣的家庭,大概是曾不諳世事,如今過了擁有一隻棒棒糖便感覺甜蜜的年紀,也慢慢懂得:我愛你,但那也只是過去式。我能體會他們這種被時間瑣事給消磨掉的愛戀,讀書筆記.但是我不解為何沒有一方肯為家庭和諧安寧而妥協,必須寸土不讓。每當這時我就會投入在書裏,就像一隻鴕鳥,把自己的頭深埋進沙子,試圖逃避一會兒現實並從中找尋答案,翻閲到楊絳的《我們仨》,但似乎我並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更甚至會被楊絳的太過美好温暖的家庭生活所打擊,我會為楊絳她們一家三口的温馨動容,楊絳把她們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化作一個夢。那些構成夢的零星,看似是零散的點點滴滴,但作者卻從容地敍述着,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真實而感動。

楊絳先生就是給我編織了這樣一個美麗的夢,沉浸在這夢裏我多不甘願醒來,但沉重的現實終將你喚醒,以最孤單的形式讓你面對,羨慕着書中的幸福場景之餘,會發現自己在潛移默化之中已化掉了滿身戾氣,成全他們也放過自己,釋懷寂寞的苦痛,這大概便是我們平常應多閲讀的意義,即使是無人傾聽,也應該浩浩蕩蕩。開始做些努力,至少要給自己一個期許:如果現實生活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平淡卻刻骨的親情,如果也能經歷到兩人頭髮花白仍能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的婚姻,那麼,我會等待,等待着自己會和這種温情相遇的那一天。在這過程中,一定不讓孤單成為一件事,要一個人像一支隊伍那樣直到有一天幸福的把自己感動。

個人讀後感12

我看完《追風箏的人》後,又看了一本同樣是寫主人公自我救贖故事的書,書名為《一個人的朝聖》。

主人公哈羅德·弗萊現已是退休在家的六十多歲的老人,這是一個被挫敗感填滿的男人。年幼時母親離家出走,酗酒的父親從不關心他,十六歲時,父親給他一件大衣就將他驅出家門。哈羅德的童年是不快樂的,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同人打交道,害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成年後的哈羅德是一個身材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着腰生活。在釀酒廠做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從沒打算過升職加薪,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他婚後的家庭是一個不幸的家庭。妻子莫琳把兒子戴維自殺的原因歸咎於哈羅德對兒子的不關心,對兒子沒有愛。面對妻子的抱怨他常常以沉默應對,兩個人後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就是那麼一個笨拙、木訥、內向、可憐的男人,在四月的一天,春暖花開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來自二十年前女同事奎妮的來信,這封信似乎是在他死水般的心裏投下了石子,正如全書的第一句話“那封改變了他一切的信”,讓他開始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開啟了他的朝聖之旅。

哈羅德從英國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要徒步走到最東北的貝里克郡,橫跨整個英格蘭,行程627英里,就憑他心中的一個信念:如果他能走到奎妮養病的養老院,就可挽救奎妮的生命。奎妮曾是釀酒廠同事,不是至交,也不是知己,是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一片真摯的普通朋友。這是一次為朋友祈福的朝聖的旅途,更是哈羅德的.心靈之旅。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這二十年來努力迴避的記憶,任由這些記憶在他腦子裏絮絮説着話,鮮活而跳躍。一路走,一路回憶,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一路走,一路回憶以前遺落的記憶,反省自己。那顆早已冷漠、麻木的心逐漸復甦,不再逃避,不再躲閃,慢慢向人們敞開自己傷痕累累的心,打破了心靈的桎梏,經過了一次心靈的穿越,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他原本不喜歡、不習慣麻煩別人,甚至害怕別人注意自己,習慣了做影子般躲在牆角里的人。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與他人交談,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故事。給他最初信仰的加油站女孩、那個沒有孩子的女人、始終在等一個永不會回來的丈夫的妻子……這些陌生人和他一樣有着這樣那樣的苦楚,他靜靜地聽他們的訴説,也接受他們的饋贈。

他學會了把藏納於心中的回憶,心中的話拿出來傾訴。旅途中所住的第一個旅店,早餐時,當坐角落裏的穿夏威夷襯衫的男人問:這個神祕的計劃到底是什麼時?哈羅德説出了要走到貝里克郡,哪怕餐廳裏所有人再次回頭,哪怕他成為了當時的焦點。在與酒保、沒有孩子的女人、喜歡遠足的男人、騎自行車的母親等交談中,他講了徒步的原因,講了自己的故事。

他學會了反思自己與兒子的相處之道。他意識到因為自己的童年缺少關愛,他不懂得如何愛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他的愛,在兒子吸毒醉酒時,他因害怕而沒有能問一句“為什麼”,在兒子遇到困惑時,沒有以父親的身份給予他支持和安慰,甚至在兒子的葬禮上,他不敢和兒子告別。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坦誠自己的膽小。

他學會了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他意識到因害怕妻子的責怨與拒絕,他放棄了挽救婚姻的嘗試,任憑妻子與他漸行漸遠。

他學會了釋懷。在整個旅途中,他完成了與過去生活的和解,他原諒和接受了曾拋棄他的母親和酗酒的父親。不再執着於過錯和痛苦之中,掙脱了束縛自己的網,他最終坦然接受了那個狼狽不堪的自己,學會了釋懷,學會了放下。

最後,雖然沒能拯救癌症朋友奎妮的生命,但哈羅德的到來,讓奎妮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這歷時87天,行程627英里的朝聖之路,哈羅德讓自己的思想也上了天堂。曾以為無法治癒的傷痛開始癒合,哈羅德夫婦重新找回了丟失的感情,新的生活向他們重新展開。

哈羅德的朝聖之路,就像我們的人生之路。生活中,只有勇敢地面對曾經的傷痛,才可從中獲得勇氣,乃至重生。

個人讀後感13

斷斷續續地,終於今天讀完了《一個人的朝聖》這本書,讀完後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想起“山月不知心底事”這句詞來,可能是哈羅德一個人走在黑黢黢的山間,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天地間只有自己,這個畫面感太強有感而發。

一開始買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個關於西藏的故事,結果發現是個大烏龍,原來不是所有的朝聖都與西藏有關。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勇氣、關於救贖的故事。得益於譯者,故事讀起來很順暢。久未聯繫的老友的一封來信打破了哈羅德如一潭死水般的生活,由於內疚,踏上了一段救贖自己、自以為也能救贖老友的徒步旅程。

作者在開頭其實還是留有疑團,讀到後面疑團才被解開。連陌生人都不如的妻子,執意要靠徒步來拯救的老友背後的故事,以及書中出現時神祕的兒子。

書中大段大段的描寫關於過去的回憶,這些回憶再遇到很多加入的朝聖之路的陌生人的時候開始減少,偶爾才會出現有關過去的碎片。人生中的一些事,還是隻有自己一個人才能完成。

這本朝聖之旅,是一面對於兩性關係,親子關係的鏡子。我雖沒在鏡子中,但是鏡子反射的光還是把我灼傷了。生活有太多雜亂的'小事組成,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房間,關上它,也許自己可以貪得一時的清靜,可是關在房間外的人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想敲你的門了。所有的悲劇都是有跡可循的,逃避永遠不是辦法。如果哈羅德和莫琳當初對於戴維的反常能努力一次,也許就能改變軌跡。不能放棄,哪怕一次也好,也要用盡全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開始。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展開了新的一頁,實際上卻可能只是重複以前的步伐。所以克服自己的短處。”以此共勉。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劇作家喬伊斯·蕾秋的作品。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隨着閲讀的深入,越發覺得精彩,發人深省;很久沒有這樣的書吸引我一口氣讀完,感慨萬千,希望與大家分享。

全書從60多歲的退休老人哈羅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來信開始講述。奎妮與哈倫德已經有20年沒有聯繫,信上奎妮告訴哈羅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這封信是專門來和他道別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羅德非常吃驚,往事也隨之湧上心頭,他覺得應該為奎妮做點什麼,為了讓奎妮恢復健康或活得更久,他決定從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羅德沒有告知妻子莫琳,沒有攜帶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裝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裸走”,因為哈羅德堅信只有這樣才能對奎妮的健康有所幫助。在沒有藉助任何交通工具情況下,哈羅德耗時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療養院,見到了奎妮最後一面。

剛開始上路,哈羅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別人的眼光,中間也經歷了幾次動搖,但因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勵、肯定而得以堅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開始享受以地為牀以天為被的愜意,並樂意接受別人有限的食物和幫助,同時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徒步的過程,是哈羅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關係的修復過程,更是他們彼此心靈重建的過程。

哈羅德帶着傷痛出發,卻選擇了走向愛。與其説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説他經歷一個87天的心歷路程。在一個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見了自己,承認自己的恐懼與軟弱。他接納了自己,原諒了所有人,這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而妻子莫琳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看見了自己,看見了丈夫。他們彼此重新敞開心扉,敞開懷抱。

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要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懂得捨棄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個人讀後感14

每當夜幕來臨,靜謐的夜將白天遺留的熱烈與繁忙稀釋,我們才準備好迎接那個隱藏的自己。安安靜靜,在孤獨中豐富飽滿,這是懂得獨處魅力的人才有的體驗。作者將生命中自由閒居的一年,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遠離熟悉安穩的生活,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喜歡的事物中去。獨自面對生活,沉心與自己相處,安靜且自由,迴歸內心,以向上的姿態迎接人生的海闊天空。獨處不僅是一種選擇,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熱鬧背後是無盡的寂靜,但我們可以經由努力與取捨,讓生活儘可能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樣。生命是一個不斷追逐尋找,然後一一放棄的過程。沒有人隨心所欲地活着,我們終將學會直面孤獨。練習一個人,無須等待他人來成全。

看書前的唯一念想,是想再次回憶十幾年前那段孤獨又滿足的生活。國中開始就一直很討厭一個人,討厭工作沒有人交流討論,討厭一個人待在家的無聊,討厭出門逛街沒有人陪伴,討厭獨自去超市買東西。。。直到3年前,又回到了一個人的生活,才發現之前的討厭其實沒有那麼討厭,之前的害怕其實沒那麼害怕。

這一年的後半段再沒好好寫過日記,不知道是生活太過於疲憊,還是太過於舒適,忘記了自己該做些什麼。十一回來後總想詳細記錄下自己的旅行,卻始終沒有方向。看到這本書一半的時候,某個半夜洗完澡,突然很想寫下這段旅行。凌晨四五點,竟在日記本寫下了五六頁,好久沒有這麼暢快淋漓。

這些年堅持旅行,求的不是陌生風景帶來的愉悦或短暫逃離給予的慰藉。我求的是一小段距離,像退後一步望入鏡中,如此那些在我內心的才能被清楚地看見。

這次旅行之後,我才找到了旅行的目的。在奮筆疾書的日記裏,我看清了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原來漫無目的急於求成的旅行也是我這段時間生活上的完美映射。

旅行過了中國的很多城市,現在的我既不向往大城市的車水馬龍,也不向往風景區的自然風光,每次若不是A想要出去走走,我一定死死宅在家抱着牀不放手。沒想到還有對旅行改觀的時候。

最初的觸動是《孝利家民宿》,濟州島變化無常的天氣,就像生活一樣又痛又享受。看到耳聾的女孩和孝利坐在涯月的黑色石頭上,靜靜地看着聽不到的海浪聲,我的內心卻覺得安靜而踏實,那一刻好像放下了掙扎了很久都沒有放棄的東西,那是一種已經渡過了絕望的解脱,那是我高中開始就想要尋求的感覺。

生命是一個,你不斷追逐尋找,然後一一放棄的過程。

很久很久開始整個人就在尋求徹底的解脱,只是總是有一絲很強烈的感覺抓着我,告訴我應該去做某些事情。我知道這些事情永遠也做不完,所以某個時候,還是想要一個地方讓我靜靜休息片刻。

就這樣,旅行開始變成打怪升級的獎勵。在生活中完成一些必要的事情,達到了自己的期許,也該做為獎勵,靜靜找一個舒服的地方,遠離現實的那個世界,告訴自己這片刻就是解脱。再回到現實生活中,繼續打下一關。

A最大的魅力,是總能在我想要安靜的時候留下安靜的時間,在我搖擺不定的時候把決定權拋回給我,在我想要放棄的`時候讓我自己掙扎,在我非常需要的時候又在身邊。

看《一人之下》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明白為什麼陳朵殺死了從藥仙會手裏解救她的廖忠。為了她能融入正常人的羣體,他視她為己出,教她正常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招她到自己的門下盡力照顧她,在上級要放棄她的時候保住她。雖然他嘔心瀝血,付出甚多,但在陳朵心裏,她想要的僅僅是一個選擇權。

很多人想要追求自由,自由又是什麼?高中某個晚自修下課爸爸接我回家,到了紅燈口,他突然説,要不是因為你和你媽,我就可以自由了。那一瞬間,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只是一個別人無可奈何的拖油瓶,落寞得就像鳴人放學後一個人盪鞦韆的那個黃昏。到現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變得更多,選擇權也變得多了一些,才理解到這種沒有人束縛的一個人的自由有多暢快,雖然渺小的像只螞蟻,卻是一隻獨自擁有整個宇宙的螞蟻。

個人讀後感15

從櫃子裏拿出挺長時間的一本書,就在今天,合起了書本,深呼吸了一口氣,且撐了撐懶腰。隨口説了一句:“收官!”

在那個交通便利的時代,有這樣的一個退休工老頭,花了87天,一步一步走了627里路,就是去為了見一個故人,這着實是很讓人震驚。

他每天過着一成不變的生活,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你會相信他能夠把一件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做得超乎常人嗎?大概不可能吧?更像是一種無稽之談。是的,當我初步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懷疑這老頭的腦瓜是不是出了問題?

哈羅德是這本書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在釀酒廠有40多年工齡的退休工人,這40多年裏他從未與他人相爭,也沒有知心朋友,也沒有人與他為敵,日復一日,平平淡淡。當然也沒有過崗位上的升遷,這樣的生活好比是一潭拋下石頭也激不起浪花的水,甚至於到了他退休時,也沒有歡送會,上完最後一天班就回家去了,畢竟沒有任何人會在意。

然而一封信的到來打破了他一成不變的生活,那是一封來自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尼的信,奎尼二十多年前幫助哈羅德背了個黑鍋後便被解僱消失了。在震驚和悲痛之下,他寫了回信,再寄出的過程中,因為加油站小女孩的一句“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讓哈羅德深受啟發,於是他越走越遠,最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奎尼就會活下去。

哈羅德的一切似乎是那樣不可思議,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甚至於平庸的人也可以嘗試不平凡的事。在這期間,哈羅德的壯舉不但受到媒體的關注,還激起社會各界人士對人生的思考。

平凡的哈羅德,終究成就了一件不平凡的事。退休後的他可以,為什麼現在還年輕我們卻總説“太難了,我做不到呢?”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總會去計較得失。正是如此,才有“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句話,而正好是那些不計較得失的只佔十分之一的人,把那些我們認為不屑一顧的事情堅持了下來,從而達到了我們曾在一起所期望的成就。

認真和堅持是改變一個人甚至成就一個人的關鍵因素。主人公哈羅德在生活上一事無成,他是妻子莫琳和兒子戴維共同疏遠的對象。作為男人,他在家中地位低下,完全沒有該有的地位和尊嚴。當他和家人探討問題時,收到最多的是來自妻子的“我不這麼認為”的回答,以及兒子言語間的不屑與眼中的挑釁。在教育兒子不要罵髒話後,換來的卻是一句“走開”,甚至連説個笑話都能被兒子嘲笑。你也許會認為他沒本事,是的,確實如此。但正是這個平庸的人,自從他踏上旅途並堅持走下去後,他的妻子也對他這次的執着感到不可思議,慢慢轉變了從前對他的固有看法。在行走的過程中,在眾多陌生人的`幫助及鼓舞下,哈羅德逐漸找到自我、重拾自信,最後還引起媒體關注曝光,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大波追隨者。當妻子莫琳在眾多追隨者中再次見到他時,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個卑微膽小的哈羅德,而是一個全新又自信的男人。

哈羅德的轉變,我們可以説那封信是引火線,但是最為重要的是他堅定和堅持的意識覺醒。反觀當下的我們,是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下漸漸的浮躁了起來,愈發缺少一種堅定和堅持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把一切歸於其他,沒有哈羅德的自我反思,亦沒有他那一步一個腳印去踐行目標的勇氣。

年輕的我們,為何我們不去借鑑和學習哈羅德的精神呢?來一段屬於自己心靈上的旅程,去看看曾經的自己,去感受那份源於靈魂上的鳴唱。畢竟那個理想上的你,不值得被辜負。信念很多時候是支撐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雖然知道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做一定不會成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信念,篤定且從容。

你會發現,哈羅德原來是我們自己。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dre1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