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蘇東坡傳》有感

讀《蘇東坡傳》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蘇東坡傳》有感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1

《蘇東坡轉》是林語堂的有名著作之一,這本書給我們講述了蘇東坡的童年、青年、壯年和老年,讓我們更加了解了蘇東坡,認識了蘇東坡以及蘇東坡的一家。

這本書寫的很精彩,雖然是英文的譯本,但也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寫的是那麼灑脱又細膩。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但每一次翻起的時候,都要入迷,真想走進蘇東坡的生活。那麼,蘇東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在林語堂眼裏蘇東坡是富有創造力,是守正不阿的,是放任不羈的,是令人萬分傾倒而望塵莫及的高士,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在這本書中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飲酒成癖者;是月下的詩人、漫步者。也許這些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來源一種精神,那這種精神又是什麼呢?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啊,在蘇東坡的眼裏,天底下都是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慮,旋風般的活過一輩子。我們透過書本的墨跡,彷彿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蘇東坡快樂的原由。

細細地揣摩起來,命運和造化我們無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着活下去。自己的心情,由自己做主!人活着,就要開心快樂!這看似簡單,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雖然沒幾個人能做到蘇東坡這樣,但是我還是希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中開心快樂。

我想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蘇東坡那種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2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説,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就是蘇東坡。

縱觀着蘇東坡顛沛流離的一生,即便是在環境極其惡劣,食物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他都能過着快樂的日子。他是一個實打實的樂天派。他曾對子由説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也正是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的緣故。

但是,我從不認為蘇軾和蘇東坡是同一個人,前者是睿智與衝動,後者是豁達與沉着。可以説,初醒是蘇軾,大徹是東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個嬰兒腳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隨着響亮的哭啼聲,降生在了蘇家。他們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將會成為一個文學天才。

在蘇軾兄弟年二十歲左右,他們進京趕考。年輕、尚未褪去稚氣的蘇軾第一次進京,這將會成為他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蘇軾考中,在二十歲那年,成為進士。他以全國第一流的學者知名於天下。蘇軾此時輕鬆愉快壯志凌雲,才氣縱橫而不可抑制。

在26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經常互寄詩一首。在一首和詩之中,蘇軾如此寫道:

人生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執筆深思,聯想到了這二十多年的歲月,在心裏已然有了對人生深刻的思考。蘇軾認為,人生在世,到這裏,又到那裏,留下一些痕跡,就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這不禁的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從幼稚園,到國小,再到如今快要結束的國中,當我畢業後,除了同學冊上的名字,畢業照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實質的痕跡,一切就好像偶然發生的一樣,又如此偶然地結束。但無論如何,生活就是前進的車輪,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許,蘇軾這顆偉大的心靈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況下,在中國文壇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滅的足跡罷了。從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蘇軾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藴。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晴天,西湖。盪漾的水波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隨心所欲地漂着。

蘇軾坐在其中,也許衣冠鬆散,也許半夢半醒。他喝着也許不是很名貴但卻夠辣夠猛的酒。突然,天上飄下些細細的雨絲。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朦朧。蘇軾醉醺醺的在這煙雨中,吟詠着這首七言絕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僅僅四行詩句,就表現了杭州的精粹、氣象、美麗,巧妙絕倫。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後,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這段日子,可謂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間天堂的杭州,也不是處處都是美好的。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新政實施期間,有不少農民因無力還債而入獄。在看見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時應當不應當不顧後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這是一個問題。但不夠圓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蘇軾為百姓伸張正義,寫了不少抗暴詩,而這些詩也為他顛沛流離的一生埋下了禍根。

試問,如果我是蘇軾,在王安石新政期間,是否會因局勢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會。我可能會因為明哲保身而閉口不言。也許,這就是蘇軾與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勝於理性的,有着捨己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詩人。但這種精神可謂是使他人生顛沛流離的幕後主使。但我堅信,蘇軾是從未後悔過的,他的那顆偉大心靈,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醜惡與殘暴。但人們真的看不出那醜惡殘暴嗎?不,不是的,他們只是不願看到,不敢看到罷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蘇軾真正的變成蘇東坡,是在黃州。在黃州的這段時間,是蘇軾心靈成長所達到的最高峯。那一年,蘇軾四十五歲,兒子邁二十一歲。

黃州是長江邊上一個窮苦的小鎮,在漢口下面約六十里地。蘇東坡的生活,可謂是十分困難。由現在起,他要一變而為農夫,過着田園生活,這也算是如了蘇東坡的意。元豐三年(1080),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開始享受這神仙般的生活,雖然環境惡劣,但是無限的遐想、對美酒的迷戀、對風景的熱愛使他的生活美滿舒坦。

在經歷了烏台詩案後,蘇東坡開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別弟詩裏,他説他的生命猶如爬在旋轉中的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羽毛。在這個時候,蘇東坡的思想境界開始昇華,他的樂天秉性在此時完全的暴露了出來,並不只是在年輕時的詩句裏蟄伏着。此時他便再也不是衝動、滿懷雄心壯志的蘇軾了,他已然成為了豁達樂觀、領悟到人生的意義的蘇東坡。他在一首詞裏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仕途的不順,似乎在蘇東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為他傷心憂愁,而停下人生的腳步。他只是放慢腳步,緩緩前進,泰然處之。此時的蘇東坡,已經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個人的心中,都活着一個蘇東坡。

每個人,都渴望像蘇東坡一樣成為人生的大徹大悟者,活得豁達,活得透徹。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人生醒悟的階段,或是磨難,或是選擇,或是打擊。不要感到悲傷憂愁,只需選擇一條路堅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們都將等到成為大徹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蘇軾,大徹是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3

很同意林語堂的觀點:“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林語堂喜歡蘇東坡,未必我就不能夠再接着喜歡。而且他寫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喜歡蘇東坡自由自在的靈魂和平和寬宥的態度。

讀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是懷着歡喜的。以為蘇東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無一個不好之人”的話可甚合我,我看人向來是只看優點,而只看到一點缺點的,從東坡居士這裏我可以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為,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後的回味與思考。更高一層的意義是,我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但具體好在哪裏,卻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時時拿出來翻動,使主角的靈魂不時地浮現出來,給我們以營養。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蘇東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遠的歷史的痕跡,而林語堂也必定會在蘇東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跡,翻譯者張振玉當然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這本《蘇東坡傳》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華在裏面。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蘇東坡,更具有時代的特點,更具備親和性和適用性。

讀過《蘇東坡傳》之後,我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時代的痕跡太輕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這巨大力量的控制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如果放遠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種感覺而矣。這種感覺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於我們的味覺。

蘇東坡最為可愛的原因也在於他的感覺異於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樸素,沒有成熟世故的老練,卻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報復能夠永遠談笑風生的坦蕩性格,他把每一處流放地都當成家來熱愛,使得他的敵人因為總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萬分。一個強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無能者的表現,蘇東坡是當然的強者,他的這種強大來自於靈魂和精神。

蘇東坡的驚世才華固然來自他的博聞廣記,但我以為更多的是大自然給了他寬闊的胸懷和無窮的靈感。只有在山野裏,大樹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時,才是蘇東坡最為本真的時刻。他樂於迴歸這樣的本真,他的敵人也總是用流放這樣可愛的報復方式使得蘇東坡順利達到自己內心的安寧。雖然流放的歲月過於漫長和頻繁也使得蘇東坡會產生安定生活被隨時打破的擔心,使他所賺不多的薪水總是在各個流放地安家落户時花個精光,以至於偶爾會受到飢腸轆轆的困擾,但蘇東坡不以為然,他永遠能夠活在當下,並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他總是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遊蕩中,尋找到不竭的靈感。他的詩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為他的心裏全是美妙。正可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認為的坎坷與磨難在蘇東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難過呢?只有真情。他愛他的親人們,他會為與弟弟子由的分手而傷感得夜夜失眠,會為愛妾朝雲的離世而難過得痛哭失聲。他因為心地的善良而見不得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蘇東坡的文字是用來書寫真情的,是用來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熱愛也是自然的。

林語堂在談到蘇東坡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時,提到了節奏與率動,他的觀點是書法與繪畫中的美,來源於自然界動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爆發反映,這樣透徹的講解,非常有利於我們欣賞中國的書畫藝術。而我以為書法和繪畫之美,更源自純真自然,一個心存雜念的人的手下,是沒有佳作產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愛~。~自然~。具備這兩個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蘇東坡的曠世才華,也必將是一個內心安寧,充滿幸福感的人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4

花開成了雲,雲也開成了花的模樣;花的故鄉,是土壤深處的土壤;雲的老家,是遠方已遠的遠方。 ——題記

一聲臘梅一聲冬,一點白雪一點愁,一更夢醒一更後。佇立於羣山之上,靜觀落日之景。逐漸濃稠的光圈,是逐漸積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極的是,望極天涯不見家。

直到最後一點光芒也即將殆盡,我才緩過神來,對着若隱若現的殘陽,向遙遠的天邊大喊:“你也在這裏嗎?”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蘇東坡,這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我少年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託。他帶給我的太多,太多。

蘇軾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名動京師,本可以憑藉年輕氣盛一展宏圖,卻接連收到家人離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片土地,是他所愛之人的墳墓,他曾在此種下三萬棵松樹以表思念。這個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歡樂所在,思念所在。

當蘇軾漸漸走出悲傷的陰影后,又不合時宜地碰上王安石變法,他的貶官之路就此拉開序幕。但蘇東坡總是一副處變不驚的微笑,帶着那份自由瀟灑,一次次去向遠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他新的起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朧,帶他逃離官場泥淖,寄身山水。心懷民生的他,帶領百姓們挖大堤,將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條,為後人留下“蘇堤春曉”的美景。他已然醉心於杭州,淡卻了親人離世之悲傷,釋懷了貶官至此的鬱悶。杭州,如同一位傾國傾城的江南美人,令蘇東坡魂牽夢繞,銘記心頭,終生不忘。

身處密州,他與百姓苦樂共享,和人們捕捉蝗蟲,度過蝗災。他仍是那個輕狂傲物,不拘禮節的少年,也會任性撒潑地寫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兒女情長,開創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類豪放蓬勃的詩詞。

以筆為戎。以筆為戎,筆也可舞出刀光劍影,鼓角箏鳴。正是因為率性而為的蘇軾將所有情緒都流露於文字之間,才有了歷史上震驚八方的“烏台詩案”。嚐盡苦果的他,卻仍是一副樂觀豁達的模樣,寫下“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的自我嘲諷。林語堂在《我的願望》中寫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想來便是蘇軾這般模樣。

被貶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悠閒生活,發出不辭長作嶺南人讚歎。

被貶黃州,他脱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短褂,在自己的東坡上開荒耕種,哪怕相識之人調侃他幾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語。他會和朋友半夜跑到東坡喝酒,沒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將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半夜翻牆爬入城門。他還會把一個大西瓜頂在頭上,在田地裏邊走邊唱......他已然成為一個煙火氣十足的農夫。

哪怕到最後,被調去最偏遠的海南島,蘇東坡依舊是悠然自得,安居樂業,致力於改善民生。彌留之際,他身處常州,卻不曾悲歎一句,只可惜未能見弟弟最後一面。

他痛苦嗎?當然痛苦,但只是曾經痛苦。他快樂嗎?當然快樂,因為眼下快樂。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窮達融通的從容風度,他享受大自然豐厚的賜予和每一個日子的幸福快樂。心靈的温度決定了世界的冷暖。蘇東坡如同一爐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讓這個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內心表達出外物不足縈懷的人生態度,在困窘的谷底,獲得重生。他脱胎換骨,自我突破,證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無,無喜無憂,迴歸於清純空靈,疏狂浪漫,傾蕩磊落如天風寒雨。

從成名時的萬眾矚目到被命運奪走一切後的山窮水盡,經歷大起大落之後,他學會知足常樂。被貶何處,被謫何官,於他而言,並不重要,他只是欣然歸往。畢竟,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為誰而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遠處傳來幾聲大雁的鳴叫,將我的思緒從幾千年前拉回現實,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羅蘭的天空,悵惘地歎了口氣。

許是近鄉情怯過於濃厚,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都無法很好地適應。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有一種憂愁的心緒揮之不去,頗有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來洱海的第二天,這片土地寧靜幽美、清新脱俗的氣質,實在令人沉醉。正是這空氣中瀰漫着的風信子的淡香,讓我久久忘神。

雲南,多麼美麗的地方啊!洱海空靈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藍寶石,青空之上柔和的雲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藍天共一色,像畫家調色盤裏的顏料,純粹又富有層次感。大理的空氣總是温暖的,慵懶的,讓人舒心得一覺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還能看見寒冬中的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一片片色彩斑斕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嬌嫩的鮮花燦爛開放。麗江的人們,總是熱情地同遊客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帶他們領略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雲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啊!故鄉,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嘗不能安慰我的愁緒?

自從上了國中,學業生活的緊迫感就愈加明顯,龍應台所過的寧靜淡雅,怡然自得的慢節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卻又求之不得的夢。雲南,卻給了我這樣的生活。這是第一次,明顯地感覺到,心真正地平靜下來。《長街短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不願意錯過這街上的每一處細小的風景。假若人生不過是長街上的一個短夢,我願意把這短夢做得生機盎然。”

已經全黑的夜幕上,掛着幾顆閃爍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來,蘇東坡早就告訴我答案了。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此心安處是吾鄉。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5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説,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才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歎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着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為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為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着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為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説,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為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歎》就寫出了賦税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峯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為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為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6

他沒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飄於雨霧間的仙氣,也沒有杜甫憂國憂民古樸筆墨中寄託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東去,自比閒人的豁達豪邁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語堂先生説: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不錯,一提到蘇東坡,必會讓人感歎這文人活得精彩,他擁有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壇上的巧舌如簧,高瞻遠矚,着實是難得的才幹,家庭中有一個有思想的父親,有肯為自己操勞的妻子。當然,人生中難免會有波折,但貶謫途中的他,一直把着樂觀上進的心態,讓他的人生又得到了昇華。

他的詩詞不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圓時的仰望,醉意中的苦悶,最後都化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親切祝願,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綢緞般的朦朧,讓這首詩的芳華緩緩流入人們的心田。筆鋒下的百變,不得不説大江東去浪淘盡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戰場上的烽火狼煙,驚濤亂石;公瑾談笑風生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他的筆下淋漓盡致。蘇東坡,他有閨秀之細膩,浪子之氣概,詩詞的兩極變化,讓他成為世人口中的神話,不朽的經典。

他的精神不朽,飽經憂患拂逆,人性卻更趨温厚,並沒有絲毫尖酸刻薄。在貶謫途中,難免會有苦悶與不滿,但經心靈的洗淨後,都轉變為陽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閒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隨遇而安,他視一切痛苦為過往雲煙,看淡世間凡俗,留給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淨土和一抹斜陽。他一生清貧,為人坦蕩,處處為百姓着想,他對權利視而不見,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樂太平。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負,他也比辛棄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始終擁有浩然之氣。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世人都知道蘇東坡,但並非真正瞭解他,我也一樣,一本書不能真正詮釋一個偉人,也許一個偉人還犯過錯,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被記載,但他有公認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這是值得尊敬的。

我們懷念蘇東坡,懷念曾經擁有他的一段歷史,更懷念他與世無爭的怡然自得,更懷念他將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壓抑融於筆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羈,我們將把這份懷念傳承下去,將他們成為不朽的佳話。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7

寒假時我讀了一本書,是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講了蘇東坡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瞭解了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他的許多品質都讓我敬佩,但是,他最讓我敬佩的一點,就是他那積極樂觀的品質。

蘇東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過許多困難,遇到過許多磨難與坎坷,可是他呢,卻是那麼的樂觀,他被貶到過許多地方,但是不管貶到哪裏,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氣,都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樂趣,可以説是“既來之,則安之”了,特別是在海南的時候,那是海南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可是蘇東坡呢,在環境那麼差的地方,竟然還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到了那裏,會像他一樣嗎?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而在這種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蘇東坡這種樂觀的精神,因為樂觀能讓我們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能讓我們去克服困難,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裏也能找到温暖。難道他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蘇東坡這種精神讓我想起那天,我養了許久的貓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那幾天我非常傷心,整天無精打采的,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了。因為那隻貓是我最好的朋友,它這一丟,對我來説是個沉重的打擊。一天中午,我坐在書桌前發呆,看着我那隻貓曾經的照片,眼裏含滿了淚水,這時候,媽媽走到我的身邊,輕輕的對我説:“孩子,樂觀一點吧,那隻貓已經丟了,傷心也不能讓它回來呀,你還要學習,不能因為那隻貓而放棄學習,一定要樂觀一點呀”説完媽媽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隻貓對我來説很重要,可它只是用來裝飾我的生活的,雖然沒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樂的生活下去呀,而且,這可以讓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學習,而不是邊與貓玩邊學習,還有,我的玩伴還是有很多的,並不是只有這一隻貓,我還可以看書,可以與其他的朋友玩耍來放鬆心情,還能加深我們的友誼……我還想了許多許多,這時我感到豁然開朗,已經不在那麼傷心了。我把這種感覺告訴了媽媽,媽媽説:“是的,在感到傷心的時候,一定要樂觀,才能化傷心為喜悦,才能讓生活更快樂,樂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精神。”

做一個樂觀的人吧,這是《蘇東坡傳》告訴我的,這樂觀的精神將會伴隨我一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8

在我所知的詩人中,李清照時時刻刻婉約,杜甫日日夜夜歎息,李白太過理想主義,陶淵明消極避世渴望隱居,蘇軾是最為親切和藹的一個。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節,人間東坡”的説法。

他是一位大氣的詩人。

他一生沉浮,幾進幾齣。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跡遍滿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論是降還是升,他總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氣和樂觀。東坡肉,烤羊脊背,東坡餅……單是與他有關的菜餚,就可以擺成一桌宴席。

他的達觀,他的大氣,甚至在筆間流露出來。被貶杭州時,他依然談笑風生,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名句。

他大氣,他樂觀,他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他的達觀;“不識廬山這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訴我們,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對人生。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浩然正氣,不論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着他的初心。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陣清風過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個柔情的詩人。

為了百姓的生計,他與大權在握的當權者據理力爭,卻幾遭貶謫。他的人生奮鬥目標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他的雙眼,從不關注自己的腰包,而是關注民間的疾苦。

面對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青春年少的他獨在異鄉,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見,此時的他才表露其柔軟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世間已無蘇東坡,世間仍有蘇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9

雖則現在的電子書既方便攜帶又便宜、書本之多可謂任選不惱,我仍然固執地鍾情於紙質書籍,就為手中的一縷墨香。當然,也是為了讀到精妙之處可以在書本夾縫中寫上當時的隨想。看電子書則沒有了這種趣味,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盡興。

我是去年八月份買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真是一本好書。這本書我讀得很慢,因為要查很多資料。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不瞭解的典故或人物要問度娘,都不記得用多長時間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澤去美國遊學觀光,這本書是帶着的。可是永澤讀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靜心閲讀的書。

回國以後的某一天早晨,永澤在背誦暑假作業中的古詩文。讀到《記承天寺夜遊》時,我順勢翻出《蘇東坡傳》中記載蘇軾寫下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蘇軾夜不成寐,因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共賞如水月色,心境無比寧靜欣悦。永澤專注地看,一頁頁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經喜歡上它啦!之後,我們母子輪流閲讀。經常因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們會相邀共賞。要麼哈哈大笑,擊掌叫好!要麼搖頭晃腦,感歎一番!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在林語堂看來,這是一個富有創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羈;又是一個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一個元氣淋漓富有生機、多才多藝多姿多彩的人!

跟隨《蘇東坡傳》,我們看到一個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心懷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樸、灑脱爽朗的可愛可敬的曠古奇才。也看到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個飲酒成癖的美食家;一隻處於政壇風暴中的海燕;一個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一個具有偉大人格魅力無邊的至情至性之人。

蘇軾確有奇才,文章寫得實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時候舉箸不下,臣僕們便知道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期間,他擬了約八百道聖旨,每道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信手拈來,輕鬆完成,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職位,此人對自己的文才自視甚高,他問當年伺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看到此處不僅令人撫掌大笑。

蘇軾一生為官,可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關心國事,勤政愛民。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生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變法後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中,他隻手全力從事救濟饑荒,不惜與掣肘刁難的官場抗爭。他畢生都在為老百姓的安樂奔走,不顧個人安危。蘇東坡敬重朋友範鎮,説他“雖不學佛而達佛理”。蘇東坡不也如此,踐行善念而非空談佛法。林語堂説“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令人敬重欽佩!

蘇軾性情疏闊、為人曠達,不諳俗務,待人接物遠沒有他的賢內助髮妻王弗來得精明。每當蘇軾與來訪的客人談話之時,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後,就跟丈夫説這是個投機取巧之人,你幹嘛浪費口舌跟他講那麼多話。蘇軾説,哦,是嗎?竟渾然不覺。真是一派天真爛漫,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很傻很天真!

蘇軾為最愛的人、事物可以寫下最美的詩篇。他和弟弟蘇轍書信往來,與好友詩詞相和,無不美妙絕倫。他可以讚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他懷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寫詩詞只為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得其樂。而這些有感而發、自然流露出來的詩文竟為他留下千古美名。

蘇軾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錯綜複雜的北宋政局中,作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蘇軾成為新黨圍攻的目標,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難——“烏台詩案”。他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被降職,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為生性倔強,富有捷才,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儘管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但還是屢遭貶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負在一次次貶降中受到打擊。因此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時候,他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對飲,竹風詩韻,過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認為“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時候竟寫出水準最高的好文章。在這期間,他貢獻給天下人四篇絕世妙文: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一篇我們上文提到的《記承天寺夜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他在黃州開荒種地,把這塊五十畝貧地取名為“東坡”,並自稱“東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請賓客。與之並稱“蘇黃米蔡”的大書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認識的蘇東坡。 此時的蘇東坡無比愜意。他脱去長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農民沒有兩樣。可以為孩子們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裏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而歡欣雀躍!孩童般率性本真,可愛極了。

他夜遊赤壁,忽生懷古之感。他是如此喜愛月夜。常常與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飲酒賞月,小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聞簫動情,望月傷懷。這段時間他已然沒有了年輕時的年少氣盛,更多的是曠達超逸。每讀至此,着實令人心生羨慕!

被愛妾王朝雲嘲笑“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大學士還是個美食大家。他為後世貢獻了一道著名美食:東坡肉。這是他在黃州的另一個研究成果。蘇東坡喜愛飲酒,作畫之前必需飲酒。不僅如此,他還釀酒。寫總結,記錄釀酒過程,《東坡酒經》便是學術論文。 蘇東坡還研究茶道。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對烹茶的水温還有研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實在是個很有趣、對生活無比熱愛之人啊!

蘇東坡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學高才,為人處事不拘泥俗套,他鍼砭時弊,亢言直論,不顧後果;他感受敏鋭,隨時隨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頤迂腐不近人情;他結識一生至交高僧佛印,與其參禪論道,嬉笑怒罵,優哉遊哉。蘇東坡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有李白曠逸超凡的氣概,有杜甫執著堅守的忠義,還有白居易窮達融通的從容,陶淵明採菊東籬的悠然情懷。”

説不完的蘇東坡,品不完的《蘇東坡傳》。

永澤還沒看完這本書,我沒催他。與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圇吞棗,我更願意他了解蘇東坡,喜愛蘇東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天才,品味他留給後世美妙絕倫的詩文字畫。學習他的沖天朝氣,瀟灑神韻和灑脱不俗的胸襟。

蘇東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因此他過得很快樂,很自在。他光風霽月,如清風一陣,呼嘯而來,拂塵而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10

“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着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閲此書,東坡先生彷彿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脱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為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説“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後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慾。他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着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為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才可以讓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為。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為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於極高的個人修養的沉澱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儘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自己心態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於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説,他因為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籤,把骨縫裏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説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誇耀自己的創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着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為屬於“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業,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後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人,因為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温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羣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11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再合適不過了。

紹聖元年,蘇軾因洛蜀黨爭被貶惠州,船到岸邊時,蘇軾驚喜的發現那裏的父老鄉親都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他熱淚盈眶的寫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雖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貧,行動還受到管制,但他並不泄氣,依然每天讀書,還為惠州百姓做了幾件好事。奸臣章淳見狀,把蘇軾貶到更偏遠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蘇軾被赦,結束七年的流放從海南迴到朝廷。章惇的兒子章援,害怕他的父親對蘇軾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擊報復,特意寫了一封信給蘇軾,請他寬恕。蘇軾立即回信:“伏讀來教,感歎不已。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説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這種既往不咎,重情重義,以德報怨的胸懷,實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這樣。

當年,蘇軾、蘇轍兄弟倆和章惇都是同榜進士,而且做了頗有情誼的好友。但在章惇當權後,因為政見的分歧,將蘇軾降職免官。章惇不但在事業上對蘇軾打擊,而且在生活上也對蘇軾處處刁難,不讓他住在官宿,蘇軾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風餐露宿,備受摧殘。這樣的壓迫,無論放在誰的身上,都是難以釋懷的!但蘇軾竟不計較個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説何益”一筆帶過。這種寬宏大量,實在是少見。讓人特別感動的還有,蘇軾還常懷念與章惇的友誼,而且還為他的生活、健康而牽掛。在給章援的信中,蘇軾叮囑他好好照顧父親章淳,蘇軾還給生病的章惇寄去一些藥方,囑咐他多多保重自己。蘇軾對章惇仍然像對老朋友那樣關心,不計前嫌,如此寬廣的胸襟,即使放在現在,又有幾人能及?

現在的人,一個個只顧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會上XXX的風氣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的,人類也是越來有智慧的,但是人類的道德已經慢慢的丟失了。人們總是往前看,為什麼不多回頭學習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呢?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12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着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世界瞬息萬變,人不過是滄海一粟,那麼既然渺小,就無需去爭奪,去奔波勞碌,爭取虛幻的浮名。同時,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讓這珍貴的生命做了奸詐小人,受人唾罵。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謂“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更何況人呢?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着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鬥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於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裏,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於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佈這麼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麼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誌銘、有經典註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麼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着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説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國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痴,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痴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麼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於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製藥方,聽説曾經還創造了制墨祕方,差點把房子燒燬,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遊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 篇13

世間萬物,各有其華,各盡其主,此消彼長,來去得失,皆有定數。

——題記

有這樣一個人,他生於宋的天下,行經江山萬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詞文曠達灑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實地存在於宋的歷史中,婉轉悠揚,處憂慮而不驚,遇風霜而無懼,雖有高才,終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稱千古第一全才。

詩酒趁年華

他生在眉山,長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賜予他滿懷詩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風采,亦靜澈了他的靈魂。

他瀟灑不羈,心無遮蔽,只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曾舉頭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他曾遊遍名山大川,看天高雲闊,也曾遍嘗天下美食,賞漢唐遺蹟,雖有風雨飄搖,也有佳人作伴,快意無比,放歌:“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他雖有滿腹詩書,但生不逢時,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幾番坎坷,看事態變遷,和山搖曳,心意闌珊,也願隨閒雲野鶴,超然紅塵。“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事如春夢了無痕

置身官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蕩從容,任爾東西。他的一生許多年節都在羈旅中度過,他笑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自入仕,已20餘載,風骨猶在,然愈見清貧,他在杭州為官時,其表兄文同曾勸他:“北客南來休問世,西湖雖好莫題詩。”文同與蘇軾一般,於世不多防備,但有所思,盡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絕,心若明月,浩潔自愛的本性,卻也為他埋下了禍根。

眾生芸芸,愛恨交織,恩仇相隨。因蘇軾名揚天下,為人敬仰,有秦觀之輩才學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為了做官,曾隱家喪不報,被司馬光斥為“禽獸之不如。”

神宗將變法失敗之氣,盡數落於蘇軾身上,變法派內部矛盾與日俱增,神宗雖欣賞蘇軾才學,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台遣了人來,於七月底將蘇軾逮捕送至御史台監獄,待蘇軾去後,御史台眾兵卒趁夜圍起蘇家所乘船隻,搜查書文,兵丁去後,悉取焚之,將蘇軾書燒去了大半。

只是可憐多少繁華,又流落人間,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撿去。

人間有味是清歡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蘇軾於常州的某個病榻之上,消逝塵寰,一代詞宗就此逝去。

縱觀他的一生,揹負功名,嚐盡流離之苦,想要做閒雲野鶴,總難遂願,落筆如風雨,自古無人可及。生時,不曾依戀過虛名浮利;死後,更無意後人對其生平是讚揚,亦或是批判。無論遭遇什麼,經歷多少,皆可如麝如蘭,保持品性。

他留給後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貴,他超越了時代,無論去往何處,皆被以賓相待。他的存在,不為了打得天下開創新朝,但他又一直為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涼,也不柔弱,而是一種沉靜的豁達。

他在兵荒馬亂的朝代長逝,把盛名留於宋詞,縱萬物虛幻糊塗,他仍是真實端然,人間無雙。

千秋萬世,一代詞宗,人間只有一個東坡居士。他始終不缺那一份曠達與明淨。

“轉身,離去,看似寂寥的散場,恰是華麗的開始。”

標籤: 有感 蘇東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emj7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