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放牛班的春天,該片於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正式上映並以850萬人次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相關內容,歡迎閲讀參考!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從一開始的捉弄嘲笑與不屑一顧,到後來的愛戴支持與敬之如父。馬修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一再忍讓,憑潤物無聲的關愛潛移默化,用動人心絃的音樂循循善誘,將一羣放蕩不羈的少年引回正路。

構成全片的主要是對比。校長與馬修大相徑庭的教學,學生前後翻天覆地的改變,孩子們對校長和馬修截然相反的態度,無疑,造成這一切不同的,是愛。青少年常是“吃軟不吃硬”,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一味地鎮壓,迎來的不是第一個蒙東在沉默中的滅亡。就是第二個蒙東在沉默中的爆發。靠“以暴制暴”求取正義,雖然看似痛痛快快地解決了一時一地的小問題,但卻義言傳身教地教會了很多人不文明的表達方式,更可能激化問題雙方的矛盾,甚至挑起更惡劣的對抗情緒。綜上,以暴制暴的本質就是拳頭大就是硬道理,力量大就是正確。

然而縱然大家都懂以暴制暴只能招致以牙還牙,但還是少有人能做到以德報怨,仁愛待人。因為愛,是要付代價的。當選擇了愛,就必然招來傷害。校長的不理解與施壓,學生的懷疑和叛逆,不錯,愛可以帶來令人心顫的美麗,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讓人心碎的過程。若那句泰戈爾的詩:“沒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就沒有可以鍛造出天堂的力量。”一切痛苦不僅在奮鬥中,其實更在愛與恨的抉擇中。選擇恨是一種本能,而選擇愛是一種本事。選擇恨帶來一時的滿足,選擇愛帶來長久的心安。

影片更是十分真實地展示了現實的殘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馬修,最後居然被辭退了,而兩面三刀的校長則將合唱團的功勞全部包攬。甚至差點獲得額外的獎金。我不由地想起那個恪盡職守的鞋匠格拉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對劣質鞋深惡痛疾,追求鞋子結實耐用,但,卻餓死了。難道是他的品質讓他死了嗎,斷乎不是,叫他死的乃是黑暗,但這黑暗的社會藉着那良善的品格叫人無路可走,便更顯出了那黑暗真是黑暗!無疑,這兩者都批判了社會的黑暗,現實的殘酷,但我更看到,這是他們面對黑暗勢力發出的戰鬥的檄文!“雖千萬人吾往矣!”若我幸運生於光明的社會,那便隨這皓月之輝散發我的米粒光華,默默無聞獻上一點愛:若我不幸生於黑暗的世界,也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散發縱然只是將殘燈火的一點光亮。縱然星火不能燎原,縱然一點微光終將被歷史的車輪軋碾,我也願做那被辭退的馬修,做那餓死的格拉斯。

我盼望這世界是美好,但我更知現實是殘酷。愛是一種立場,不是盲目不知後果地奮鬥,而是終知必死而不後退的抗爭。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飛逝的歡笑和無法抑制的淚水都已成為過去,卻永遠不能被忘懷。如果是由一段音樂,一首歌或是一組合唱連接起這遙遠的.回聲,那麼它們所打下的烙印就會更加深刻。可能是由於這個緣故,當看到一羣反叛的寄宿學校的孩子們被召集到一個合唱團中,並譜寫出他們動人的孩提樂章時,觀眾被深深地打動了。

這部電影開始講述了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修帶着他用心創作的音符,來到了一個狹小而陰冷的學校---池塘之底。這裏大多是一些有障礙和問題的兒童,他們性格孤僻,極端叛逆,在天使的外表下,有着一顆邪惡的心,我想這應該和校長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關係吧。每到學生犯錯,校長就會用及其殘暴的方式懲罰學生,壓制學生,並且要關禁閉15小時,這一條條殘酷的校規,無不使孩子們原本純真的心靈,濺上了不可抹去的污點。電影的開始,使我感到了一股悲傷的氣息。而之後馬修老師的到來,徹徹底底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他教會了這些不懂音律,甚至唱歌會跑調的孩子們美好的音樂,有那麼多孩子一起,與馬修老師相互協作,只要老師輕輕一揚手中的指揮棒,優美的歌聲便傾瀉出來,在馬修老師的帶領下,合唱團的歌聲變得很優美,動聽。是的,馬修老師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教授孩子,同時也感化了孩子。他教育孩子時,沒有打罵,沒有責備,有的只是理解與寬容,更多是去鼓勵孩子,如何做到更好。莫翰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個頑皮的學生,時常犯錯,不知被校長責罰了多少次,而他依然屢教不改,馬修老師對此沒有多説什麼,他留給了莫翰奇反思的空間,讓他自己思考,認識到事情的錯誤之處,叫他立即改正,並和他的母親進行了多次交流。這顯然取得了不小的效果,莫翰奇有了明顯的改觀,但由於校長對馬修老師的不滿,馬修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雖然他離開了,但孩子們對他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他走時,孩子們在窗口揮動着小手,寫滿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飛出來。那個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小不點,在馬修即將踏上離開的巴車時,跟着來了,乞求馬修老師帶他一起走,他欣然同意了。結局是美好的,孩子們和馬修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們也從這部樸實的影片中懂得了愛與尊重。

從這部片子當中,我領悟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道德:師德。老師在教育學生時,一定要使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切勿動不動就責罵學生,要和學生講道理多溝通,用一顆寬容大度的心對待學生,要學會理解他們,有一個老師應具備的道德與責任。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為這樣的好老師!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2017年法國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範文

摒棄名利,金錢,權利等身外之物,這些世俗的符號會變成我們享受生活的桎梏。我們需要一種豁然的心態來看清未來與真諦。

片中憨厚善良的音樂老師克萊門特固然拮据,然而他卻收穫了人性的褒獎——孩子們的尊敬與愛戴。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法國的他無奈因命運退避到一間男子寄宿學校,成為一名助理教師。生活像是乾枯的木葉,毫無生機。我不得不承認,克萊門特的出現是一束暖黃的光,投射在人們所謂的“水池底部”——一所充滿問題少年的學校。我們的馬修老師沒有放任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捧給這裏的少年一份光明。不同於校長的殘暴高壓,他試圖用音樂感化孩子,耐心將他們分成不同聲部,教他們音調,歌唱,驅趕走所有人內心的灰暗,他洞開了自己的心靈之門,他指給孩子們看,其實世界真的很美好。

劇照上的放牛班儼然是其樂融融的一大家子。照片上每一個人的臉孔都笑容甜美,馬修老師是矮小的法國男人,微微謝頂,他站在孩子們旁邊,微微勾起嘴角。我突然有種想哭的衝動,我驚異於人性的美好,一個人的拯救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得以聽見放牛班仿若天籟的童聲,是因為馬修所綻放的光芒,黑暗之光,毫不吝嗇自己的熱度與光亮。

影片中的標誌性聲音是童聲合唱,有着聖歌般細膩與洗禮過後的光華,愛音樂的話,相信你不會錯過這童聲。

放牛班的春天在片子結尾姍姍來遲,但我們在影片中途就已經呼吸到了暖意,頑劣的學生開始唱歌,古板校長不再可怕,童心開始綻放光芒,少年開始直視這個世界。生活將會很美好,孩子們將來會變成工程師,音樂家,老師。他們將會散佈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活得精彩。生活將是一盒甜美的巧克力豆。我們也已感受到了,永遠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因為,一個生命的存在便是最大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1ek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