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

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

樑衡著的《數理化通俗演義》,以章回小説的體裁,栩栩如生的事例,深入淺出的語言,旁徵博引的敍述,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科學發展的歷史。看完之後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與鼓舞。

這部書融知識,人物,故事,方法於一體,雖然所涉人物所生時代與國籍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故事相通,留給我們的啟迪也異曲同工。

一、敢於質疑

本書以屈原的《天問》開篇,其實是在告訴人們,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始於疑問。哥白尼對托勒密的地心説產生懷疑,才有了太陽是宇宙中心的理論。布魯若進一步研究發現了行星三定律,得出了宇宙是無邊無際的結論。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落體運動的懷疑,發現了同一高度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的規律……就是這樣不斷地懷疑權威、挑戰權威,才有了人類對宇宙不斷的認識。

科學上一個個的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牛頓因蘋果落地產生疑問,發現了萬有引力。可以説疑問是探索之源,發現之本。因此宋代的理學家朱熹説:"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由此可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

二、善於實踐

每一個偉大的發現與創造都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都是在不斷的觀察與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阿基米德不斷實踐發現了浮力,祖沖之日復一日的計算,得出了最新的圓周率。

實踐出真知。因此,近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要知行合一,偉大領袖毛澤東也説,教育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鑑於實踐的重要性,中國最新一輪課程改革增加了綜合實踐課程,並且將其列為國家課程之一的必修課。可是這門課程並沒有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可有可無,應付了事。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綜合實踐是我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重要課程,我們不但要把它上好,還要把它與語文、數學等其他課程結合起來,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轉化成生產力,才能發揮知識應有的作用。

三、不怕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縱觀古今中外科學巨人都是經歷無數次失敗而走向成功的。

愛迪生髮明電燈,實驗了所有材料後,才知道鎢絲最可行。( )瓦特發明蒸汽機也經歷過無數次實驗,就要放棄的時候,是他妻子的鼓勵,才促使他堅持下來。居里夫人經過三年零九個月的艱苦勞動才從成噸的瀝青中提煉出0. 克氯化雷…世界上沒哪一個成功是輕而易舉的.。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要不怕失敗。

四、勇於奉獻

人要幹成一項事業必須要有點精神。這精神就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吃苦耐勞,勇於獻身的品質。

哥白尼終身觀天,風霜不避。法拉第寄人籬下,忍辱求知。達爾文環球五年,出生入死。居里夫人為提煉雷,不怕酸鹼燒手,不怕濃煙嗆鼻。…為了專心搞科學研究,牛頓,諾貝爾等科學家終身未娶。

每一個新的發現、發明都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必然受到舊勢力的反對與阻撓,有的科學家為此獻出了生命

希帕索斯證明了無理數的存在被扔進了海里。

布魯諾為捍衞哥白尼的日心學,被羅馬教皇釘在十字架上活活燒死。

倫琴與居里夫人因長期接觸放射素而過早離開人世。

……

科學需要奉獻,科學需要付出。

如果一遇到阻力就停止,遇到困難就放棄,那麼,終將是一事無成。

科學就因為有無數的勇士前仆後繼才使人類社會由愚鈍走向了文明,由落後走向了發達。

因此,我們要將這些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用科學的思想武裝他們的頭腦,用科學的方法指導他們的行動,喚醒他們科學意識,激發他們創新與創造的潛能,以不屈不撓、吃苦耐勞的精神,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的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p3e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