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關於國學作文彙總10篇

關於國學作文彙總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作文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國學作文彙總10篇
國學作文 篇1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學珍寶,在這些少年眼中,就是一幅幅淡逸勁爽、濃墨重彩的水墨畫,他們提起厚重的毛筆,瀟灑落下,畫出屬於他們的那片浩瀚的詩詞天空!

記得小時候,背古詩是我最頭疼的一件事,曾不止一次的想過:古人為何要做那麼多佶屈聱牙的詩詞呢?直到今天,當我有幸看了《國學小名士》,看到和我年齡相仿的學生們行雲流水般順利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我才真正認識到詩詞的重要性,那一刻,我早已跟着他們暢遊在詩詞的海洋中了。探索着那片藏有無數寶藏的“詩詞海洋”,我的心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靜和快樂!

他們口中一句句自由灑脱的詩句,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精神瑰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物質文化,是引領我們前行的啟明燈。人們常説“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修養,無需外在的刻意表現,而是發自內心的恬淡。詩詞讓我們學會安靜,學會欣賞,學會淡泊名利,像陶淵明無拘無束的《歸園田居》,像李白豪情萬丈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像李清照舒適愜意的《如夢令》。

詩詞需要極高的文學修養,幾句短小精悍的詩句,竟將“遷客騷人”們無盡的愁思、豪爽、恬淡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不禁為他們暗暗擔心或陪他們一起煮酒論英雄。

我的作文一直沒有什麼優美的句子,想來定是因為詩詞的積累量不夠,看待問題沒有詩人們那樣開闊的心胸。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復旦附中16歲的美少女武亦姝,前幾日在網上看到她八年級寫的作文,真是妙哉!優美詞句為這篇本就是佳作的作文畫上了“點睛”的一筆,濃濃的古風撲面而來,難怪她看着那麼清秀,像古代穿越來的女子,定是古詩將她修飾的如同一株仙草!

古詩還藴含着豐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多少人脱口而出的句子,可就是這簡單的幾句話,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現在的我們正值花季,正是該奮鬥的時候,別在該努力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因為你今天偷的懶會成為日後打自己臉的巴掌,年輕就是要拼!

隨着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已漸漸代替人們的生活,遇到生字,我們不再翻閲字典,而是百度查詢;遇到文言,我們不再翻閲相關資料,而是將一切都交給了網絡。古詩詞難道真的要漸漸被人們遺忘了嗎?老祖宗智慧的結晶難道真的要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嗎?不,絕不!

看完《國學小名士》,我對古詩產生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正是因為有這些青少年,古詩才得以傳承,我們也要做他們中的一員,將古詩詞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愛上古詩詞!

同學們,讓我們朝着那片詩詞的海洋奮力游去吧!

國學作文 篇2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裏流傳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們一再討論——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裏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請教他:“為什麼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卻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着反問道:“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瞭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學術連在一起的。他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被稱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華髮生了一件對中國學術影響深遠的大事: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説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説是梁啟超提名的,據説梁啟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説,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啟超説:“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梁啟超還説:“這樣的人如果不請回來就被外國的大學請去了。”清華的校長最終怎麼做出決定的,無從考證。但事實是,遠在德國遊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剛剛年滿36歲。

一年後,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裏。他很幽默。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的讀書顧問,於是陳寅恪就給學生們送了一副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令師生們驚歎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他在課餘分析各國文字的演變,竟把葡萄酒原產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給學生講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課時,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時,馮友蘭先生是大學者,名氣比陳寅恪響亮得多,但馮友蘭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這連當時的學生們都能感覺到。

當年的華北學術界分成兩派,一派是本國培養的學者,另一派是有留學經歷的。本土派認為,洋派不懂國情,你的學問再高,也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中國問題。留洋派就覺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狹,不掌握現代化的工具,因而兩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界堪稱傳奇。

遊學海外13年帶回的卻是東方學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閉塞之地,在洋務運動中卻突然開風氣之先,興學、辦報、開礦、建工廠,這得益於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陳寶箴有個助手,也就是他的兒子陳三立,父子倆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朝廷革職,“永不敍用”,原因是他們在湖南率先變法。

陳寅恪就是這陳家的第三代。這一年他9歲。家國大難之後,陳寶箴攜家帶口回了江西老家,陳三立索性專注於詩歌創作,“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顯赫門庭,走向了與傳統仕宦截然不同的結局。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聞強記,打下堅實舊學基礎的陳寅恪,因此並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後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陳寅恪成績優秀,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後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他帶着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父親陳三立趕到上海,送別陳寅恪。他把父輩兩代人變法圖強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為榮,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揹負着家、國的使命。他輾轉游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後又去法國、美國,最後再回到德國。他學物理、數學,也讀《資本論》。13年裏,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在德國讀書,都沒有要學分。人家上課他跑去聽,聽了做筆記,他自己註冊的是印度學系,他就在那兒自己讀書,沒事去聽課,完全是一種文人求學,有點點像中國傳統的遊學。陳寅恪説:“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不求博士文憑的陳寅恪,卻形成了自己寬闊的學術視野。

陳寅恪發現,在世界學術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地位低下的現實完全相反,跟國內批判傳統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樣。他後來明確主張中國學術應“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説,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就是以這樣一種感受作為基礎的。

開闢國學研究新領域

陳寅恪有着深厚的國學根底,也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但他從不滿足,僅梵文一項,就先後學了10年。當時中國學術正處在逐漸走向國際學界這樣一個轉軌的時候,在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持下,陳寅恪為中國學術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

1932年夏,清華大學中文系招收新生。陳寅恪應系主任之邀出考題。不料他出的題目非常簡單。考題除了一篇命題作文,最奇怪的是隻要求考生對個對子,而對子的上聯,又僅有三個字:“孫行者”。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祖沖之”。一個名叫周祖謨的考生,給“孫行者”對出的下聯是“胡適之”,用的是當時最時髦的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陳寅恪的預料。

用“對對子”這樣的文字遊戲,來作為堂堂清華大學的招生試題,當時很多人還是難以理解,也有人誤以為這是以舊學的看家本領向新文化挑戰。其實,陳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當時很多學者都並不清楚真正的中國語文的特色在什麼地方,陳寅恪覺得用對對子這個方法,其實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中國傳統語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歐語系的區別在哪裏。陳寅恪關注的是漢語的文化特徵和世界地位,對民族傳統語文充滿自信。

每逢上課,陳寅恪總是抱着很多書,吃力地走進教室。他講授佛經文學、禪宗文學的時候,一定是用黃布包着書來的;而講其他的課程,他帶來的書則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講課旁徵博引,只要是從國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成了後來的大家。其中有語言學家王力、敦煌學家姜亮夫、歷史學家謝國楨、考古學家徐中舒、文獻學家蔣天樞等等。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峯

就在這個時候,陳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學界通稱的“中古史”。這是陳寅恪第一次學術轉向,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與抗戰有關。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22天,日軍逼近清華園車站,北平即將不保。父親陳三立這時已85歲了,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軍抗戰時,夢裏狂呼“殺日本人”的老人開始絕食了。五天後,陳三立死了。

為父親守靈的那些晚上,陳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發。這時,陳寅恪由於高度近視,又用眼過度,右眼視網膜剝離,已經看不清東西了。醫生告訴他需要手術,但做了手術就需要相當時間的休養。陳寅恪最終選擇了不做手術,就是説,為了離開淪陷區,他放棄了復明的希望。

陳寅恪做學問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書上隨讀隨記,也就是古人説的“眉批”,眉批上寫滿了他的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研究的基礎。北平淪陷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但趕到長沙,還沒等到這些藏書,便又匆匆隨清華大學南遷雲南。可是當書到長沙,竟悉數被焚燬在戰爭的大火中。書燒燬了,而他隨身帶着的常用的、備用的書,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盜走了。這意味着,他以後的學術研究,將主要依靠他積攢的記憶了。“家亡國破此身留,客館春寒卻似秋。”就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撰述了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這是兩本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著作。陳寅恪寫書的種種細節,至今仍被後世記憶着。在四川李莊的時候,鄧廣銘先生住在陳寅恪的樓底下,傅斯年對他説,陳先生如果有什麼事一跺地板,你就馬上跑上去。有一次鄧廣銘跑上去,看見陳先生躺在牀上呻吟,説我要快死了,我這個身體快不行了,我堅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説,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

牛津大學1939年曾正式聘請陳寅恪擔任該校漢學教授,並於此後數年一直虛席以待。因為他們認為,陳先生是當時“最優秀的中國學者”。

國學作文 篇3

現在的人們對國學是十分厭煩的,因為他們對白話文接觸的時間長了,漸漸認可了白話文。並且他們認為國學畢竟是文言文,文言文雖然比白話文簡煉,但它始終沒有白話文那麼通俗易懂。

也許是我的媽媽在懷我的時候胎教用的是《論語》,所以我對國學乃至古文都不厭煩,反而對其情有獨鍾。

我認為學國學應該由淺入深,學習時從胎教開始,胎教可以讀《三字經》,到孩子長大一些後,一字一句地教他讀《三字經》,熟讀成誦。

孩子長到八歲時可以讓孩子慢慢地先認識、熟悉一下《論語》,到孩子十歲時可以讓他獨自閲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向家長請教,當他們草草看完一遍時,家長再把一些句子裏的重要字、詞解釋給他們聽,並把一些至理名言的意思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背誦。

當孩子到了十二歲時讓他們再次閲讀《論語》,讓他結合書下注釋更深一層地去理解書中的一些道理,去領略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思想———————“仁”和“禮”,學習他們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懂得如何去分辨人世間的真、善、美、假、惡、醜,把從《論語》讀完再去讀其它的書。

學好國學可以為國學栽培出許多棟樑之材,更好地治理國家,使人民變得更文雅了,從而使社會更為安定,使國家理為富強。

正如《論語》中有一句是“子曰‘質性文明野,文勝質明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內外兼修。假如一個人學問很好,卻拙於言詞,不會表達;或者説品德很好,卻儀容不整,不夠雅觀,給人呆板、粗野的印象,這就是“質勝文”。反過來,假如一個人的言詞非常流利,卻沒有內容;或者説相貌堂堂,威儀過人,卻品德低下,給人浮誇、虛假的印象,這就是“文勝質”。所以説“質勝文”或“文勝質”、都有所缺憾,因此我們要表裏如一,成為真正的君子。

我們應當多學國學,這樣會使我們受益匪淺,提升自身價值,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國學作文 篇4

爸爸和媽媽都是老師,他們很喜歡讀書。受到父母的影響,我也喜歡上了讀書。

上三年級後,《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課餘時間,我便取出《國學經典誦讀》來看。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便藉助書上的插圖和註釋理解書中的文句。《國學經典誦讀》中的“滿招損,謙受益”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句話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虛並時時感到自己的不足,能因此而得益。”這句話讓我明白並改正了自己的不足。

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我對班裏的同學誇下海口:“學數學對我來説是小菜一碟。”於是我不再認真學習。當第一單元數學檢測成績出來後,我傻眼了,班裏好多數學考到了95分以上,而我只得了83分。這一切都怪我太驕傲了!

從那以後,我開始認真聽講、認真做題了,我的成績提高了一大截。我自己知道讓我學習態度發生改變的是“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虛的道理。

現在,《國學經典誦讀》已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在和《國學經典誦讀》相處的日子裏,我的知識面漸漸拓寬了,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後,我會更加用心領悟《國學經典誦讀》中詞句的內涵,讓《國學經典誦讀》伴我成長。

國學作文 篇5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是人們智慧的結晶,而國學經典更是漢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前不久,我觀看了《國學小名士》電視大賽這一節目之後,就像推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讓我穿越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中。

人人都皆知,百善孝為先。在國學經典《孝經》中的一句話使我深深的領悟了這個道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體現出對父母對的愛。我們應該每週為父母洗一次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國學經典》我們必須牢記的國學文化,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在享用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可是我們呢?每天都在浪費時間,不學無術,每天昏昏的度日,所以我覺得非常慚愧——對不起老師和父母。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心備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以後我要多看書,多讀報,來豐富我的知識。

《國學小名仕》這一節目讓我認識到了國學經典的重要性。同學們,中國國學經典博大精深,一定要好好認識一下,好好來學習一下國學經典。

國學作文 篇6

藍天下,迎着初升的晨曦,我們舉行這莊嚴而又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我們眺望着國旗冉冉升起,耳畔迴盪着氣壯山河的國歌,我們為這一莊嚴的隊禮而自豪,我們因肅然於國旗前而激動。

在和煦的晨光裏,當五星紅旗在空中高高飄揚的時候。國旗就像母親微笑着張開雙臂。此刻,我們就像依偎在母親温暖的懷抱裏,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和幸福。在這雄壯的國歌中,國旗,你總在程中校園高高揚起……我們是新世紀的驕子,浴血奮戰、硝煙瀰漫的戰火已離我們久遠;歷史的恩怨,國危的呼號也融進了歷史。但是,國旗,這新中國的象徵;國歌,這一中國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時空,延續着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凝聚着新中國的豪情壯志,昭日月,耀千秋。國旗的光輝伴隨着我的成長,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國歌的旋律激勵我們繼承先輩的偉大事業,不懈奮鬥。

同學們在過去的20xx年裏這不尋常的一年裏.無論是年初的抗擊冰雪災害中,還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無論是在北京奧運會上,還是在神舟七號遨遊的太空中.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裏,寫進了共和國的歷史畫卷.當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股熱血在湧動,這就是國旗的力量她是中華民族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再過幾個月,我們將迎來祖國的60週年華誕.在這舉國歡騰,民心抗奮好日子裏,全體中華兒女結集在五星紅旗下,風雨兼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勇往直前.我們也深深的感受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沉着,統攬全局,架奴各種困難和複雜的局面,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同學們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曆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鋭意進取,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同學們我們的青春是熾烈的,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我們的決心是堅定的,我們的口號是響亮的,我們的步伐是堅實的。讓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建設我們的祖國吧。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為創造祖國的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永遠銘記這口號:祖國,我為你驕傲!

最後祝願我們程中大學聯考,會考取得優越的成績!

國學作文 篇7

國學以行孝道為主,其有關書籍,以孝經為中心。

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敢損傷,這句是孝經中的一段。 譯解是:自己的皮膚,骨肉是父母給的不敢去損傷。所以父母是我最親的人,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的父母。父母向來是關心我們的,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光陰。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但是父母打我們,請不要記仇,打我們是關愛我們,還是教育我們。 “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孝”是縱即逝的眷戀,所以趕快你的父母盡一傷孝心吧!也許只是含着體温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 比如動畫片的關於孝心的話就有許多。沉香救母也是一篇關於孝心的,還有二郎神劈山救母。這都是以孝為中心的,還有各種各樣的書都是關於孝心。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度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 ,相信水的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國學作文 篇8

大家好,我叫周怡臻,來自大馬路國小一年級一班。在校園吉尼斯達人秀中我成功申報了“國學小達人”。我的媽媽是“國學粉”,從我的名字裏大家就能看出媽媽對我的希望。“怡,和也;臻,達到美好的程度”。媽媽説希望我可以像國學中倡導的“中庸”文化一樣,始終保持温和、美好的性格。從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開始接觸,到唐詩宋詞、道德經、黃帝內經、聲律啟蒙……國學經典讓我着迷。

曾多次參加國學班學習,記憶最深的是:剛滿六歲的時候媽媽送我參加了“明德私塾20天國學班”,當時我是班裏年齡最小的一個,但是《周易》裏説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不可以因為自己年齡小就不求進步,從小就養成懶惰的性格。當時看到身邊十幾歲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都那麼的優秀,我在心裏暗自對自己説:“周怡臻,你要堅持,做一個最棒的孩子。”在國學班裏,老師們教我們做到了例行弟子規,不僅僅會背誦,更要踐行。我們到孔子廟祭拜了古聖先賢,學會了敬畏。我參加了120分鐘的勇往直前突破,咬牙堅持,獲得了“最佳突破獎”。

從國學中,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愛、責任、付出、團隊協作。國學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一顆閃亮的種子,它讓我開始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性。“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少年雄於歐洲則國雄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今後我將繼續學習國學,用我的行動去弘揚國學精神。我們要牢記孔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亂丟果皮紙屑,不説髒話,不破壞公共設施,共同為我們的家園創建文明城市添磚加瓦。

國學作文 篇9

我們知道,國學裏面有着中國璀璨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學習,那麼同學們最喜歡的國學是什麼呢?

我喜歡的有《論語》,因為論語裏邊有孔子的一些講座,他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記得其中有一篇《學而》,這一篇主要寫的是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了嚴於律己,仁愛他人。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種踏實態度與質樸的精神長期影響着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的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我還喜歡的一本書是《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已到手,我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這本書收錄的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代表篇章,他們分別從讀書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朋友交往的方法、做人的骨氣、求學的志向,愛國的情感等方面對少年朋友做了具體而細緻的指導,旨在把同學們培養成為有禮貌,講道理,品行端,情操美、志氣高、眼界闊、心胸廣的一代新人,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真正做到古為今用,而且所選文章都是剔除了封建思想糟粕的精品,節節語言精妙,手法獨特,富有哲思,啟人心智,相信還會對提升同學們的文學修養與氣質內涵大為有益。

這兩本書,旨在使我們能夠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怎麼做的道理。這就是我喜歡的兩本書,我從中還學到了許多知識。

國學作文 篇10

一説國學,我就想起上幼兒園時學的《三字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小朋友們都聲嘶力竭的跟着老師朗讀,我也大聲的讀着,當然卻不知所云,直到現在,才理解了其中所藴含的意味深長的道理,也理解了國學的魅力所在。

“入則孝”講的就是親情,“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告訴我們要認真聽取父母在教誨,“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告訴人我們要善待、照顧父母。儘管現在家裏有暖氣空調,不需要我們扇扇子暖被窩,但我們也應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去真心的愛我們的父母。

關於學習,孔子也告訴我們“温故而知新”這個最好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能弄虛作假,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而且要做到學了新知識不忘舊知識,要不斷複習鞏固。

助人為樂、尊師愛教、愛護公物、勤儉節約都是好的優良品德。作為我們新時代的國小生更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身邊的一些所謂“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在《三字經》和《弟子規》已成為我成長路上的嚮導,是我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就像一位嚴肅的啟蒙老師,教給我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不斷修正我的壞習慣,伴我成長。

專家點評:

本篇議論文圍繞“國學伴我成長”進行了論述,運用《三字經》引入論題,通過一系列豐富的道理論證進行了富有説服力的闡述。語言流暢而極有感染力,內涵深刻,發人深省。

標籤: 國學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m6v3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