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

摘要:職業院校擔任語文教師已經有四年了,四年來在老教師的幫助與指導、同事們的鼓勵與肯定下,讓我在教學方面有所進步,從一個戰戰兢兢初出校門不自信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幾次“優質課”的競賽,讓我在教學中找到自身的不足。為了有效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探索職業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真正領會新課改精神,因此我根據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學經驗和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來對職業教育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幾點反思。

關鍵詞:職業教育;語文課堂;課堂教學;思考

20xx年至今,擔任職業學院的語文教師已有四年多的時間了,在這四年當中,組裏的老教師對我的教學能力的提高給予了幫助與鼓勵,我更充分地認識到所取得的成績已成為過去,它不是我從事教育教學生涯的終點,而是我向更高領域進軍的起點,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努力探索,積極向其他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現將職業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資,得到學生的認可:

師生之間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師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關鍵是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生,由愛產生的積極情感能轉換成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學生有效的學習。一位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教師必定為學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師的學生也會順應教師的期望,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

職業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不是太高,孩子們是因為無知而顯得世故,因為幼稚而常常出現空虛無聊的言行舉止,因為常常被稱為“差生”而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節課時,就要做好情感投資,要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偏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偏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鼓勵學生,要讓這些孩子知道學語文的重要性,對學好語文充滿信心,讓他們認為語文課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課,學生們只有認可你,語文課才會好上。

二、教學要有激情:

贊科夫曾經指出:“教師本身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如果按照教學法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乾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麼效果的。”所以説,教學激情絕不是一種激動而短促的情緒狀態,也絕不是做作的虛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讓學生動心、入神。有了教師的教學激情,才會有學生們的接收熱情,才會有課堂上師生雙方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的教學氣氛。

每次,遇到語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時,要把自己作為一塊煤,投入爐火,燃燒得通紅,率先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再將放射出來的火光與熱量傳遞給學生。這樣,才會覺得上課本身即為一種享受,而學生在這種感染力下,自然也會學得興趣盎然。

當然,有激情並不等於音量大、音調高。在這方面,我也曾經忽略過。一次,有個坐在第一排的同學給我提了個意見,説:“老師你講課的聲音太響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還沒引起重視,只是以後排的同學不一定聽得清為由敷衍了過去。後來我發現,整堂課都用這麼高的音量和音調講課,會使教師和學生都容易疲勞。這時,我恍然大悟,以後上課雖然音量未改,但卻儘量調低音調,使自己的聲音更富於感染力、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重點難點要突出:

剛當老師時,講課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識點講遍,面面俱到,沒有重難點,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學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手足無措……在第一次講公開課時同樣也犯這個錯誤,怕四十五分鐘講不滿,把內容準備得很多,所以講課時就只能不停地説,語速較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時間就少,學生思考的時間更少;經過老教師的指導明白了講課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要有代表性,這樣課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講透你所準備的問題,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就會充裕了。

四、讓課堂活起來:

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們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顯枯燥,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濃,在上課的時候就想辦法怎樣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給學生:

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給學生意味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的説、勇敢的問、積極的想、大膽的做。我們總是習慣於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樣”,很少甚至從沒想過學生是怎麼理解的,於是一堂課下來,抱怨口乾舌燥者遠甚心情舒暢者。課堂興趣沒了,教學張力沒了,學生興致沒了,為何不讓學生自己説説呢,如學習《項鍊》,讓他們談談對人物的看法,讓他們設想一下項鍊沒丟會怎樣;讀《故都的秋》讓他們説説景物特徵,説説作品意境,説説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識的遷移:

語文課要上得活,從教學內容看,還要注重知識的遷移。

而自己上課時,往往在教知識時只侷限於一篇課文,不善於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以致學生不能舉一反三,這是課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聽我們組長林紅衞老師的課時,林老師講的是《琵琶行》,她在講此課前複習了一下詩歌的發展史,在複習到現代詩時,提到了上冊語文書中的課文《爐中煤》,這首詩選自詩集《女神》,而此詩集是古體詩和現代詩的分水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詩集。林老師在教學中,儘量發揮了語文教材內容豐富的優勢,前後聯繫,新舊對照,使豐富的內容條理化。聽完林老師的課,我明白了講授新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到新課中去,重視知識遷移,以此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很好地發揮出來。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必然是生氣勃勃的。

七、寓教於美,展現人文:

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不是憑藉簡單直白的道德説教文字承載的,而是藉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於一爐的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了美,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就將是一張失血的臉,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去體驗美、發現美、頌揚美、創造美,讓整個語文課堂煥發美的風采。

總之,我們職業學院的語文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不斷探索職業學院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才能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薰陶,從而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

語文課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努力營造輕鬆、民主、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恰當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智慧的靈光在互動中閃爍,真誠尊重學生的發現,巧妙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台,讓和諧的音符奏響語文課堂,進而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齊欣著《名師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榮生、張孔儀《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20xx年第3期。

3、葉存興、徐書生著《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黃秀蘭。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xx年13期。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2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無論我們面對怎樣的學生,都應把“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導的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確立“學生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的思想。這就是“生本教育”的價值所在。一年來,我結合“生本教育”理念,在語文課堂中不斷地實踐。以下是我在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1、要創設交流情境,變“個體學習”為“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

生本教育從角色定位看,教師是導演,是學生的輔助;學生是演員,是學習的主角。語文學習重在體驗感悟,必須有聽、説、讀、寫、思、做的親身經歷,別人替代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們的羣體上。我們應當鼓勵同學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獲取知識。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於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於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多種形式的交流情境,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2、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樹立“大語文”的理念

我不斷引導學生: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時時處處都存在與語文相關的知識,要樹立“大語文”的理念。如:學校、商店、廣告、商標等上的圖文都成了學生們學習的不盡資源;電視中的評論性節目、新聞報道、健康的歌曲、報刊雜誌上的文章等一併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好素材。學生不僅學到了活生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開闊了視野,為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大多數學生都願意在閲讀中去體會獲得知識的成功與喜悦,都能主動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認真閲讀。

3、要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和諧、輕鬆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把可以交付的學習任務託付給學生,極大地信任學生,教師大膽放開手,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了壓抑。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教師就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要做到整體閲讀,整體感悟,啟發聯想,以讀引讀,以一篇課內的課文帶動多篇課外相關文章的閲讀。語言的感知、理解、積累和運用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核心,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所以,利用教材,藉助課堂教學,我向學生提出了“讀、思、悟、練”四步驟的學習方法。

讀,就是通讀全文,熟讀課文,讀透課文。自己利用工具書、資料書、電腦網絡等手段解決預習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

思,就是想一想你讀了該文有何啟發?在該文中有沒有你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地方?你是否有想修改的詞、句及修改的理由?在教學中,就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提問,敢於挑戰權威,創新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只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才有創新可言。

悟,就是通過多次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以及聽取大家商討的意見,能悟出你剛才所思考的問題嗎?不明白的,課後還要採取多種形式的方法解決。比如,上網查找、翻閲資料書查找或請教老師同學等。

練,就是讓學生們根據文章的內容,寫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可以將自己的心得感受在學習小組中交流,也可在全班同學中交流,還可以單獨與自己的同桌、老師、家長交流。讓他們在交流中不斷進步,我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時這樣做,課前預習時這樣做,課外閲讀時也要求這樣做。

經過訓練,多數同學已經養成了愛思考、敢於質疑的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無論老師或學生讀了課文或課外閲讀材料或學生習作等,師生間、生生間都會展開多種形式的討論與辯論。多數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生相互討論解答的。

實際上,“生本教育”理念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致的。在研究、總結和深刻反思中,我認識到教師必須追求教學本身價值,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整個人生髮展,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機統一起來;把學生推向前台,以學生為本位,“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

總之,教師在教學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整個過程都關注學生,貼近學生,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發展,才得以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一道參與、感動和快樂,“體驗並快樂着”。所以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 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的“生本教育”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3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説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説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我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樣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一樣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説其實不能説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説這説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我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盼,期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説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我喜歡的文章説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我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説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我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必須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麼不能夠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説,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説讓他們閲讀,看書,其實在國小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超多閲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到達多少教學目標?個性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透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能夠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潛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務必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到達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但是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光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齊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光卻到了……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在教學本課時,我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環節:

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模仿自然界風、雨、雷的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樣的導入是為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閲讀期待。

字詞教學:

針對本課生字較少,我對字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好文中較難的四個句子,但是我對四個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讀出“拔腿就跑”的感覺來,第二句讓學生讀準“呀、啊、哇”三個較難讀的語氣詞。第三句則是讀準兒話音“大夥兒”。最後一句要求根據標點讀好停頓。四個不同的句子,四個不同的讀書要求,紮實地完成字詞教學,為課文的讀文做好鋪墊。

精讀文本環節:

1. 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交流: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怎麼説的?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兔子、小猴兒,大夥兒説的話要讀出驚慌緊張的樣子。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2. 角色演評,滲透德育。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在學生朗讀動物們的喊叫之後,我安排了一個角色表演,目的是讓學生對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結束之後老師馬上進行現場採訪,問小動物們:為什麼逃跑?咕咚是什麼?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動物的盲目、可笑。

3. 抓住重點字,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感悟、表演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動物的可笑。抓住“攔、問”兩個字體會野牛的鎮定自若。同時通過重點字的對比引申到對動物們表現的進行對比。

練習説話、昇華內容環節:

本文的內容是較為簡單的,但是他所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學生笑過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説説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類似這樣的事情。通過説來訓練語言的水平同時挖掘課文的深層道理。

在今天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較為到位,把動物們的慌張、尖叫很好的感悟出來了,但是對於文中的深層含義:“遇事學會動腦不要盲目跟從”這一道理沒有很好的理解。以至於在最後的説話練習中學生不知所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用心。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5

一、穿越時空的角色體驗,彰顯出展示的創造魅力。

傳統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於知識和能力“由外而內”對文本內容進行條分縷析的解剖、解讀,使學生與文本間總隔着一條淺淺的“河”。而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中的人物,讓他們帶着情感去演繹文本時,他們就會藉助於形象,調動自身的理解、情感,結合情緒體驗“由內而外”對文本內容進行有聲有色的表現和表達。案例中,學生化身為赫耳墨斯,從自己經驗出發,伴隨着學習的思考,解釋了“自己”來到人間的原因。作為演員,他們並非“逢場作戲”,搶台詞,爭鏡頭,而是深入地解讀了赫耳墨斯的性格,以“我”情體人情,以“我”感促反思。同時,在同伴面前的個性展示,也讓他們處於創造的愉快、探索的熱情之中,由過去對文本的被動解讀轉為主動的探究。

讓學生穿越時空,化身為文本中的人物,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精彩表演時,學生會像演員一樣創造角色,挖掘文本中的“潛台詞”,生動地再塑形象。文本內容不再是古板僵硬、毫無動人之處的“木乃伊”,而是脈脈含情、充盈着誘人魅力的“維納斯”。

二、訪談形式將教師、學生、文本置於同一個平台,營造出課堂展示的和諧氛圍。

訪談類節目是以主持人為主導,以嘉賓為主體,圍繞一定主題而展開的對話欄目。採用訪談的形式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間可以展開平等的思維對話,實現高效解讀文本的目的。

當學生以主持人的身份拋出問題——“您為什麼要化做凡人來到人間?”“您當時是怎麼想的?”“您能説出此刻您的心情嗎?”……這些問題從“我”出發發問,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閲讀、聯繫生活經驗解讀文本的積極性。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6

人們總是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面對學生,要想雕琢出潔淨、高尚的靈魂,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予人性的關懷,作為教師,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學工作中,我感慨頗多,茲述於此,敬獻給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學中,置換角色,強化自信

我在教學中無意間提到魏書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説魏老師讓學生自己上課,自己命題,沒想到283班的同學反映很熱烈,紛紛表示歡迎,願意嘗試。我意識到這是強化學生自信心的一個極好的機會,欣然同意。

同學們推薦語文課代表肖文燁做小老師上課。11月14日早自習,我把課件給肖文燁看了,告訴他重點難點,教他進行電腦操作,具體細節都留給他自己設想。第一節課,肖文燁上《別了,不列顛尼亞》,上了20分鐘。

在肖文燁上課期間,我和同學們都稱之為“肖老師”,而且一有疑問馬上就提出來,課堂氣氛似乎比往日還要熱烈些,我很欣慰,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的嘗試,學習上又積極主動。

肖文燁作為學生來上課,當然還存在種種不足,但他上課始終面帶微笑,當他發現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後面同學講小話時,他則義正詞嚴的批評他:“易丹波同學,你在幹什麼?!”我很欣慰,肖文燁的微笑和魄力實在難能可貴,他所具備的這兩種素養,一定可以促成他將來的成功。

肖文燁上完課以後,我對他勇於嘗試,挑戰自我的精神給予了極大的讚許。我當場獎勵他四顆怡口蓮糖果,肖文燁當場剝了一顆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內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學們也高度讚揚了他的勇氣,給他以熱烈的掌聲。還有好多人躍躍欲試,希望這樣的活動每個月搞一次,給更多同學以機會。

當天晚上,肖丹霞同學要求下個月也給她一個機會,讓她來上一節課。我對她這種見賢思齊的精神表示嘉許,欣然應允。

我又趁熱打鐵,在11月15日要求同學們再次置換角色,做一做命題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會考試試題。同學們共同推舉了肖文燁和肖丹霞作為男女生代表,兩天後,他們倆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試題。別説,還真有許多和我出的題不謀而合。我推薦給同學們,在後面寫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請傳閲!”

因為我鼓勵同學們説:“不僅是語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題試一試。”後來鄧新桂同學又出了一些生物試題。

語文期會考試時,肖文燁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雖然不是特別高的成績,但是他們已經有了堅定的自信,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他們沮喪。

教學體驗:強化學生的自信心,當然還有很多方法,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置換角色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會繼續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發現需求,傳遞温暖

11月中旬,天氣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課,發現有些同學感冒了,穿卻穿得很單薄。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是月假時根本就沒有帶棉衣來。其實我已經幾次跟學生們説,沒有衣服穿的同學可以到我那裏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沒有人來。這一天可能是實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説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沒想到是兩位男生。

我把他們領回了家,給彭洲找了一件温綺的裏面有絨的夾克,給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線衣。他們是很嬌小的男生,我現在又長胖了,實在只能從舊衣服裏找到這麼兩件湊合一下。我們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談談心,他們覺得很温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們倆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裏,我也覺得很温暖。我想,曾經穿過一個女老師的衣服,將作為一種特別的記憶而長久的存留在他們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會考試之後,鄧久思到我家裏來找我談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電熱水包,説:“老師你也有這個啊!”我説:“是啊,是給我兒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熱。”他又問:“那怎麼沒看到你兒子?”我回答説:“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遲疑了一下,然後説:“老師,那就把這個借給我用一用吧。”我欣然應允了。

因為我覺得鄧久思是一個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數理化很好,但是語文和英語都不怎麼樣。我曾經批評他的字跡潦草,他虛心接受,現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閲期會考試的作文時,發現他在作文中寫到,他很感激語文老師肖老師對他的關懷,因為肖老師指出他的書寫問題,單獨教他寫作文,考前把基礎訓練借給他複習。我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這才知道那麼一些細小的事情,竟然給他帶來了許多温暖。考試之後,他又及時把基礎訓練還給了我。我覺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關懷。

充電之後,鄧久思拿着熱乎乎的熱水包走了,我覺得很温暖。

我的體驗:從生活上關心學生,也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作為科任老師,相對班主任來説,對學生可能沒有那麼瞭解,那就更加要細心,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個熱水包,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温暖一個靈魂,潔淨一個靈魂,何樂而不為?況且,在向他人傳遞温暖的同時,也温暖了自己,淨化了自己的靈魂,何樂而不為?

三、情感上,熱心溝通,創造和諧

在上完《小狗包弟》時,我曾佈置了一篇週記:

由人及己請問你曾經對動物或他人做過令你遺憾、自責、悔恨的事嗎?今天,讓我們向巴金先生學習,真誠地、勇敢地來説一説,寫一寫。

在批閲週記時,我發現肖文燁寫了一篇《友人鄧盧》,文章大意是説,鄧盧是他國中時的好友,曾經陪他度過很多美好的課餘時光,曾經給過他很多生活上的幫助。但是後來他們疏遠了。如今他很內疚,聽説鄧盧學習不是特別努力,他沒能幫助他,雖然兩個班教學樓相對,他卻沒有勇氣向鄧盧去表達自己的心聲。

鑑於肖文燁同學的內向,11月18日,我從278班上完課後,來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鄧盧,把《友人鄧盧》給他看了。鄧盧看完以後倒是沒有説什麼,只是説“謝謝老師”。我鼓勵他也可以主動找肖文燁聊聊。在場的其他同學覺得很感動,説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師,這麼有愛心,這麼細心。我笑一笑,我覺得很平常。

讓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鄧盧在期會考試的作文裏寫到了這件事。20日晚批閲作文時發現這樣一段:“前幾天我讀到一位老友寫給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説對我很愧疚,其實我沒做什麼,那都是小事,應該愧疚的是我,我沒有他那麼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奮……”我便知道是鄧盧寫的。我很激動。

不管肖文燁和鄧盧還能不能成為以前那樣的好朋友,我認為,至少他們關於《友人鄧盧》的記憶是美好的。

教學體驗:關懷學生的情感,作文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學生們在情感交流與溝通方面可能還有種種不足,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熱心一點,多做點什麼。我真沒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帶來這麼多反響。幫助同學們進行溝通,創造和諧的同學關係,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事情,我還會繼續努力。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從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給學生以人性的關懷,來温暖他們,來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來創造和諧的同學關係,如此,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要達到那種境界,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7

教育敍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敍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教育敍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

語文課上的問題主觀性都是比較強的,答案並非唯一。教師不能用參考書上的現成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而要鼓勵他們積極地獨立思考,要求他們不人云亦云,不唯書本、唯老師,敢於發表獨到的見解,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學生就能掙脱標準答案的束縛,展開想象的翅膀,閃現智慧的火花。只有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創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在一次詩詞賞析課上,同學們賞析柳宗元的《江雪》,一個同學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這麼寒冷的下雪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啊,不是在釣魚又是在幹什麼呢?教室內鴉雀無聲,學生開始了深思。一分鐘之後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老人感到十分孤獨,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有的説:“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萬里江山,粉粧玉砌,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雪景之美也。”還有的説:“這位老人看起來很清高。”詩人那種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跡不正隱含其中嗎?最後一個學生説:“他在釣一個春天。”是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經受重重打擊之後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來嗎?學生的詮釋獨具慧眼,精彩至極。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發現或設計的問題,其思維更具挑戰性,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位老師指導學生閲讀《皇帝的新裝》,有個學生説,這篇文章是安徒生靠想象來寫的,我也設計了一個問題來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創新能力。問題是:皇帝最後意識到自己受騙了,但出於皇帝的尊嚴,還不好承認。假如你是那位皇帝,你有什麼高明的辦法來治服騙子?(這只是一個假設,並不是這篇文章的繼續,學生討論交流)幾分鐘之後,有同學發言,我有一個辦法:先以賞賜這兩個騙子為由,把他們招進宮。然後宣讀聖旨:“皇帝為了答謝兩位織師,又特意請人設計了一套衣服,這件衣服也有一個特點,就是誠實的人穿上這種衣服用鑽刻刀在上面刻花,人就會有接受穴位按摩的感覺,特舒服。請馬上為兩位織師更衣。”兩個騙子穿上衣服在接受鑽刻刀刻花的過程中受盡折磨……還有同學説,我也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騙子招進宮後,皇帝以衣服輕飄為由,讓兩個騙子在衣服上鑲上寶玉,如果三柱香後鑲不上,就要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騙子自然被治服。同學們聽了這高明的辦法,立刻總結出了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牙還牙,以毒攻毒”的做法。在這裏學生的思維源於教材而不拘於教材,其創新性得以充分展示。

所以,要讓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發展,這就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確立“人人發展”的理念,培養“人人善問”的習慣,激發“人人求新”的慾望,提供“人人蔘與”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

反思:如果老師在學生求異思維過程中善於推波助瀾,往往能掀起辯論的高潮。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在辯論中才能不斷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所以教師要善於營造民主氣氛,寬鬆和諧的氛圍,創造討論爭辯的環境,鼓勵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及時提出,每個同學都是課堂的主人,對於同學的看法、課文劇的編排、老師的見解要敢於質疑,敢於挑戰,敢於否定,讓學生在質疑爭辯的過程中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8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年高一6班、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這學期的語文課的的教學任務是必修3和必修4的兩個模塊的內容。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學期初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層次,以及教材的編排,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並在落實中不斷調整完善,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下面對本學期的教學情況進行一次小結和反思,以促進今後的教學工作。

一、夯實基礎,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的能力。

高一階段對學生來説是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尤其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非常重要,這對將來的大學聯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從最基本的字詞句入手,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並將學習中遇到的已在國中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複習,然後聯繫所學到的新的內容,做到温故知新。由於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學習興趣淡薄,通過基礎知識的公固加強,誘發這部分學生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嚴格按照學校的總體教學要求和目標去組織教學,抓好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

學期初,總校和學部都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學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要求,這是教學工作的綱,貫徹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中。為了切實地提高語文課的效率和質量,從備課、上課、作業的佈置與批改,到課後輔導,考試等都嚴格認真地去按要求和標準去做,保證了教學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從教的方面給學生的學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三、嘗試“先學後教”的方法,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而“先學後教”就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發現問題,同學相互討論,問題明瞭,深入探究後,如果還有疑問,教師給予適時的點撥和講解,這樣就可以加深印象。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行評比,極大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大課容量,豐富活躍了語文課堂。

我校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上網查找和自己製作語文教學的音像資料和課件,使無聲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具體可感,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就先播放了電影《紅樓夢》的片段,營造出一種氛圍,然後再進入課文的學習,效果就好多了。許多課文的學習,我都播放配樂朗誦,給學生一定的薰陶和感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技巧。

五、以大學聯考為方向,強化大學聯考意識,明確奮鬥的目標。

高一的學生對大學聯考都比較陌生,為此,我就不斷的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講解有關大學聯考的各種信息,介紹大學聯考優秀生的經驗與學習方法,往屆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使學生及早的對大學聯考有所瞭解,明確大學聯考的題型,樹立大學聯考的意識,做好準備。

本學期所存在的問題:

一、作文訓練不繫統,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不大。

二、課外時間被大量擠佔,學生的閲讀空間越來越小,語文學習時間在後半期基本被剝奪。

三、學生的優劣分別開始拉大,語文學科發展不平衡的情況逐漸顯露。

四、語文課外閲讀的處理比較草率,沒有系統指導。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將不斷的完善。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

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0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説,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閲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閲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閲讀。閲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閲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閲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閲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閲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閲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閲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説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閲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閲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説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説真話,説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

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説《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閲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1

剛跟《山中訪友》過完招,接着便是更難上的《山雨》,這是散文家趙麗紅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仔細閲讀了課文,我發現這篇課文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量的使用破折號和省略號,大約有六處之多。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雖然常講,但沒有整理過,而且給我的感覺是邊講邊忘,學生並沒有掌握。

上這一課,我索性將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打在屏幕上,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揣摩用法。用法出自《國小語文教師實用辭典》

省略號:

1、引文省略;

2、列舉省略;

3、話沒有説完或語意未盡;

4、語意含蓄讓讀者想象;

5、表示聲音的斷續或延長。

破折號:表示語意的註釋、轉換、躍進、或語言的中斷聲音的延長。

大多數學生能夠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標點符號選擇正確的義項,但這一處略有爭議:先是聽見它的聲音,從很遠的山林裏傳來,從很高的山坡上傳來——

沙啦啦……沙啦啦……

這裏的破折號的用法眾説紛紜,我以為是躍進,但未敢貿然定論。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覺得在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的基礎上,重點處理以下三個句子就可以了:

1、象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的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2、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3、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三句話,勾勒出雨來的神奇,雨中的音韻美和色彩美,雨後清新的綠色,以及我對山雨的喜愛,大自然的讚美。且這三句話集中體現了課文的表達情感的手法:比喻,擬人,想象。抓住重點,問題便迎刃而解。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2

一年級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松鼠和松果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充分發展的空間。

特色一:動畫片的設置非常成功。不僅巧妙地導入了新課,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性趣,有了美好的情感體驗,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聲情並茂的動畫片,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特色二: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把教與學的主要活動放在“讀”上:初讀入情—讀中悟情—想中悟情。整個課堂書聲琅琅,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人文性、綜合性。

特色三: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通過落實三維目標,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求證思維能力、再現思維能力、直覺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求同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二

回顧本節課教學,我認為基本實現了課前的教學理念。

1、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較好的發揮了教師的引導、指導、點撥的作用。

在引導學生閲讀課文時,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學生讀懂哪一段就彙報哪一段。使課堂學習氣氛十分熱烈。這樣既保障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靈活組織教學的引導作用,效果很不錯。

2、有效的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注重對學生創新智能的培養。在學生自讀互評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創新智能的培養。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看到學生的創新智能是不可估量的。作為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智能作為教學永恆的主題,要象江澤民同志説的那樣,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的人才。

  一年級語文教育教學反思【2】:兩隻鳥蛋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本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教師能深入學生心裏,採用同學們最喜歡的謎語來導入活動。在生字教學中,通過猜字謎,讓學生給生字編謎語,同學們的興趣更濃了。激發探究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我很成功地把學生引入到課堂情境中來,學生們積極主動參與。

2、 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實踐性。

課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在課前,老師就佈置同學們認識鳥蛋。上課自己找記憶生字、生詞的方法,達到自求探知的目的。同學們互相幫助,共同記憶,再由老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本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展示學生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參與能力。打破了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真正體現愉快教學的特點,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課堂。

教學反思二

這節課我緊緊把握“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生採用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較好,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想像能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學會欣賞美的自然現象。創新智能落實到了具體的過程中,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節課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教師應從“適應學生的角度出發”,發揮主導作用,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在“實”字上下功夫,求效益,這很重要。我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也受到了美的薰陶,收穫不小。教學相長,這其中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3

教學本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在第一個環節導入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的或者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交流,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閲讀課文,對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再全班提出讓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學此環節時,我將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歸納小結,最後落腳再三個問題上: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裏混的?為什麼能混過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發現呢?後來他為什麼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課文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根據學習要求,再讓學生充分、自由地閲讀課文,並在有收穫的基礎上到小組中進行交流,然後抓住由這三個問題引出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理解課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幫,捂着竽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伍裏充數。”

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到南郭先生那不會裝會的醜態,我用老師的朗讀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大膽地發揮自己的現象,把自己腦海裏浮現出的南郭顯示描述出來,然後讀出來,這樣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形象畫面,課堂效果非常不錯。再理解“講排場”一詞時,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出“排場”再這裏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場面;再理解“濫”字時我又用了選擇字義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詞語的方法都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並且注意訓練學生用概括、簡練的語言敍述和回答問題,不要複述課文,體現了教學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體現了“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也。”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4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着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1、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着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國小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着國小語文教學對人本的迴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1. 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裏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麼?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係。在國小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閲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麼?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 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説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閲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 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捨棄了。

2. 你學懂了什麼 。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 撥雲見日 的功力,給人以 神龍見首不見尾 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 零起點 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 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麼?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敍事、或狀物、或説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 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可以嗎?而實際上,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師總是有辦法趕着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裏鑽。

4. 你真棒 。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 牛頓 ,夭折了一個 愛迪生 。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 温柔殺手 。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 你們都有一定道理 你們都很聰明 就會弄得學生摸不着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什麼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最需要的

新課程改革下的國小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 人文性 ,其基點就在於 情感 。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 充滿情感的我 ,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 燃燒的歲月 !

2、尊重 需要 ,注重 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 我要學 我想學 的積極教學氣氛。 激趣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 變苦為樂 。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 情 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 催化劑 ,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 交流的課堂 。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 交流 。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 交流 的課堂,實現 文本對話 、 師生交流 和 生生交流 。

(三)給學生一個 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 展示自己 。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 請、清、情、晴 這組形近字時,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説: 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裏有事老想着是情

語文教育教學反思15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一

曾幾何時,隨着現代教學手段的引入課堂,教師的範讀,板書漸漸逝去,幾乎銷聲匿跡……。記得,開學初教《荔枝》一文時,本想用錄音機朗讀全文引入新課的教學。恰巧那天停電,計劃泡湯,靈機一動,何不來一下“範讀”呢?於是,我手捧課本搖頭擺腦,聲情並茂地讀了起來。不一會兒,我覺得教室裏格外的安靜,抬眼一瞥,連“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氣讀完了全文,我被偉大的母愛所震撼,心中湧起一股“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學生,有的還沉浸在母愛的温馨之中,有的睜得大大的眼睛還噙着淚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邊的淚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預約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節新課的導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顫:好一個範讀,以情激情;好一個範讀,引領孩子們全身心地走進文本中,走進作者的心靈之中。

我激動不已,今天這節課收穫太大了。我懷舊,我感悟——閲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範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閲讀慾望,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的範讀十分的重要,必須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重視,努力在範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當時説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我追尋,我反思——教師的範讀確是閲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創意性閲讀課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可以打動學生,以情激情,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更好地自主探究。歸來吧,閲讀教學中教師的範讀:

1、教師的範讀能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師精彩的範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着教師的範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嚮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閲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薰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教師的範讀能更有效地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説:“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聲情並茂地範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範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3、教師的範讀能讀出好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

於永正老師説過:“對兒童來説,‘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範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鑽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於“憤,悱”之時,教師範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閲讀《索溪峪的“野”》一課時,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賭着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我抒情地範讀後,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着,“撅着屁股”、“賭着氣”地讀起來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教師的範讀是那麼原始,那麼簡單,“走點老路”返樸歸真。別擔心!興許語文閲讀教學本該如此!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二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作為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説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過已經在宂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

3、 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説出自己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學習差的學生説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説學習差的學生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已經在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素很多,為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

國小語文教育教學反思三

《可愛的草塘》一課編排意圖:一是繼續訓練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二是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特點,在教學時,對重點的突破訓練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形成思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找關於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讓學生邊讀邊思,從中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是由呆膩——驚喜——讚歎——愛戀。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對北大荒、對草塘的認識逐漸加深,對草塘的愛也逐漸加深而產生的。這樣引導,使學生感悟到作者的表達順序。

在進行借景敍情方法訓練時,從“我愛北大荒”這一中心出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幾處對景色描寫的語段。通過品味、揣摩,體會各自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處理教材有利於知識類化、系統化,也便於在“訓”的過程中扶、放結合,給學生遷移運用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至於對景色描寫的語段的訓練,側重對草塘美景的訓練,忽視了草塘風光奇特的指導。通過反思,頗有感受。要引導學生從學習草塘美景這一部分內容中得出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草塘風光奇特這部分內容上來,實現學法遷移。這一環節沒有實施深感遺憾。

最後對朗讀指導訓練不夠,應如何指導朗讀呢?通過反思,朗讀草塘美景用驚喜、愉快、讚美的感情去讀,整個段落語氣要輕柔。朗讀時,還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與作者一起進入“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這一部分,應用讚美、驚喜、戀戀不捨的語氣讀出作者對北大荒的喜愛之情,特別文中描寫小河的排比句朗讀時,要指導學生從停頓、重音、節奏三方面把握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d440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