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託班教育敍事(通用10篇)

託班教育敍事(通用10篇)

託班教育敍事1

每天早上做操的時候,當音樂響起,音樂中傳來:你看,你看,我的母雞鞋時,孩子們總會很興奮地把自己的腳伸到我的面前來,讓我看看他們漂亮的鞋子。

託班教育敍事(通用10篇)

今天也不例外,在遊戲中我看到有好幾個寶寶的鞋子穿反了。當孩子游戲結束後,回教室我組織了孩子進行穿鞋子的活動,我拿出出兩雙鞋樣,問大家:“小朋友們,你們看兩雙鞋有什麼不一樣?”幼兒觀察後説一雙高興,一雙不高興。我接着説:“為什麼一雙鞋高興,一雙鞋不高興?”在我的引導下他們發現一雙鞋穿對了,攀攀在兩邊,小鞋高興;一雙鞋穿反了,攀攀在一起,小鞋吵架了,小鞋不高興。我們聽一聽小鞋朋友是怎麼説的。”接着我開始念起了兩隻小鞋的兒歌:兩隻鞋子是一對朋友,穿錯生氣,噘嘴歪頭,穿對微笑,點頭拉手。使幼兒明確判斷小鞋穿得對不對的辦法是看看兩隻小鞋是點頭還是歪頭。

接下來就是孩子自己穿鞋,進行實踐活動,誰願意來穿一穿這雙漂亮的鞋子呢?很多小朋友都躍躍欲試,我先請了幾個平時穿鞋不容易穿錯的寶寶,發現他們的確很能幹,接着我又嘗試讓那幾個平時很容易穿錯鞋的孩子們穿鞋子,經過我的適當引導,發現個別原來很會穿錯鞋子的孩子這次的表現非常不錯。

最後,我請小朋友都把自己的鞋子脱了再穿,看看會不會再讓鞋子寶寶生氣,這一次讓我驚奇的發現,他們都會很快就穿好,而且都表現地很棒,沒有讓鞋子生氣,吵架。我打開錄音機,放了那首歌,當孩子們聽到那句:“你看,你看,我的母雞鞋時”,他們一邊把鞋子伸給我看,一邊問我:“我的鞋子穿對了嗎?他們沒吵架!”

孩子們對自己的鞋子都非常喜歡,每次在做早操時都會展示自己的鞋子,今天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來幫助他們穿對鞋子。

託班的寶寶對左右是不分的,所以要用生動的兒歌和形象的'話語,如:“攀攀在兩邊”來幫助他們理解。通過活動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能力需要不斷的鍛鍊和實踐,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和實踐很有效地發現並認識到兩隻鞋子的不同,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幫助孩子有效地進行了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我覺得以後可以利用具有針對性的區域活動內容來對孩子進行實踐活動的練習,以此來加強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

託班教育敍事2

一天早晨到園後,我習慣性地到各班轉一圈。當我來到小班活動室,進到屋裏,看見僅有四、五個小朋友在屋裏,坐在桌旁自我看書。我就説:“喲!一個個這麼聽話呀,自我在看書呢。”只聽劉騰嶽小朋友説:“教師,你看我自我梳的頭,還抹上了油。”我説:“是嗎?你真能幹,自我會梳頭了。”這時,董佳祺小朋友説:“教師,劉騰嶽沒理髮,你看他頭髮多長呀。”我一看説:“對呀,劉騰嶽你應當讓媽媽帶你去理髮了,男孩子不能留頭髮太長,不好看。”劉騰嶽想了想説:“好吧!教師,放學後我請媽媽帶我去理髮,以後,我不留長頭髮了。”

總會有“護頭”的.孩子,但只要我們大人多加教育,多加強引導,他們還是會理解的。

託班教育敍事3

自從我教託班以來,經過對託班課程理論的深入學習,於是有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在我的腦海根深蒂固,那就是託班課程必須要遵循的原則是:託班的孩子是在生活與遊戲中學習。通過對託班幼兒的課程實施,我明白託班的課程是利用生活的邏輯來組織多樣化、感性化的活動的,這是由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決定的。對2—3歲的孩子來説,身體、語言、情感、社會、認知各方面密切聯繫,聯繫的載體就是生活。

託班滲透式領域課程一書在課程設計理念一塊內容裏講到:孩子的年齡越小,教育與生活越是水乳交融,教學的內容和根源就是幼兒的生活經驗,一切活動都融合在生活中,脱離了生活,即脱離了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方法來自於幼兒的生活,2—3歲的幼兒屬於感覺運動智能階段,必須結合生活中熟悉的事、人或者物,才能讓他們感知學習的內容,只有平時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才能激發他們的活動興趣。託班幼兒的教育着眼於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以滿足其生存發展的需求,內化規則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再看我們身邊那羣2歲—3歲的幼兒對吃有着豐富的經驗。在生活中打開那些食物的瓶子、罐子、盒子,是他們極大的樂趣,但是成人常常不經意地包辦代替了這些孩子喜歡的“工作”。其實,我們常常能在幼兒吃的過程中找到各種教育契機。比如:可以通過剝糖、剝鵪鶉蛋、剝橘子等來鍛鍊幼兒的手部肌肉,提高手指靈活性,同時感受果皮的不同特點:硬的、軟的、脆的。

設計這一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幼兒熟悉生活中各種瓶子、罐子、袋子、包裝紙的不同開啟方法,幫助幼兒獲得感性經驗,鍛鍊手部肌肉;另一方面,通過今天親手的操作,從而在頭腦產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並養成耐心仔細的做事習慣。活動整合多種學習內容與要求,鞏固幼兒對幾種常見色彩的認識,比如紅色、藍色、綠色和黃色,在活動中充分體驗了動手、動腦、動口的樂趣。

所以在考慮到孩子的生活需要與學習要求的同時,我就利用一次星期五吃橘子的機會自編了本次教學活動。經過教學,發現有優點但也有不足。優點是本次活動能滿足孩子生活的需要,孩子都能愉快主動地參與老師組織的活動,活動顯得很有價值。其次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是正確的,設計意圖明確,教學目標合理。

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不足。主要是在執教過程中,輕視了託班教學的常態性與目的性。所謂的常態,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應該一個一個環節恰當好處地落實下去,不能受他人一句“上得快一點,下面還有人在等待”這句話而忽略心中的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將心中的教學目標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這就是本人感覺本次教學最不足的地方。儘管教學現場似乎看上去自然而常態,假如不嚴格要求自己的話還會覺得託班的教學其實就是這樣,但我認為自身不能這麼想,這樣是對孩子與自身不負責任的表現。

不過由於是自創的活動,因而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實施,心裏比較有底。教學一開始,其實神祕的大口袋已經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就馬上被調動以來。猜一猜裏面有什麼,不僅引發幼兒思考,還擴散幼兒思維,給孩子有動口説一説的機會。但在孩子們動手操作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根本沒有聽從老師的要求而剛摸到就急於自己剝開橘子吃了起來。幼兒有明顯的好模仿的特點,有一個幼兒吃,就會有幾個孩子吃,這就影響了下個環節的實施。對孩子的這一表現,我反思到:在設計活動的時候過於自信,相反對2—3歲托兒喜歡吃零食的這一年齡特點有些忽略,所以我就想袋裏不放橘子,而是其他的玩具之類的東西,我想一定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那就能更好地完成我的教學目標。

通過小結教學活動,使我對託班集體教學再次進行深入思考,讓我想到很多:

1、我想:具有嚴密結構和一定程序的集體教學屬於規則性活動,而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表明,他們正處於前規則階段,他們沒有自主意識,不會自我控制,更多的'則是自發性行為。所以,我想託班應遵循個別化學習的原則。

2、後來我又想到,其實集體教學活動為幼兒的羣體意識提供了體驗的機會。託班的孩子正值開始注意他人,對他人感興趣,從獨自性行為走向與同伴的平行性行為,並開始有羣體意識的時候,集體教學活動為幼兒理解什麼是“大家”、“共同”、“一起”這些概念提供了機會。所以,在教學中我一直有意識地強調:大家一起説、大家一起做等指令,目的就是強化幼兒對“大家”、“一起”等概念的進一步理解。對託班幼兒來説,也只有在老師的引導下,才有可能一起做同樣的事,也只有在同一背景中一起做同樣的事時,每個幼兒才感覺到了他人的存在。因此,託班集體教學活動的意義不在於一定要讓幼兒通過一次活動學到什麼,而只是讓幼兒有機會在一起經歷同樣的事。

3、還有,託班幼兒的教學活動與小班幼兒的活動應是有區別的,不光是在教學要求的不同,更明顯的是在教學方法使用上的不同。

4、我想只要孩子們在活動中開心就行了,我不必要希望孩子通過思考來回答我的啟發性問題,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直接的;我也不必要期盼他們通過討論,來完成我的預期性任務,因為他們的經驗是純個體的。我只希望我能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幼兒情緒,通過羣體間的情緒相互感染,讓幼兒體驗集體的快樂。現在想起來,孩子們吃掉了包在紙裏的橘子是多麼的開心呀,現在我還很後悔延緩給潘志浩吃橘子的時間,儘管他當時沒有認真參與我組織的活動,現在想來當時他的表現就不是一個託班孩子很正常的表現嗎?此時,我真是越想越後悔,星期一一定要對他説聲對不起,而且還要給他再吃一個橘子。

5、由此看來,在課中一個孩子不聽老師的指令徑自剝橘子吃,以致於其他孩子的模仿,其實這也很正常。儘管很多情況下,他們相互之間並不理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羣體行為效應,哪怕不知道一個孩子在笑什麼,另一些孩子也會由衷地跟着高興;哪怕不理解一個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另一些孩子也會自覺地跟着模仿,哪怕不明白一個孩子説話的意思,另一些孩子也會自發地跟着附和。對託班幼兒來説,一起做、一起説、一起笑本身就很開心,本身就是一種好玩的遊戲。

以上就是在進行了教學活動後的所思所想,有自我批評也有自我表揚,自我批評與自我表揚都是思考的過程。我想,只要會思考,就能想到很多問題,希望大家都熱衷思考喲。

託班教育敍事4

一、背景

小是孩子第一次過集體生活的初始階段,對他們進行常規培養尤其重要。經過一學期的培養訓練,孩子們的常規已初見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一段時間,孩子們回來後,我發現班上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當老師需要孩子們移動小椅子進行活動的時候,有的孩子是一隻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隻手拎着椅子,搖搖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來,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時椅子與椅子之間、椅子與地板之間不是發出“咚、咚、咚”的敲擊聲,就是發出“吱、吱、吱”的摩擦聲。地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們這樣不愛護小椅子。我有些生氣地説:“你們這樣子,椅子很容易搞壞的,請小朋友們把小椅子搬起來走路”。可是還是有小朋友無動於衷,依舊把椅子拖着走,發出很大的噪聲。

二、實錄

一天,我們正在開展談話活動,只聽“啪”的一聲,把老師和小朋友都嚇了一跳。原來一位小朋友連人帶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當時我是又好氣又好笑,但轉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訓斥、説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何不抓住時機對孩子們進行一番教育呢?於是我煞有介事地説:“你們聽誰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靜了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東找找西找找。接下來我告訴他們:“中午小朋友睡覺的時候,張老師也聽到教室裏有哭聲,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終於找到啦!你們猜是誰在哭?哦,原來是小椅子在哭,我問小椅子你為什麼哭啊?它含着眼淚對我説,小朋友不愛護它,一會兒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會兒拎着它搖搖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塊紫一塊的。現在小椅子還傷着呢。”此時小朋友們的.臉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時機的繼續説道:“現在啊小椅子想離開西瓜班啦,不和西瓜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麼辦呢?”小朋友開始着急了紛紛説到:“小椅子你別走,我們不拖你了,我們改正了,我們兩隻手搬椅子了……”此時,我靈機一動何不將老師自創的一首《小椅子》兒歌下放給孩子,幫助孩子掌握正確地搬椅子方法呢?於是我對孩子們説:“如果你們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請像張老師這樣做。”我一邊念兒歌一邊示範:“小椅子,我愛你。天天和你在一起,兩手搬,輕輕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學會了兒歌,這時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樣子,輕拿輕放椅子。此後,拖椅子的現象日益減少了,“哐當哐當”晃椅子的聲音聽不到了,如果有誰偶爾忘記了,立刻就會有別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時機巧用擬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心理”乃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在幼兒心目中,一切東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兒“泛靈心理”對幼兒教育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應善於將物“擬人化”,以激發孩子的“泛靈心理”,使之產生移情心理,進而理解和形成相應的良好習慣。如上面的例子經過對孩子實施擬人化的教育,讓孩子體驗到了積極情緒,為孩子創設了寬鬆、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比起向孩子們説教講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養了他們的愛心與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許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卻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了,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護和關愛,學着關心他人也同樣重要。關心他人,需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樣,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利於孩子們健康的成長!

(二)孩子模仿老師的言行

託班孩子的思維來自於實物和直觀的形象,往往從事物的表面形象來認識事物,他們的思維要通過成人的啟發誘導,在具體活動中才能逐步發展。他們好模仿,成人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都是他們學習模仿的榜樣。他們一天中接觸最多的是老師,老師的一言一行他們盡收眼底。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首先得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對不良的行為,作為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概念,給他們一個可效仿的榜樣,讓他們在看看聽聽説説做做中主動地自覺地去學習,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説:“教育必須從細節開始”。

託班教育敍事5

由於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機會體會手足之情,讓孩子產生了很多性格弱點。兒童教育專家盧穩子教授認為,很多孩子由於沒有兄弟姐妹,所以不會謙讓、不懂容忍,更不會主動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孩子們得不到被人需要的快樂,也沒有為他人着想的責任感。而且,獨生子女大多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説,沒有哥哥姐姐,他們就缺少生活和遊戲中模仿的榜樣。畢竟,大人的教育和小孩子間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的孩子對事物有不同的觀點,年齡小的孩子更願意接受哥哥姐姐們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在一起有一種親情,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在與同齡孩子相處時往往沒有這種感覺。

用愛心對待孩子。要把幼兒當成自己的小孩一樣,因為他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我們要充分展現自己的愛心,像父母般的照顧他們,使孩子有在園如在家的感覺。從孩子進入校園的那一刻以及我們從家長的手中接過孩子的那一刻起,就要對孩子負起所有的責任,這也是家長對我們的信任和期望。

我所帶的班級是小班來的都是新生,大家都知道當孩子不適應一個環境時,往往會採取一種最為直接的抗議方式,哭,沒完沒了的哭,剛開始,我還耐心的烘哄他,用玩具哄陪他玩,可他依然無休止的哭鬧,還又踢又抓,天天如此,我都有些失去耐心了。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職責以及那個家長對我的信任,便在心裏暗暗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放棄,要堅持。到了園裏,我依然是輕言細語,給孩子更是多了幾分關愛。漸漸的,他們不再哭了,也開始和我説話了,只是聲音很小,但我每次都會微笑着聽他講完。有一天,當媽媽送他們進園時,竟然主動向我説老師早,而且還破天荒地的給媽媽再見。當時一種強烈的感動從我心底油然而生,在內心激盪,久久難以平靜。

用愛教育孩子。師愛是學生樹立良好品質的奠基石。面對一張張童稚的面孔,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難道只要教會他們知識就足夠了嗎?錯了,五育並舉,德育為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有這樣一位老師,班裏的一個小朋友因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教室裏馬上佈滿了難聞的氣味,孩子們也捂住鼻子,有的還説,臭死了,臭死了,可是老師並沒有批評他們,也沒有露出厭煩得表情,而是拿來笤帚、簸箕,打掃地上的嘔吐物。看到老師默默地打掃,孩子們的小手都放了下來,一個孩子小聲地和旁邊的孩子説,我覺得老師像媽媽一樣的,聽了孩子的話,老師由衷地感到高興,更令老師欣慰的是,幾天後,又有一位小朋友生病吐了,孩子們不再亂叫了,又幾個懂事的`孩子還拿來了紙巾遞給那個嘔吐的孩子。這就是老師,用自己的愛潛移默化的感染着孩子,用自己的愛,感悟着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

用愛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老師的愛,所以我們不能對孩子們有偏愛。不能説我喜歡某某孩子,就對其多加關心,使其處處享受優厚的待遇,時間一長,就會使其他的孩子感覺老師只愛別人,而不愛自己了。因此,我們要創造一個公愛的氛圍,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老師是愛他們的,老師對任何孩子都是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師以家長的地位及背景或是以孩子的漂亮與否、衣着來有分別的愛孩子,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了劃分等級,甚至嫌貧愛富、嫌醜愛美的不良思想,所以我們老師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從自身做好,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孩子們的楷模。再者,愛孩子,不可以溺愛,也不可以包攬。

要適當的鍛鍊孩子獨立處事的能力,不會做的時候,老師教,可學會了,就要自己做,不能讓孩子養成事事都是別人為自己做的不良習慣。在這一點上,更需要家長多做些努力,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啟蒙老師,孩子們在幼兒園所養成的好習慣還需要長時間的鞏固。

愛心是我們幹這份工作的首要條件,沒有對孩子的愛,談何對孩子的教育,其他的也就無從談起。愛,畫出來就是一顆心,一顆紅心。用愛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愛心回報我們。當我們因感冒而嗓子沙啞時,孩子們不會在教室大聲地吵鬧……讓我們都擁有這樣一顆愛的紅心吧,引導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出堅實的第一步,在潔白的畫布上塗下美麗的第一筆,讓我們用愛給孩子塑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託班教育敍事6

一次美工課後,我舉着樂樂小朋友畫的畫對全班幼兒説:“這花畫得很不錯,就是太大了,怎樣比樹和房子還高呢?你們見過比樹和房子還高的花嗎?”孩子們頓時鬨堂大笑,樂樂很難為情的低下了頭。

事隔多日後,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恰恰是“孩子為什麼把花畫的比樹和房子還大?”我一口氣將文章讀完,文中寫道:幼兒不一樣於成人,他們心中有一個兒童的世界,他們認為異常重要或最感興趣的那些事物應當畫的大一些。大人不必追求規範的畫法,而加以糾正,那樣反倒掃了幼兒的`興趣而失去了繪畫的勇氣。

我這才恍然大悟,併為因自我“無知”而錯怪孩子,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感到深深的懊悔。為了“將功補過”,在以後的美術課上,不論孩子畫的好與差,我都毫不吝嗇地給予誇讚和鼓勵。漸漸地,孩子們落筆更大膽了,想象力也更豐富了,繪畫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從這件事,我也真切地認識到,作為幼兒教師,必須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學會欣賞每個孩子,要相信他們都是一個個了不起的藝術家。

託班教育敍事7

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與陳校來到了亮亮的家。

亮亮父母離異,跟母親一起生活。他是本期開學兩月後轉入本班的。他原本就讀寄宿班。可他無法接受不能天天與母親見面的現狀,吵着要回家,也曾因此在學校掀起軒然大波。我想:現在他如願了,從寄宿班轉入了白託班,一切會好起來的。我願用我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儘快適應火炬的生活。可事與願違,他天天遲到,要在家玩一小時電腦遊戲再來讀書;他不能容忍別人的力量比他大,會動輒向班上男女同學挑釁;他會在班上炫耀他的電腦遊戲玩得有多棒……但我始終未厭棄他,天天苦口婆心的跟他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終於有一天,他的母親實在無法忍受他的無理取鬧。清早他要求媽媽給他遊戲卡充880元,他的要求沒有滿足,就不來讀書。媽媽答應過年的時候再充,想方設法讓他來了學校,可亮亮就是不肯進教室。無奈之下,媽媽把書包放在教室門口就揚長而去。媽媽實在黔驢技窮,束手無策,也心灰意冷,決定離開他,去北京謀生。亮亮也因此不來學校讀書,他也就轉交給了他爸。

亮亮爸把我們領進了亮亮家,偌大一個家,比較冷清。環顧四周,只見他奶奶孤獨地坐在沙發上,不見亮亮。只聽見書房傳來廝殺聲,循着聲音我們見到了亮亮。他盤腿坐在電腦前,正在電腦遊戲中酣戰。 “亮亮,老師來看你的啦?叫老師呀?”他沒有任何反應,甚至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電腦屏幕。他面色蒼白,兩腮凹陷,頭髮亂蓬蓬的,明顯瘦削了許多,但那雙盯着屏幕的雙眼卻放出異樣的光芒。再看看他的電腦旁放着的飯菜,(後來聽説是他體弱多病的奶奶從飯店裏炒的飯菜送上來的),飯菜已涼,看樣子幾乎是沒有動過。眼前的他是那樣的瘋狂,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忽而大喊大叫,忽而手舞足蹈,不時還噴出幾句不堪入耳的髒話。我們的`到來並未引起他的半點惶恐。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外界對他沒有任何影響。他父親説,他整天足不出户,幾乎不吃多少東西,只是玩電腦,經常玩到凌晨。而且孩子還將自己孤立起來,不理父親,懷疑奶奶,對家裏的人都心懷戒備。頭痛不已的父親想了許多的辦法,停網絡、請公安、看心理醫生,均不奏效。

十點多,我們走出了亮亮家,拖着疲憊的身體,心情異常沉重。我們思忖着,孩子為什麼會發展到如此境地,他是家庭離異的犧牲品嗎?離異的家庭世上多得很,為何他就發展到這步田地?倘若父母沒有離異,他這無止境的慾望有多少父母可以承受!孩子已陷入萬丈深淵,他卻渾然不覺,這有多可怕!

孩子呀,我們該如何挽救你呀!

託班教育敍事8

託班的孩子最喜歡玩水了,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玩水的機會,如:上廁所,喝水,洗手等等。作為教師,我經常給他們講道理,洗手時不要玩水,把衣服弄濕了,會着涼生病的,還浪費水等。可是我不知講了多少次,哪怕我在一邊看着,有的孩子還是會弄濕衣服。

為了不讓孩子弄濕衣服,我做了許多嘗試,如;幫他們挽袖子,讓他們一個一個去洗手等等,都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天,在教孩子《洗手歌》時,使我受到啟發,為何不讓小朋友在《洗手歌》中來完成洗手的'習慣呢?於是,我便給小朋友們講解洗手的方法,瞭解洗手的意義。我和孩子們一邊念兒歌,一邊洗手“挽袖子,開籠頭,擦肥皂,搓搓手,衝乾淨,關籠頭,甩三下,擦擦手,我的小手乾淨”|。在遊戲的情境中我一邊給孩子做示範,一邊幫個別年齡小的孩子,兒歌唸完了,小朋友的小手也洗乾淨了。誰也沒有弄濕衣服,教師的批評沒有了,小朋友的告狀也沒有了,大家都露出了笑容。

託班教育敍事9

晨檢時發現魏冰雅桐小朋友有點不太開心,我温和地問她為什麼,她只是低着頭沒有説話。等她坐到小凳子上時,魏冰雅桐的爺爺告訴我:“畢教師,今日她帶來了一瓶鈣片,我不讓她帶,她就哭鬧非帶不行。這不,實在沒辦法就給她放書包裏了。”我聽後説:“那可不行,萬一她自我都吃完或和小朋友分着吃了多不好。”“那教師幫我管管吧,她不聽家長的話。”待我答應後,魏冰雅桐的爺爺便走了。

我將魏冰雅桐叫來跟前並要來了那瓶鈣片,給她講了講吃鈣片的好處以及過多的吃造成的嚴重後果。聽後她也點頭答應我每一天只在家吃一粒,不再帶來學校了。

孩子成長變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溺愛,事事順着孩子的意,孩子以為你會滿足她的.所有要求,認為你可能有些怕她,所以她想要怎樣就怎樣。離園時,我把自我的想法告訴了魏冰雅桐的爺爺,並期望他能學會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託班教育敍事10

我們經常教育小朋友:玩具大家玩,如果別人向你借玩具,你就應當借給他。一次,董建超向董彥伯借一塊積木,正好董彥伯拿起來要搭橋墩,不想給。董建超就跑來告狀説:“董彥伯不團結友愛。”

大人有時借東西,看到別人正在用,我們一般會轉而向其他人借。可小孩子是沒有這種思維本事的,他們會所以而吵起來。

於是我告訴董建超:“當你借不到玩具時,你能夠去向別人借或者找別的'玩具代替。只要動腦筋,就能想出好辦法。”經過我的‘點撥’,他從另一個小筐裏找到了一塊與需要的積木相似的玩具,很高興地對我説:“看,我找到了。”

人的思維會在某個方面構成定勢,鑽“牛角尖”,退一步則“海闊天空”,應當教給孩子:不管做什麼事,遇到困難時,換一種方式也許就會到達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evy0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