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真實的力量——我聽來的教育案例

真實的力量——我聽來的教育案例

尼克·胡哲1982年12月4日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他的身體出生時就沒有四肢,被稱為“海豹肢症”,多年來一直未能在醫學上得到合理解釋。

真實的力量——我聽來的教育案例

尼克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和雙腿,只在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隻帶着兩個腳指頭的小“腳”。尼克是爸爸媽媽的第一個孩子,家族裏沒有任何遺傳病史。在28年前,這個天生沒有四肢的畸形兒一出生就嚇壞了所有人,他的父親甚至衝出產房大聲嘔吐了起來。直到尼克四個月大的時候,母親才第一次抱起這個小小的嬰兒。

8歲以前,尼克只關注“自己沒有的那一切”。10歲的時候,他曾想將自己溺死在浴缸裏,但就連“自殺”也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肺佔據了他身體體積的80%,他總是“像件救生衣一樣豎直地浮在水面上”。

上學時,尼克難免受到周圍同學的欺凌和嘲笑,曾經有想死的念頭。僅在一天裏,他先後被12個人嘲笑過。到下午2時50分,他坐在輪椅裏暗暗決定,“如果再多一個人取笑我,我就要放棄自己”。這時,一個女孩走過來説:“嗨,尼克,你今天看起來不錯啊。”他已經記不清這個女孩的樣子,從那以後,尼克逐漸學着“感恩”。

經過長期訓練,殘缺的左“腳”成了尼克的好幫手,不僅幫助他保持身體平衡,還可以踢球、打字。他要寫字或取物時,也是用兩個腳指頭夾着筆或其他物體。他還能打高爾夫球。擊球時,他用下巴和左肩夾緊特製球杆,然後擊打。20xx年,尼克在美國夏威夷學會了衝浪。他甚至掌握了在衝浪板上360度旋轉這樣的超高難度動作。

在19歲第一次充滿動力的演講之後,尼克開始了他的演講生涯,與數百萬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經歷。尼克説,他第一次向300人演講時,緊張得“身體發軟”;但今天,已是兩家勵志演講機構的負責人。目前,演講已成為他的職業,世界各地演講邀請多達3萬多個。

尼克在中國的網站開設了微博,粉絲已達40萬人。在各地備受追捧的他説:“不要為沒有擁有而感到憤怒。一個人要敢於有很大的夢想,不嘗試,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看完上面的文字,我要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因為我總認為真實才有真正的力量。有一個提法叫“真實的班會”——什麼事情一旦要用文字特別地加以強調,就説明在實際生活中,這件事是多麼的糟糕。

勿庸諱言,很多班會開得並不成功。在諸多不成功的因素當中,缺乏真實的體驗,應該是其最明顯的弊病。無病呻吟,或者作壁上觀似的教育,不僅無益,簡直有害。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但,是講述者親歷的,我覺得是真實的。

【案例介紹】

在一次出差時,有幸和我區經五路國小的李巖老師共處一室,受益頗多。在一次讓學生自主組織的班會課上,組織者與同學們分享了上面的材料,當然還有圖片,視頻。不少同學都慷慨陳詞,表示要向主人公學習——“和他比起來,我們面對的任何困難,都不值一提。”

……

孩子們都動了情,説得也很好。李老師卻總覺得,同學們的感受還是僅僅停留在相對錶面的層次,因為缺少真實的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到底能夠產生多少真實的力量?值得懷疑。

不知是原有的設計,還是“急中生智”,小李老師馬上“命令”孩子們將手背後——“現在,大家都‘沒手’了,看看你還能做什麼?”

孩子們先是驚異、困惑,一個孩子甚至想舉手發問,被李老師“厲聲”喝住:你“沒手”!

“現在請沒穿外套的穿上外套,穿着外套的脱下外套!”

孩子們似有所悟,先是呆呆地坐着,而後幾位同學開始擰轉身體——我想李老師此時的神情一定非常莊重而嚴肅。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蠕動”以後,有人幾乎準備放棄,有人卻已陷入沉思。

終於,幾位同學不約而同的開始了行動:他們嘗試着互相配合,用牙齒咬住對方衣服上的拉鎖,用牙齒幫助對方脱下袖子。幾位男生在嘗試為同伴穿上外套——這一對於常人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卻讓他們大汗淋漓……

教室裏出奇的安靜,在一陣很不輕鬆的“忙亂”之後,大家靜靜地坐在那裏——沒有人説話,所有的孩子都在沉思……

在經歷了一陣可怕的,可貴的、可敬的寂靜之後,李老師神情莊重地説出了這樣的話語:“沒有了雙手,我們連穿衣、脱衣都無法做到,我們還有雙腿呢?如果沒有了雙腿,我們該是什麼樣子?”

“現在,模擬活動結束,有多少人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學習?對自己有信心的可以舉起你的手!”

沒有了開始時的熱烈討論,沒有了發言時的慷慨陳詞,大家只是用眼神在交流他們體驗到了的東西——五十幾位同學,沒有一人將手臂舉起。

“我們常人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尼克做到了,是什麼力量讓他克服那些困難?是什麼信仰讓他能夠一路堅持?!我不需要大家寫下來,但卻要求,每個人都要想一想,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做到什麼層次!”

【案例解讀】

我是被這個案例重擊了的。它應該是一個勵志教育的成功案例,成功在哪裏呢?

1.不限於對勵志材料的簡單學習

學習完勵志材料,同學們“談感受、表決心”是我們進行此類教育的常規做法。有效,也有限。缺少了“真實”的體驗,怎麼能獲得真正的觸動,煥發出持久的力量?李老師不是匠心獨具,而是把握了班會教育的生命所在——這就是真實,“真實”的體驗,才會有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感受才可能煥發出真實的力量。和這種力量比起來,説教顯得多麼的蒼白,又怎能收穫應有的價值。

2.不強調闡明什麼道理

整個過程中,老師幾乎沒有講什麼道理。這些道理孩子們在學習過材料後,早已肚明心知。他甚至冒了“打擊孩子自信”的風險——“有多少人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向尼克學習?”

我卻認為,“打擊”的好!輕諾寡信,如果不準備承擔真實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地舉起手臂,都可以輕鬆地寫下名字,都可以發出“莊嚴”地承諾。這樣,才是為人和教育的大忌。敬畏宣誓、慎重舉筆、尊重諾言,嚴格“諾行”,才是教育。

知其應為而不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社會生活中的反面教材,必須要靠教育者用自己真實的行動誓死抗擊。

3.不追求立竿見影的現實成果

設若,李老師讓學生將此次教育活動寫成作文或者日記,我便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教育的價值。可貴的是,他沒有!只是留下了一個無需當時完成的命題:“每個人都要想一想,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做到什麼層次!”

也許,有的孩子會將其計入日記,也許這一幕會出現在孩子們成人以後的回憶裏——就像《釣魚的啟示》。但,都應以孩子的自覺自願作為前提。

知識的目標都不見得能夠立竿見影,何況情感、態度、價值觀、執行力?

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看到克服困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經過戰鬥的捨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脱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不知怎的,又想起傅雷先生1942年為《名人傳》所寫譯者序中的文字。狗尾續貂,張冠李戴,是為結語。

謝謝李巖老師。

標籤: 案例 教育 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l53d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