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1: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説他的愛好後,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麼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麼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

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

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2:李離殉法

李離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李離執法如山、公正不阿,視法律比生命更重要,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李離斷案,一向都是細緻入微,極其認真,所以他經手的案子從無差錯,可是有一天,李離在查閲過去的案卷時,竟發現了一起錯殺的冤案,他感到驚駭不已,慚愧萬分。他覺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不但不配再做執法的長官,而且給國家的法律抹了黑。於是,李離讓手下人將自己捆綁起來,送到晉文公那裏,請求晉文公將自己處死。

晉文公對李離這種嚴於律己的行為十分讚賞,也為他的誠心實意所感動。晉文公不但沒有怪罪李離,還親自為他解開身上的繩索。

晉文公勸李離説;“這件案子是下面搞錯的,並不是你的罪過。再説,我們每個官員的職務有高有低,因此我們的處罰也該有輕有重。何況這件案子又不是你直接辦理的,我怎麼能怪罪於你呢?”

可是李離依然長跪不起,他堅持説:“臣下的官職最高,從沒把自己的權力讓給下屬;平時享受的俸祿也最多,也並沒有把俸祿分給下屬。今天我有了過錯,怎麼可以把責任推給下面的人呢?現在出了錯案,我理當承擔罪責。還是請大王將我處死吧!”

晉文公有些不高興了,説:“你認為下屬出了問題,責任在你這個上司的身上。如果照你的邏輯去推斷,那不連我也該有罪了嗎?”

李離回答説:“我是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國家法律早有規定:判錯刑者服刑,殺錯人者要被殺。大王信任我,將執行國家刑罰的重任交給了我,而我卻沒能深入調查,明斷真偽,以致於造成了錯殺無辜的冤案,按法律我應受到處置,因此處死我是理所當然!如果我不自覺伏法,那法律的尊嚴還能受到別人重視嗎?”

説完,李離猛地從衞士手裏奪過寶劍,使盡力氣朝自己揮去,頓時鮮血迸濺,氣絕身亡。

晉文公阻攔不及,好長時間都唏噓不已。

李離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衞法律的尊嚴,實踐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

  有哲理的歷史故事3:亡國怨祝

晉國的中行寅面臨大敵,家族就要被人滅亡了。他急忙找來給自己負責祭祀的太祝,準備問罪處罰他。

他怒氣衝衝地詢問太祝:“你為我祭祀,肯定祭品不肥厚,齋戒時也不誠心。結果現在觸怒了天上的神靈,導致我亡國,你為什麼要這樣呢?”

太祝簡回答道:“原來的君主行密子,只有十乘車。可他並不覺得太少,只是擔心自己的德行不夠,生怕有一點兒過錯。現在您已經有了戰車百乘,您卻不僅不擔心自己的沒有道義德行,只是嫌戰車太少。您就知道多造戰車戰船,這樣勢必增加了對百姓的賦税。

賦税勞役一多,百姓自然不滿意,對您詛咒責罵。而您以為真的光靠向上天祈禱,就可以為家族帶來福運嗎?民心不服,上下都背離您,咒罵您,您也會滅亡。您只指望我為您的祈禱祝福,然而全國都咒罵您,我一個人的頌揚祝福能比得過全國人的詛咒責罵嗎?您的家族面臨滅亡難道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嗎?我又有什麼罪過呢?”

中行寅聽了太祝簡的話感到萬分羞愧。

中行寅行將滅亡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責備太祝。他哪裏知道,其實他滅亡恰恰是因為自己的貪奢引起民心不滿。

標籤: 哲理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4m9l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