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歷史期會考試反思

七年級歷史期會考試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期會考試反思

七年級歷史期會考試反思1

(一)基本情況

縱觀今年期會考試試題,就全卷內容來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學生,試題由易到難,重點突出;考試的內容特別細小,知識點比較碎。但是學生考試的卻不是很理想,對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體情況分析

第一題單項選擇題大多數中等生失分比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須提高中等生的做單項選擇題的能力,其中大多數錯的是第11小題,台灣正式歸為中國是在哪個朝代?這個題大多數選的是三國,三國時是大陸開始和台灣交往,答案應該是元朝設立巡檢司後。還有錯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題,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徑是什麼?應該是科舉制,但是因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開科取士,其實就是科舉制。

第二題考查的是填空題,是平時的細小知識點,第一個題沒有講過,學生不會做,被外國譽為中國的第5大發明是什麼?應該是科舉制。也是人教版內容。還有一個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是開元盛世。學生失分最多。

第三題是考查的遼西夏北宋等幾個國家建立的情況,基本常識,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學生答錯,這説明了有些學生對基本常識也沒有掌握。

第四題是非選擇題,材料分析題,考查了經濟重心南移重要知識點,這個題是重點,可是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答對,第二個材料分析是自由發揮題,學生答題情況還可以,最後一個材料分析題是大運河的開鑿。

(三)教學反思

對於本次考試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將會做出如下改進的`措施:

1.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提高學生做選擇題的能力,多做選擇題。

2.一定注重學生的背誦情況,重點查背,基礎知識一定要記憶。

3.加大非選擇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做開放性的題型。

總之,這次考試較差,爭取下次考試能有大的進步。

七年級歷史期會考試反思2

本課主要是從傳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説,激發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關於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為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課選擇了較為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這一點,印證於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情感抒發。就本課而言,“情”主要凝結於“中國情”和“民族情”。通過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祖先的傳説,激發了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同時,又在遠古的傳説中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到以黃帝、炎帝、堯舜禹為代表的中華先祖們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使學生感受到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和優秀品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繼承發揚中華輝煌文明以及創造燦爛現代文明的“責任感”。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貫穿教學始終,並不斷加強、層層推進,在《祭黃帝文》的朗誦中將這樣的情感體驗推進到了最高峯。這條“情感線”是本課的“魂”之所在。同時,我個人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歷史教學的“魂”。

其次,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目標自然和諧地構建於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

從新課導入,到教授新課中的“學生講述傳説”、“學生再現傳説”、“學生觀看傳説”,再到師生一起課堂小結,到最後的尾聲昇華課文,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目標,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歷史情景再現、啟發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再次,本課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究發現的引領者、學生學習活動的顧問、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發現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教學中展開了經常性的、良性的師生互動,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一種開放的課堂氛圍。

第四,本課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新課導入時播放的《黃帝頌》,渲染了課堂的現場氛圍,營造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講述完華夏族的形成之後播放的“華夏兒女對黃帝

陵的祭拜”,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認同感,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認祖歸根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大禹治水”的動畫片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古史傳説。最後播放的《祭黃帝》,將整堂課的情感體驗推到最高峯。本課較為適時適度地將圖、文、聲、動畫等綜合信息穿插於教學中,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去服務和優化歷史教學,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與我課前學習歷史課程標準,體會新教材的特點,聯繫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不開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特點,我把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説,華夏族的形成,“禪讓”的含義和實質,傳説和史實的區別與聯繫作為學生識記與理解的目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古時代歷史面貌進行合理想象以及培養學生從傳説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將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作為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將“華夏族的形成”作為重點,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將“禪讓制”的含義和特徵作為難點,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這一課和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課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斷學習和吸收別人的長處,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由於我教學經驗的不足,功底還不夠紮實,所以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説:

1、我的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上課前叫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拿出來時,並未逐一檢查。上課時,有名學生在講述阪泉之戰的時候實則講述的是涿鹿之戰,我並沒有及時的打斷學生的講述,沒有及時的做出更正和強調。在課堂中學生的發言,我的點評還不夠到位。

2、我的語言表達的生動豐富性不夠。在本課的講述中,我的形體語言、表情不夠豐富,雖然教學設計中用多媒體在聲音、圖像、音樂等方面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在我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加強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

3、我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動和課堂氛圍的調控不夠。上課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學生略顯拘束,而我並沒有及時的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來改變課堂的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600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