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實用)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實用)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實用)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1

上週日聽了三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大自然的語言》,收穫良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執教老師清晰的教學思路、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親切的語言,在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教師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會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聽完這節課後,我認為執教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課堂上老師先以幾種地方方言(比如説四川方言、東北方言還有河南方言)入手,然後引入大自然的語言。接下來讓孩子初讀課文,糾正字音,解決不理解的生詞,為學習課文掃清障礙。第三步是讓孩子們整體感知課文,從詩中找出屬於大自然的語言。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

第二、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本節課上。對於孩子們出現不懂的地方,老師都適時的給予學生指導。例如:對於“鑲嵌”一詞的理解,學生理解的不到位,老師就在屏幕上出示嵌的幾種解釋,讓孩子練習課文去選擇,這樣降低了學習難度,孩子們也很快的理解了這個詞語。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康老師的課上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指導:“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這句話時,問問孩子們去掉紅色的字好不好,孩子們能體會到去掉不好,接着告訴孩子們這兩個詞可以重讀。再讓孩子們試着讀讀。這時孩子們讀得特別好。

第四、多媒體運用的恰到好處。多媒體是輔助我們教學工作的,執教老師在課上運用自如,非常好的配合的了教學,更好的讓孩子們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此次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覺得,今後的教學中,不僅要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還要向富有朝氣、有思想的年輕教師學習,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2

新課標實施後,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並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與反思:

一、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課改實施後,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質疑、交流,這樣有利於發揮羣體意識,促進思維活躍。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儘可能地考慮得較為細緻全面些,以備學生考慮不到時,加以引導。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分析説明文條理結構時,我沒有采取老師設計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假如你來當老師,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有什麼疑問?人們常説: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學生如果想提出有創見的問題,首先必須深入研讀課文,經過思索、概括、提煉才會有疑而問,這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了不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我提出要求,從條理的安排、結構的設置、內容的概括三方面考慮。我在備課時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製作了相應的課件,但沒有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以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剝奪了。在上課時,我沒有用到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已經很全面,並且都能解答出來。

三、尊重學生體驗、感悟

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

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我們應該相信,隨着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入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特體驗肯定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和日趨合理的。我們還要看到,有時當時看起來並不那麼正確的意見,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創見的情況也是有的。

四、教給方法,總結規律

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老説:“教任何功課,最終都是為了不教”。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節課中,我教給學生兩種方法:一是寫作中如何使説明文條理清晰,二是品味語言的兩種方法,直接式和替換式。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方法是終身受用的。

五、讓語文教學走入生活

教改強調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形式。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説明文,為讓課文內容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繫,我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識,學生通過網絡、向長者請教,蒐集到了有關物候知識的故事、農諺、詩歌等。這一拓展延伸過程使課堂與生活聯繫更緊密了,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走入生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語言的品味”這一環節,如能增加一個品味課外語段的環節,就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和增強他們的興趣,更好體味語言的魅力。雖然我也設計出了這一環節,但是因時間有限,沒有進行。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3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

一、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在閲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操。朗讀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使一些靜止的畫面在學生頭腦中跳動,使枯燥的語言變的生動有趣。

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教師們要注重學生們朗讀的訓練。

例如: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留給學生充分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們通過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來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其次我又引導學生們邊讀邊想象。如讀“多麼像遊動的逗號”時,想象春天來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歡快地游來游去,多麼可愛,多麼有趣!學生們邊讀着邊想像着語句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讓學生們聯繫實際,讀中感悟。如:“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讓學生們結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學生們知道只有仔細觀察,才會有所發現,並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二、走進生活,探索大自然奧祕

大自然是部百科書,是位博學家,大自然中有許多語言,它會告訴我們天氣,季節,年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奧祕。

課前我讓學生們蒐集了相關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時,我並不是讓學生們照本宣科的讀出來,而是讓學生們仿照詩歌的形式讓説一説。學生們的蒐集、交流的資料五彩繽紛。

你看那南飛的大雁,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秋天已經來到人間。

你看那晚霞滿天,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預示明天是個好天氣。

你看那螞蟻搬家,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這一環節不僅豐富了“大自然語言”的內容,而且使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們瞭解“大自然語言”的興趣。

三、利用課件,激發學習興趣

這堂課我藉助多媒體,將學生們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尤其是學生們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了學生們濃烈的興趣,並且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

這些無聲的語言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慾望,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4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則科學小品文,是介紹物候學的,作者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聆聽了本組楊建曉老師上的這節課,對印象較深的幾方面進行評析:

(一)從教學目標上看:一篇課文要找一個突破口,一節課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楊老師能在課堂中緊緊把握本課的目標:從具體生動的現象條理分明的説明物候學的特點,抓住文體特徵,進行有效教學;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本堂課很好地完成了這些目標。

(二) 從教學程序上看: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本課從情境導入,到最基本的字詞檢查預習,然後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文學常識後,讓學生初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準備搶答。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讓學生對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的'思路有了整體的感知,然後用非常直觀的板書進行強調,理出本文的寫作順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接着精讀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並且指出了從主到次,從空間到時間的的説明順序。重點突破後老師馬上就進行了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引用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請學生運用課文介紹的知識來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且得出了高下差異的結論。老師適時的再讀課文品味語言,用“左右”、“極”、“常”、“約”這幾個詞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接着進行了比較閲讀,再次體會文章語言的獨特的表達效果。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三)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看: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楊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將獲取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真正懂得將語文學科的知識與物候學的知識聯繫起來,比如從詩歌中瞭解物候現象,解決相關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掌握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上很好地進行了思維訓練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進行了很好的發揮。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本課注入了新的活力,整個課件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特別是優美的畫面的導入,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使平實説明文顯的有聲有色。

(四)從教師教學基本功看: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教態自然親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教師的課堂語言準確清楚,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本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了解了物候學的有關知識,並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5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則科學小品文,是介紹物候學的,作者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聆聽了本組楊麗娜老師上的這節課,對印象較深的幾方面進行評析:

(一)從教學目標上看:

一篇課文要找一個突破口,一節課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楊老師能在課堂中緊緊把握本課的目標:從具體生動的現象條理分明的説明物候學的特點,抓住文體特徵,進行有效教學;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本堂課很好地完成了這些目標。

(二)從教學程序上看

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本課從情境導入,到最基本的字詞檢查預習,然後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文學常識後,讓學生初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準備搶答。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讓學生對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的思路有了整體的感知,然後用非常直觀的板書進行強調,理出本文的寫作順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接着精讀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並且指出了從主到次,從空間到時間的的説明順序。重點突破後老師馬上就進行了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引用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請學生運用課文介紹的知識來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且得出了高下差異的結論。老師適時的再讀課文品味語言,用“左右”、“極”、“常”、“約”這幾個詞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接着進行了比較閲讀,再次體會文章語言的獨特的表達效果。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三)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看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楊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將獲取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真正懂得將語文學科的知識與物候學的知識聯繫起來,比如從詩歌中瞭解物候現象,解決相關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掌握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上很好地進行了思維訓練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進行了很好的發揮。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本課注入了新的活力,整個課件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特別是優美的畫面的導入,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使平實説明文顯的有聲有色。

(四)從教師教學基本功看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教態自然親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教師的課堂語言準確清楚,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本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了解了物候學的有關知識,並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6

新版小語實驗教材中課文教學是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不要求分析課文,在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能適。當地引導學生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為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7

這堂課我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從自由質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饋,便於適時調整已定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宗旨。自主化的讀書方式,照顧了不同閲讀發展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主要在於能使學生將生字讀得準確,將課文讀得通順,而重點放在師生共同評讀上,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本課中,我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以“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現象中,使學生懂得大自然到處有語言,進一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學習,愛自然的情趣。

課文中例舉了三種大自然的現象,通過小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現象,以及所要告訴人們的'內容。小組的反饋、交流,課件的運用適當又幫助學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語言。此舉在朗讀方面尤為體現,從一開始語調的比較平淡到最後的激情朗讀,從一開始的面無表情到最後的搖頭晃腦,每次讀都有每次的不同,“讀”有了一個質的變化,從讀中讓人感到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一言難盡。最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給課文配音,這一舉措,使所有的學生都熱情高漲,爭先恐後地説:“我來!我來!”媒體的回放,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把教學的過程變革為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學重心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移,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移。

最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2、3、4小節的樣子説説大自然的語言這一環節。在讓學生學習教材同時,又不拘泥於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給師生營造開放的課堂環境,提供激發靈感、即興創造、超越預設目標的空間。通過仿説,放飛學生的思想,任他們在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裏振翅翱翔,盡顯風采,從而真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學習,愛自然的情趣。

標籤: 評課 大自然 語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1wnp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