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200字(通用10篇)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200字(通用10篇)

如果一個人有了“知識”這樣一個概念,並且認識了自己知識貧乏的現狀,他就可能去尋求、靠近知識。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範文(通用10篇),歡迎閲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200字(通用10篇)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牀上默誦。

一天夜裏,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裏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着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裏,拿出書來對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2

許多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給專門研究的學者之外,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去讀。生活在繁忙的現代,很少人有時間博覽羣書。除非與他們有關的書籍

不論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縱然他們眾口一致地加以稱讚,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興趣,對你而言,仍然毫無作用。別忘了批評家也會犯錯誤,批評史上許多大錯往往出自著名批評家之手。你正在閲讀的書,對於你的意義,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個人的`看法都不會與別人相同,最多隻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認為這些對我具有重大意義的書,也該絲毫不差地對你具有同樣的意義,那真毫無道理。雖然,閲讀這些書使我更覺富足,沒有讀過這些書,我一定不會成為今天的我,但我們請求你,如果你讀了之後,覺得它們不合胃口,那麼,請就此擱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們,否則毫無用處。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地去讀詩、小説或其他可歸人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試問誰能要求那使某人快樂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別人覺得快樂哪?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3

年輕人求知慾很旺,而忍耐性不足。即以讀書而論,尚未開卷時,每有吞食全牛之概;然一遇困難,則不禁頹然而氣餒。於是淺嘗偷巧的習慣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腦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讀別人的評論以自圓,或僅讀一書的序言而了事。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從而道聽途説。這是我們年輕人最易傳染的一種通病。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4

新書買回來了,我們都會很愛惜地翻閲,甚至還有人為它包上個封面。可是,一些名人居然有毀書的怪癖。英國化學家戴維看書時,常常把書頁撕下來看,看後又扔了。這使他的學生們大為震驚,而他輕描淡寫地説道,這樣看方便,再説,我一生沒有時間把任何一本書讀兩遍,也不打算讀兩遍。

拿破崙也喜歡看書,就是行軍時他也帶不少書。據説他馬車上有個書架,他在行駛時一邊看書一邊若有所思,看完就將書從馬車的窗子裏扔出去,他認為,一本書對他有一個啟示足夠了,再多也消化不了。每次他出行,他的隨從會把車裏的書架重新裝滿。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5

春秋時期,衞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衞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衞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説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説:“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説:“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説,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悦誠服。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6

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尋釁。那個洋人説:“中國人愚昧無知,生就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

一年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歎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7

在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為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拚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着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繼續讀下去。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户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着頭髮,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髮,立刻驚醒。

於是,後人用“懸樑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8

五歲的張海迪因患有脊髓病,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手術後她只能一動不動躺在牀上,可她仍然刻苦學習知識,她從鏡子裏面看書。就這樣,她自學了國小、中學的課本,後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部門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海邊診所》。當張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她深深地感動了。

張海迪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每天背熟10個單詞,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畢。這可見古人是多麼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總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託到後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悶悶不樂的,他們不知道,只有經受住嚴峻的考驗,並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9

1992年,大概9月份這個樣子,在五四體育中心二樓的一個小房子裏,人不多,僅僅屬於中文系的一個小範圍座談。時任系主任的孫玉石教授主持。汪老頭仰着大頭,兩眼很大,像魯迅門前的棗樹,直指着天空,似乎屋頂有一個洞通向更為五彩繽紛的世界。這麼大年紀的老頭眼睛還很澄明,以至於其中沒有不相干的人。他偶爾咳嗽兩聲,想半天才説一句話——

“有人問我怎樣成為一個作家?”

咳咳(乾咳的那種)。

“我想,第一要逃課。要逃課。”

聽眾很安靜。“咳咳,逃課。”

孫主任緊瞅着汪老頭,沒有辦法,因為汪老頭的眼睛一直直指着屋頂以外的天空,其中沒有不相干的人。

“當初推薦我留校,朱自清先生就不高興,因為我老是逃課。”

“咳咳。”沉默。

“第二,想讀的書就讀,不想讀的就不讀。像列夫·托爾斯泰是很偉大,但我不喜歡,我就不讀。我最喜歡的作家,首先是我的老師沈從文,還有契訶夫和阿索林。我反覆讀。”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 篇10

美國十八世紀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髮老婦,已餓得走不動了,趕緊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麪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麪包。“你吃吧,我包裏有的是。”富蘭克林説着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揹包。老嫗吃着麪包,只見富蘭克林從揹包裏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麪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着回答説:“讀書的滋味要比麪包好多了!”

經濟拮据,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閲讀完,第二天一早,準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l555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