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霧凇評課稿

霧凇評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霧凇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霧凇評課稿

霧凇評課稿1

説是寫景,其實作者在用優美的語言描寫霧凇美景的同時,也介紹了霧凇的形成過程,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束媛老師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既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藴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又在頌情的基礎上加以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老師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江南的.地區,根本沒有見過霧凇,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習中,學生無法找到建構的舊知,給學生帶來了困難。因此,上課時束媛老師藉助了網絡解決了這個問題,製作了課件,運用大量的霧凇圖片,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腦袋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束媛老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化文本,超越文本。學生兼容並舉,多種感官參與,以自讀、自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上課伊始,老師出示中國地圖,向學生介紹吉林霧凇,當學生知道它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齊名,為全國的四大自然奇觀之一時,這時大部分的學生都想一睹霧凇風采,於是老師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加上第一自然段的介紹,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千姿百態,引導學生想象訓練學生説話,鍛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老師出示了:“吉林霧凇潔白晶瑩,有的像(xx),有的像(xx),還有的像(xx)真是千姿百態。從而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

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抓住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認識霧凇形成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接着通過讀“瀰漫、湧向、籠罩、淹沒、模糊”這些詞語,感受霧氣越來越大,越來越濃,瞭解了吉林這過於飽和的水汽從何而來。有了過於飽和的水汽,還要讓學生明白“遇冷凝結”,這裏抓住“零下30攝氏度、三九嚴寒、大地冰封、嚴寒季節”等詞語體會温度的低,通過讀強調了霧凇的形成還是需要足夠的低温。讀到這,學生已經很清楚知道霧凇形成所需要的條件,也瞭解到吉林能形成如此奇觀的原因。此時,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霧凇形成過程之緩慢、輕柔,再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最初逐漸最後”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這樣通過畫面的感知、讀説的結合,霧凇的形成過程也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人們情不自禁的讚歎也就自然流露,水到渠成。在本堂課上,“閲讀”成了孩子本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天空裏自由放飛。

霧凇評課稿2

在《霧凇》一課中,教師始終緊扣文本,以學生為主體,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又一個有效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長進,興趣盎然,從而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以及感受這一美麗而又奇異的景象。

一、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以多媒體盡情展示了三九嚴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壯觀景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霧凇。聆聽着動聽的音樂,欣賞着美妙的景觀,學生彷彿置身於河畔,在霧凇間穿梭。

二、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學習。課改下的課堂應該是多維互動的,師生雙方都應允對方的主觀能動性,並給予激發、肯定和鼓勵,探究霧凇形成的原因,並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畫畫,還可以是複述的形式,通過多種形式的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將被動的學習變成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活動,課堂成為心靈共舞的地方,教師和學生都是這個家園的主人。

三、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用優美的語言讚一讚,用巧妙的畫筆畫一畫,用流暢的語言介紹介紹等等,都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領域。

霧凇評課稿3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為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為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本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本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為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着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本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霧凇評課稿4

聽了虞老師執教的《霧凇》一課,我受益匪淺。霧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着手點。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着重讓孩子體會霧凇的美,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老師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

二、抓關健詞教學。

教師在教學時抓住關鍵詞“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美麗動人”xx、“綴滿”、xx“十里江堤”、“千姿百態”等,來進行品讀,來感受霧凇的各種姿態,感受霧凇的奇特。教師在學生想象説話時,教注意結合了文本,進行了指導。出示句式訓練:這些霧凇像xx。這些霧凇有的像xx,有的像xx,還有的像xx。這樣課堂上學生説霧凇的姿態時,語言更加生動優美。接着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在感受霧凇姿態美的基礎上,感悟“忽如”帶來的神奇和壯觀。這也正是文本所藴涵的內容。

評《霧凇》

今天有幸聆聽了趙老師執教的《霧凇》一課,本人受益匪淺。《霧淞》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説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趙老師首先通過對“霧凇”兩個漢字的指導,幫助學生想象霧凇是什麼樣的,接着創設情境,課件出示霧凇的圖片給學生觀看,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同時對霧凇有了感性的認識。接下來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什麼是霧凇?”“它是怎樣形成的”“課文是怎麼寫霧凇的”等等,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文本。

趙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注意讓孩子體會霧凇的美和奇,通過抓關鍵詞語“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等詞語感悟,並通過朗讀把霧凇的美表現出來。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時,趙老師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最初”“最後”等詞語引導學生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是緩慢的,再讀過朗讀感悟。

趙老師在教學中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反覆讀書,自讀、個別讀、齊讀等,引導學生感悟霧凇的美。教師在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

總之,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令人回味的課。

標籤: 霧凇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oq63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