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書籍 >

書籍散文

書籍散文

今天想寫的話題是“書”。上午抱着四本機械方面的書籍準備去圖書館還(都是考研方面的,一直用着沒還),但是後來和馮老師聊天給聊忘了。下午去還書的時候又順便借了兩本。

書籍散文

其中一本《三菱PLC應用100例》是我之前預定好要借的,因為打算利用這段時間把三菱PLC的實際應用學會,下一步做機器人要用。但是,另一本書——《每天學點經濟學》卻不是我原本打算要借的,本想着去借本史書看看的,但從自然科學類圖書室出來一眼看見對面的經濟學類圖書室便萌發了一個念頭:四年了還從沒進過那個圖書室,今天不妨進去看看。既然第一次進來看看,總是要借本看看才對得起這“第一次”。之前聽人推薦《贏》這本書不錯,打算借來看看,可是在裏面轉悠了半天也沒能找到。説實話,不知道是圖書出版人的問題,還是做經濟的人心志高的原因,很多書看着書名就沒有胃口,很俗,比如什麼《富人憑什麼》、《想法造就富翁》、《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法則》等等,當然也包括我借的這本《每天學點經濟學》。這些書名給人的感覺就有點浮,不踏實,不心安,也可能是工科生的腦子比較死板吧!因為我們借的專業書中名字起得最牛的也不過是些“從入門到精通”什麼的。

但最後為什麼還是借了這本與專業、興趣都不相關的《每天學點經濟學》呢?呵呵,坦白説,我還真是衝着這個名字借的這本書,因為的確是想每天學點經濟學方面的東西。一直就覺着自己的知識面太狹隘,確切地説是太淺薄,所以既然沒有“精”的本事,那乾脆就“博”點,權當閒侃胡吹的.談資好了。

説到這個書,我想學生對書都很熟,天天不是在手上拿着,就是在肩上揹着。但就我身邊的朋友來看,愛看書的人還真不多。而且更有趣的是學生朋友中愛讀書的比例,甚至沒有已工作的朋友中愛讀書的比例大。而工作的朋友中,對於書的態度則是鮮明地分為兩面:一半人,沾書不看,頂多也就翻翻報紙;另一半人,非常愛看書,沒事就買幾本看看。

就我自己而言,覺得挺慚愧的。高中時覺得很忙(的確也很忙),加之家裏條件不好,看了些書基本都是週末晚上在書店蹭着看的,一到週末常常是從傍晚6點站到11點。那個時候應該是衝着某種虛榮心,只看西方文學,不看言情,也不看武俠。當然,現在且不去管當時是什麼心理,但是我的確從那些書中汲取了不少養分。從14世紀文藝復興小説到19、20世紀的近現代流派小説,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喜歡在文中加入作者自己的哲學思想。也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哲理思維,讓我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洞悉人生。上了大學的這幾年,着實慚愧得很,本以為上了大學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看書,報考時還嫌學校圖書館藏書比同類學校都少。可是到了這裏除了專業和考試書籍外,還真沒看過幾本閒書,偶爾興致大發借個三四本來,結果到期的時候幾乎又是原封不動地還回去。細細算來,實際上文學類的書籍還沒有高中讀的多。

大學讀書的興致算是“認祖歸宗”了,喜歡看演繹史記、詩詞格調方面的書。當然,從“崇洋媚外”到“認祖歸宗”是有一個過渡的,這個過渡就是當代文學,主要看的是樑曉聲、餘秋雨、劉墉等人的書(韓寒、郭敬明之流的書看不來,所以一概不看)。但就是在看中國當代文學書籍的過程中,卻培養了我對古典文學的濃厚興趣。唐詩宋詞一直是自己比較喜歡的,但是對格律一直不懂,所以曾嘗試借本格律書學習一下,結果又是不了了之了。當然,對於我這種學工科的人,能保持着讀書的興趣就該自足了吧!格律那些高深的東西真看不下去也不必和自己較勁,遇到問題可以向文學系的師生們(且當是文友吧)請教下。

今天在“書”這個事情上,我還有另一番收穫。晚上和黃志偉與璐兒小夫妻倆吃過晚飯經過校外的一個小書攤,本以為都是些武俠、言情、穿越類的盜版書,結果到跟前一看還真是出乎我意料。大多都是有內涵的書,地攤老闆説自己是喜歡讀書之人,賣幾本暢銷書是圖個營生,而賣文化類的書則是圖個喜好。書賣得蠻便宜,所以便挑了兩本:《章太炎講國學》和《蒹葭往事》。國學,以前看過王國維的,但一直沒看過章太炎的,所以便挑了這本;林汐,算是一個偶然的錯誤,誤當成林非了。後來網上查查説這本《蒹葭往事》是抄襲的,呵呵,就當給這位“抄客”捧個錢場吧!

也許你還在讀中學,也許你已經大學畢業多年,但是我想——如果可以,讀書這個習慣還是不要丟得好!也以此警示自己,希望以後不要再因為一些所謂的忙碌,荒了書苑。

香茗一盞,油燈輕捻,翻開一卷書,便是又經歷了一次人生。

標籤: 散文 書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shuji/pkpv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