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藝術 >

遺憾的藝術的教學心得

遺憾的藝術的教學心得

最近讀了一篇短文,説的是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教學心得—遺憾的藝術。覺得有意思,對現實的教學現狀是較為真實的剖析。短文説的是:

遺憾的藝術的教學心得

一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了大門後,迎面又見兩扇小門,一扇寫着:美麗的,另一扇寫着:不太美麗的。男人推開“美麗”的門,迎面又是兩扇門。一扇寫着“年輕”的,另一扇寫着“不太年輕”的。男人推開“年輕”的門——這樣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後推開九道門,當他來到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着一行字:您追求得過於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這雖是一則笑話,但説明一個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同樣,十全十美的課堂也是不存在的。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實存在。不管怎樣的課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準備,總會留有一些不足的。葉瀾教授講:“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畢竟課是活的,對象是活的。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看,看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從學生的角度看,不同的學生同樣也有不同的收穫和困惑。或許,這節課對於這一部分學生來説很適合,但對於另一部分學生也許就不適合了。所以説沒有完美的課,只能力求更好的課。

傳統的課堂教學,常常只有預設而不見生成,“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一直是教師們不懈追求的完美目標,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這種在教學預設上長期的“完美主義”,使課堂教學在普遍意義上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教者“以本為本”,習慣於從既定的教案出發,用一連串的問題“牽”着學生,害怕學生跳出自己預設的“圈圈”。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引着“活”的教師和學生,讓他們圍着它轉,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台。這樣的課也許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但學生卻如同折了翅膀的雄鷹,難以展翅高飛。

《解讀中國教育》一書上有這樣一個典型例子:上海一物理特級教師上了一堂我們認為很精彩的公開課,老師發問,學生流暢、準確地回答,下課鈴響起,預設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教育論文《教學心得—遺憾的藝術》。中國聽課的專家和教師都認為這是一節無懈可擊的完美的課!而美國專家並不以為然,甚至很困惑,“既然學生都會了,你們還教什麼?為什麼學生沒有問題?”一語驚醒夢中人!多年來我們追求的.所謂“完美的課”,原來恰恰是問題最嚴重的課!

課堂教學的過程,不是單一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應該少一些固定預設,多一些課堂生成,“讓預設與生成共舞”,而“生成”恰恰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它在帶來精彩的同時也可能帶來遺憾,甚至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喪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為它的“不完美”,才顯出真正的“美”來。沒了月亮的陰晴圓缺,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那些感歎人生悲歡離合,聚散無常的或婉約、或豪放的詩句;而沒了問題的存在的完美課堂,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不完美,也許是一件好事。正因為“不完美”,才督促我們不斷提高教學能力。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勿需苛求完美,但要學會關注、捕捉、反思每一節課中遺憾,並努力追尋各種方式彌補遺憾,這樣就等於坐上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直升機。

我想: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教育工作者在知情的情況下,為了跟着感覺走的瀟灑,或許也是一份無奈,能夠真實地面對呢?教育其實就是池塘裏注入的一泓清水,真水無香,教育功能最大的優化,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追求本真的教育。去啟迪學生對未知文化知識的興趣、探知與理解,這又何苦在事前徒增許多課堂上的固定預設與鋪墊呢?學生文化知識的理解、掌握、積累,其實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需要不斷地認知強化,有時候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樣的教學感悟,現實生活裏不乏許多的例子,有時候在當時課堂上不一定有許多的理解與掌握,但課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磨合或訓練,就自然地得到了知識的理解、遷移與鞏固。在現實生活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崇尚迴歸,如低碳時代的來臨,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真真切切吧,行走在真教育的路上。

標籤: 遺憾 教學 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ishu/pn3w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