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推薦】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推薦】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學習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後發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從孔子那裏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在道德行為規範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裏,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呢?

推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説,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瞭解《弟子規》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並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説文》裏,“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推行《弟子規》,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於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覆強調:學習《弟子規》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聖賢的要求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活動的開展。

孔子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範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裏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裏、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藴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羣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適,充滿智慧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如果經過所謂的發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如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絕對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絕對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遠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容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實用性,即其來自真如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智慧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智慧的完美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境界的真實展現,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經過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芒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可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變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掌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止和改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

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須樹立民族文化堅定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悲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智慧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如果沒有他們善巧方便的闡發、演説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濛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所有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創造了人類獨有而充滿智慧且先進實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智慧的符號,文言文是智慧傳承的絕妙載體。如果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着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發明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交流和傳承的理想而先進的工具,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始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具有偉大智慧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教育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舉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可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培養了人的良好習性,保護了人的善良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國家教育,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智慧教育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感恩偉大的祖國,熱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藴,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

類優良傳統和智慧,胸懷博大、善於包容的偉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出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原因,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認識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須糾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充滿智慧的圓滿真理,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美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肯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瞭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決定,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著名學者高志其所説:「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智慧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國馬克斯.米勒説:我們在聖哲所倡導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美無上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無數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實,也絕不是以「封建」

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出現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難道不是封建嗎?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裏所説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幹(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系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温暖和安寧。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賦予的稟性及能力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然而,許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裏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平等封建禮教。顯然,「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平等的封建禮教。其實如果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解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很多,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無敵」、「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一是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明白事理,瞭解真實情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很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有唯一創造並主宰宇宙(萬能)的神,神與教徒是父子或主僕關係,教徒不能懷疑質問神,不可妄稱神名,不許信奉其他宗教,更不能升格為神。而傳統的儒釋道沒有樹立這樣的神,教學中只有師生關係,學生對導師的教導不懂可存疑,允許質詢。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3

學生:zz 家長:zz

我於20xx年11月19日應邀參加由豐東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豐東縣教育局主辦的《豐東縣傳統文化公益論壇暨家庭教育講座》。在豐東縣第二中學報告廳,我榮幸地聽到了田秀英女士和宋瑞女士的講話,受益匪淺。

田秀英女士講述了她自身的經歷。她年輕時家裏就很窮困,成家後依舊過着窮苦的生活。即使這樣,上天還是和她開了一個大玩笑——她兒子三歲被大火燒成重傷,大夫都説無法醫治,勸她放棄,可她沒有,依然堅持救治,最後感動了大夫,幾經周折,她的兒子終於脱離了生命危險。之後她們一家人過着艱苦的生活,婆婆對田秀英還好,但對孫子,卻是非常冷漠。可是田秀英依舊很孝順婆婆,從不抱怨。她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了二十來年,直到她兒子考上了大學,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她才得以解脱,過上幸福的生活。

宋瑞女士則主張做文明道德公民,做官為清官,做人要孝敬老人,從現在做起,不要等父母老了才去盡孝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聽完這次講座,我真的有很深的感觸,無論我們家境如何,都不可以放棄生的希望,都要堅強地生活下去,並且帶給身邊的人自信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動力,使得我出現的地方就有一束陽光。無論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以一種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無論老天多麼的不公平,都笑着去面對。不去抱怨,不去悲憤,淡然地接受,順其自然。我也會告訴我的女兒,無論是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還是今後的生活中,都要樂觀地面對,以一種良好的心態去迎接困難,麻煩自然會迎刃而解。

最後感謝縣政府、縣教育局和豐東二中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感謝田秀英女士和宋瑞女士的演講。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4

首先,這個不用專門學習,或者説不感興趣也不用強迫自己去學習。我們的身邊各種事物,接人待物的禮儀方式方法,書寫的漢字,中餐,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人也是極少數,中華傳統文化不也傳了這麼多年嗎?只是近些年有點不同,西方的工業和科技讓我們只有在西方的體制和框架內發展才能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裏生存,所以瞭解西方變得更急迫,所以留學,英語就變得很重要。但學習絕不等於變成他們,實際上也很難變成,因為中國傳統多數存留在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這方面想改還遠得很,東方和西方的融合在自然而然的發生着,所以,學習傳統文化與否,只是個人興趣而已,無關乎民族的未來。

接下來説説我為什麼喜歡傳統文化。

首先,是一種天然的親近。小時候喜歡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哪怕不知道佛教道教為何物,也知道有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不會去質疑這些東西,就像西方人不去質疑上帝的存在一樣。所以每次看外國的東西,就總覺得哪裏不舒服,語境不對,看外國電影不能理會很多微妙的設計。

其次,喜歡中國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被詬病最多的是不喜歡創新,沒有科技,這也許就是性格基因決定的吧。西方的所謂先進科技其實是笨辦法,一個實驗一個實驗的做啊,就連心理學,哲學也搞出一套實驗方法來,而中國哲學一下子通天地宇宙真理極限,什麼都是道,中醫也是有關人體平衡的哲學,而不是研究細胞和細菌,打仗是勢的哲學,而不是研究新武器,書法國畫也是道,而不是追求畫得更像。感覺東西方完全是在不同層面上研究問題,他們暫時領先了,但暫時的領先不代表永遠的領先,我總是很自豪的覺得中國思維的境界更高一層,有種通觀全局的視野。我在美國讀博士時候的導師就感歎過,現代醫學攻克癌症的速度還趕不上癌症變異進化的速度,他很欣賞中醫對待疾病的態度,以一個整體看待,頭疼不一定是頭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系統的一個不平衡。

再次,我喜歡讀思想哲學類的書,沒有一個國家有我們這麼豐富的古代典籍,其他國家的語言幾百年都已經變化巨大無法讀懂了,可供我們去研究我們的民族曾經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以及思想的轉變。我也選修過美國哲學系的課程,那上課的枯燥無味,完全是把哲學當科學一樣的死板教學。讀古代書籍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中文語言文字的意境內涵是外國語言不能比的,可能漢語表達沒有英文法語精準,但漢語絕對是處在另一個維度的。儒釋道三家,加上法家,墨家,兵家等先秦哲學家們的思想二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輝,與其説是哲學,更不如説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人所散發出來的精氣神多半來自先秦諸子百家,其博大精深我恐怕窮其一生也不能完全領會。《道德經》和《孫子兵法》是被翻譯成外文最多的書籍之一,我看了一些英文的道德經,真的牛頭不對馬嘴,和我的理解大相徑庭,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想,理解東方哲學,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人。

最後,我來試着説説學習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我學習只是出於興趣,也沒有任何壓力,如果真的從事這方面的職業,估計也不會有這麼美好。對我來説,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有以下幾點。

一,對自我的精神提升。現在社會普遍浮躁,我的心中需要一塊淨土來耕耘,我選擇了傳統文化。它讓我找到自己的根,一些儀式感的節日項目,如茶道,開筆禮,成人禮,不僅提醒着我們從哪來,更是集體的歸屬感。

二,對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外國的很多文化和傳統多來源於宗教,而中國傳統力量之大幾乎就是一個民間宗教。宗教是讓讓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我們又沒有一個強力的宗教,如果不靠傳統文化,估計社會會亂。這方面韓國做得很好,韓國人至今保持着對歲數比自己大的人鞠躬的習慣,很多我們不在乎的文化,他們都拿了去,並且大力宣傳。所以,不是韓國要搶我們的文化,而是他們真的很重視這方面。

三,有志之士考慮如何傳承並推動文化的自新。學習傳統文化不等於開倒車,包容是一個民族一個文化得以延續的根本,我們現在的很多東西都是西方引進的,比如學位制,服裝,陽曆,這些東西不需要也不能擯棄,可以融合進我們的文化體系中,讓文化中不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部分慢慢消失。不自新的文化不能長久,我們應該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學習傳統文化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哪些是需要發揚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5

聽完王君老師的課,想做一名語文老師。

聽完張麗鈞校長的講座,特想做一名讀書人。

為期兩天的學習,只有這兩個內容中間沒有打盹,説明她們講的很精彩?還是説明我對他們內容很感興趣?因為她們的精彩,所以感興趣。她們身上的那股深深的文化味是不需要包裝的,是自然的。

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課堂,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通過一節精彩的《孫權勸學》展示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教學質量能低嗎?

張麗鈞校長的講座《信仰中文》讓我從想做一名語文老師轉變為想做一名讀書人。張校長從自我篤信和引人仰屬兩大方面闡釋了讀書的妙處。在自我篤信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信其美、捍其潔、親其芳、味其旨、領其妙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自我陶醉,並給大家開了一味祛病良方:多讀一點、多背一點、多思一點、多寫一點。而在引人仰屬板塊,張校長又分別從扣人心、祛人病、牽人魂、勵人志、偕人行五個方面講了讀書的作用。張校長的讀書不是功利性的,是自覺的行為,但卻也帶來了豐厚的成果。(張校長的成果太多)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6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7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是一段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老師的講座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感恩”,老師的精彩演講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人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感恩父母,這是做人之本,父母給了我生命和一個温暖的家,把濃濃的愛延伸到整個家,要感恩組織和領導,這是立身之基。無論在什麼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離不開組織和領導的教育培養。要有奉獻精神。樹立多幹工作奉獻社會光榮的現象,始終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樂工作,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實現自我。要不計得失。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把100元放在眼前,你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當他把錢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會無比廣闊。

你要感激那些踩你一腳的人,沒有這些人你就不會成長。不會成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背,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你要像大地那樣無限廣闊、包容,要像大地那樣忍辱、奉獻,變得心平氣和,消有除內心的障礙,做一個無私的人,做一個具有聖賢道德的人。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8

其實對於咱們這個儒蓮文化,我之前就知道,因為我的女朋友是千山路國小的,她在36期的時候在這裏參加過培訓。她學習完之後回去跟我交流一些收穫,我開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我認為自己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並不需要別人的教誨。但是這四天的學習,讓我對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我應該先檢討自己。我這個人在單位和領導、同事相處比較融洽,但是內心很急躁,有時候會和父母、朋友產生一些矛盾,而且對這些矛盾不以為然。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對於父母首先應該盡到孝道,特別是我們這羣年輕人,應該把孝道承傳下去。

在這裏我要感謝我的姥姥,我的姥姥從小把我養大,一直養到18週歲。我姥姥屬於一個大家閨秀,對於“禮”教得很嚴。我深刻地記得,姥姥説:“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剛才看到蓮儒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可愛特別聰慧,讓我的內心產生了自責。回想我在班級裏對待我的`學生,是否做到和顏悦色?是否做到他做錯了給他一個改錯的機會?事實上並沒有做到。

姥姥還教育我吃飯要有禮。我小時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個小洞,我也不吃別人眼前的菜;吃完飯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説話。其實小時候做得更好一些,學着學着就學走樣了。

老師上一節課提到對父母的愛。父母對我們的愛非常無私,非常包容,反過頭來,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包容一下我們的父母呢?我的父親已經52歲了,他的身體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健壯了,走路的時候,我會開玩笑説:“小老頭……”感覺父母的身體在一天一天變差,可是我卻沒有做到我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我的媽媽有一些神經衰弱,我回去晚的時候她就是睡着了也會醒來,她總會説:“這麼晚回來,對身體不好。”算起來,我們能有多長時間可以和父母説説話、陪他們聊聊天?每天在外面和朋友説那麼多,為什麼不能回家對父母再分享一下呢?其實父母非常想知道你在單位表現如何,和同事關係如何,甚至和女朋友處得如何。以前我回去也就是一句兩句,這兩天回家我跟媽媽聊了很多。因為家離學校比較遠,每天要早走,一年365天,我媽能有360天起來為我做早飯,但是我從來沒有感謝過她。昨天走時我給她一個擁抱,説:“謝謝您!”我媽還有些詫異,可能有點適應不了。今天我又給她一個擁抱。我相信,我還會堅持下去。最後,祝願在座的各位長輩、老師的父母都能夠身體健康!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9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

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 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 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 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0

文化是被廣泛接受的藝術,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傳統文化,就是以往在中國這個範圍內被廣泛接受的情感載體。如果想要了解以往那些人的情感,就要先了解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名為“傳統”,除了表示它的歷史以外,還説明它被傳承了下來。現代人在有意無意間仍然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有些人想要一探究竟,就會去了解。字體如何演變?方言如何產生?成語有何典故?詩詞有何背景?楹聯有何內涵?窗花有何寓意?王羲之和顏真卿孰高孰低?顧愷之和吳道子孰強孰弱?春江水暖鴨先知,琵琶聲停欲語遲。會當凌絕頂,自掛東南枝。

有沒有意義呢?這種意義就像是我們受到宇宙規律的束縛而去了解宇宙學一樣。探知原本就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1

一、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修養,規範思想品德。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的以道德實踐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自己對社會都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倡導應建立的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協調有序的人際關係,特別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要義,時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對大學生具有重大意義。愛國主義思想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後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把前一時代的優秀思想精華繼承下來,而且有新的補充,發揚光大。在新的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經過世世代代的沉積、凝集、昇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總是圍繞着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這個中心。

三、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處貧賤而樂在其中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精神享受,而此時的人格世界是一種安然、充實又自得的世界。

四、學習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禮儀道德的培養

禮儀道德,是貫穿於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可以説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礎。而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主要因子,幾千年來,人們一切生命活動,皆以其為基礎。“內修外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雖體解吾猶未變兮,雖就死其猶未悔”等等。這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塑造大學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2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裏, 人民羣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繫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3

春節後有幸參加華韻啟程文化中心在大福地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培訓班,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學習心得。感恩組織方、大福地。感恩老師、義工付出。通過學習心得如下:

物質的基礎就是意念。意念組成了物質。物質是意念長期積累而成的。

意念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它是萬事之根。起心動念的善惡決定後果。

意念的能量首先影響自己,其次影響與自己最親的人。

﹡父母對子女的擔心是最温柔的詛咒。

古時好多諺語也説明人的意念的重要。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因此地球人每個人意念的善惡小則影響自己和至親之人,大則影響環境和地球生態。

現在很多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真實寫照,是全息縮影。12歲以前所有的病大部分原因在媽媽身上。人生的苦難,皆來自於人生違反大自然規律。生活驕奢,不孝父母,無知惡有惡報,厚德載物之因果。還有那些慘死在父母手中,沒見過天日的墮胎嬰兒,他們無聲的吶喊,經受無量的苦難。為了您至親之人斷惡修善吧!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4

在今年由趙瑞賓總裁和佳航老師主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曲目精神的培訓中,通過課程的學習,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尤其是曲美精神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三字經》中的篇章,對曲美精神亦是一知半解,通過一年的學習,賓總、佳航老是用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高超的演講藝術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什麼才是真正的曲美精神!

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

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能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在工作中,對同事、下屬要寬厚仁愛,互相體諒對方的難處,這樣才能將工作做得更好。

最後,我要説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作為一個曲美人不牢記曲美精神是渺小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很多人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曲美精神是老一輩曲美開拓者留下的智慧結晶。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希望20xx年的培訓辦得更好,也衷心感謝兩位老師無私的奉獻,希望新的一年我們能從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智慧的大愛!

祝好!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15

中國人自古注重榮辱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古代文獻中,有關榮辱觀的論述還是很豐富的。

榮辱觀,就是怎樣看待榮與辱,以做怎樣的事為榮,以做怎樣的事為恥,有其鮮明的道德指向,實質上是價值觀問題。歷史上,最早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紂王以為自己的權力是天佑神授,所以為所欲為,暴虐無道。結果牧野之戰,頃刻覆亡。克商之後,鑑於殷商覆亡的教訓,作為政治家的周公,對商朝的政治做了歷史性的總結,認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設作為政權建設核心的主張。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説,周公綱紀天下的宗旨,是“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王先生還説:“周之制度、典禮,實皆為道德而設。”周公之後,德治問題成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識精英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作為畢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應該怎樣度過,怎樣趨榮避辱,怎樣對社會有所貢獻?他們的論述,我們今天讀來,依然富有啟示。:

《管子?牧民》説,“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維”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人一生不做壞事,不是懾於法律,而是出於人的良知,當這樣的教育成為大眾的普遍意識之時,國家才會有長治久安。禮,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於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説:“禮者,理也。”社會要走向和諧,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義”,在先秦語彙中,是適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解釋説:“義者,宜也。”人見到合理的事情,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很危險,也應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後人常説的“見義勇為”。“廉”,是廉潔。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恥”,是恥辱、羞恥,孟子説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於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於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在孔子的學説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對大眾有強烈的愛心,對社會有至誠的關懷。人一生的榮辱,都與是否行仁密切相關。《孟子》中説:“仁則榮,不仁則辱”。可見,在孟子看來,榮辱是與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有堅定的理念,為萬人所敬仰,自然會有榮光。即使在世時不得志,為權勢所壓抑,但也會有身後之榮。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義,即使得逞於一時,但終究要受辱於世。榮辱與個人修養也有密切的關係,《論語?學而》説:“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誠信,有禮,自然就遠離恥辱了。反過來説,沒有信譽,無禮,當然要徒自取辱。

標籤: 學習心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129o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