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通用15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通過對青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譚院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輔導報告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使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受益,也就説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

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準備。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着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因為村裏有的老人去玩過了)父親説:“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峯、巖洞,老人家讚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説,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裏,才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為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説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説,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裏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説文》裏是“數飛也。”其實説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着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説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説,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説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説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為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説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才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敍述的乾貨,或者説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説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國小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國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才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説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説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才是學習典籍。

為啥?

因為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説了一堆以為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視頻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説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為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通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説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鍾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裏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陳穎老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後,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師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麼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於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藉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幹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現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後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説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脱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説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裏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為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説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着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是一段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老師的講座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感恩”,老師的精彩演講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人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感恩父母,這是做人之本,父母給了我生命和一個温暖的家,把濃濃的愛延伸到整個家,要感恩組織和領導,這是立身之基。無論在什麼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離不開組織和領導的教育培養。要有奉獻精神。樹立多幹工作奉獻社會光榮的現象,始終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樂工作,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實現自我。要不計得失。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把100元放在眼前,你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當他把錢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會無比廣闊。

你要感激那些踩你一腳的人,沒有這些人你就不會成長。不會成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背,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你要像大地那樣無限廣闊、包容,要像大地那樣忍辱、奉獻,變得心平氣和,消有除內心的障礙,做一個無私的人,做一個具有聖賢道德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我來自於大同,我也是媽媽讓我來學習的,在這裏我要首先感恩我的媽媽,如果不是她,現在的我還是像畜生一般的活着。我以前也是一個很不聽話的孩子,是一個很忤逆的孩子,我媽媽也是經常被我氣得半死。我從小就不愛學習,我就特別的怨恨中國的這種應試教育,如果沒有作業,沒有測驗,沒有考試,沒有家長會,那該多好啊!因為我是二胎,我還有一個姐姐,姐姐從小就學習特別好,琴棋書畫什麼都會,我媽就把她培養的特別好。我媽媽這個人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各方面。因為我姐姐就什麼都好,那媽媽就希望我也什麼都好,用培養女孩的方式來培養我。因為我是一個男孩,自然不會像女孩那樣,所以我就反對,我就不願意,所以我們娘倆就經常因為這個吵架,生氣。但是,我的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差,因為我國小在所謂的貴族學校,當時家裏的生意也不錯,家庭比較富裕,所以就上了實驗國小。那時在班裏能排箇中上等吧。但是,從六年級開始,我接觸了網絡這個東西,使我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以致於考到了一個很爛的中學,父母花了錢才讓我到了比較好的中學。上了國中,上網就更瘋狂了,經常因為上網問題跟我媽吵架,以致於成為了班裏面的下等生。我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也有很大的分歧,我爸爸很放縱我玩電腦,以致七年級的那一年我母親也就沒有管我。到了八年級,我爸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和我媽聯手管我,這才控制住了我的上網時間,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很多,也就是這次的期末考試,家人都很高興。

學習完傳統文化之後,我才知道我錯了,我真的是大不孝,豬狗不如,在這裏真誠地和媽媽説一聲:“對不起,我錯了,請您原諒我。”我也知道了責之深,愛之切的道理,人世間最偉大愛就是母愛。父母做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啊!在這裏我也強烈呼籲大家不要再和父母吵架,想想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這輩子也報答不完啊!

在這裏,我要感恩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好的東西,這次女德班之後,我也要出去多多弘揚中華傳統,讓更多的人受益。最後,我還是要感恩,感恩一切。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我有幸參加了居美馨為期五天的傳統文化學習,老實説,前兩天我沒有進入狀態,認為“健康飲食”就是讓我們吃素,心裏有牴觸情緒。漸漸的,老師們的精彩課程吸引我走進一個新的學習領域,讓我越來越自慚形穢:原來我們這些所謂學習優秀的大學生,其實早就忘本,失去了孝道,喪失了禮數,有的幾乎讓祖宗蒙羞了。幾天的課程終於觸疼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老祖宗對我們太仁慈了。

因為母親一直堅持學習傳統文化,還在她所在的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所以她經常推薦我看一些書籍和碟片,如: 蔡禮旭老師的《如何經營幸福人生》、《了凡四訓》以及陳靜瑜老師的《涵養女德學習之報告》等,從這些聖賢教誨中,我逐漸明白些許正確的做人道理,從中汲取有益自己成長的精神營養,也日漸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今年元月,我又參加了馬鞍山市首屆大學生“幸福人生”交流會,進一步修正了自己的一些觀念,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一次震撼心靈。當我讀到《孔子家語》中“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則故事時,被丘吾子深切的悲傷所感染,第一次留下慚愧的眼淚。試想:我們年輕的一代,真正孝順父母的有幾個呢?小時候都是父母呵護我們,好不容易盼到我們長大,我們又遠去他鄉讀書。我在四川農大要待七年時間,只有寒暑假回家,回來的日子,大部分時間用來同學之間走動了,陪父母的時間很少;將來等到我畢業,要面臨擇業、成家,忙着經營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了,有多少時間能回家看望父母呢?然而父母卻一年年衰老,一天天行動不便,想起來我真是不孝,不僅不能孝養父母的心,連孝養父母的身都沒做到,枉為人子啊。

感恩居美馨能在暑假組織這次傳統文化進修,我想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陪陪母親,和母親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一起修福培慧,儘量做到“親所好,力為具”,盡一份孝心,讓母親開心,也以便將來為弘揚傳統文化盡我自己的綿薄之力。祈願貴中心能給予我和母親學習的機會,末學將感恩於心。

給女兒的信:

親愛的女兒,世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不是洋房,而是“緣分”,我們能成為母女也是緣分。會結緣的人猶如銀行存款,存的越多,成就事業和家庭的機率就越高。結善緣是我們目前最有保障的投資。居美馨暑期進修班人才濟濟,藏龍卧虎,各行各業的領導和知名人士都集中在那裏。能去跟他們在一起進修是我們的福分,不要輕易放棄這個結緣的機會,你不是將面臨着就業嗎?江蘇一帶人員素質偏高,學習意識也很強,沒準遇上一個高人認可你專心修學,把你聘走了,你不去豈不是損失?

媽媽是真心實意為你着想。至於陪同學外出玩耍,媽媽從沒有反對過你,也就是三兩天時間,能擠出來。朋友畢竟是我們人生中的過客,不可能和自己的前途、一生的幸福相提並論,希望你三思。

親愛的女兒,媽媽沒有能力留大筆財產給你,力量範圍內的物質需求,媽媽總是儘量滿足你,不讓你受委屈。媽媽也需要你的安慰和支持哦。“親所好,力為具”,我就希望你一生一帆風順,幸福快樂!但我們都需要智慧的抉擇和正確的判斷能力,來避免社會的污染,這份恩澤只有中國的經典能給我們。

你看現在的自己,常常為男女朋友關係而苦惱,就是沒有正確的抉擇和處理辦法啊,自己的情緒跟着外面的境界走,時而歡喜時而憂傷,多傷自己的身體呢?學經典、讀經典可以練就“泰山崩於前而不亂”的功夫和定力。

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自己煩惱,但五濁惡世的誘惑太多,現在人是快樂少煩惱多,這也是我堅持讓你修學經典的主要原因。當有一天你明白因果真律,相信善有善報,惡必有惡果,你就會關注自己的言行和心靈的成長,做最好的自己。稻盛和夫不是有一句話嗎?“讓我的靈魂,走時比來時高一點點。”來時他是至純至善的嬰兒之體,是陽氣、正氣最足的時候,走時還要高一點點,可見他對自己靈魂的要求,就是要做智慧無量的佛了。他一生的活法是“敬天愛人”,你看他心胸多麼寬廣。我們都要努力做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貴之人。

女兒,媽媽羅裏囉嗦説這麼多,也不知道你看不看得進去。你的培訓心得我都替你寫好了,一併發給你,讀一讀,體會一下媽媽的心情。你再考慮考慮,我反正要去哦。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

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看慣了世態炎涼,看多了人間冷臉,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眼淚。看到演講台旁的大屏幕上幼小的小女孩稚嫩的聲音深情地叫着“媽媽”,“媽媽”。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我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媽媽”“媽媽”的叫着我啊!媽媽,多麼美妙的字眼啊!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的呼喚媽媽,那些生活的小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兒子第一次叫媽媽那天剛滿四個月。做完一天繁重的工作,晚上十點多鐘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婆婆看我進門,把孩子放到牀上便翹着腳坐到旁邊看電視。廚房冷冰冰的,房間亂糟糟的。年輕的我不會看臉色,一邊笑着和婆婆説話,一邊趕緊做飯做衞生。我幼小的兒子躺在牀上,不哭也不鬧,小臉一直掛着笑,眼睛一直盯着我轉。我當時並不知道孩子餓了多久,只想把事趕緊做完。等我弄好飯,做好衞生,站到牀前時,已經快十一點了,兒子望着我,突然叫了一聲“媽媽”,然後把小臉轉到一旁格格的笑,我驚訝極了,孩子才四個月,居然會叫媽媽?我驚喜地抱起孩子,兒子又衝我叫了一聲“媽媽”,小眼睛裏都是笑。我渾身的疲倦一下子消失了。小羊兒跪乳知道感母恩,我這麼小的孩子餓着肚子,不哭不鬧望着母親歡笑,難道不是感母恩嗎?這也是一種孝啊!

兒子七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感冒,我帶他去醫院看病,途間路過一家花圈壽衣店。兒子遠遠地站住了,表情肅穆,很認真地對我説:媽媽,我以後一定會給你買最貴的花圈。我笑着握住他的小手,問他:怎麼會想到送媽媽花圈呢?媽媽還要把你和妹妹養大才能死啊!兒子有些着急,望着我的臉一字一頓的説:媽媽,我是説你很老很老以後死了,我會買最貴的花圈給媽媽。我愣愣的看着我幼小的兒子,心裏感動極了。我的孩子該是多麼的愛我這個媽媽呀!我的孩子沒有學過孝道,這麼小的年齡,卻已經知道媽媽去世後要厚葬媽媽,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感動的孝啊!

生活的艱難磨沒了我的耐心,對着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常常口不擇言,不知道兒子怎麼想,就算剛罵他出門,他也不忘説一句:媽媽小心。我知道他的意思,我的聽力不好,他是叫我過馬路小心車輛。心裏也感動轉眼卻還是態度惡劣的對我的孩子。看着演講台上講課的老師,他主講的內容是要教好孩子學孝道和弟子規。我真想對他説:老師啊,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學習傳統文化的不應該是他們,而應該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父母需要好好地學習啊!

我的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孝順。那天大雨,兒子沒帶傘,看着已經放學了,又沒法聯繫他,只有呆在家裏站在窗邊望着車站乾着急。真是老天保佑,孩子下車時瓢潑的大雨居然停了。看着兒子輕快地步子過了馬路,我心裏鬆了口氣。進門後兒子很得意的望着我的臉説:媽媽,你兒子很棒,這麼大的.雨身上一點沒淋濕噢!是啊,我的孩子是很棒!這麼大的雨居然沒淋濕自己,他很好的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他知道怕父母擔心,所以學會了保護自己,這不是孝又是什麼? 難道孝道真是需要學才會嗎?

吃晚飯後坐在桌旁和兒子談論我去聽了傳統文化課的事,兒子很嚴肅的對我説:媽媽,學習傳統文化是好事,但是好多事情不能牽強附會,愛和孝並不需要寫到臉上。磕頭作揖只是形式,古時候是因為沒有凳子,古人只有席地而坐,慢慢演變成了下跪。現在是新世紀了,有必要往地下跪嗎?難道下跪的人一定就是孝順的人嗎?還有節儉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卻是壞事,如果所有的人都節儉了,消費自然就少了,經濟自然就會停滯不前了,社會也就不會向前發展了。這樣好嗎?所有的事情不能只看一面的,我的媽媽。

我看着兒子,感覺好新奇,原來只是個高中生的兒子居然懂得這麼多事情,看來我怎麼樣辛苦也是值得的啊!在孩子的面前,我成了國小生,在古人面前,我也是國小生,在生活面前,我更是國小生,需要好好學習的更應該是我們這類自以為是的國小生啊!這樣想想,我心裏豁然開朗了。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1

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我想談幾點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温總理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

霏霏伏雨濕楊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涼,我來到欣載着平定“文獻名邦”之稱的冠山景區參加研學活動。

冠山山石秀麗、狀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懸崖峭壁隨處可見,蒼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環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釋、道於一脈,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築點綴其間,歷經風雨,擁有雄厚的文化底藴,為一地文脈之所繫。作為一名外地入職新教師,領略冠山優秀傳統文化,瞭解平定教育發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進冠山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上題“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園。我們跟隨王世茂老師的腳步,認真聆聽講解,感受豐厚歷史神韻帶來的文化薰陶。王老師重點向我們介紹和解讀“冠山十六景”各個景點的歷史淵源、名人篆刻和賢人楹聯等。其中,冠山崇古書院最為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東,靠山臨谷,擁有着獨特的文化氣韻。崇古書院中,喬宇詩碑、傅眉石刻最被後人稱道。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感歎:雖不見先賢雅聚,但仍墨香難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賢志士。冠山初有名聲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時期名聲愈發顯赫。元明時期,平定縣出了兩位卓有聲譽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國史院檢閲官、翰林院編修、中書左丞和監察御史,並參與編修過遼、金、宋三史的呂思誠;另一位則是在明代任過禮、兵、吏三部尚書和太常寺卿的喬宇。現代女作家石評梅更是從小在此讀書,並創作了以冠山為背景的小説《紅鬃馬》。由此,我聽到先人求學奮鬥的故事,彷彿看到先輩們前仆後繼、你追我趕重建書院的執着精神;千里化緣、萬民集資,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獻精神以及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挖掘併為之發揚光大。人類是歷史的創造者,正因為有傑出貢獻前輩們的傾情付出,才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景羣。

活動已結,精神猶存。在歲月中指引着人來人往,見證着文興河山的傳承。經過王世茂老師的精彩講述,我體會到一個古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對保留與積澱傳統文化基因的重視,這根源在於我們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為新教師,擔當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與重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業,為平定的教育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4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

首先,這個不用專門學習,或者説不感興趣也不用強迫自己去學習。我們的身邊各種事物,接人待物的禮儀方式方法,書寫的漢字,中餐,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就算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人也是極少數,中華傳統文化不也傳了這麼多年嗎?只是近些年有點不同,西方的工業和科技讓我們只有在西方的體制和框架內發展才能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裏生存,所以瞭解西方變得更急迫,所以留學,英語就變得很重要。但學習絕不等於變成他們,實際上也很難變成,因為中國傳統多數存留在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這方面想改還遠得很,東方和西方的融合在自然而然的發生着,所以,學習傳統文化與否,只是個人興趣而已,無關乎民族的未來。

接下來説説我為什麼喜歡傳統文化。

首先,是一種天然的親近。小時候喜歡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哪怕不知道佛教道教為何物,也知道有玉皇大帝,觀音菩薩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不會去質疑這些東西,就像西方人不去質疑上帝的存在一樣。所以每次看外國的東西,就總覺得哪裏不舒服,語境不對,看外國電影不能理會很多微妙的設計。

其次,喜歡中國的思維方式。中國文化被詬病最多的是不喜歡創新,沒有科技,這也許就是性格基因決定的吧。西方的所謂先進科技其實是笨辦法,一個實驗一個實驗的做啊,就連心理學,哲學也搞出一套實驗方法來,而中國哲學一下子通天地宇宙真理極限,什麼都是道,中醫也是有關人體平衡的哲學,而不是研究細胞和細菌,打仗是勢的哲學,而不是研究新武器,書法國畫也是道,而不是追求畫得更像。感覺東西方完全是在不同層面上研究問題,他們暫時領先了,但暫時的領先不代表永遠的領先,我總是很自豪的覺得中國思維的境界更高一層,有種通觀全局的視野。我在美國讀博士時候的導師就感歎過,現代醫學攻克癌症的速度還趕不上癌症變異進化的速度,他很欣賞中醫對待疾病的態度,以一個整體看待,頭疼不一定是頭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系統的一個不平衡。

再次,我喜歡讀思想哲學類的書,沒有一個國家有我們這麼豐富的古代典籍,其他國家的語言幾百年都已經變化巨大無法讀懂了,可供我們去研究我們的民族曾經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以及思想的轉變。我也選修過美國哲學系的課程,那上課的枯燥無味,完全是把哲學當科學一樣的死板教學。讀古代書籍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因為中文語言文字的意境內涵是外國語言不能比的,可能漢語表達沒有英文法語精準,但漢語絕對是處在另一個維度的。儒釋道三家,加上法家,墨家,兵家等先秦哲學家們的思想二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輝,與其説是哲學,更不如説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人所散發出來的精氣神多半來自先秦諸子百家,其博大精深我恐怕窮其一生也不能完全領會。《道德經》和《孫子兵法》是被翻譯成外文最多的書籍之一,我看了一些英文的道德經,真的牛頭不對馬嘴,和我的理解大相徑庭,很多都是字面上的意思。我想,理解東方哲學,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人。

最後,我來試着説説學習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我學習只是出於興趣,也沒有任何壓力,如果真的從事這方面的職業,估計也不會有這麼美好。對我來説,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有以下幾點。

一,對自我的精神提升。現在社會普遍浮躁,我的心中需要一塊淨土來耕耘,我選擇了傳統文化。它讓我找到自己的根,一些儀式感的節日項目,如茶道,開筆禮,成人禮,不僅提醒着我們從哪來,更是集體的歸屬感。

二,對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外國的很多文化和傳統多來源於宗教,而中國傳統力量之大幾乎就是一個民間宗教。宗教是讓讓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我們又沒有一個強力的宗教,如果不靠傳統文化,估計社會會亂。這方面韓國做得很好,韓國人至今保持着對歲數比自己大的人鞠躬的習慣,很多我們不在乎的文化,他們都拿了去,並且大力宣傳。所以,不是韓國要搶我們的文化,而是他們真的很重視這方面。

三,有志之士考慮如何傳承並推動文化的自新。學習傳統文化不等於開倒車,包容是一個民族一個文化得以延續的根本,我們現在的很多東西都是西方引進的,比如學位制,服裝,陽曆,這些東西不需要也不能擯棄,可以融合進我們的文化體系中,讓文化中不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部分慢慢消失。不自新的文化不能長久,我們應該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學習傳統文化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哪些是需要發揚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1q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