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燦爛時,老街上的小店紛紛張燈結綵,緊鑼密鼓地為元宵節的到來作最後的打算,該擺的擺好,該掛的掛好,迎着喧雜聲歡笑聲,走進老街,撲面而來的是久違的馬橋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鋪內井然有序地掛着盞盞燈籠,形色各異,紙糊的布藝的玻璃的,赤紅的金橙的墨綠的,兔子燈荷花燈宮廷燈,應有盡有;往前走幾步,湯圓店的濃煙便會熱情迎接你,混着湯圓的香甜店內的喧嚷聲一起飄在街上,升騰上天;一時間,人潮漸漸湧動起來了……

這時,不遠處傳來“嘿―吼―嘿―吼”的.歡呼聲,在人羣的掩映下,隱約看見像是一班人馬正在舞獅哩!各種明豔的顏色快速交織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我過去。走近了,只見圍着欣賞的人羣裏一層外一層,便只能踮起腳伸長了脖子,抬着頭不斷地張望着,看清了――是家鄉的特色“手獅舞”。

仔細觀察那隊人馬,表演隊員們腳下踩着一致的步伐,兩腿有力地踢抬,身體隨動作前後扭轉,極為輕盈;雙手緊握舞棍,用力甩動着獅身,將獅身上的布墜甩得搖搖作擺,珠寶裝飾物叮咚作響。據我所知,這些獅舞的表演風格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今天出演的是文獅,這類表演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自然靈便,毛髮顫抖飄拂,活脱的姿態像是在為觀眾祝福與人們嬉戲。“文獅”頂適合行街表演,而“武獅”就有所不同了,它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以翻騰跌滾撲動作為主,適宜廣場表演。“看獅”又稱太獅,表演時獅身內燃燭光,夜裏表演時小獅圍着大獅魚貫穿梭,雲飄獅躍,人隨燈轉,遊覽嬉戲。

近處,手獅舞悄無聲息地到了尾聲,卻帶動起了整個老街,整個馬橋的元宵節奏;遠處,各個小鋪都擠滿了人,湯圓店更?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aihao/qiaopai/' target='_blank'>橋牌鵒艘惶醭ち?2碌潑鍘⒐業屏?⒊藴澇病⒖詞ㄎ瑁?凳敲β擔?梢膊環δ諦牡南蒼謾U?怯辛蘇廡┮淮??舜?邢呂吹姆縊?a href='http://www。fanwenvip。com/news/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才讓人們把節日過得開心充實,讓節日變得更有意義了。所以,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接好這個文化傳承的擔子,在保護文化的同時爭取發揚與支持文化的發展,留住傳統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湯圓圓又甜嘿――十五的人兒樂開花喲――十五的獅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燈會人山海喲――”

元宵夜的燈籠亮起來了,元宵節的氣温升騰起來了,連塵土都是別樣的味道,一切都是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於唐朝並一直沿襲至今。傳説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於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打算着製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乾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打算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着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製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麪。兩隻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着,宛如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麪糰裏。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説:“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着鏡子裏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着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明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裏,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着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嚥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裏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裏,心裏不斷盤算着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最終出籠了,冒着陣陣的白氣,夾雜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裏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淨顧着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嚐嚐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嚐着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興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家鄉的風俗作文3

“炊餘脹滿蚪牽剝出凝成細纖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就像每一個花壇裏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朵一樣。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特別看重端午節,每當到了這一天,我們會做很多很多的事來度過這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屈原在楚國當三閭大夫,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楚頃襄王聽從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了。屈原徹底絕望,跳下汨羅江自盡了。後來,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葉子包上糯米,餵給魚蝦吃。老百姓認為,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屈原的精神,感動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啊!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集市上買粽葉,那擺在攤位上的粽葉碧綠如洗,飄在水裏的粽葉就像一艘艘細長的小船一樣。爸爸挑了一些鮮綠且光滑的粽葉,回家後,我和媽媽一起洗糯米和粽葉。糯米放入水中後,立刻變得晶瑩剔透,一顆顆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後,接下來就是包粽子了。我讓媽媽教我,只見媽媽拿起一張粽葉,捲起一窩小圓錐,往小圓錐裏塞糯米,糯米塞滿後,用尾部的葉子蓋上封口,再用細繩子適量繞粽子捆一週,最後再扎一個結,一個粽子就完美誕生啦!

我看見媽媽那心靈手巧的樣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躍躍欲試。我拿起一片粽葉,試着捲了許多次,可都失敗了,那粽葉根本不聽我的使喚,不是開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棄,但媽媽告訴我,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嘗試,慢慢地熟練了,我終於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個漂亮的`小圓錐了!

我開始往裏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氣,弄得我抓耳撓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輸!我小心翼翼將糯米塞平後,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後,我還用繩子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蝴蝶結。包粽子的過程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貪心。煮粽子的時候,要將鍋裝滿水,調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後的粽子香甜軟糯,配上白糖更是絕佳!我能一口氣吃下五六個呢!

在我的家鄉,端午的風俗除了吃粽子,還有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習俗。雄黃酒是由雄黃粉和老年陳酒兑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殺菌的作用。大人們經常用手指蘸上一點雄黃酒,輕輕點在兒童的額頭、臉和鼻子上,防止孩子們夏天被蚊蟲叮咬。雄黃酒,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驅蚊水嗎?

掛起來的艾草能散發出微微的清香。夏天裏蚊蟲出沒,蛇也經常出來,艾草的清香不僅可以薰走蚊蟲,而且能讓你在一整個夏天裏睡上好覺!艾草,這不就是中國最傳統的蚊香嗎?不過,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氣味好聞多了!

這可真是一個美好的端午節啊!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得太有意義了,因為我不僅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歷史,而且我還學會了包粽子,並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如今,我們的國家早已統一,戰爭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百姓的日子比粽子上的白糖還甜,我想,大詩人屈原,你在這天看到家鄉人們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天空微明,便聽得一聲聲鞭炮炸裂聲,似無理取鬧的小孩兒在哭嚎,這時起,春節便拉開了序幕,不比別處熱鬧,顯得分外嚴肅、鄭重。

在萬物昏睡之時,這個村甦醒了,大媽大伯趕緊去集市買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爺爺換上乾淨的衣物,拿着木鼓與鼓棒,二媽穿梭於廚房之中,準備迎接中午的客人,習慣賴牀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嘰嘰喳喳聊着天,三間平房,頓時充滿了人氣兒和柔光,忙碌而充實。

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雞鳴,越過草垛。我們才來到太爺爺的墳前。墳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跡,放着幾束花捧,在這片枯草地上顯得格外顯眼。親戚們圍坐一團,看墳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着。巨大的聲響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發痛。鞭炮聲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時候。爺爺敲着木鼓,親戚們依次跪地磕頭。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通常不喜歡這樣的習俗。我們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後,便逃也似的跑開,在田野上撒歡兒的跑。而最重視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認真與崇敬。他們對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後就是見一見住在附近的親人,我最害怕這樣的時刻。親戚總是熱情款待,邊吃邊聊,而我卻也接不上話,又不好乾坐着,渾渾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麼,在這個時刻最想聽到的就是“不早了,我們要回去吃飯了。”

真到了飯點,那才是有熱鬧的感覺,爺爺家門口有個大院子,一到過年便擺滿幾十張大圓桌,桌桌坐滿了人,這樣隆重的吃飯方式通常是老人賀壽,閨女出嫁時才辦的,我們這個大家族在春節時刻也能整整齊齊地歡聚一堂。

這時候的菜都是用大鍋炒的,比我的臉還要大上好幾圈兒。這菜同福氣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在廚房打下手。二媽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爐邊一起烤火取暖,一邊聽老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現在想想那應該是寒冬中最暖的時刻。這個村,富了之後再回來時,這間小小的廚房便被設施齊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後,老奶奶就不進廚房,只坐在門前發呆了。

每一張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幾道菜,平日裏怎麼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會兒就被吃了個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們都喝上了酒,爺爺也會給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業,女人聊家常。孩子們則用啤酒杯裝滿飲料,學着大人的樣子喝酒聊天。

下午時,一天中最清閒的時刻,看電視或玩遊戲或是滿堂的瘋跑。沒人會在今天的玩鬧中捱罵。

隨着太陽的落下,村中安靜下來,沒睡的人們仍然嘰喳的聊着天,寒風在夜晚肆虐,人們再次醒來時又是一片寂靜,春節,帶來了團圓,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藴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這裏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我們這裏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裏,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裏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裏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説説笑笑,有講一年收穫的,有説對來年的願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託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説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説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後來人們知道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於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製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着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説:“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着春節晚會,心裏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麪、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裏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説有笑,真温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裏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6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氣息一天天濃了,年前年後的一個多月裏的日子裏,幾乎濃縮了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第一個節日當是過臘八,每年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牀,忙着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乾果,備齊各種佐料,用文火慢慢熬製臘八粥,等到熱氣騰騰,香味瀰漫整個房間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緻,那份温暖,是商店裏買來的八寶粥是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渾身熱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竄到了眼前,就連行走時的腳步也加快了幾分。接下來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來,臘八過後,接着就是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很傳統的'儀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各家各户點上香燭,擺上貢品,在香案前唸唸有詞:“二十三日去,七年級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時有一種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和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説家裏的壞事。沿襲了幾千年的風俗,在現代化的今天也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因為每年從這一天開始,在外奔波的親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加快回家的步伐,於是“祭灶”也就演變成“聚灶”,送灶王上天變成了迎接在外遊子的回家。緊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掃衞生,準備年貨,家裏要收拾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廚房裏備足雞鴨魚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規矩要吃上七天,這就叫夾年飯,預示着豐衣足食,年年有餘。除夕之夜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熱鬧非凡、忙亂有序的氣氛中迎接年的到來。一家人邊看電視邊聊天,細數一年中的收穫,分享一年裏的快樂,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難得的相聚時刻,等到午夜時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響起時,人們懷着不捨的心情,帶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歲,按當地的風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會越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守歲到凌晨,一夜無眠。

迎春納百福,過年求吉祥。正月七年級,是最熱鬧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羣,結伴團拜,小輩要給長輩行拜年禮,長輩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一片寒喧聲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紅燭搖曳,大街小巷彩燈高掛,興奮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甜的夢想,講究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預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親戚訪朋友馬不停蹄,直至紅紅火火鬧完元宵,隨着年的腳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覺越走越遠,越來越淡了…

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希望各位來我的家鄉旅遊,體驗民間風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7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上海人偏愛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鄉,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陽糕的風俗。每當提起重陽糕,我自然會聯想到重陽節以及王維的那首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就是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背景,寫出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據記載,吃重陽糕的習俗源自於唐朝並一直沿襲至今。傳説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狀元康海曾用糕來慶祝自己中了狀元。

對於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誘惑力自然是無法抗拒的,更何況是甜食。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長輩們忙碌地準備着製作重陽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種乾果等。我也蠢蠢欲動,準備屆時敞開肚子大吃一頓。望着擺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饞蟲便被勾了起來。

可是製作重陽糕偏偏是一項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實在等不及了,便也來幫忙一起和麪。兩隻小手上沾滿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還是照樣賣力地揉捏着,彷彿要把這和諧歡愉及祝福也一同揉進麪糰裏。可是,媽媽卻每每對我説:“快去玩吧,別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聽到這話,便匆忙跑到鏡子跟前,望着鏡子裏一頭一臉一手的白色,對着鏡子扮起了鬼臉。

玩了一陣子,又來看看做糕的進度,此時我發現白色的糕胚被裝進了模具裏,最下層的是白色,中間夾着一層紅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層似乎最吸引人:有紅色的大棗,金黃色的板栗,綠色的果脯,還有淺黃色的核桃仁,光是看這顏色就使人直嚥唾沫。

過不了多久,就聞到了從廚房裏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就知道已經在蒸糕了,不多會兒就能把它裝進餓得咕咕叫的肚子裏,心裏不斷盤算着到底要吃幾塊。重陽糕終於出籠了,冒着陣陣的白氣,夾雜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來,把肚裏的饞蟲給壓下去,再也顧不得媽媽在一旁的勸阻,挑了一塊果仁多的,對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燙得直吐舌頭,呼呼地往外吹氣。

“別淨顧着自己吃,快給外公送一塊去。”我趕緊奔向外公的房間:“外公,外公,快來吃重陽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參與做糕了,您快來嚐嚐好不好吃。”

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在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品嚐着這充滿美好祝福的重陽糕,小輩們往往會為長輩們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一片孝心,這也非常符合我們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或許我們應當珍惜和牢記這份經歷了幾千年的華夏曆史文明的產物,因為這是專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與榮耀。

家鄉的風俗作文8

你聽説過拗九節嗎?這可是福州特有的一個節日哦!

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從清代史學家林祖熹的這句拗九小詩裏,你是不是嗅到了這個節日裏的甜粥香呢?跟我一起來看看這粥為什麼能讓詩人們難以忘懷吧!

過年回老家時,正是臨近正月廿九,總聽得家家户户都在説要準備拗九粥了。我當時很好奇,這拗九粥是什麼呢?便去問了爸爸。爸爸説這是福州老家的一種習俗,到了正月廿九的時候,就要過拗九節、吃拗九粥啦!相傳農曆正月廿九又稱後九節、孝順節,是福州獨有的地區節日,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為,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裏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祈禱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遇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送回孃家,孝敬父母。

聽了這麼有情義的傳説,我不禁怦然心動。雖説我是個小姑娘,但是為了表達孝順之情,我好想給爸爸媽媽熬上一碗拗九粥,給他們一個大驚喜!聽姑姑説,煮拗九粥可有講究了,要經過四道工序呢!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紅糖等8種材料。桂圓,圓了我的感恩夢;蓮子,象徵母親培養我的鏈子苦心;糯米,表達了母子濃濃親情;紅棗,代表我的一顆紅心;芝麻,藴含着母親的希望:願我的成長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紅糖,讓我們泛起甜蜜綿長的`思緒……這樣煮出來的粥,才會色、香、味、營養一應俱全。

雖然工序有些複雜,但我還是硬着頭皮開始啦!首先,要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於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後,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才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後應把上層皮脱去,粥吃起來口感才不會澀。這是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後放置小蒸籠裏,用小火蒸10分鐘後起鍋,加上適量的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一起放進去,用飯勺攪拌,再用大火煮五分鐘。這是第二道工序:蒸煮。

等到糯米開始變黏,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此時再用小火煮3分鐘。這是第三道工序:加糖。

紅糖在糯米飯裏全部溶解後,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就成功了!這是第四道工序:攪拌--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盛好兩碗粥,端到爸爸媽媽面前,道一聲: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他們趕忙接過我手中的拗九粥,會心地笑了。我看到爸爸媽媽的眼角似乎泛出了晶瑩的淚花。

一個小小的節日,一碗濃濃的甜粥,承載着福州人對親情最深的牽掛。看到爸爸媽媽淚珠的那一刻,我也被家鄉這個風俗--拗九粥所承載的孝文化感動到了。我承諾:爸爸媽媽,我今後一定要繼續孝敬你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藴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嚮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裏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裏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裏,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裏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裏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説説笑笑,有講一年收穫的,有説對來年的願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託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説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説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後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於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製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着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説:“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着春節晚會,心裏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麪、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裏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説有笑,真温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裏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母親的家鄉在鍾祥,那麼鍾祥也算是我的另一個家鄉了。

按照鍾祥的叫法,春節,叫過大年,而元宵,則叫做過小年。

要説過年的氛圍,城區也許感覺不到什麼,要想真正體驗,還得去鄉村田野間看看,領略保存下來的年的原汁原味。

相對於城裏,這兒過年似乎着急一些:剛進入臘月,便能隔三差五地聽見殺豬聲。殺豬的是鄉親們用少許的煙和錢請來的,他們通常以此為生,鄉親們叫他們“殺豬佬”。“殺豬佬”一般由三至四人組成,自帶工具和一個大桶。一到臘月,便挨家挨户地幫人殺豬。

到了臘月二十,要過年的氣氛就更濃了。雖然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可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進入臘月二十以後,人們便緊鑼密鼓地開始準備年貨。吃的方面當然是最重要的。春節必備菜,如蟠龍菜、魚、蒸肉、香腸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還有瓜果:臍橙、蘋果、蘆柑……更是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鍾祥的傳統點心:交切(芝麻糖)、酥糖、金麻果……到了年三十兒,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主人拿出這些,直看得小孩口水流!

從臘月二十起,街上的貨攤子就多了——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祭祀用品的等等都只會在這時出來。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炒花生、炒蠶豆的.時候到了。是需要用乾燥的河沙炒的,但二十七到二十九是忌做這些的,民間有“七不炒,八不鬧,九號炒了惹強盜”的説法。

二十七、二十八是做包子、蟠龍菜的時候。所謂包子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包子,是沒有餡兒的,説白了就是“包子的外形,饅頭的內心”。而蟠龍菜的工藝太過複雜,現在人們基本買現成的了。

到了二十九,家裏的長輩便不再準備,等着在外拼搏的孩子們回到家的港灣。

年三十兒,大人們會去先輩的墳上燒幾柱香,放幾掛鞭,稱上墳,以表達對先輩的懷念。外婆也常跟我和弟弟説,這是在請祖宗們過年。但現在為了低碳環保,放鞭炮的也就少了些。

到了下午,準備年夜飯時,是一片温馨祥和。婦女們在廚房準備饕餮盛宴,而男人們則張羅着貼春聯,小孩們則坐在沙發上,對着取暖器,吃着、喝着、笑着、鬧着。好一片其樂融融!

紅燭和香點燃了!當家的燒着紙錢,口中唸唸有詞。等放了鞭炮,便可開始大飽口福。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七年級開始拜年。鍾祥有“七年級拜父母,八年級走丈母”之説。九年級之後,則根據親戚的遠近,依次拜年。當然,這是小孩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他們的紅包是大人們免不了的。

元宵,是鍾祥人民的小年,這是新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會有許多煙花盛宴,並有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等節目。街上人們摩肩接踵,往日再冷清的街道也是車水馬龍。人們無不沉浸在節日的喜悦之中。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陸陸續續地返校,大人們又照常做事。“一年之計在於春”,喜慶的新年和春姑娘攜手。新的一年,在火紅的“福”中,在碧根的嫩芽裏,美麗地綻放……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在我的家鄉石塘,每到元宵節,都會辦一次盛大的扛台閣活動。那個晚上,這個平時幽靜的面朝大海的小漁村,變得極為熱鬧,熱烈的鼓聲鑼鳴,人們的笑聲,融在那陣陣的濤聲裏;閃爍的燈火灑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與屋裏的温暖相互映襯,也映照得人們臉上一片燦爛。

扛台閣,以前均是將八仙桌翻過來,四腳扎個頂篷,由青壯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漁村的藝人用彩燈、綵帶,鮮花等把台閣扮得花轎似的,十分豔麗。如今的台閣用上了發電機、節日燈,其形態、色彩更勝往昔。每一扛台閣均是一台戲,由標緻的童男童女扮演戲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動。扛台閣時,火鑊開道(火鑊是把木柴放在鐵鍋裏燒起來。),漁燈、台閣在後,悠揚樂曲相伴,喜慶羅鼓壓陣。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們很早叫醒小孩子來化粧。若她扮的是嫦娥,則兩條柳眉舒展開來,臉頰濃粉上裝還要抹上一絲金粉,額頭一點硃紅;身着一條粉白色絲帶裙,腳上一雙繡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關公,則兩道粗眉在上方橫着,臉上塗了紅彤彤的腮紅,嘴邊掛個大鬍鬚,長長的幾乎到了腳邊。這粧化得極豔,所以,不認真看,還真認不出是誰!有好幾次,側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閣上的人,我愣是沒有看出來是老同學,後來下了台閣被她認出後,她一路佯裝生氣唱着戲詞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點,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熱鬧起來,人們早就搶佔好觀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棗糕、芝麻糖翹首企盼着。隨着鑼鼓忽地一聲響,禮炮“啪”的'一聲在天空中綻放花朵。孩子們坐在家長為他們扛的台閣裏,一臉神氣。一旁的眾人趕忙把那些散着香氣的甜食扔上轎子,説着甜甜的祝福,“來年甜甜蜜蜜”、“長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過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饞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剛剛還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彎了下來,一撕、一塞,便開始大快朵頤了。一時間,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漢”都成了“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閣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説:“吃一點沒事,吃了這些好‘福’果,就會有個好前程!”

長長的隊伍嬉笑到夜深還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動着熱烈温暖的火焰。這火把、這笑聲、這圖景,無不向人們展示了石塘漁民祈望豐收、過上安樂生活的美好願望。

説起這個習俗,就不得不提一提家鄉一直流傳的傳説。在石塘有座麒麟山,相傳當年有會噴火的麒麟居住在山裏,因為它的火噴到的地方就有財富,可惜這對麒麟並不時常噴火,於是聰明的漁人便在正月十五這天,以鼓聲為號,拿起火把,扛起台閣,在山前熱鬧地活動,引得麒麟也跟着興奮吐出火來,沒有想到,剛吐完火,它們便化身為了這座麒麟山。人們為了紀念這對麒麟,也為了讓村子世世代代日子越來越好,便漸漸形成了習慣,演化成了這種慶祝的習俗。在這一天,燦燦的火把、笑聲、樂曲,成了最美的風景,讓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漾起濃濃的幸福,這幸福感,浸潤在每一個在外的遊子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哇!”隨着一聲清亮的哭聲,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着這麼個大胖孫子,笑得都合不攏嘴,舅舅手忙腳亂的照顧着小表弟和舅媽。

報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麼大事,笑眯眯地對舅舅、外公説:“哎呀,我把這事兒給忘記了,你們趕快上街去買三十份雞蛋和三十份喜餅。”舅舅馬不停蹄的趕向批發市場。一會兒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餅和雞蛋。

我好奇地湊過去看了看,發現每份雞蛋都是十個,喜餅也都是每份十個,我疑惑地問外婆:“為什麼每份都是十個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着十全十美。”我還在疑惑不解時,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帶上喜餅和雞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報喜,再到其他親戚家報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醫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媽就抱着小表弟回家去了,剛走到樓下,外公就在樓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把街坊鄰居都給吸引來了,大家都樂呵呵的,都向外婆討喜糖。外婆連忙把事先準備好的喜糖拿出來,分給大家,大家一邊吃喜糖,一邊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臉上的每一條皺紋裏都盪漾着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見外婆早早地起牀在廚房燒開水,水燒好後,只見外婆又端來把椅子搭腳,拉扯端午節插在門上的艾葉,外婆把幹艾葉洗乾淨,然後把艾葉放進洗澡盆裏,倒入剛燒開的熱水,不一會兒清澈無比的水一下變成了淡黃色,外婆又找來幾枚銅錢放進澡盆內,不停地攪拌,等温度適中就把小表弟放進去。小表弟洗完後,外婆把事先準備好的雞蛋,剝了殼,在小表弟身上滾來滾去,嘴裏還唸唸有詞地説:“滾滾手,樣樣有,滾滾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後,甜甜地睡着了。

洗九朝

洗九朝這一天,是最熱鬧的。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提着肉、蛋、面等上門來道喜。特別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帶來了許多新衣服和新鞋子,還有嬰兒睡的嬰兒牀、學步車、自行車、摩托車等等,真是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外婆還請來了兩個年長的婆婆為小表弟洗澡。邊洗邊吟唱,諸如:“洗洗頭,做王候;洗洗身,變富翁;洗洗手,榮華富貴全都有;洗洗腰,一輩更比一輩高;洗洗腳,身體健康不呷藥……”外婆還給嬰兒的嘴脣上塗丁點黃蓮,意味着小孩將來的日子先苦後甜,小表弟洗完澡後,外婆為他換上了嶄新的衣裳,帶上銀鐲子和銀鎖,抱着小表弟去見親朋好友。親朋好友在客廳裏吃着麪條,看見小表弟來了,趕緊起身把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塞給了小表弟,這紅包又名“百歲包”,保佑小孩子長命百歲。在一陣嘻鬧聲中,慶祝小表弟出生的儀式結束了,客人們臨走時還不忘留下祝福……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如果你來到我的家鄉,你一定也會被這些風俗迷住。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雲彩也格外綺麗,佈滿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説七夕這天要觀巧雲,我在小院裏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們來做巧果了!”

“來了,來了!”我答應着,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們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稱巧果。人們説做了果子的人,心靈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聰明無雙。我跑進堂屋裏,食材已備好,滿屋面粉的香味。

個個雪白的麪糰,孃親早已備好。這可有講究,麪糰好不好,全憑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長久。顏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為南京小厭蛋頭(小孩子),壓巧餅這種活兒我很是熟練。在可愛的花葉模具裏灑上薄薄的一層面粉,輕輕抹開。我小心地把一個個小麪糰按進裏面,用力壓緊。多出來的麪皮,用剪子剪掉,保證造型的美觀。白白的小糰子卧在磨具裏,乖巧温順。可別被它們的模樣騙住了,這些小傢伙們頑固着呢。

麪糰變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輕輕地請小糰子下來。它們傲嬌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傢伙們仍舊頑皮,不肯下來。我無可奈何,只好請孃親大人出馬。孃親在一邊看着可樂了,倒騰幾下,就把果子磕出來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衝出屋子,趕着賞最後一抹晚霞。街坊裏炊煙四起,晃晃悠悠連着大團大團的彩雲,常言道“雲出無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裏散開。我自然高興,要來一個透明的紗袋,裝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趕着送巧和討巧。送巧和討巧就是街坊鄰居互贈巧果和糖果,互贈巧意。

叫上幾個小夥伴,小厭蛋頭們在小巷裏跑開了。此時已入夜,暮色長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絲絲涼意。我們一户一户串門,不多久,袋裏就裝滿了琳琅滿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趙奶奶家是中國結式的,温四孃家是蝴蝶結式的……夏夜的風,把温熱的果子吹得恰好,隨意夾起一個,香酥在嘴裏一點點融化,清涼也在身邊散開。

夜已經深了,我們都還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階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燦爛,羣星中一條光帶時隱時現,那便是銀河。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螢火蟲星星點點,與遠處銀河相疊,像牛郎織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阿婆説:“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從古老的歲月走來,穿過深深的夜色,來到我的耳畔:

“然後呢?”“然後呢?”我不斷地問着。

阿婆不緊不慢地説着,雖然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聽這個故事,別有一番久遠的神韻。

聽着聽着,耳邊恍惚有玉石之聲,是星星,還是牛郎織女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每當農曆五月初五,外婆家門前,原本賣鬆糕的小攤上就擺滿了粽子,來光顧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別好。那時,外婆家門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爭着搶着買賣粽子和茶葉,孩子們也紛紛跑到文具店,精挑細選,挑選自己喜愛的風箏,再約上幾個好夥伴,一邊嬉笑,一邊頭也不回地朝綠草地奔去。孩子們臉上掛着笑,像極了一面面小太陽。

每當到了端午節,從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誰不是一想到那軟軟的糯米,香香的餡兒,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粽子,就像是披着綠衣裳的娃娃,腰間還繫着“細腰帶”,十分可愛。讓人感到回味無窮的',還有那個煮熟時散發出來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粽子,實在誘人。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我都會像個跟屁蟲那樣跟着外婆,總是喜歡拉着扯着外婆的圍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嬌:“外婆,外婆,我想吃粽子了,快要好了嗎?”外婆總是回答:“別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嗎?嗯……這樣可能會快一些。”我懇求到。外婆笑了,説:“別急呀,你現在還太小啦,等長大以後,外婆一定教你做。”我聽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個接一個小三角,心中默默記下,盼望快快長大。

感覺白天好漫長。過了好一會兒,中午到了,我們一家子坐在圓桌旁,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總是邊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邊把腦袋湊在一塊兒講悄悄話。我輕輕剝開粽子外邊的粽葉,大口咬下軟軟的糯米,一瞬間粽子的温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貪婪地享受着粽子的美味。

現在因為繁忙,在端午節假期間,我們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過節了。不過雖然不在家鄉,但是端午節的快樂與温暖是無處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粽子已經“端坐”在客廳裏了。

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拆開了快遞,取出一串串粽子,急忙遞給媽媽,説:“媽媽,您看外婆的粽子又來了,快點兒,快把它煮了,我們一起吃吧。” 媽媽接過粽子,慈愛地説:“好,好,別急,粽子又不會長腳跑了。” 過了許久,我和妹妹的肚兒再次不爭氣地叫了,粽子那濃濃的香味便早已透過了廚房的門,混合着板栗的味兒,在客廳亂竄。那可好,讓我的口水不停在嘴裏打着轉。

“來嘍,來嘍!久等啦!” 媽媽端着一盤又大又香的粽子來到客廳。我見了,急不可耐地説了一聲“謝謝媽媽”,就毫不客氣地抓起一隻,剝下綠綠的粽葉,迫不及待地咬了來,放在嘴中細細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個兒大個兒的粽子,突然明白過來,這粽子,不僅因糯米,肉,栗子而飽滿,而且包含了家鄉的親情,外婆的愛。不僅是紀念屈原,更是家人歡聚一堂的快樂,這就是端午節。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熱乎的粽子,也會想到親情的温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兒時的回憶,再次浮現在眼前,端午節的温暖,也再次圍繞在我們的身旁。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雖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習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節和農曆年的末尾。而我的家鄉,對先祖的祭祀尤為隆重。

我的家鄉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動一年就有四次,分別在清明節、七月半、冬至、農曆年前。

每到這樣的日子,爸爸媽媽總將這一習俗,發揮到淋漓盡致。通常祭祀祖先時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時候會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種多樣,有雞、魚、豬肉、牛肉、筍,青菜,芹菜……祭祀前幾天,不管是奶奶,還是外婆,總會親手用錫紙折很多的金銀元寶,並且放在太陽底下曬曬,據説這樣老祖宗用起來會更值錢。

祭祀那一天,爸爸媽媽早早就出門買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盤子,分工明確。爸爸媽媽把菜燒好之後,挑選一個吉時,把酒菜按順擺上,同時也會擺上六個蘋果和六個橘子加兩杯白茶,讓祖宗們吃好喝好。

一切準備就緒,可以給祖宗燒紙錢了,爸爸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紙錢和元寶點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給祖先燒紙錢,據説這樣老祖宗會在陰間保佑家人。燒完紙錢要輪流給祖先磕頭。爸爸最先磕頭,只見他雙目緊閉將雙手併攏靠在額頭上拜了三拜,嘴裏輕聲的禱告着,然後畢恭畢敬地彎下身子鞠了三個躬,連續三次後站了起來。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誠拜磕的樣子,我也學着爸爸樣子地拜磕了起來,媽媽則在我磕頭的時候站在我旁邊為我説好話:“老祖宗,保佑我們顏安,健康聰明,學習進步,爭取考上清華北大。”聽了媽媽的好話,我更加虔誠的磕拜起來,但是我知道要實現這個美好的願望,除了祖宗保佑還是要自己認真努力學習的。

單説清明節,上午供完祖宗後,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墳掃墓。所謂掃墓,除了祭拜祖先,還需清掃墳地,添加新土,敬獻鮮花。我們先是把墳地周圍的一些雜草雜樹去掉,把墳邊的落葉掃到旁邊去。記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墳頭上去,把墳上的.雜樹都給砍掉,可我問爸爸為什麼要整理的這麼幹淨,爸爸説:“子孫後代發達的人家都非常重視祖墳的環境和風水,這樣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接着爸爸將買來剪好的白色錢紙放在了墳頭上,用一頂土帽子壓着,風吹着白色的錢紙就像老人的白髮一樣飄飄然。之後在墓碑的前面擺上兩盆鮮花,有的人家也會擺上兩盆鮮果。最後我們將燒冥鈔送給老祖宗,讓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樂。我磕頭時爸爸便在旁邊給我講各位老祖宗活着時平凡事蹟。

望着那縷縷青煙繚繞,我彷彿看到了我的先輩們不辭辛勞努力培育後代的景象,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要時常懷念我們的先輩,把他們銘記在心中

百善孝為先,這種祭祀祖宗的風俗傳統,要世世流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2g45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