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篇)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篇)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正式打仗XXX是從聽XXX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入手下手的,XXX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XXX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六合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肯定落下;蘋果肯定要秋天成效。

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XXX,看到了了XXX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XXX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XXX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XXX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XXX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XXX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

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XXX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XXX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薰陶着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間,珍珠的色彩才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後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麼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麼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餘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隻“吸血蟲”一樣,在吸食着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温將父母的被子温暖之後,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擁有無窮的文化底藴,中國傳統文化美如山河,擁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悠悠漫漫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風骨猶存,源遠流長,獨樹一幟,而又熠熠生輝,深深念念中華悠久歷史古蹟,風韻猶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化氣質,還可以開闊我們的人生境界,啟悟生命的智慧。學習誦讀名家經典,領悟傳統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仁愛精神的象徵,〝色思温,貌思恭,居處恭,執事敬〞那是禮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是和的終極追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那是內聖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觸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瞭解道家,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古聖先賢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見性,睿智篤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洞察體悟人生,開闊心胸。也許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但是人心卻在逐漸的泯滅,高貴的道德修養又有幾人能擁有。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雲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淨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藴時,我們離佛家所説的無悲無喜。無慾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學習感悟與行動。人的處世之法其實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至今,風雨無阻,彩虹依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不去做到它!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如今的你應該倍加珍惜與運用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學習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學習。那麼,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是一件和諧愜意的事,至於學,而樂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曉了,學習了,懂得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領神會方可。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方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

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

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

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微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急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管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那麼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開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

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通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三個方面着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通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於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説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遊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於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閲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鬆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麼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麼有一些國小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闆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闆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國小、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説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後,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着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只有懂得行為規範,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後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瞭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局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説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説:“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瞭然於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湛,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伶俐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準繩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尺度。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虔誠、取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寧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通過對《道德經》、《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

短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緊張的是我們的`後代,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需讓後代曉得這也是他們必需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當本人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就是工作無計劃,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且效率不高。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規劃,工作時不再手忙腳亂了。

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研究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篤取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XXX。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對職工要刻薄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處罰和批評,而要有肯定的讚賞和激勵,這樣才幹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學校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內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同學進行傳統文化訓練必要性

當今同學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許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老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訓練同學,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將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宏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闊同學個人成長進展的需要。

二、孔子訓練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訓練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顏色。孔子是我國古代宏大的思想家、訓練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日的訓練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訓練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訓練的特權,使一般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日,我國訓練均衡進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訓練上還存在着不公正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説:“仁者愛人”。老師應用“仁”去喜愛同學,感化同學,激勵同學,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暖和,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同學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日的老師要熟悉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親密相關,要明白:只有充滿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內才能造就温文爾雅的`一代君子。老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訓練同學,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老師要告知同學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索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全都。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訓練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老師要在平常的教學中,依據同學的差異,實行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日的師生仍舊具有啟發、訓練意義。老師要討論教法,要讓同學在歡樂中學習學問,把握技能。老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喜愛訓練事業。

總之,學校,老師要注意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訓練同學,使他們成長為國家將來的有用之才。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支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不亂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慣、宗教、文學藝術、教誨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歷的基礎上,不斷髮展、立異本人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研究《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研究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研究,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粹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關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觀點遍及、內在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先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研究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研究開始的,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研究為樂事,反映了XXX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研究是一種快樂,想研究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研究新知識,温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研究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研究的思想。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研究、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製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準確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圍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

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肯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肯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悟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訓練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養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始終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家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始終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始終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盛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仔細去學習、去思索、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很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推斷和準時訂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行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當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哺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許多沒有做到:常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心情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賜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懷太少了。

從校內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頭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妙,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着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知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埋怨周邊的環境太過簡單,埋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連續追尋生活的美妙。生活在回憶裏,苦痛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佈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特別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提示自己應當如何連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盼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四周的伴侶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盼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通過對《道德經》。《弟子規》等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

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就是工作無計劃,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且效率不高。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規劃,工作時不再手忙腳亂了。 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工作中,對職工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處罰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激勵,這樣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頭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歡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意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見。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無數不行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能,學問可以轉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歡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學問,温習舊學問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件,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養、增長才能。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五千年來全部中國人的才智,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才智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育我們:利己、利人,功德遺憾。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掙脱了身心疼痛,悟了,獲得了大的才智,然後再去做事,協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 ,即五倫。它告知我們思維的辦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詳細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當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才智,這樣才幹真正讓父母身心更歡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 心 字,跟一個弟弟的 弟 ,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懷;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衷心親愛。《弟子規》中 首孝弟 就説明白孝敬長輩、兄妹親愛是教導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恭敬教師、恭敬領導;在家懂得親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懷伴侶、團結同事。在家裏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幹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才智和才能,由於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哄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平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廉價,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格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件應該潔身自愛、廉潔奉公,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平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廉價,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格正,不貪污,廉潔自律。我們做事件應該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説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慚愧感。子曰: 知恥近乎勇 ,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遇的羞恥,繼而才幹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宏大復興,必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進展、大富強,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訓練人民、服務社會、推動進展的作用。

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進展壯大供應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藴含着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原來才能開拓將來,擅長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製造性轉化、創新性進展,引導人們憧憬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對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羣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現中華文化魅力;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揚力度。通過學校訓練、理論討論、歷史討論、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訓練,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加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一、什麼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來自真如自性,而傳承不悖、真常普適,佈滿才智的文化。其意有六:一是原始性,即其內容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完全順承宇宙人生規律的自然屬性,假如經過所謂的進展或完善,則會失去其原有的真照實性。二是真理性,即其內涵完全與宇宙人生自然規律相符合,是自然屬性的真實表露,是真正意義上的肯定真理,就與之契合的程度而言,過與不及皆非肯定真理。三是恆常性,即其內涵不但具有連續性、完整性,而且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歷久而彌新,永久不會過時。四是普適性,即其精神內涵適應任何不同時代的國家、地區、民族、黨派、組織和個人等,是真正意義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歷可考,顛覆不破。五是涵容性,即其不但能夠適應融入一切文化,而且能夠包涵涵蓋一切文化,圓融無礙,潤物無形。六是有用性,即其來自真照實性,應用於實際,效用真實微妙,只要肯遵循順應,皆得其益,其受益多少隨契入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別。上述六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具有圓滿道德的聖哲才智與宇宙萬有本體完全契合的產物,即是宇宙人生規律通過聖哲才智的完善表露。它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反映,是聖哲親證聖現量境界的真實呈現,是肯定真理,而不是經過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線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境界的真實呈現,是肯定真理,而不是經過試驗或實踐總結概括所得到的比量結論,即相對真理,此即傳統文化產生的客觀本質條件。通過對世界主要文化歷史的學習考察認為,一種文化要被確認為傳統文化,一般要經過千年的承傳作用。即使放寬條件,至少也要經過五百年的傳承作用才能確認。那些歷經滄桑、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下來,光線永不磨滅的才稱得上傳統文化。這是傳統文化產生的主觀認知條件。

據上所述,代表中華民族文明的原始儒釋道三家文化(簡稱傳統三家文化,下同),完全符合相應標準,具備傳統文化六種根本屬性,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進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不但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成分,而且矯正和提升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認知。

由於傳統文化傳承作用的主要載體是語言及文字典籍等,其中以原始經典最為牢靠,所以本文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指儒釋道三家文化原始經典,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文化最純正的精華部分。不包括因演化退化而失真,甚至與相應傳統內涵相悖的現代三家文化,也暫不含傳統儒釋道三家文化以外的其他國學(因無暇全面考察,故寧缺毋濫)。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承傳至今,綿延幾千年而不絕,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緣由:

第一,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真實表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肯定真理(其六種根本屬性,假如缺少其中一個,都有被淘汰的可能)。而人類有認知真理、把握真理、應運真理的迫切需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很難阻擋和轉變人類這最根本而又最崇高的追求)。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

延幾千年而不絕,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所宗崇的主要緣由。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先進的文化。我們必需樹立民族文化堅決的自信之心!

第二,由於聖哲和祖師大德們慈善濟世的弘願,和圓滿才智起用的結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承傳幾千年而不絕。假如沒有他們善巧便利的闡發、演説和承傳宇宙人生的圓妙真理,我們人類至今還會處在黑暗迷漫之中。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聖哲及祖師大德,和全部為傳統文化承傳做出貢獻的人們。第三,由於中華民族的先祖們製造了人類獨有而佈滿才智且先進有用的漢字和文言文,這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絕妙工具。中國的漢字是才智的符號,文言文是才智傳承的絕妙載體。假如不把語言和文字分開,隨着時代的演化變遷,過若干年後就不會有人懂得三家文化典籍內容的真實含義。因而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遠超過世界其他任何人類文明,包括中國的四大創造在內。因之,中華民族的漢字和文言文也必將成為引領世界文化溝通和傳承的抱負而先進的工具,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包括英國在內)已經開頭學習漢語了。因此,我們應真誠的感恩具有宏大才智的先祖們。

第四,由於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形成了傳統文化完備的'訓練傳承體系: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祖輩世代沿襲的家文化(包括家道、家學、家風、家業等),尤其是傳統文化世家,做到了言傳身教、信解行證,使傳統文化枝繁葉茂、根深蒂固;二是私塾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選賢用能的科舉制度,扶助、鞏固和加深了人們的傳統文化理念;三是不行忽視的多元文化社會訓練,培育了人的良好習性,愛護了人的和善稟性,開發了人的純真本性;四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崇尚學習和落實傳統文化的風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訓練等各個方面)。這四者分別體現了家庭訓練、學校訓練、社會訓練和國家訓練,其內容均未超出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的才智訓練範疇。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不行磨滅的突出貢獻,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一脈相承,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感恩宏大的祖國,喜愛勤勞純樸的人民。

第五,由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本源和渾厚的底藴,與宇宙人生規律暗合道妙。因而,使佛家這一外來文化能夠根植於華夏大地,並且提升與矯正了我們對本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認知和篤行,從而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因此,我們要真誠的敬重和愛戴崇德興仁,具備人

類優良傳統和才智,胸懷博大、擅長包涵的宏大中華民族;同時,也為能夠誕生在這樣的國度而倍感慶幸。

由於上述緣由,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綿延傳承幾千年而不絕,

成為人類文化傳承應用成果卓著的唯一獨特典型範例,這絕非偶然,世界聞名歷史學家(英)阿諾爾德.約瑟.湯恩比博士對此熟悉可謂深刻而又透徹。

二、必需訂正和化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錯誤誘導和認知。

幾千年的歷史閲歷告知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佈滿才智的圓滿真理,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而且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珍寶。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是唯一完善的倫理、道德及因果規律寶典,而且是唯一圓滿的哲學大典,同時也是唯一終極的科學盛典。但在現今社會,一提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相當一部分人則認為是封建、是宗教、是迷信、是糟粕。其實這些觀點純屬主觀臆斷,完全不符合事實,只要有這樣觀點的人,就可以確定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很粗淺,甚至根本不瞭解,這樣一味否定是很不科學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由其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和六種根本屬性所打算,因而不是封建,亦非宗教,不存在迷信,更不是糟粕。就以誤會最深的佛家文化而論(下同),正如聞名學者高志其所説:「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進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熟悉論與方法論。」「實際上佛學包涵了文化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涵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涵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涵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惟,又具深化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封建。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就其產生的社會形態而言,均在封建社會以前就早已形成,絕非封建分封制下的產物。就其根本屬性及其形成的主客觀條件而言,封建社會及人類任何社會制度本身不會產生宇宙人生規律,而揭示宇宙人生規律的聖哲才智不受任何社會制度限制。所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能強加「封建」而予以否定。德國馬克斯.米勒説:我們在聖哲所提倡的美德上,找不到一點人性的弱點和低劣的東西,它是迄今所知最完善無上的道德準則。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受到世界上那麼多大師級專家學者的尊崇,有那麼多仁人志士身體力行,而且被很多實踐所檢驗,被現今諸多科學領域的大量成果所證明,也絕不是以「封建」

就能否定得了的。況且,封建社會也曾較長時期多次消失過讓世界矚目的太平盛世,同樣也產生了讓世界尊崇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以短暫的末代衰落而否定一個朝代乃至整個民族文化,否定民族文化就等於摧毀整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這豈不是彌天之大謬!

或有人問,儒家男尊女卑的觀點莫非不是封建嗎?其實,此封建並非彼封建。這裏所説的男尊女卑最早是來自《周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其意是在闡述男幹(天)女坤(地)的人生哲理,即:男子要自尊自愛、仁義忠恕,為家國天下樹立良好形象;女子要謙卑柔順,承托維系家庭的和諧運營,給家人以暖和和安靜。男女分別依大自然所給予的稟性及力量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維護天道人倫,這樣家庭社會才能和諧,進而達到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然而,很多辭書將「雖不曾夫貴妻榮,我只知是男尊女卑」中的男尊女卑解釋為,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會裏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這是重男輕女的不公平封建禮教。明顯,「男尊女卑」至少有兩種不同解釋,不能將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強加給周朝的「男尊女卑」,然後又批判周朝的男尊女卑是不公平的封建禮教。其實假如細細體會元朝男尊女卑的含義,也有周朝男尊女卑的韻味,因為它是出自內心的真誠,沒有絲毫強迫的意味。類似於這種張冠李戴、誤會和錯解,甚至歪曲之處許多,諸如「致知在格物」、「割不正不食」、「仁者無敵」、「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唯我獨尊」、「人定勝天」等等,是以自我見解望文生義解錯了,而不是古聖先賢表錯了。

(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宗教。現有宗教概念可概括為四類。一是進行了較深化討論,明白事理,瞭解真實狀況的專家學者及大師們所稱的宗教,其含義是「人類主要的訓練、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就此意義而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名符其實的宗教,這樣的宗教也可稱為傳統的宗教,而絕不是現在社會上所認為的宗教。二是佛家自稱的宗教,宗指宗門,即禪宗;教指宗門以外的九個宗派,即教下,宗門與教下合稱為宗教,即佛家十個宗派的簡稱,與現在社會上所謂的宗教毫不相干。三是一般學術界所稱的宗教。這實際是外來語,由於對其闡釋定義許多,「一般認為,宗教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力氣和境界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由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制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的社會文化體系」。此宗教的主要特徵是,一般都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4

最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的光盤,看後感想無數。在此之前我看過陳大惠教師和蔡禮旭教師所講的,學習《弟子規》怎樣做人的一系列書籍和光盤。關於傳統文化我也不是很懂,但看了這張光盤後知道了,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珍貴的精神財寶,是無價之寶。但不幸得很被我們拋棄了。今日我們又重新撿起學習傳統文化,是十分須要的。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與《弟子規》的要求相去甚遠,説白了就是不會做人。在論壇上講演的教師們,他們所講的內容十分感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後,在他們的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説學習前和學習之後判若兩人。其中有位來自x叫張華的教師,她講的特殊感人。她本人是位癌症患者,她曾畢業於一所名牌高校,畢業後順當地進入一所證劵公司。收入頗豐,很快就有了房子、車子、票子、以及當今社會上讓人豔羨的一切。於是,她捨命的消費享受,不懂得惜福,接下來果報也就跟着來了。先是事業上不順當,婚姻上也亮起紅燈,身體上也出了問題,最後確診為惡性腫瘤。於是她開頭埋怨上天對她不公正,甚至想到自殺。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她明瞭了發生這一系列的不幸的緣由所在。古人云: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當你的德行不夠時,(沒有德行)你去享受大的福報,那麼災殃也就跟着而來。張華教師講,她從小就不聽父母的話,和長輩頂嘴,長大後也不懂得孝順父母,和《弟子規》所講的怎樣做人徹低相悖。

現在她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和《弟子規》之後,懂得了孝順父母,熟悉到過去的行為錯了,她在父母面前磕頭懺悔,宣誓一定改過。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佛教裏常説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因為她的心念改變了,身體也隨着發生了變化。她再去醫院檢查時,醫生奇怪地發覺腫瘤縮小了,可以做手術了。後來通過醫生們的努力,手術很勝利,她也最終恢復了健康。張華教師用她的親身經受,活生生的事實告知人們,癌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我們根據自然邏輯,去生活、去做人、去孝敬父母、去愛你身邊的人,那你的一生一定安全歡樂。古人云: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古人的話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呀!

我皈依佛教多年了,但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光盤後,感到很慘羞愧。與那些在論壇上講演的教師相比,我做的太不夠差距太大了。我明瞭了為什麼學佛多年,而長進緩慢吶,本來是沒有學好怎樣做人。《弟子規》講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見躋 ,我一定努力向他們去學習,先學做人。做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讓身邊更多人學習《弟子規》,瞭解中華傳統文化,讓老祖宗的教誨深化到每個人的心中,讓更多的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受益者。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越發和睦、越發美妙,終於會成為人們憧憬的人間淨土!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研究,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XXX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昔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目前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由於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工具矇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本人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六合。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本人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時間,膚淺的好處。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重視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研究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研究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研究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研究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研究,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研究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研究。

出格喜愛《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經常使用這句話去勉勵本人,交給我們如何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XXX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本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湛的文化隨意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研究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標籤: 心得體會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2nwym6.html